四分律行事钞选读·沙弥别行篇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6.01

沙弥建位,出俗之始。创染玄籍,标心处远。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滥迹相济,世涉多有。

然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如未晓此,徒自剃著,内心无道,外仪无法,纵放愚情,还同秽俗。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触事面牆者,良由自无奉信,圣智无因而生。但务养身,宁知出要胜业。

第一章出家的意义

故先明出俗本意,后依意随解。初中七门:一、明出家元缘,二、劝出有益,三、障出有损,四、行凡罪行,五、行凡福行,六、明行圣道行,七、大小乘相决同異。

第一节出家制度的缘起

初中,《华严》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著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示现不乐处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脱。”以此文证,故知出家功由菩萨。

《郁伽长者经》、《涅槃经》等並有出家之法。

第二节劝说出家的利益

二、明劝出有益者。

《华手经》:“菩萨有四法,转身当作善来比丘,莲华化生,现增寿命。一、自乐出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二、求於佛法,无有懈倦,亦劝他人。三、自行和忍,亦劝他人。四、习行方便,深发大愿。”

《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又如起七宝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

《智论》云:“出家人虽破戒,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莲华色尼本生经》说。如佛度醉婆罗门,以无量世来无出家心,因醉发心,后当得道。”因说出家偈。

《本缘经》云:“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祇律》:“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

第三节障碍出家的过失

三、障出有损。

《出家功德》云:“若为出家者作留碍抑制,此人断佛种。诸恶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入黑闇地狱,无有出期。”

第四节出家者之凡罪行

四、明既出家已,行凡罪行。

《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有二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己罪。”《经》中又言:“有二毒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

《涅槃》云:“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飢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淨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

若论罪行,且列五种:所谓贪欲、瞋恚、爱亲、求利、悭嫉等五,並如别《钞》,随事引文。

第五节出家者之凡福行

五、明出家行凡福行。

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瞋怒。自污淨心,情无胜进。此戒取见、见取烦恼,欲界下业,非上界行。若修世禅,是上界业,终退生死,未有出期。乃至多闻、布施、讲经、诵习,並是欲有,未成无漏。

《智论》云:“世间法者,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布施持戒、四禅、四无色定、念佛法僧、九想等是。”

《成论》云:“於持戒、多闻、禅定等少利事中,自以为足。以贪著此少利事故,忘失大利。智者不应贪著小利,忘失大利。”

第六节出家者之圣道行

六、明出家行圣道行。

但出圣道,无始未曾。皆由著世,惯习难舍。今既拔俗,必行圣业。经中乃多,要分三位。

一者、小乘人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二、小菩萨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相。三、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离此无别余法。上二别行,如余所明。若入道方便,除疑舍障,要拔诸行,常志行者,如《别行门》二十卷中具广分别。

第七节大小乘修行差别

七、明大小乘相決同異。

三乘道行,如上已明。今通決正,不出三学,一切圣人无不行此。

一、声闻乘三学

若据二乘,戒缘身口,犯则问心。执则障道,是世善法。违则障道,不免三涂。

定约名色,缘修生灭为理,二乘同观,亦无谛缘之别。故《佛性论》云:“二乘之人约虚妄观无常等相,以为真如。”慧取观照,与定义别体同。

二、大乘三学

若据大乘,戒分三品。律仪一戒不異声闻,非无二三有異。护心之戒,更过恒式。

《智论》问云:“菩萨住於实相不得一法,得破戒不?”答曰:“以住於实相故,尚不作福,何況作罪。虽种种因缘,不破戒人。”

问:“《地持》云,宁起身见,不恶取空。《佛藏》,宁起断灭见,不起我想。二言何违?”

答:“《地持》为存世法则有善业,恶取空者,交坏世人善心,无益自他。《佛藏》劝断灭见,虽现非善利,后因保著心少,便得解脱。各有所明。”

问:“菩萨宁起贪心,不一念起嗔,由嗔违生故。若尔,得起贪不?”

《智论》云:“如色界天犹断五盖、十不善。得生彼梵世天,无始来不断欲恶者尚不得生。況出圣道远离欲恶,本所不得。今若有欲,何可得耶!”

