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以身表法的一代大德宣化上人

十二岁,向父母悔过,一心孝养,天天行叩头;觉不够,渐至增加向天地君亲师叩头;还觉不够,更增加向一切众生叩头。早晚各一次,每次叩八百三十多个头,共需五个小时。刮风也叩,下雨也叩,大雪来也叩,希望把坏人叩成好人,把乱世叩到太平。

十五岁,皈依哈尔滨三缘寺上常下智老和尚,正式成为三宝弟子;亲近三缘寺方丈上常下仁老和尚。直到十七岁,这期间虽只读了两年半的书,但因专一其心,过目成诵,所以贯通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医卜星相一切世法。又参禅习定,研究经典,故也透彻出世法。

十六岁时,开始为人讲《六祖法宝坛经》、《金刚经》、《弥陀经》等,为不识字的人讲说佛法。

十八岁时,因母亲生病,辍学在家侍母。深体失学的苦处,所以创办义务学校,一人全天候不休息地教育三十多个贫寒的孩子。

在求学期间,还参加很多慈善团体——佛教会、道德会、慈善会、理善劝戒烟酒会……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广修救人济世的菩萨道业。

二、出家

十九岁,母亲胡太夫人逝世。四月初八佛诞日,拜上常下智老和尚,在三缘寺披剃受沙弥戒,名“安慈”,字“度轮”。依止三缘寺方丈上常下仁老和尚。接虚老法脉后,号“宣化”。出家后,在母墓旁守孝三年,人称“白孝子”。

同年六月十九观音诞,在佛前发下十八大愿。宣化上人一生实践力行,圆满这十八大愿:

稽首十方佛,及与三藏法,过去现在贤圣僧。惟愿垂作证,弟子度轮,释安慈,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愿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菩萨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二)愿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缘觉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三)愿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声闻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四)愿三界诸天人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五)愿十方世界一切人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六)愿天、人、一切阿修罗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七)愿一切畜生界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八)愿一切饿鬼界等,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九)愿一切地狱界等,若有一未成佛,或地狱不空时,我誓不取正觉。

(十)愿凡是三界诸天、仙、人、阿修罗、飞潜动植、灵界龙畜、鬼神等众,曾经皈依我者,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

(十一)愿将我所应享受一切福乐,悉皆回向,普施法界众生。

(十二)愿将法界众生所有一切苦难,悉皆与我一人代受。

(十三)愿分灵无数,普入一切不信佛法众生心,令其改恶向善,悔过自新,皈依三宝,究竟作佛。

(十四)愿一切众生,见我面,乃至闻我名,悉发菩提心,速得成佛道。

(十五)愿恪遵佛制,实行日中一食。

(十六)愿觉诸有情,普摄群机。

(十七)愿此生即得五眼六通,飞行自在。

(十八)愿一切求愿,必获满足。

结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治疾病

宣化上人自幼就有侠义心肠,最不忍见人受苦,所以发愿代一切众生受苦。治好无数人的疑难怪病、致命绝症、瘟疫痢疾、鬼上身、业障病……度化狐狸、龙、蛇、鬼神,甚至有千年樟树来求皈、受戒。上人说:“不是我有什么能力,或者神通妙用,这都是佛菩萨的加被。人有诚心,佛菩萨就有感应。”

上人在为人加持中,要人明白加持的意义:不要只知求人加被自己,人要自己先能加被自己,再去加被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加持。

人为什么诵经、念咒没有感应就因为打妄语、说假话。咒是真言,人能不打妄语,所说的话都是灵文,叫天天应,叫地地灵。上人说:“我是个最不会说话的人,只会讲真话,讲人不爱听的话。专门破除迷信,也不怕得罪人,该说的话,到哪里都要说;不该说的话,到哪里都不说。”就因为不打妄语,所以字字句句都有无边的力量,能治有情众生的病,也能治无情众生的病。本来要打飓风的,能令它不打飓风;本来有大地震的,结果也不震了;没水的地方,可以有水;没雨的地方,可以下雨;有战争、灾难的地方,能令它没有战争、灾难。有能变无,无能变有,这是因为真诚到极点,自然有感斯通,无求不应。

真理所在,一切天龙善神都来护持。

真理所在,一切诸佛菩萨都来护持。

四、弘正法

“可以一日不吃饭,不可一日不说法”;“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说法”;“人多也讲,人少也讲,一个人来还是讲,没人来,就讲给鬼神听”。宣化上人一生言行,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是最真实的说法。

