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图片数字博物馆核心用户百科商城
佛祖和释迦牟尼是同义词,已合并。
释迦牟尼
百科名片
佛祖释迦摩尼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参考佛诞);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
中文名:释迦牟尼
外文名:GotamaSiddhattha
别名:乔达摩·悉达多
国籍:印度
民族:释迦族
出生地: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职业:佛陀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创建佛教
别称:佛祖、如来佛祖
目录
简介
释义
生平
纪念日释迦牟尼佛诞日
出家日
涅槃日
雪山大士
供养方法
佛教创立
传法偈
往昔因缘
佛陀之世间
佛陀之涅槃
舍利简介
佛国净土
印光大师开示
十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
优波离尊者
罗侯罗尊者
舍利弗尊者
须菩提尊者
富楼那尊者
阿那律尊者
摩诃目犍连尊者
摩诃迦旃延尊者
阿难尊者
如来十恩
如来十号
佛教教义
诞辰浴佛节
学术研究考古发现
生年考据
部族考辨
传教语言
释迦文
展开简介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1]释迦牟尼佛[2],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Siddhattha;梵文:(SiddhārthaGautama),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解,于一刹那(75分之一秒),时时相应,遍照无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无有一毫谬误,故世
尊所说法皆契合真理;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或释迦佛等。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创立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jiāmóu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释迦牟尼来自古印度,传播到天朝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很多天朝人信佛。
编辑本段释义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寂静”、“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
坐莲如来(4张)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着褐色的脏衣、可以飞行空中(神足飞行),喝饮毒汁而无事,所以“释迦牟尼”,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清愚”、“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
传统上认为“憍昙弥”、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但这个姓氏,可能与舍利弗、富楼那类似,是从母姓而来;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乔答摩,所取的另一个名字。又因为释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称“瞿昙沙门”。真觉上师绘制——佛祖本生传
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谓:“光明遍照,横遍十方”,俗谓大日如来。[3]
《观佛三昧》
自有众生乐观如来巨身丈六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圆光一寻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举身光明者[2]。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说法时瑞应相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脐。一一华上见一佛坐。身黄金色方身丈六。说此偈时。一切化佛亦皆说此。释迦文佛方身丈六。《无量义经》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示为丈六紫金晖方整照曜甚明彻
编辑本段生平在现存的不同佛教典籍中,对于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有着不同的记载,各种说法之间出入很大,难以统一。大致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一般以公元太子像
前624—前545年,或公元前623—前544年为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北传佛教则一般采用《众圣点记》的说法,认为释迦牟尼入灭之年应为公元前486年,据其年寿八十岁的传统说法上推,其生年当为公元前565年。
16岁时,与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后生有一子名罗睺罗,这一时期,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
19岁多次出游,看到人间各种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
29岁,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的安逸生活,离家寻道,经过6年的艰苦修行,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放弃苦行。释迦摩尼涅槃
35岁,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以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解脱生死之道,入道成佛。以此思索,构成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之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堕入六道的轮回。
三藏典籍中,多有关于释迦牟尼佛生平历史的记载,佛陀的生活是佛陀言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佛陀不但以言示教,也以身示教。[4]
编辑本段纪念日释迦牟尼佛诞日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佛教节日之一。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据《佛陀
本生传》所载,佛陀诞生时,“于四方各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是佛家的所谓十方,并且步步生莲花,显示日后普渡众生的志愿。于是上空天女散花,天使奏乐。且有
九龙喷泉,为太子‘沐浴’。”浴佛节的仪式就是由此而来。
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5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
属刹帝利种姓
。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
成”)。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开显佛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
牟尼,译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释迦牟尼佛涅槃在农历二月十五。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八十高龄,传教已四十五年,佛教已被南亚大多数人所接受,各地均建立了寺庙
,出家的和在家的信徒倍增,这时,释迦牟尼背疾复发,自知将要谢世,便来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在
两棵婆树间弟子阿难系好绳床,释迦牟尼:头朝北,面朝西,侧卧于绳床上,他的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
身,双足并拢,在农历二月十五,进入“涅槃”(涅槃是指佛陀的四大假和的身体因缘而散,但是清净法身却永恒长存),心脏停止了跳动。
编辑本段雪山大士瘦骨罗汉,又称雪山大士、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其故事最早出现于南民国紫檀木雕瘦骨罗汉
北朝传译到天朝来的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但因目睹众生疾苦,即抛弃权位入雪山苦行,“唯食诸果……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静坐思维,不避风雨,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也变得极度消瘦,筋骨暴露,却终于在痛苦中得道,修成丈六金身,参透成佛。这一故事随佛教传入中土,历经隋唐,也逐渐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凡俗之身如能经得起苦行的考验,便可修成正果,更常被用来赞誉人们安贫乐道的志趣。
唐王维《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云地比丘,欲成甘蔗之种。”赵殿成笺注:“佛入雪山修行,故谓佛为雪山童子。”唐刘禹锡《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诗:“雪山童子应前世,金粟如来是本师。”[5]
编辑本段供养方法七布施:一、为和颜施:对于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二、为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人切实力妙丽佛教艺术《释迦牟尼佛》[6]
行。三、为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四、为眼施:用慈爱和气的眼神看人。五、为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六、为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的布施。七、为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相对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释迦族早期修行者互相传送或者传抄“佛陀”涅槃前的言论,后来随流离王所灭后大部分真言都丢失,现今仅存一些会所存有部分“真言”如桔梗会所等。最著名的是佛开示:即使你没有财富,也可以给人七种布施!其实,最好的供养佛陀的方法就是使生活完全道化(完全契合真理),逐渐的合理化,逐步的完成宇宙间的最高人格,就是对佛陀的最高供养。