《摄论》云:“菩萨得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由有胜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恶。由前有利益故,自无染浊过失。”纵有利益,有过失不应行。准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

《涅槃》,持息世讥嫌戒与性重戒无别,因说菩萨持戒相,罗刹乞浮囊喻,明五篇六聚护罪法。又云:“若未住不动地,有因缘故得破戒。”此则八地以上,或可淨心地以上。

若论定慧,小观相空,深观唯识。钝见空时,不分别色。利知唯识,不分别空。

三、结劝

且分大小二乘,略知途路。但相似道、相似善难知难学,多堕邪林。理须通学,方堪正观,不以诵语而为道业,如《十住婆沙》及《十地》中说。又《经》云:“以因多闻得智慧故,便入佛法。不得顿学,犹如大海。”又以三事验三道也。凡夫但自为,二乘自为兼他,大乘唯为於他。此三发意别故,成果亦别。若论缘事,心乖事同。且知大略而已。

第二章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就后段中更分为五:一、明出家具缘,二、作法不同,三、受戒方式,四、随戒相,五、杂行教示。

一、自身条件

初中,《僧祇》,七岁解知好恶者,应与出家。八十、九十太老,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听度,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若太老、太小已出家不应驱出,比丘越悔。《央掘经》,老母求佛出家,佛以偈止:“汝今年衰老,出家时已过,但当深信心,以法自穌息。”淨饭王求佛出家,《律》中佛言:“但观无常诸行,足以得道,不须出家。”

《智论》云:“若二根、无根者,毗尼中以无得道根故,不得出家。”失男女相,其心不定,结使多,智慧浅薄故。大乘中无所不容,但以其心邪曲,难可拔济,如稠林曳曲木故,不得入佛法中。

《善见》:“欲烧寺者,听不白父母得度出家。”

《五百问》云:“父母王法不听,盗度犯重。此谓教化示导,令棄背课役故。”如《论》中得度,违王教,吉罗,自来者得。又云:“若贼捉比丘卖,后来投比丘,初时得,经主不得。若主赐姓放出,经无正文。”

《僧祇》:“欲新出家者,先说苦事,谓一食、一住、一眠,少饮食,多学问。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

二、和尚可度人数

《四分》,不得畜二沙弥。若畜者,须乞。畜众具德,如“度人法”中。

《祇》中,不得畜众多沙弥,听一,极至三人。若大德比丘多人与儿令度,苦劝与人,犹故不从,遣与余人,得自教诏。有三品:从七岁至十三,名驱乌沙弥;从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从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弥。

三、放下世俗利益

《五百问》云:“若出家已,后盗本家中物,犯棄。何以故?初出家时一切舍,非己物。本伏藏、本债息亦同。”

第二节出家剃度仪轨

二、作法者。

一、羯磨告众

欲出家者,至僧伽蓝中,立眼见耳不闻处,作单白和僧,使大众知闻。为成问答无失,如《律》中度巧师儿说。羯磨云:“大德僧听!是某甲从某甲求剃髪,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从某甲剃髪。白如是。”

《律》云:“若僧和合者善,不尔者,房房语令知。”

二、陈辞请师

作已,应与剃髪。先请和尚,应具仪教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剃髪出家,慈愍故。”三请。其阿闍梨文亦准此(谓剃髪及受十戒二师)。

应以诸部会明,立出家仪式。

三、庄严法座

在於于露地,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悬幡。中安一座拟出家者,复设二胜座,拟二师坐。

四、辞亲易服

欲出家者著本俗服,拜辞父母尊者讫,口说偈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棄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乃脱俗服(出《清信士度人经》)。

《善见》云:“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乃著出家衣,正得著泥洹僧、僧祇支,未得著袈裟,便入道场(《出度人经》)。

五、师为说法

来至和尚前,互跪。和尚应生儿想,不得生污贱心,弟子於师生父想。应为说髪毛爪齿皮,何以故?有人曾观此五,今为落髪,即发先业,便得悟道。如罗睺罗落髪未竟,便得罗汉。如熟痈待刺,莲华待日。

六、灌顶讚歎

为说法已,向阿闍梨前坐(出《善见论》)。以香汤灌顶,讚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

七、礼佛归依

教礼十方佛竟,行者说偈言:“归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

八、闍梨剃髪

阿闍梨乃为剃髪。旁人为诵出家呗云:“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棄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出度人经》)。”