(一)身说法

(2)衣食住行俭朴到极点,节省各项物资能源,一双鞋穿三十多年,一张面纸至少用三天以上,一生从没为自己做过一件衣服,连过桥费都刻意俭省。米屑落地,拾起再吃,喝水要一滴不剩,吃的是无油无盐最简单的食物,甚至多次打长期饿七,把自身福报回施所有众生。没有任何个人财产,一切供养转做公用,连一根头发般的私心都没有。

(3)从不摆架子,总把自己放在最低、最后。从十二岁就行叩头法门,礼拜一切众生,没有一天停止。来到美国,还向弟子行叩头法门,叩得弟子也敢讲法了;叩得弟子也发愿三步一拜了;叩得弟子也学习向毁谤上人的人叩头了。到任何地方,走路,都要弟子先走,自己走在最后头;讲法,让弟子先说,自己最后说;成佛,也是让众生先成,自己最后成。

(4)威仪具足,严中有慈,双目低垂,两手当胸,口常含笑,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5)凡事不愿麻烦别人,衣服自己洗,行李自己提,甚至病到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时,仍不要人扶持。几年来,抱病坐轮椅、搭机往返各道场说法期间,仍坚持自己背行李,或放在膝上。上人说:“我就是要自立自强,不依赖任何人。”

(6)上人二六时常在定中,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在日理万机之中,仍然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上人说:“我也不念经,也没诵咒,我只是不打妄想。”上人做任何事,都是专一其心,弟子英译有误,上人马上纠正。对所有物件的放置,从不忘失。对四众弟子的姓名、背景、性情、习气悉知悉见,从不错乱。甚至自己一天内走了几步路,都一清二楚。

(7)在美弘法多年,人称:“上人”、“全球第一高僧”,山东济宁大学请求改成“宣化大学”,又有教授提倡成立“法界妙觉山研究会”来研究上人事迹……但上人表示:不要研究我,我不值得研究。你们应该去研究其他人,男的、女的,出家的、在家的,老的、少的,好的、坏的……都记录下来,将来可以教化人。我道不足感人,德不足化人,人家要的名字我不要。我不是“高僧”,不是“上人”,只是“下人”,欢喜在人人之下。人家不要的名字,就是我的名字,我叫自己是“活死人”、“墓中僧”、“小蚂蚁”、“小蚊虫”,甘愿走在一切众生的脚下。其实,一切名字都是假的,没有什么是真名字,不过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有,这没什么了不得的,但人都着到名上,为它奔波劳碌。我生时死后,都不愿人提我的名字,也不要人给我造灵塔、纪念堂……什么痕迹也不留,我从虚空来,还要回到虚空去。

(二)口说法

(1)在“法总”(法界佛教总会)各道场:说法是为了认识真理,所以各道场每天都有讲经或听经的课程。“恒河的水,天天在流;万佛圣城的法,天天在说。”宣化上人早期采用“主观智能推动力”的方法,平等栽培四众弟子,轮流练习请法、演说和讲评。又时常主持“对联课”,开启弟子自性的智慧!

(2)随缘遇事,观机说法:对平民百姓,就说安分守本的法门;对学生,就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爱身、爱家、爱国的法门;对教授、校长,就说为教育而教育的法门;对政界人士,就说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的法门。

(3)应邀演讲:宣化上人不要个人名利,所以从不单独赴请。但为训练弘法人才,组成四众访问团,到海内外各国去参学。每日行程紧密,除例行早课、晚课、上供外,拜忏、诵经、讲开示,传三皈五戒,举行大悲、楞严法会,或会见信众……不空过一分一秒。上人说:我们不是“旅游团”,也称不上“弘法团”,只是“访问团”。我什么也不懂,不够资格来弘扬佛法;但欢喜跟在众人后面,向各地长老大德来学习。

五、建道场

上人又欢喜“拆小庙、盖大庙”,成立“公共大道场”,每创建一个道场,就献一个道场。上人献出万佛圣城、法界圣城两大道场,和“法总”所属一切寺院,给全世界的众生使用。来者不拒,不分国籍、种族、亲疏、远近、性别、年龄、南宗、北宗……愿护持各地真心的修行人都来共同办道。上人说:“我们不是子孙庙,十方来,十方去,道场等待任何有德的人来主持,我只是个暂时看门的,我一个道场也没有。”

