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顺最早是瑞安古树村里的一个农家人,守着一亩三分地,抱着祖屋有瓦遮头,换做一般的庄稼人,大概这一辈子也就这么过了,但周万顺不。村里其他人出去能赚钱回来为什么他不能?他没和家里人商量就把祖屋、田地都给卖了,坚决地带着一家人,杀出了小农村。从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来看,周万顺此举是相当明智的,但从周万顺当时的举动来看,这种勇气绝非一般人所具有的,这是一种不要命的赌徒心态,这样的心态,是激进创业人士必不可少的。
正是因为周万顺具备了这样一种不怕死、不怕输的心态,才让他瞬间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不那么平凡的人,别人在温州街头捡垃圾,他也在温州街头捡垃圾,但他的双眼看的却不是这块纸板能卖多少钱,而是如何更迅速在温州城里赚钱。很快,他在温州城里找到了卖鞋这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并且在第一次外出推销时就靠着别出心裁的宣传手段,轰动了整个温州城。
周万顺这样的人,说他不平凡吧,在温州人里这样的却是一抓一大把——没太高的文化,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最快能赚到钱;但说他平凡吧,他那股子置诸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打死都不回头的倔强,却有人想学也学不来的。
他的成功,如果归纳一下,无非是:敢想和敢拼。
俏江南的创始人张兰就是在国外刷盘子洗碗攒下的第一桶金,虽然现在可能这样的创业模式不太适用了,但早几年,去国外刷个几年盘子再回国经营个小本生意的大有人在,尤其对温州本地人中。不过周阿雨的经历显然是有些不同的,首先她是被逼出国的,一个13岁的小姑娘,初到意大利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生存下去的唯一资本就是比别人活得更勤奋一点,别人休息的时候她要学语言,别人玩耍的时候她要在餐厅端盘子刷碗,人生所有的乐趣大概就是把打工挣来的钱全部都攒起来。
外人看海外淘金一族最后都衣着光鲜地荣归故里,却不知道在风光无限的背后是怎样的心酸。周万顺生意失败了还能有银花在一旁给他加油打气,阿雨提着被房东扔出来的行李茫然走在法国街头时,却连个躲着哭的地方都没有。什么都要靠自己,也就意味着阿雨要比别人更加能吃苦耐劳。
阿雨的创业之路,颇为坎坷,她在巴尔餐厅打了许久的工,终于半工半读完成了中学学业,也攒够了去法国的学费和路费,但一次殃及池鱼的食品案让所有的积蓄都被冻结,于是一切只能重头再来。生活最窘迫的时候,阿雨靠给餐厅打工、去纺织间加工布料、一天同时打几分工来维持生活;好不容易,熬到她的餐厅开张了,却因为照顾恋人黄志雄,餐厅倒闭;好不容易经营的服装厂,因为竞争对手塞萨尔的恶意设计又不得不面临官司、再次倒闭……
在一众海外淘金人中,阿雨的运气还算是好的,摔倒了,大不了拍拍膝盖上的土继续站起来往前走。但她的好友林玉琪,却因为塞萨尔的欺骗而在客死异乡;她曾经的同学,因为一次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感冒而遗憾离世。所以,海外淘金这条路,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挨过去的。
按照张译自己对角色的诠释,周麦狗是《温州一家人》中代表创业浪潮里失败的那一批人。其实,周麦狗更多代表是那些想要发财却又没有太大雄心壮志的普通生意人。这批生意人的特色是,看到别人赚钱了就眼红,可是自己出来做生意呢,又不知道做什么好,一般都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其实除了麦狗,剧中的四眼、棠梨头、朱沪生其实都是这样的一批人,他们不会冲在创业的第一线,但是也不舍得让自己跌出这个队伍。这批人运气好的,也能混得风生水起,比如朱沪生,比如棠梨头,运气不好的,比如四眼,最后选择了自杀收场,而麦狗,只能算是运气不太好中又相对幸运的。
按照麦狗的性格,如果当初出国的那个是他,他未必能够挨得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最早的时候周万顺让麦狗去卖鞋,麦狗脸皮薄,不肯,一怒之下远走他乡。一个人在外单打独斗的时候,麦狗终于变得坚强了一些,数年后凭着自己的经营,开了当时内蒙古最大的眼镜城,但是在周万顺无心的举动下,眼镜城付诸一炬后麦狗就重新陷入了颓废的状态,和他爹周万顺、妹妹周阿雨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完全没法比。
走上开采石油这条路也并非是麦狗的决定,而是当他漫无目的地游走到俄罗斯,再从俄罗斯一路打工去了法国,一直到被遣送回国,麦狗始终找寻不到自己的方向,跑去陕北和周万顺一起开采油井,也并不是他真实的意愿。麦狗就一直这样随波逐流,过着不好却也不坏的日子。
但幸运的是,麦狗遇上了他生命中的真命天女,禾禾。禾禾的出现突然让麦狗开始变得坚定,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在这样的幸福包裹之下,麦狗面对能大赚一笔的走私车辆生意,突然爆发出了坚定的正义感,他终于敢直面自己的人生,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当然,这是麦狗的选择,更多的随波逐流人士,还继续在商场打拼着,做着不咸不淡的经营,过着不好不坏的日子。
赵银花的做生意的模式就跟她骨子里带着那种传统妇女思想是一致的,用周万顺的话来评价,就是"妇人之见"。拥有单纯妇人之见的银花对于男人的思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于做生意的想法则更加简单,开始了就在一条路上走下去。这一类的生意人通常不会大富大贵,但是却能十年如一,稳步开拓。
对于银花能赚钱,周万顺是不相信的,但是银花的确做到了,她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穷的市场开发中,国内好看的纽扣样子生产完了,就开始钻研国外的。甚至就连去法国看阿雨,她都不忘记在街头四处取经学习。正因为赵银花如此孜孜不倦地努力,所以当周万顺在杭州街头被城管追得如过街老鼠时,她在温州小地摊上卖纽扣卖出了三万元——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万元户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更何况是三万;当周万顺遭遇"武林门"事件而灰溜溜地退出杭州市场时,银花指挥丛厂长运着5吨纽扣杀进了杭州市场;当周万顺打油井缺钱的时候,是银花扛着卖纽扣赚来的钱过来援助。
小本经营的生意人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稳稳,就像赵银花这样的,卖纽扣不是为了发大财,只是为了能给自己营造个安乐窝,可惜她嫁了个不肯消停的周万顺,所以只好也跟着过不安生的采油生活。不过还好,最后周万顺还是兑现了他当初的誓言,给银花买了大房子。这样的结局,总算是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