九、师除顶髪

与剃髪时,当顶留五三周罗髪。来至和尚前,互跪。和尚问云:“今为汝去顶髪,可不?”答言:“尔。”便为除之。

十、授衣披著

除已,和尚授与袈裟,便顶戴受。受已,还和尚,如是三反。和尚为著之(出《善见论》),说偈言:“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十一、旋绕自庆

礼佛讫,行遶三匝,说自庆偈:“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

十二、辞亲受贺

礼大众及二师已,在下坐,受六亲拜贺。出家离俗,心怀远大,父母等皆为作礼,悦其道意。

十三、剃髪时节

中前剃髪(出《度人经》)。

十四、即受归戒

《毗尼母》云:“剃髪著袈裟已,然后受三归五戒等。”

第三节受戒仪式

三、受戒法者分三。初缘、二体、三相。

一、受戒因缘

初中,集僧已,安受者见处立,作法同前。白言:“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从某甲出家。白如是。”

《五百问》云:“二人得度沙弥,一人不合。”

《五分》、《十诵》:“先与五戒,后受十戒。”

《善见》,当礼僧足。往闍梨所,礼已,互跪合掌,教言:“汝当随我语,教汝受三归。”答云:“尔。”

《出要律仪》云:“捉师衣角者,出在人情,世末流变也。”

《律》文,似对僧所。理须生建立胜缘,应问遮难,一同僧法。必若有者,五戒不发,何況具十。文如僧中。

二、纳受戒体

二、明戒体。文云:“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我今随佛出家已,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三、宣说戒相

次三,明相。

【1.正说戒相】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能。”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不得高广大床上坐、不得非时食、不得捉钱生像金银宝物,并准初法一一牒问。答言:“能者。”

又云:“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

授戒相已,为说出家功德,高於须弥,深於巨海,广於虚空。自余说法,随时临辩(云云)。

戒相中未显者,如高床谓八指以上。《增一》云:八种床等,如随相中。

生像者,《僧祇》、《善见》云:“生色似色,即像也。”生金像银,胡汉二彰。

《四分》,大小持戒中,沙弥具得七支,并余遮戒,准如僧尼二律,下三众通结吉罗。

故知且列十戒,喜犯前标。余所未知,二师别教,如大僧四重之例。又由志弱未堪四依,故不列之。或略无也,岂得不行。

【2.说五德】

次,为说五德。如《福田经》云:“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四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3.说六念】

次,为说六念法。大同僧中,不同俗人佛法僧等六也,由制通沙弥故。至第三念时云:“我今年若干,某年月日时受十戒。”以律制生年次第,又出家年次第,二俱须知。

【4.说十数】

《僧祇》云:“应为说十数,一、一切众生皆依仰食。二、名色。三、痛痒想。四、四谛。五、五阴。六、六入。七、七觉意。八、八正道。九、九众生居。十、十一切入。”沙弥法应如是数。

准此,为破十种外道者:初、破自饿外道,彼以洮糠饮汁,餐风服气等。二、为破自然外道,如犊子饮乳,棘尖乌黑,火上水下,风轻地重,並无有因,自然而生。三、为破梵天为因外道,自在梵王,众生父母,众生瞋喜,由於彼天。四者,破无因果外道,如外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五、破神我外道,执於身中,别有神我,以为宰主。六、破一识外道,如一室六局,猕猴遍历,根亦如是,一识通遊。七、为破不修外道,以却顺观见八万劫外,更不见境,号为冥谛涅槃,如转缕丸高山,缕尽丸止,何须修道等。八者,为破邪因外道,或持鸟雞鹿狗牛兔等戒,或修八禅,或修邪慧邪进,以为真道,背於八正。九、破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以二界有无想定,非想定心沉没处,谓是穷理,此乃众生所居。十者,破色空外道,以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谓空至极。今立十处,但是自心运用多少,实唯一识,本无前境。妄立是非,我见不除,还受生死。

故《智论》云:“外道能生禅定船度欲色界海,无色如大海,深广不能度,由不破我心故。”

此上具出破相,拟辄贼住,来者问之。《善见》云:“若欲试知是比丘众,当问何法?持三衣等。”