又说:“佛教是人教、心教、众生教、法界教,没有个别的门户,所以我也不属于任何教派。耶、回、犹,一切宗教都在佛教里面,我们随时欢迎所有宗教来万佛圣城举行自己的仪式。每个教徒应该学习各教教主救世的悲愿,互相帮助,共同建设世界宗教大团结的发源地,令一切众生有所依归,那么世界的战争都会没有了。”

六、收徒众

宣化上人说:“万佛圣城龙蛇混杂、份子不齐,有修行的人,有不修行的人。我们要本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对不好的人要更加照顾,把坏人感化成好人。”

(一)度出家弟子,不舍任何众生

法赖僧传,人能弘道,为了在西方奠定正法的坚固基础,必须有僧人来行持正法。所以,早期的收徒条件特别严格,必须是大学生,必须会背“楞严咒”;出家之后,必须会背《楞严经》,必须训练讲经说法、禅坐,必须吃苦耐劳……

中期后,上人为平等摄受一切众生,就算善根只有一根头发那么细的人,都会满对方出家的愿心。九十多岁的老人也收,令他们有所归投;六七岁的小孩也收,令他们善根增长;六根不具的人也收,成就他们出世净缘。

(二)度在家弟子,不争任何一弟子

现代佛教界流行“参师”,一人皈依很多师父。宣化上人说:“皈依一次就够了,不要拜一个师父,又违背一个师父,拜了这么多师父,一个师父的话也不听,这是没有用的。不但导致法师间不和合,争徒弟。更令教内只是同一班老教徒在打混,没有新血液,佛法就会衰亡了。”

只要有真诚,上人即使在病中,多人来,也办皈依;一人来,也办皈依,不怕烦,不怕累。

(三)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

古来大德有立志不收徒众的,以免因教化责任而误了自身修持。而上人是从不考虑自己,包容末世一切刚强顽钝、难调难伏的根器,宁施头目脑髓,也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

七、立宗旨

来到万佛圣城的人,都要守规矩,是龙也要盘起来,不可随便降雨;是虎也要卧起来,不能随便刮风。“法总”所有道场,以共同学习行持宣化上人立下的三大宗旨、六大条款等为修行的准则,而以万佛圣城做总部的代表。

(一)三大宗旨、六大条款

各道场四众弟子在早晚课诵开始时,先要回光返照,共念: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我们三大宗旨。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师一脉心传。问自己是不是不争问自己是不是不贪问自己是不是不求问自己是不是不自私问自己是不是不自利问自己是不是不打妄语问自己是不是吃一餐是不是衣不离体这是万佛圣城的家风,任何人都不能改。

(二)衣不离体

为遵守佛制,为护持僧相,上人领导出家弟子时刻搭衣、持具、袈裟不离身,也破除自、他对好衣的贪著。

(三)日中一食

饮食既费时又滋长贪心,妨碍修行。上人依佛制,行日中一食,用钵吃饭。以清淡的大锅菜、罗汉汤,做治饥渴病的良药,七、八分饱就够,不求多、不贪好,从食欲中得自在。

(四)夜不倒单

睡眠昏沉,易增愚痴。上人早年就长坐不卧,亦教弟子坐着睡眠,易于清醒,精进用功,从睡魔中得解脱。

(五)持银钱戒

钱是罪孽根,有钱就生一切妄想。上人为护修行人的法,教弟子遵守佛制,不摸钱,不蓄私财。僧众没有单金(公家每月发给僧人的费用),也不受私人供养。一切工作纯是义务。有病、有公务,可申请公费支付。上人说:“能持银钱戒的,就是真正的清净福田僧。”

(六)无执事名分

各道场里,四众分工合作,一起学习,各尽职责。在法喜中同修共事,不在名利权力上明争暗夺。没有当家住持,都是守门人,平等平等。

(七)男女界限严明

(八)随众共修

早课、拜愿、诵《华严经》、上供、“大悲忏”、晚课、听经、咒心……是固定常课。另举办佛菩萨圣诞纪念法会,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怀少节、护国息灾大法会,或不定期的传三坛大戒,水陆空大法会,宗教研讨会……特别活动之外,个人还随分随力出坡做工、校内教学、翻译经典、处理寺务、会谈公议……决不浪费光阴。

