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加工粮食从石具到石磨盘,一口气搞懂石磨的前世今生国学

这种东西一定不陌生,上下两扇,上面有一个圆孔,把粮食放到圆孔上向下漏,同时用驴或者牛拉着磨转动,就会把粮食给磨成面粉。

现在的孩子多半不知道这种工具了,就算是农村孩子也不知道,偶尔看见这样的石磨,也是随便扔在某个角落,或者干脆填在墙头下当地基。现在的面粉大多是买,直接面粉厂给磨好的,而且现在都是电磨。

但我们仍然要说,圆石磨在现在的一些山区仍然在用,而且这个圆石磨的使用历史已经超过了四千年,说到加工粮食,一定会有人认为,最开始时是杵臼,因为古代人工具简单,造不出圆石磨,关于杵臼的记载也的确挺多的,用途也非常明确,就是加工粮食的。

比如在

《易·系辞》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意思是说黄帝打败蚩尤后,就造出了用来加工粮食的杵臼,好让人们好好的生活。

据说成书于秦朝的

《世本》

中说:

雍父作舂杵臼

这个雍父据记载是黄帝的臣僚,也就是他发明了杵臼。

这些记载都这么早,似乎最开始人们加工粮食用的就该是这种东西。其实并不是,我国先民加工粮食非常早,远远的早于三皇五帝时期,那么,最初的加工粮食工具是什么呢?圆石磨都经历过什么样的变迁呢?

一、远古时代,造石为磨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工具将粮食弄碎。

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最初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们可以推断出,经过旧石器时代的磨合,我们的先民们对用石头这样的工具已经得心应手,粮食收回来后,直接食用显然是不舒服的,口感也太差,于是有人就想着把这些粮食给弄碎,或者摊在石头上加热成饼,或者放在陶罐中煮熟,所以,加工工具也一定会出现的。

当时的粮食加工工具非常简单,一块简单的石头,这块石头必须要有一个大一点的平面,可以把粮食平放在上面,然后还面要一根把粮食碾碎的工具,这就是石棒。

石头和石棒,就是那时候的主要工具,弄碎粮食的主要力量是人工,人们把粮食摊在石头上,然后用石棒用力碾压,使粮食破碎后再成粉。

当然了,当时不止是只有这样的加工工具,当时的石制工具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

翻耕农具、收割农具和加工谷物工具。

考古学家们在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共发掘出土了两百多件石器,而石磨盘和石磨棒的数量就有八十多件。在武安磁山遗址出土了石器一千多件,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占有量达到了一百多件。

而这些遗址,距离现在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

这说明,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加工。但我们又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比这些遗址晚两三千年的仰韶文化中,石磨盘和石磨棒的数量却在减少,而且非常粗糙。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先民的发展不会倒退。那么是这个时期的粮食产量少了吗?当然也不会是这样,这说明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新的工具,那就是杵臼!

二、战国以前,杵臼为王

以前的太费工,也太费力了,以先民们的智慧,必定会想办法造出更加先进的加工工具,这就是杵臼。

所谓的杵臼,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家庭用来捣蒜的工具,古时候的杵臼差不多就是这样,最开始时,人们发现受力面积小可以更加精确的使粮食破碎,这个时期仍然是人拿着捣,后来就发展成了上面的“杵”可以加别的工具,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周朝后期,春秋时代早期,跟浇水工具“桔皋”出现的年代差不多。换代的杵臼可以在杵上加别的东西,比如利用杠杆的力量,使人们更加省力却可以更加有力的去槌击粮食。

同时,在我国古籍文献中,关于杵臼的记载是非常多的。

成书于汉朝的

《说文》

中记载:

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

东汉时期的

桓谭

在自己的

《新论》

中记载:

宓牺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借身践踏,而利十倍。

那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汉朝的记载,并不一定能代表是战国以前有啊,更不要说是夏商周时期了,那时候当然也是有的,而且那个时候的杵臼可不只是农具这么简单,相传为

姜子牙

所着的兵书

《六韬》

中有这样的记载:

战攻守御之具尽在於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钁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

这里也可以用于攻防。当然了,这是记载在

《六韬·农具》

里的。

我们观察远古的简单石磨盘和石磨棒,再到战国以前的杵臼就会发现,这些都需要使用人力,而我们的科学和人类发展一直都在遵循一个最简单的原则,那就是节省人力,或者替换人力。

所以,更先进的还得出现,以前的也一定会被后来的所替代,这个替代品必须要有一个最简单的功能,那就是可以不用人力,用畜力可以操作,这就是后来并且一直沿用到八九十年代的圆形石磨。

三、战国以后,圆形石磨

关于圆形石磨的诞生,这个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说可以更早,但有一部分人说最早只能是在战国时期。因为这看着简单,但其制造的工艺却非常的复杂,而且需要一个重要工具来辅助造成,那就是铁。我们都知道,铁是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冶炼并使用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只有到了战国时期才能出现这样的先进石磨。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首先得知道它需要什么样的工艺?