第四节沙弥的作持制度

四、明隨戒相。

一、通辨同别

沙弥行事,法用同僧。羯磨一法,不在数例。自余众行,並制同修。如说戒、自恣既是常行,不得别众。约尽界集,自然远近,亦同僧法。《明了论》中,乃至优婆塞,亦有别界别施。

所对之人,昔用比丘,今解不然。各别有法,两不足数,不可通用。还以沙弥为对,无者同僧,心念也。《五百问》中,无沙弥,大比丘亦同作法,亦随所存。

二、别示禀法

次明秉法,类通众别。

【1.别法】

先明对首持二衣法。

《萨婆多》:“沙弥受戒已,应持上下二衣:一当郁多罗僧,二当安陀会。”财体是非,作之方法,失衣分齐,一同僧中。

唯受持少别,应对一受戒无犯沙弥,手执上衣云:“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沙弥此漫郁多罗僧受持(三说。下衣准此,律无受法,准《十诵》文如此)。”

受持钵法,受持坐具,一同僧法,唯改沙弥名为異。乃至尼中二众,亦同持之。百一供具,例同无異。若畜长衣,请二衣施主,亦同僧法。说净之本,亦同药钵。

准此,若得钱宝,《萨婆多》亦请白衣为之。以沙弥戒中正同僧故,不得自畜。

若犯长衣、钵等,皆犯舍堕,忏罪一同僧法。界内集人作之。不受戒者,亦无别众。文同大僧,唯以突吉罗一罪为别,至时改之。若犯提舍已下,上及僧残,並须忏悔,有覆须治,唯以吉罗为定。若波罗夷,《律》云:“三众突吉罗,灭摈。”

余有安居、受日等事,例同大僧。

《十诵》,制五众安居,五众受日。

《四分》,三时遊行戒,三众亦结罪。故须知之。

【2.众法】

二、明众法。有通、别二途。

若通行者,大僧说戒日,沙弥多具华香汤水供僧众具,於布萨处张施罗列。鸣稚将了,並须尽集,有缘嘱授受筹,大僧作法,一如常式。至说《戒序》讫,戒师云:“未受具戒者出。”诸沙弥等各从座起,执坐具在僧前礼已互跪。上座告云:“此众僧布萨说戒,汝未受具足,不豫闻之。各随本业诵习,谨慎莫放逸。至鸣稚时,同赴堂来。”告已,随次出。

若别行者,沙弥有都集处。鸣稚讫,二众各集(《十诵》令差一沙弥捡挍),行法一同僧中。行筹讫,将至僧中,付僧维那总合唱数。彼送筹者还来本处。差一人为说戒师,诵《沙弥戒经》,谓《爱道尼经》,及五德、十数等。若诵讫,僧中未彻者,随时诵经说法。至鸣稚时,总来赴堂。随次入僧中,於常坐处互跪合掌。彼说戒师为说“明人能护戒”已后文。此与大僧相涉行用,看僧说戒中。

若自恣者,准说戒中。别堂作法,送筹合唱。若通作者,僧自恣已,五德来向沙弥处互跪,说僧自恣之文,以犯举两通故。

若界中人少,对首作法一同众法对首。无人者,同众法心念。

第五节杂行教示

五、杂料简。

一、总说

其沙弥威仪进止,凡所造修,律並制同僧,唯罪结一品。余如《沙弥威仪经》、《三千威仪》及《随戒》中具明,不复重出,略指同也。

二、身口杂行

《毗尼母》:“沙弥法应知惭愧,善住奉事师法中,不应懈怠放恣。当自慎身口,卑己敬人,常乐持戒,莫乐谓戏。不应自恃才力,复莫轻躁。应知羞耻,不说无定乱言。唯庠序合理,自知淨不淨法。常逐二师读诵经法,一切僧中若有所作皆不得违。如是广知。”

三、罪相开遮

《萨婆多》:“沙弥不为三宝,缘有利益者而掘地,犯罪。”

《五分》:“下三众无故造罪,亦吉罗。”

《四分律》,结吉罗,谓无缘而损伤,乃至不受食残宿自煮等,无人则开。有淨人故作,则结吉罗,例之。

四、责罚同利

《五分》,若罚沙弥,先语其师,师亦不应非法助沙弥。若治罚,应作种种苦使,扫地、除粪、摙石治阶道。若不为和尚闍梨及余人作使,应语如法供给和尚众僧作使,次至应作。不应遮,不与僧中利养,此是施主物。