编辑本段佛教创立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相传释迦牟尼16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佛35岁。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FaLun”。释迦牟尼佛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弟子据说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编辑本段传法偈释迦佛入涅槃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叶尊者传法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释迦牟尼(3张)西方二祖阿难尊者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法偈: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法偈: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传法偈: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六祖弥遮迦尊者传法偈: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须蜜尊者传法偈: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法偈: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法偈: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十祖胁尊者传法偈: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马鸣尊者传法偈: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法偈: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龙树尊者传法偈: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法偈: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法偈:心地本无生,因地従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法偈: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偈: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偈: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法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偈: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偈: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传法偈: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传法偈: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传法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传法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惠能大鉴禅师传法偈: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编辑本段往昔因缘佛陀于此浊世的因缘在《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中有详细的记载,在明末,藕益大师为广弘《悲华经》,曾作偈云:“此经若能长久住世,五浊恶世不难度尽!”《悲
北魏太和元年铜鎏金释迦牟尼像(5张)华经》记载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释迦世尊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为度脱五浊众生,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修广大布施行,为三世诸佛中最为第一!娑婆国土每一寸尘土,无不是释迦牟尼佛苦行之处!以此善缘,令五浊众生,有机缘听闻到佛法。故而在《阿弥陀经》中记载“舍利弗(即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经题“悲华”,即“慈悲的白莲华”之意,喻指释迦牟尼佛,以及如诸佛般发大菩提心,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行愿者。
编辑本段娑婆应化《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二千六百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因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释迦牟尼佛
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兜率天之天众听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佛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不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知悉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白幢天子观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入住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
经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并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诸天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即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太子像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后来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详见一乘三乘),于此同时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佛教化。其中熟知的有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照片集锦(7张)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了悟无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便获果证,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与此同时,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使其舍弃外道,各获果证。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挑粪工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戒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以下是经文简列:
《楞严经》:“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般舟三昧经》:“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奉行六波罗密,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往。斋戒精进,心无所贪慕。其人寿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与诸菩萨阿罗汉,飞行迎之。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民主自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曾受到外道的迫害及种种的灾难。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这些都是佛陀的慈悲示现,为让众生明了因果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无常的色身,不再执着于世间的种种事物,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佛说大般泥洹经金刚身品》中云“如来身者。是为法身非秽食身。云何当有若病若恼若坏如坏器耶。随受化者现老病死。如来法身金刚难坏。”
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于八十岁时示现涅槃。《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云“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释迦牟尼[8]
世间的大导师即将离世,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赶来聆听佛陀最后的教诲。佛陀先以大悲心安慰大众,明示大家不要过于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并广宣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常乐我净等义[9]。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法义。并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导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最后佛陀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槃处。最要紧的是护持净戒,勤求出道,身口意三门长养慈行。《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陀入灭,遗体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天朝。1987年在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吻合。
佛骨舍利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上云:“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者,谓如来真实法身,于此修多罗不败坏故。”
《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谓:“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依《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述,释尊于拘尸城双树间般涅槃后,佛舍利八分。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之。
《浴佛功德经》分舍利为二:(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佛之遗骨。(二)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
《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为三:(一)骨舍利,其色白。(二)发舍利,其色黑。(三)肉舍利,其色赤。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另有谓将遗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关于全身、碎身舍利之说,或起源于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时期所行之土葬与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遗体称为全身舍利,以火葬后之遗骨称为碎身舍利。
编辑本段佛国净土在佛经中有对十方佛刹的描述,其中最为广大佛子们熟知和崇仰便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相比,十方佛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庄严,难道佛所成就的佛土有不净吗?