这种东西分上下两部分,

两扇都是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块所雕凿成,下扇中间还需要有一根短点的立轴,用铁制成。上磨扇中间位置跟下面的立轴相对应有一个空套,正好可以把下面的铁轴插进去套牢。这样套住后下扇固定,上扇才能绕轴转动。两扇的接触面有一个“磨膛”。膛的外周是纵横交错的磨齿,上磨还留有磨眼用来向下漏粮食。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需要什么样的难度,这在铁器没有出现的时代,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关于圆形石磨到底是谁造出来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

中有一句模糊的记载:

公输般作

这个

公输般

是谁呢?就是

鲁班

。所以,这本成书于先秦的史书说圆形石磨的创造人是鲁班。但是,鲁班生活的年代跟墨子是差不多的,也就是公元前376年以前,在这个年代,正是周安王二十七年,同时也是三家分晋的时代,刚刚进入战国时代,是战国早期,这个时候不应该能造出这样的东西。所以,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发明,更应该是很多人总结出来的产物,至少也得在战国中后期才能出现。

我国着名机械史学家

刘仙洲

教授,对

的记载引用也很谨慎,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我国考古学家在秦墓和汉墓中发现过圆形石磨。

所以,出现的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秦朝早期!

秦朝以后,杵臼并没有消失,很多民间还在使用,但已经不是主流,主流是圆形石磨,因为可以使用畜力代替人力,所以得到了沿用和发展,到了晋代时,杜预发明了“

水力连磨

”。

宋应星

《天工开物·攻麦》

凡力牛一日攻麦二石,驴半之,人力则强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制度相同,其便利又三倍于牛犊也。

所以,

磨的发展是从简单的石具到杵臼,再到圆形石磨,并且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直到新时代,我国迅速发展之下,这种东西才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不仅仅是石磨的前世今生,也不仅是石磨的发展进步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史!

牛筋面是面粉制作的。

牛筋面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口感软滑,筋道,后味醇香。吃法多样,春夏秋3季凉拌为主,冬季热炒或者下在汤中。不过牛筋面和牛肉牛筋没有关系,是面粉做的素食,面条较粗,非常柔软,弹性很大。

牛筋面的做法有很多,一般我们吃到的基本就是鸡蛋牛筋面和牛肉牛筋面,当然还有肉丝牛筋面了。如果是干牛筋面,需要用凉水泡50分钟或者温水泡40分钟。泡好后再漏空晾干10分钟。牛筋面凉拌是用辣椒油,芝麻酱,醋等调料依个人口味拌匀即可。此吃法完全体现了牛筋面的优点,口感极佳。

面粉的发展历史:

小麦的栽种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面粉的原料是小麦,磨成面粉后可制作很多食物。最早种的是春小麦,到春秋时代开始种冬小麦。然后磨成粉,待发酵后,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到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并以此为食。同样是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石磨盘和杵臼,这两样器具可以帮助我们的祖先把小麦变成粉末,也就是面粉。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不断的增多,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石磨、风车、连转磨等新型粮食加工机械让小麦变成面粉的步骤不断精细化,从而让古人吃上较为精细的食物——面粉。

用“碾子、箩、风车”等工具。“碾子”是用刻有花纹的石板和石礅做成的,把石礅平放在石板上,石板中心有一个立柱,木框框住石礅后连在石板中心的立柱上,外马或驴拉动石礅在石板上,把置于石板上的粮食(以稻为例)外壳碾下。由于粮食外壳韧性较强,不易被碾碎,所以当粮食的外壳被碾到差不多时,将其放到“风车”(人力驱动,木质的)内,把碾下的外壳吹出,即可得到脱壳后的粮食。在碾动粮食过程中,可以随时用箩筛出少量的碾下来的外壳,保证碾压工作顺利进行。

古代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面是汉代末年从中亚输入长安的,面的传入是中国饮食史的第三次重要突破。中国古代主食以黍、粟为主,因为面食方式的输入,中国饮食文化才由“粒食时代”进入“粉食时代”,麦才代替黍、粟成为我国的主食。而这其中标志性的食品就是“烙饼”,汉唐称为“胡饼”,“胡饼”之后,面条才应运而生。今天,西安一些地区打制的“烧饼”与“胡饼”就有着“前世今生”的关系。

1.古代人碾米叫做舂米。

2.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舂米chōngmǐ

词义:

例如:舂药

翻开《潮汕歌谣》,里面有不少关于挨砻、挨磨、舂米等民俗事务。反映了旧时代人民生活的痛苦,寄托改变悲惨生活的愿望。如:共嫂挨砻共嫂舂,给嫂掖糠满头湮。

共嫂挨砻共嫂筛,给嫂掖糠满头台。

后台亦有深河水,跳落河水哭哀哀。

挨呀挨,挨米来饲鸡……饲猪还人债,饲牛拖犁耙。

扩展资料:

舂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70~80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

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

“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

THE END
1.厨房好物:宜家同款两用捣蒜石臼,价钱却便宜很多!不染色不串味...厨房好物:宜家同款两用捣蒜石臼,价钱却便宜很多!不染色不串味阿离家居 辽宁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见识一下,巨型的黄貂鱼,是如何被外国人分割做什么美食的? 美食有毒 698跟贴 打开APP 600磅的蓝鳍金枪鱼,竟然可以这么肥美,入口即化! 美味的橙橙 4426跟贴 打开APP 见识一下阿塞拜疆人,是如何把疯狂的...https://m.163.com/v/video/VCFCNBMS3.html
2.捣蒜的工具叫什么捣蒜的工具叫什么枕着月光听歌 精选回答 捣蒜的工具叫蒜臼子。 蒜臼子是民间专门用来捣蒜的工具,又被称之为蒜罐儿、蒜臼等等。蒜臼子主要在东北和华北一带比较的流行,它的形状跟中药店的“臼杵”很相似。蒜臼子分为了蒜锤和臼窝两部分,臼窝一般都是釉陶制作成的。 蒜臼子的使用方法也是很简单的,在使用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2H57FHF0pBn.html
3.岁月斑驳捣蒜,捣什么的器具,其他木艺品岁月斑驳捣蒜,捣什么的器具,_其他木艺品: 1.想要您就说,不说,哪知道您想要呢,您想要,不会不给您的。2,价格您说了算,有胆您就给价来,今天一定要卖给你。3,常年乡下跑,准有一件宝贝适合您.联系俺,微信号:13934532491【万般皆是缘】【7788收藏__收藏热线】http://web160.997788.com/35772/search_783_36089739.html
1.捣蒜是什么意思捣蒜拼音捣蒜近义词反义词捣蒜是什么意思? 怎么读?应用小工具为您提供捣蒜拼音,捣蒜近义词,[词]反义词在线了查询和了解,包含捣蒜用法和解释。https://m.appgg.com/dictionary/bf05a507.html
2.捣蒜用的工具简笔画简笔画图片大全怎么画清洁工具的简笔画 劳动工具简笔画大全铲子简笔画 关于劳动节的儿童简笔画劳动工具简笔画图片 幼儿美术工具简笔画 简笔画低碳环保背景家纳丽雅捣蒜器蒜臼子pngai家用手动压蒜器pngpsd 认识各种不同的五金工具10张锤子扳手起子螺丝刀油漆滚卡通涂色简笔画 ...https://www.puchedu.cn/jianbihua/b2babf1fa04034b0.html
3.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合集10篇)第二忌捣蒜,所谓捣蒜,就是把蒜瓣捣成蒜泥,记住小年这一天是不能捣蒜的`,因为小年是年的开始,当天捣蒜会把年的喜气和财运捣散,会捣穷家里,所以千万记住。 第三忌在灶台面发牢骚吵架,不允许在灶台前哭泣,大喊大叫,不能敲击灶台,菜刀锋利的工具不能放在灶台上,灶台的烧的材料不能有脏东西,必须是干净的木柴。https://www.jy135.com/jiankang/638125.html
4.115mm蒜臼子(专业捣蒜工具)「其他厨房用品」115mm蒜臼子(专业捣蒜工具)· 产品推荐 · 10KG容量米箱,厨房用品 888.00元 振兴YH5942 中号水瓢/勺/舀/材质多种颜色/定制塑料厨房用品 3.63元 不锈钢涨型油鼓 油盆 油缸 酒店厨房用品 9.00元 雅高玻璃刮 厨房用品 桌面清洁用品 礼品 代发 代理 6.00元 微波炉手套三件套 纯色厨房套件 厨房隔热三件套 其他厨房...https://m.makepolo.com/product-detail/100363049834.html
5.宝宝早上吃什么主食比较好婴儿服装童之路校服吃饺子,必备蒜泥。那时,家里每年虽说吃饺子次数少,但,家中我是老大,每次捣蒜泥的活都是我的。 捣蒜泥这活,每次手工捣蒜不仅时间长,还要一把子力气,挺累人。加之干完这活后,时常换来的是不开心。所以,我特不情愿干这活。 后来,工作了,有次到开放不久的东北黑河考查。在中俄边贸一条亍地摊上,突然眼前一亮,...https://www.tongzhilu.com/post/%E5%AE%9D%E5%AE%9D%E6%97%A9%E4%B8%8A%E5%90%83%E4%BB%80%E4%B9%88%E4%B8%BB%E9%A3%9F%E6%AF%94%E8%BE%83%E5%A5%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