《四分》,从大比丘下,次第与沙弥房舍卧具,若不能爱护,不应与。若利养,随次与之。

五、斥谬

有人言:“下三众律並制罪者,谓是剩结,非是实罪。”此是人语,圣教正翻实录,弥须敬行。

THE END
1.黄沙河涌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02306141.docx目录 第卷编制说明 第卷概述 第卷组织机构 第卷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第卷施工准备 第卷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及临时工程 第卷施工方法 第卷施工进度计划 第卷工期质量安全等保证措施 编制说明编制依据广州某镇汽配工业园内河涌改道工程施工招标文件。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73797471.html
2.人间佛陀于凌波居士般若文海全集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史迄今不足两千年。回教是穆罕默德于西元七世纪初所创立的,迄今历史约一千三百年;而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陀于西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所创立的,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正确的说,佛陀涅?于西元前四八六年,他世寿八十岁...http://www.china-ciyun.cn/detail-949.html
1.最新戒魔人,挑战与突破之路石英砂4、培养多元兴趣:鼓励戒魔人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丰富生活体验。 5、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游戏和现实生活,平衡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最新戒魔人在追求极致体验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应理性看待这一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培养...http://shiyingshashi.com/post/6070.html
2.五台山文殊师利驾金猊北宋洪福寺大雄宝殿,金代延庆寺大殿与佛光寺文殊殿,元代广济寺大雄宝殿、岩山寺菩萨殿和三圣寺主佛殿等,都保留了当时建筑形制的重要特征。 五台山保存有自北魏以来的各种形制佛塔150余座;保存有自唐代以来的佛教造像146000余尊,以南禅寺和佛光寺唐代彩塑、殊像寺明代悬塑为代表的五台山佛教雕塑是我国雕塑艺术方面的...https://itf.mafengwo.cn/client/note.php/info/?id=3547769
3.四大名著作文一:《四台甫着》4600字 《三国演义》别名:三国志普通演义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回数:共一百二十回先容:凭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官方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正,并成为如今最罕见的120回本。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34391.html
4.阿弥陀佛的故事(精选6篇)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_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https://www.010ky.com/wendang/qitafanwen/488390.html
5.李利安: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世福”者,孝养父母,事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者为三世诸佛净业之正因。而“十六观”则指(1)日想观,(2)水想观,(3)地想观,(4)宝树观,(5)宝池观,(6)宝楼观,(7)华座观,(8)像想观,(9)...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875.html
6.大智度论提要宿具深慧的龙树菩萨诵读以后,爱乐非常,心中产生“受新戒,著新衣”的主张。不过这一举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了挫折。西藏学者Bu—Ston在其所著的《History ofBuddhism》一书里说:龙树菩萨在他所出家的那烂陀寺(Nalanda)犯了戒律,被逐出寺门后到处流浪。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则说,有一天,他“独在静...https://www.hrxfw.com/fojing/dazhidulun/37478.html
7.释迦如来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 所以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https://baike.sogou.com/v23185050.htm
8.《圆觉经读讲》:九净诸业障菩萨启教菩提眼在戒律上有一个例子,特别震撼人。过去有一个摩诃罗比丘——摩诃罗在梵语中意为老而愚痴,就是不知受戒、不知安居、不知自恣、不知诵戒、不知犯持、不知大小、不知轻重、不知开遮、不知羯摩,一切法益都不知。这个摩诃罗愚痴到啥程度?别人说尊者、法师,请你给我说法。他听了会掉泪!他说我说什么呢?就抱着...http://www.putiyan.com/archives/1168