《证契大乘经》载:“尔时世尊现自佛土,名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其土广博。俱胝那由他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一一皆入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佛土王中。其佛土王。弥楼须弥摩诃弥楼及诸黑山。众流河海川阜堆险。土石凡砾粪污诸虫泥秽不净。地狱畜生阎魔鬼界。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旧佛土庄严咸悉除去。地平如掌琉璃所成。”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唐卡
《大般涅槃经》载:“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转FaLun。非但我身独于此中现转FaLun。一切诸佛亦于此中而转FaLun。以是义故。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萨以誓愿故。当来之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所有世界无不严净。”
本师的佛土亦如十方诸佛般不可思议的庄严,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五浊恶世的世界呢?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详细解释:“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又《觉林菩萨偈》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我等众生,心垢深厚,业垢深重,本性迷蒙以久,十方诸佛虽恒常加持护念,但我等业重,无法与诸佛的净土相感应,更无法见佛闻法而依教奉行。如慈母唤子,痴子不闻。
释迦牟尼佛不忍我等长劫冥苦,发大誓愿救度我辈,示现秽土成佛,所以隐自净土而现秽土,摄受我等,以无量劫难行苦行,使我等有缘众生,能以大罪业之身,得生有佛世界,遇佛闻法,种菩提因,行菩提行,从而踏上菩提正道,永不退转。非但释迦牟尼佛如此,贤劫千佛,一切诸佛,亦如此慈悲加护一切众生,以广大誓愿摄受众生,以种种善巧令得解脱。
娑婆的众生不明清净本然之心地,终日沉浸在妄想,执着,悭贪,愚痴之中,难以调伏,是故慈悲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了不可思议的“净土念佛”法门,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巍巍不可思议,即是涵盖了弥陀本愿海,十方诸佛,皆共护念,亦是万德洪名,度一切苦厄,能令众生入佛知见,毕竟成佛。
编辑本段印光大师开示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印光大师
编辑本段十大弟子十大弟子。又作释迦十圣、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佛教化,示现声闻,随乐而各专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专长,故称第一。关于此十大弟子,《维摩经》卷上《弟子品》、《灌顶经》卷八、《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均有记载。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他们是:一、大迦叶,二、舍利弗,三、目犍连,四、须菩提,五、富楼那,六、迦旃延,七、阿尼律陀,八、优婆离,九、阿难,十、罗侯罗。大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释迦牟尼
摩诃迦叶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少欲知足,能堪苦行,故称“头陀第一”。“头陀”是译音,意为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梨耶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净,后皆皈依佛陀。大迦叶从佛出家后,受佛教化,发正智,八日即证入阿罗汉果。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而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为禅家脍炙人口之公案。佛将无上正法付嘱于师,亦将金缕僧伽梨衣付嘱于迦叶。令其转授当来弥勒佛。是以后来尊者隐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鸡足山中入定,待于来日之龙华会。佛涅槃后,大迦叶召集众阿罗汉到王舍城灵鹫山集合,集结三藏经典,由阿难尊者诵“经”、优波离尊者诵“律”、富楼那尊者诵“论”。对于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祖师是佛陀做太子时和妻子耶输陀罗所生,为佛陀亲子。佛陀为罗侯罗剃度后,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受沙弥十戒,成僧团中有沙弥之始,时年十五岁。祖师诵经十分勤奋,能诵读不懈,因未受具足戒,不可与比丘同宿,出房宿于厕。曾与舍利弗行乞,于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由于严守制戒,修道精进,得阿罗汉果故称“密行第一”。
祖师早年遍习世间技艺,又能广解诸论,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议论,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即能了解诸法无我之理,于是皈依佛法。以智慧猛利,能解决诸疑,故称“智慧第一”。由于祖师修持精深,又通晓外典,故归佛后屡能摧伏外道。
祖师是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甚能通达空义,故称“解空第一”。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佛由仞利天下降阎浮地时,众人皆前去礼佛。当时祖师正坐着缝衣服,正准备前往迎接佛陀时,顿生一念,乃观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今所归命实为真正之法聚,于是回到原来的位子上继续缝衣。
祖师是古印度迦毗罗卫人,国师之子。先与朋友出家修苦行,释迦成道后,前往归依,精进修持,不懈不怠,善于分辨佛义,广宣法理,故称“说法第一”。祖师说法时能因人施教,先以辩才使听者欢喜,次以苦楚之言责切其心,终以明慧教诲空无,令闻者解脱,从之证果,至入涅槃。
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后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一起出家为佛弟子。修道精进,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故称‘天眼第一’。祖师曾于听法中酣睡,佛陀叱责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虽败坏,然以精进修行,遂获天眼。由佛开示《八念经》而获道果。正是天眼使祖师陀对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气和的罗汉,跟谁都合得来。