八、办教育

(一)有一个道场,就要有一个学校

教育是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本,法门无量誓愿学,大家互为老师,互为学生,彼此学习。万佛圣城设有育良小学、培德中学、法界大学,僧伽居士训练班等教育机构。其它各分道场也多设有周末班或周日学校。

(二)一律采取义务教学

老师不领薪,不罢工。学生为明理而读书,不为名利。以儒教做基础,以佛教为依归,教育出真正的人才,来利益全世界。上人说:“不要钱的,才是真的。”

(三)实行男女分校

男女有别,无感情纠纷,能专心学习,能防止男女滥交、堕胎、离婚、问题儿童,乃至同性恋等社会病态的产生,“教育是最根本的国防”,能救人、救社会,可以彻底解决世界问题!

(四)僧教育为首

出家人有责任做一切众生的模范,必须把自己教化好了,才能负担起教化他人的工作。所以上人对出家弟子的要求和训练特别严格。

(1)顺其所长,给予职责,学习做大众的事。给每个弟子同等的机会,时时耳提面命,从旁扶助。

(2)随时考试:邀请各国各界人士,到万佛圣城及各分支道场,或讲经、或上课,看看大家认识不认识。上人说:“要有择法眼,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睹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3)法无定法。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抱着一条路跑到黑。上人说:“你们有自己的智慧,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我。”上人作风自由民主,尊重每个弟子,不刻意立规矩,每当弟子谁有所犯,才顺时应缘定规矩,保护行者的修持。

(4)为弟子铺路:道场动作由自修式渐改为开放式。藉着敬老、怀少、放生等活动,结合四众,互相护持,坚固道场基础,令弟子得以积累经验,忍烦耐劳,动中生定,安住办道。

(5)无尽的包容:不论弟子犯了多大的错误,只要一念忏悔,上人没有不原谅的。“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上人一向责己不责人,把弟子一切的过错,一切的无明、业障、脾气,都归到自己身上,承担所有人的罪业。

(五)沙弥教育是僧教育的根本

上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两年内,特别重视培养僧团中一批新出家的幼龄沙弥和幼龄沙弥尼,亲自安排师资、课程,甚至抱病传授“四十二手眼”法门,可说耗尽心血。希望在四众弟子合作、护持下,这群年纪在六到十七岁之间的新生代,早做未来佛陀正法的大光明日,弘扬上人慈悲喜舍的大愿,引导众生修菩萨道,了脱生死大苦。

九、办译经

为了普及佛法到全世界,宣化上人早年就立愿将三藏经典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这是一项千秋大业。上人说:“翻译经典比往生净土还重要。”

(一)上人先用中文解经

上人每次讲经时,都是先背出一段经文,再逐句解说,不看经本,也没有笔记,纯是自性的流露。以大众化为主,用通俗白话,深入浅出,令人人都听得懂。上人说:“我讲经只能讲浅浅的,所以出版的书都叫‘浅释’,就像白水煮白菜,淡而无味,可是有益健康。”

(二)译为其它语言

以英文最多,已经译有百余部,陆续有法文、西班牙文、越南文的课本。目前以中英对照的新版书为目标,预计将来仍采用中文配合其它语言,以双语对照方式,进行中法、中越等翻译的出版工作。

(三)推展有声出版

除出版书籍外,同时推展录音带、录影带的有声出版,也朝着双语对照的方向发展,目前已流通的以中、英为主。

(四)成立译经院

十、现病相

凡夫的病由业力而来,自作自受,有贪嗔痴,就有一切病。圣人的病是由愿力而来,他作我受,众生有病,所以菩萨有病。圣人三毒已去,没有自己的病,但他愿意代众生受苦,把众生的病承担到自己身上,现种种果报相,希望众生见病相,知病因,赶快修行。

上人治好无数人的病,为什么治不好自己的病不是治不好,而是不愿治。因为上人一生从来不为自己做任何事,从没有一念为自己的心,在色身痛到极点时,上人仍然不帮助自己一点点。直到今年六月七日在医院圆寂前,病痛没有减轻,也没有现瑞相,更没有显奇迹,就这么不留痕迹地为众生转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的大法。

这实在是上人对弟子们在行菩萨道时的一个最大的考试。无量劫来,菩萨为众生舍身舍命,只有他人,没有自己。能在这万苦交煎、难忍能忍的示现当中,更坚定信念,不畏行菩萨道的辛苦,继续勇猛向前的人,就是上人洪炉烈火里炼出来的唯一真金了。

