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雨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改进式雨伞。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雨伞的使用量逐步增加,雨伞的构造与设计也不断创新。但不论结构如何创新,不会丧失雨伞的基本功能。大多数雨伞的结构以简单为主,伞顶为独立直杆,伞套也与伞体分离。但是这种结构有一个缺点,雨伞收拢时不能直立放置。虽然在手柄上可设立挂钩和挂绳,但必须借助外在条件方可实现雨伞直立放置。因此,设计一种不借助外在条件而让雨伞直立放置的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雨伞的伞套目前都是设置为与伞体分离的,容易造成伞套丢失,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设计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放置稳定的结构改进式雨伞。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结构改进式雨伞,包括伞顶、伞身、伞柄和伞杆,所述伞顶设于伞杆的上端,所述伞身设于伞杆的外侧,所述伞柄设于伞杆的下端,所述伞顶由支撑条、复位合页组成,所述伞身由伞骨和伞布、伞套和拉链组成,所述伞柄由上柄、下柄和挂绳组成,所述伞杆由外杆和内杆组成,所述支撑条通过复位合页与内杆连接,所述内杆设于外杆的内部,所述上柄设于下柄的上方,并且所述上柄与下柄滑动连接,所述下柄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挂绳,所述内杆的下端与下柄固定连接,所述外杆的下端与上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条的数量为4个,并且四个支撑条两两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伞套为两层缝合于相邻伞布上的条形布,该伞套的另两端通过拉链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杆和外杆相对滑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伞顶处设置支撑条,并且该支撑条通过复位合页与内杆固定连接,将内杆的底端与下柄固定连接,将外杆的底端与上柄固定连接,所述下柄与上柄滑动连接,当向下滑动下柄时,下柄带动内杆下移,从而使得支撑条由于外杆的限制变为竖直,相反下柄向上滑动,支撑条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变为水平,该种情况下可便于雨伞的放置,无需依靠其他装置。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邻雨布之间缝合伞套,并且该伞套通过拉链连接,当需要使用雨伞时,可直接拉开拉链,当不需要使用雨伞时,可将拉链拉上,可避免随时携带伞套造成伞套的丢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身收拢时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套拉链合上时装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身撑开时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伞顶;101、支撑条;102、复位合页;2、伞身;201、伞骨;202、伞不;203、伞套;204、拉链;3、伞柄;301、挂绳;302、上柄;303、下柄;4、伞杆;401、外杆;402、内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图1-5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改进式雨伞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一种结构改进式雨伞,包括伞顶1、伞身2、伞柄3和伞杆4,所述伞顶1设于伞杆4的上端,所述伞身2设于伞杆4的外侧,所述伞柄3设于伞杆4的下端,所述伞顶1由支撑条101、复位合页102组成,所述伞身2由伞骨201和伞布202、伞套203和拉链204组成,所述伞柄3由上柄302、下柄303和挂绳301组成,所述伞杆4由外杆401和内杆402组成,所述支撑条101通过复位合页102与内杆402连接,所述内杆402设于外杆401的内部,所述上柄302设于下柄303的上方,并且所述上柄302与下柄303滑动连接,所述下柄30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挂绳301,所述内杆402的下端与下柄303固定连接,所述外杆401的下端与上柄30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条101的数量为4个,并且四个支撑条101两两对称设置,所述伞套203为两层缝合于相邻伞布202上的条形布,该伞套203的另两端通过拉链204连接,所述内杆402和外杆401相对滑动。
工作原理:使用时,当需要使用雨伞时,拉开拉链204,撑开伞骨201,伞身2撑开后,将下柄303下移,带动内杆402下移,从而使得支撑条101由于外杆401的限制呈竖直状态,当需要放置雨伞时,收拢伞身2,将下柄303上移,从而带动内杆402上移,使得支撑条101摆脱外杆401限制后由于复位合页102的作用呈水平状态,可用于雨伞的倒立放置。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