祖师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幼时即与舍利弗结交,志同道合。二人起初随外道修学。后受舍利弗引导归佛。从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神足轻举,能飞遍十方,故称“神通第一”。祖师曾以道眼,观见母亲在饿鬼道受苦,后为救其母,按照佛陀的教导,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奉十方僧众,以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救度母亲。由此,佛教有“盂兰盆节”。
祖师是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修习外道,后跟随佛陀学法,能分别深义,敷演道教,故称“论义第一”。祖师善演佛略说之法义,助益于弟子对佛法之理解。又热心布教,住于阿般提国,教化无数。
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于佛成道日出生,后跟随佛陀出家。能知时明物,所至无障碍,多闻忆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称“多闻第一”。尊者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又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无染着,虽未尽残思,而不能染。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给供养佛故自不尽漏。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释氏女眷,得以出家,皆由阿难尽力请求之功。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
编辑本段如来十恩众生所承受于如来之十种恩。即:
(1)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
(2)难行苦行恩:如来往昔在因中,施舍头目、国城、妻子,受难行之苦,皆为利乐众生。
(3)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自身,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曾一念为自己。
(4)垂形六道恩:如来垂化身现六道之中,救济众苦,令得安乐。
(5)随逐众生恩: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长劫不舍,故运平等大慈,随逐救济,令其离苦得乐。
(6)大悲深重恩:见众生造恶,如割肢体,心生痛切,自不能安。复观众生堕三恶道,受种种苦,大为忧恼而起大悲救护之。若见作善,生大欢喜。
(7)隐胜彰劣恩: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劣应之用。为普贤等诸大菩萨,则示现实报胜应之身。若说三乘教则隐胜妙之相,彰三十二劣应相,令三乘及小教菩萨蒙受利益。
(8)隐实施权恩:观诸众生根机狭劣,隐蔽大乘实教,且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令成熟,后以大乘度脱之。
(9)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作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令众生知佛之出世之难遇。
(10)悲念无尽恩:悲念一切众生,故留余福之教以救济之。示同人寿住世百年而以八十入灭,则留二十年之余福,以荫末法弟子。复留三藏教法,广令众生依之修行。
编辑本段如来十号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愚钝了,就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
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出佛说十号经]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
(一)如来(梵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则无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
转FaLun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
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应供(梵arhat),音译阿罗诃,良福田。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
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具三明。名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明行足。明即三明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
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梵sugata),不还来。名善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号善逝。
(六)世间解(梵loka-vid),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无上士(梵anuttara),无与等。名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以为一号。虽开合不同。其义则一。故两存之。)
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也。
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
(七)调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
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故号调御丈夫。(梵语涅槃。华言严灭度。)
(八)天人师(梵s/a^sta^deva-manus!ya^n!a^m!),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
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九)佛(梵buddha),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十)世尊(梵bhagavat),具兹十德。名世间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编辑本段佛教教义释迦牟尼进入般涅槃后,他的弟子们汇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传身教,通过几次结集,形成经、律、论“三藏”。佛教教义为十六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编辑本段诞辰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恭逢汉传佛教传统节庆——南无(恭敬)本师释迦族的觉者圣人诞生(浴佛节)。
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办功德法会或行小三献礼来恭祝佛陀的诞辰,而各佛教寺庙也会准备素斋斋戒,招待信徒祭拜,并举行花祭。举行浴佛大典的佛寺,同时举行放生法会,广结善缘,增进功德。