宣化上人的一生,就是一部法界的华严大经王。在《华严经》“佛不思议品”中说,诸佛世尊有十种广大佛事:

佛子,一切诸佛入涅槃时,无量众生悲号涕泣,生大忧恼,递相瞻顾而作是言:如来世尊,有大慈悲,哀愍饶益一切世间,与诸众生为救为归。如来出现,难可值遇,无上福田。于今永灭,即以如是,令诸众生,悲号恋慕而作佛事。……诸佛世尊虽般涅槃,仍与众生作不思议清净福田,无尽功德最上福田。令诸众生,善根具足,福德圆满,是为第十广大佛事。

THE END
1.黄沙河涌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02306141.docx目录 第卷编制说明 第卷概述 第卷组织机构 第卷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第卷施工准备 第卷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及临时工程 第卷施工方法 第卷施工进度计划 第卷工期质量安全等保证措施 编制说明编制依据广州某镇汽配工业园内河涌改道工程施工招标文件。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73797471.html
2.人间佛陀于凌波居士般若文海全集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史迄今不足两千年。回教是穆罕默德于西元七世纪初所创立的,迄今历史约一千三百年;而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陀于西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所创立的,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正确的说,佛陀涅?于西元前四八六年,他世寿八十岁...http://www.china-ciyun.cn/detail-949.html
1.最新戒魔人,挑战与突破之路石英砂4、培养多元兴趣:鼓励戒魔人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丰富生活体验。 5、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游戏和现实生活,平衡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最新戒魔人在追求极致体验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应理性看待这一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培养...http://shiyingshashi.com/post/6070.html
2.五台山文殊师利驾金猊北宋洪福寺大雄宝殿,金代延庆寺大殿与佛光寺文殊殿,元代广济寺大雄宝殿、岩山寺菩萨殿和三圣寺主佛殿等,都保留了当时建筑形制的重要特征。 五台山保存有自北魏以来的各种形制佛塔150余座;保存有自唐代以来的佛教造像146000余尊,以南禅寺和佛光寺唐代彩塑、殊像寺明代悬塑为代表的五台山佛教雕塑是我国雕塑艺术方面的...https://itf.mafengwo.cn/client/note.php/info/?id=3547769
3.四大名著作文一:《四台甫着》4600字 《三国演义》别名:三国志普通演义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回数:共一百二十回先容:凭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官方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正,并成为如今最罕见的120回本。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34391.html
4.阿弥陀佛的故事(精选6篇)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_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https://www.010ky.com/wendang/qitafanwen/488390.html
5.李利安: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世福”者,孝养父母,事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者为三世诸佛净业之正因。而“十六观”则指(1)日想观,(2)水想观,(3)地想观,(4)宝树观,(5)宝池观,(6)宝楼观,(7)华座观,(8)像想观,(9)...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875.html
6.大智度论提要宿具深慧的龙树菩萨诵读以后,爱乐非常,心中产生“受新戒,著新衣”的主张。不过这一举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了挫折。西藏学者Bu—Ston在其所著的《History ofBuddhism》一书里说:龙树菩萨在他所出家的那烂陀寺(Nalanda)犯了戒律,被逐出寺门后到处流浪。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则说,有一天,他“独在静...https://www.hrxfw.com/fojing/dazhidulun/37478.html
7.释迦如来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 所以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https://baike.sogou.com/v23185050.htm
8.《圆觉经读讲》:九净诸业障菩萨启教菩提眼在戒律上有一个例子,特别震撼人。过去有一个摩诃罗比丘——摩诃罗在梵语中意为老而愚痴,就是不知受戒、不知安居、不知自恣、不知诵戒、不知犯持、不知大小、不知轻重、不知开遮、不知羯摩,一切法益都不知。这个摩诃罗愚痴到啥程度?别人说尊者、法师,请你给我说法。他听了会掉泪!他说我说什么呢?就抱着...http://www.putiyan.com/archives/1168