9.湖南省佛教协会2022年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报单为秉持世尊遗教,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接引后学,光大如来戒法。由湖南省佛教协会主办,南岳佛教协会协办的“湖南省佛教协会2022年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经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审核,报中国佛教协会([2022]139号)批准,在南岳祝圣寺、大善禅寺举行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戒期将严格按照国家《宗教事务条例》...http://www.fjhnw.com/content/?81-93-1414.html
10.大阿罗汉舍利弗的一生「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从这些资料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舍利弗尊者是完成所有成就,并到达最高内观智慧的大师,再没有比佛陀所说的话能更贴切地形容他:假如有一个人已经精通并圆满了高贵的戒、定、慧以及解脱,人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个人就是舍利弗。 假如有一个人,他是世尊真正的弟子,因世尊的教诲而生,因法而生,由法所成,传承佛法,而非...https://yishineihua.com/1301-%E8%BD%AC%E8%BD%BD%E5%A4%A7%E9%98%BF%E7%BD%97%E6%B1%89%E8%88%8D%E5%88%A9%E5%BC%97%E7%9A%84%E4%B8%80%E7%94%9F%E3%80%8C%E6%AD%A4%E7%94%9F%E5%B7%B2%E5%B0%BD%EF%BC%8C%E6%A2%B5%E8%A1%8C%E5%B7%B2/
11.五戒相经笺要集注比来授受五戒之风盛行,本是好事,但传戒时间仅仅数日,且忙于仪轨之练习训练、斋供之奉献,残剩少许时间讲演戒法,致使诸戒子,对于所受之戒法,不知持、犯;既犯矣,又不知重、轻,可悔、弗成悔,于戒相上产生迷惑。方才上山受戒,下山即便犯戒,却不知其非。然已受戒而犯戒者,罪加一等。愚顽者,罪上加罪,不知悔...https://www.97su.net/656/89955
12.九品往生诀受持五戒,不犯威仪。 ? 心法 既皈依三宝,须受五戒,可请师授,若无法师,也可于佛前自誓受五戒。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至于八关斋戒,则随个人意愿而受。 总而言之,只有严持戒律,功德不会漏失,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http://www.meiwen.com.cn/subject/hjyrgftx.html
13.原型原型https://330476.com/tag/%E5%8E%9F%E5%9E%8B
14.当代上座部佛教大师法像及简介上座部佛教专题116心意控制是戒的本质 117一个长者的问题 118不渴望即是无我 119在乌东泰尼 120前生的爱情 121内在的比丘身份 122他每日的例行作息 123内在的坟墓 124内在的菩提树 125沙口那空城——他的相片 126正精进 127证知而非臆测的教导 128与尊者相处的第一天 ...http://fotxt.jixiangyun.com/bencandy.php?fid-433-id-14046-page-2.htm
15.每天十分钟,学习《楞严经》(43)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三十二应观音...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王治平居士白话译、注、解 正文(43) 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https://m.163.com/dy/article/FTV41KP50521VQK7.html
16.太虚大师传太虚大师文辑是年,奘年就带太虚去受比丘戒。 这天凌晨,天刚五更,太虚在奘年带领下进入天童寺。进寺一看,只见佛殿上聚集着数百僧众,正在聚精会神地做早课,这使太虚顿时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不久,受戒开始了。先是看到一个相貌魁伟的中年和尚在讲话,其声音洪亮,令听者顿生敬畏之心,原来他就是传戒和尚,当地在佛教界...http://whlhs.cn/cont/142.html
17.(PDF)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朱磊古德云:‘三藏从正不从兼,从多分不从少分。’斯经阿难请定,如来答定,正诠定学,虽有少分戒、慧,但是所兼,而为助定之戒慧而已。经中四重律仪,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三种渐次,首申戒品,毕护定心。即如备明七趣,示以三恶剧苦,令其慎恶因而勿犯;示以四善终沦,令其舍乐果而勿贪;无非以戒助定而已。https://www.academia.edu/10252851/%E5%A4%A7%E4%BD%9B%E9%A1%B6%E9%A6%96%E6%A5%9E%E4%B8%A5%E7%BB%8F%E8%AE%B2%E4%B9%89_%E5%9C%86%E7%91%9B%E6%B3%95%E5%B8%88_
18.中国佛教人物(下册)另外,流志的译籍一部分与密教有关,大都是当时增订过的本子(如《不空□索神变真言经》就比较旧译本为繁广等),并有南印度密教重视观法的特征。(吕澄)五六 神会(668,一说686—760)神会,是禅宗六祖慧能晚期弟子,荷泽宗的创始者,建立南宗的一个得力人物。俗姓高,湖北襄阳人。童年从师学五经,继而研究老、庄,都...https://www.huayansi.com/boruo/books/0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