浴佛节除纪念佛祖诞生外,还有净化世间四生六道心灵之作用。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考古发现
有关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史料中,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FaLun、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窣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现已在南京发现“佛顶真骨”,是世界上唯一一颗释迦牟尼佛头骨舍利,由一名名叫施护的印度人带至南京。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个大国,都是君主制国家;释迦族统治的是东北部边缘四小国之一的迦毗罗卫国,采取共和制,以憍萨罗(Kosāla)为宗主国。后来迦毗罗卫国受到憍萨罗国的流离王侵略而亡国,整个部落也遭到灭族的命运。
释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恒河两岸的憍萨罗国(Kosāla)、摩揭陀国(Magadha)和毗舍离国(Vaiā氁ī)之间,所以他说法使用的语言很可能是印度东部的方言摩揭陀语。佛入涅槃后,弟子们编纂佛典时使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摩揭陀语;但是随着佛教传播地区的逐渐扩大,在各种方言的影响之下,佛教语言不可能保持纯正不染,学者又称呼此为半摩揭陀语。在阿育王石碑出土之后,学者对于半摩揭陀语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据南传佛教觉音等人的说法,现存的巴利语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语言。但是古印度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巴利语应该是来自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源自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语的影响,从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征。
佛教的理论是关于解脱的理论,语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绝弟子要求依婆罗门传统以梵语为统一的传教语言,而允许弟子以自己的方言语音来持诵佛陀所说教法。因此早期的佛教经典不以梵语诵持,经律到后来才混合梵语进而出现梵语版本。[11]
释迦牟尼佛,出身为皇子之尊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世间生老病死诸苦,顿舍国城之世袭,妻妾之恩爱。为众生故,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三觉圆满,证一切种智,得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佛讲经图
然我等耽染六尘,求出末期,积劫枯露,贫穷疾病,乃至堕于三恶道苦。三界无安,尤如火宅,人于其中,不知不觉,以至沉沦苦海,千万亿劫,还在其中。幸喜如来,作我等不请之客,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世尊成佛以来,妙用小乘、大乘,说法四十九年,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开阐无遮,度诸疑谤。询苦海之慈航,作众生之慈父。一大事因缘入于世间,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同出生死苦海,同登究竟涅般妙乐。一泻法门八万四千,以疗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之病。
广设方便,先以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而甘露之。施福施慧于无量众生,诸国王、大臣、长者及其人民,含受法益。争先欢喜受教、顶礼、膜拜、供养而修学之。
如法修行,生生不堕恶道、远离苦楚,生生眷属具足、财宝丰盈、常受尊贵、相好光明、音声殊胜,所求如愿,乃至成就无上佛果。此为世尊之醍醐法味,是以千万年来,无数众生欢喜得益,获得福泽而信受奉行之妙也。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释迦牟尼的小故事.人们网[引用日期2013-03-11].
2.释迦牟尼.佛教故事.2012-07-21[引用日期2012-07-21].
3.释迦牟尼.维基百科.2006.6.5[引用日期2013-01-4].
4.释迦牟尼佛.庄严网[引用日期2013-02-17].
5.雪山童子.汉典[引用日期2012-12-8].
6.妙丽佛教艺术.蓝丽娜艺苑[引用日期2012-010-9].
8.释迦牟尼详解.无量光明佛教网[引用日期2012-12-5].
9.涅槃四德.佛教导航.09年04月12日[引用日期2013-02-25].
10.释迦牟尼传记.
11.释迦摩尼传教语言.清水祖师[引用日期2013-04-15].
开放分类:
佛教始祖佛学常见词汇佛教人士佛教术语印度历史各国历史人物各职业人物宗教宗教人士宗教理论术语社会N颗钻石印度观世音释迦牟尼,佛陀,佛法
观世音神佛总谱之佛菩萨名录苏格拉底孔子00e
合作编辑者
公民何健,nswjsjsdwy,弓长火山光军,杜艺龙Davis,最最最晴天是你,维烺,飞同壹般丶柯南,NObingbang,张熙54,嗒嗒嗒ss更多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百科吧。
佛教基本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五蕴-涅槃-缘起
三无漏学-三宝-波罗密
三法印-佛性
修行位阶佛陀←菩萨←辟支佛←阿罗汉←
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著名人物释迦牟尼-十大弟子-龙树
无著-圣天-世亲
鸠摩罗什-菩提达摩-慧远
智顗-莲花生-玄奘
惠能
宗派宗派部派佛教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金刚乘佛教
地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日本佛教
著名典籍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
楞伽经-大般若经-心经
金刚经-维摩经-阿含经
法句经-大日经-楞严经
圆觉经-药师经-地藏经
净土经-大智度论-俱舍论
瑜伽论-坛经
佛教圣地八大圣地-四大菩萨道场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1619557次
编辑次数:259次历史版本
词条讨论:3次讨论历史
最近更新:昨天
创建者:我是牛头mm
词条推荐
20%还看如来佛祖
16%还看如来
16%还看佛教
14%还看释迦摩尼
14%还看罗睺罗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帅帅的良展开
版本
仁寂慧炬照展开
三微花版本
百科拆迁队...版本
wygn1314版本
查看更多贡献者
最新动态
解密“不一样”的博物馆:
百科消息:
写游记,免费游英国喽!
文库课程:教你成为java高手
美食美客来五彩城品鉴世界美食
百科1.4版客户端上线离线查词条
参与贴吧调研赢取无线鼠标
2013Baidu使用百度前必读|百科协议|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