9.湖南省佛教协会2022年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报单为秉持世尊遗教,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接引后学,光大如来戒法。由湖南省佛教协会主办,南岳佛教协会协办的“湖南省佛教协会2022年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经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审核,报中国佛教协会([2022]139号)批准,在南岳祝圣寺、大善禅寺举行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戒期将严格按照国家《宗教事务条例》...http://www.fjhnw.com/content/?81-93-1414.html
10.大阿罗汉舍利弗的一生「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从这些资料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舍利弗尊者是完成所有成就,并到达最高内观智慧的大师,再没有比佛陀所说的话能更贴切地形容他:假如有一个人已经精通并圆满了高贵的戒、定、慧以及解脱,人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个人就是舍利弗。 假如有一个人,他是世尊真正的弟子,因世尊的教诲而生,因法而生,由法所成,传承佛法,而非...https://yishineihua.com/1301-%E8%BD%AC%E8%BD%BD%E5%A4%A7%E9%98%BF%E7%BD%97%E6%B1%89%E8%88%8D%E5%88%A9%E5%BC%97%E7%9A%84%E4%B8%80%E7%94%9F%E3%80%8C%E6%AD%A4%E7%94%9F%E5%B7%B2%E5%B0%BD%EF%BC%8C%E6%A2%B5%E8%A1%8C%E5%B7%B2/
11.五戒相经笺要集注比来授受五戒之风盛行,本是好事,但传戒时间仅仅数日,且忙于仪轨之练习训练、斋供之奉献,残剩少许时间讲演戒法,致使诸戒子,对于所受之戒法,不知持、犯;既犯矣,又不知重、轻,可悔、弗成悔,于戒相上产生迷惑。方才上山受戒,下山即便犯戒,却不知其非。然已受戒而犯戒者,罪加一等。愚顽者,罪上加罪,不知悔...https://www.97su.net/656/89955
12.九品往生诀受持五戒,不犯威仪。 ? 心法 既皈依三宝,须受五戒,可请师授,若无法师,也可于佛前自誓受五戒。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至于八关斋戒,则随个人意愿而受。 总而言之,只有严持戒律,功德不会漏失,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http://www.meiwen.com.cn/subject/hjyrgftx.html
13.原型原型https://330476.com/tag/%E5%8E%9F%E5%9E%8B
14.当代上座部佛教大师法像及简介上座部佛教专题116心意控制是戒的本质 117一个长者的问题 118不渴望即是无我 119在乌东泰尼 120前生的爱情 121内在的比丘身份 122他每日的例行作息 123内在的坟墓 124内在的菩提树 125沙口那空城——他的相片 126正精进 127证知而非臆测的教导 128与尊者相处的第一天 ...http://fotxt.jixiangyun.com/bencandy.php?fid-433-id-14046-page-2.htm
15.每天十分钟,学习《楞严经》(43)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三十二应观音...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王治平居士白话译、注、解 正文(43) 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https://m.163.com/dy/article/FTV41KP50521VQK7.html
16.太虚大师传太虚大师文辑是年,奘年就带太虚去受比丘戒。 这天凌晨,天刚五更,太虚在奘年带领下进入天童寺。进寺一看,只见佛殿上聚集着数百僧众,正在聚精会神地做早课,这使太虚顿时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不久,受戒开始了。先是看到一个相貌魁伟的中年和尚在讲话,其声音洪亮,令听者顿生敬畏之心,原来他就是传戒和尚,当地在佛教界...http://whlhs.cn/cont/142.html
17.(PDF)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朱磊古德云:‘三藏从正不从兼,从多分不从少分。’斯经阿难请定,如来答定,正诠定学,虽有少分戒、慧,但是所兼,而为助定之戒慧而已。经中四重律仪,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三种渐次,首申戒品,毕护定心。即如备明七趣,示以三恶剧苦,令其慎恶因而勿犯;示以四善终沦,令其舍乐果而勿贪;无非以戒助定而已。https://www.academia.edu/10252851/%E5%A4%A7%E4%BD%9B%E9%A1%B6%E9%A6%96%E6%A5%9E%E4%B8%A5%E7%BB%8F%E8%AE%B2%E4%B9%89_%E5%9C%86%E7%91%9B%E6%B3%95%E5%B8%88_
18.中国佛教人物(下册)另外,流志的译籍一部分与密教有关,大都是当时增订过的本子(如《不空□索神变真言经》就比较旧译本为繁广等),并有南印度密教重视观法的特征。(吕澄)五六 神会(668,一说686—760)神会,是禅宗六祖慧能晚期弟子,荷泽宗的创始者,建立南宗的一个得力人物。俗姓高,湖北襄阳人。童年从师学五经,继而研究老、庄,都...https://www.huayansi.com/boruo/books/0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