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伍军人到义务理发师,他说:“我觉得没有辜负那一身军装”
赵元文于1969年12月参军入伍,在部队,他跟老兵学会了理发的手艺,主动承担起为战友理发的任务,从一般战士到师级干部,只要有理发的需求,赵元文都会为他们理出利索干净的头发。每逢节假日,赵元文会带上战友到部队附近的村庄为老百姓义务理发,“每次到村里都能理七八十个,村民们都亲切地称我一声赵师傅,心里高兴、踏实,我觉得没有辜负那一身军装。”
1974年下半年,赵元文退伍回到了瓦东村,退伍时,他收到部队领导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他使用过的理发工具。赵元文说,当时他非常感动,牢记部队领导的嘱托,决心将雷锋精神传递下去,用这把推子为更多人服务。于是在劳动之余,他开始为村民义务理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他每次都上门服务,理完发后便匆匆离开,继续到下一家理发。村民们过意不去,但拗不过他,只好安心地接受他的服务。1977年赵元文来到昌邑县化肥厂工作。工作繁杂忙碌,但每逢工作空余,他就会骑自行车回家,由于路途较远,往往只是单程就要花费近2个小时,但他仍然风雨无阻,主动在村委会设摊,为邻里理发,久而久之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义务理发师”。
因为赵元文在村里辈分比较大,大家都亲切称呼他“理发叔”,而“理发叔”也把为村民理发看作了一份责任。在夏天的树荫下,在冬天的暖气房里,历经五十余年,赵文元把为村里老人理发当成了常规工作,从未间断,一把把用坏的推子,就是他这些年义务理发的最好见证。
从年轻小伙到古稀老人,他说:“只要拿上推子,就有使不完的劲”
问起理发的“生意”怎么样,赵元文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自己的“生意经”:“别看我没有门面,可我的‘生意’好得很,村里几十位老人,只要是需要理发、家里有困难的,我都会去帮忙理发。”
在赵元文的脑海里,有一张“客户表”,“70岁的徐言伦和80多岁的赵玉爱行动不便,得定时上门理发;70岁的赵常利是独居老人,生活比较困难,我每2个月就去一次,顺便看看老人的生活状况;元龙过年时摔伤了,不能出门,今年我已经6次上门帮他理发了。”
乡亲们都说,只要别人有需要,不管刮风下雨赵元文都会欣然前往。几十年来,他的足迹不仅遍布了瓦东村各个角落,还常常到龙池镇红色广场、文化公园等公共场所为村民们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给20个人理发。“
热心又细心的赵元文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每次理完发,大家总想向他“表示表示”,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心怀感激的村民们便把锦旗送到赵元文家里,“助人为乐,热心服务”“尽善尽美,传承大爱”……一面面锦旗背后,书写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责任与担当。
从一花绽放到满园芬芳,他说:“希望把乐于助人的美德一直传扬下去”
如今,赵元文已年过七旬,而且因为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老伴劝他跟着孩子们到昌邑市区生活,享享“清福”,但他固执地选择留守村里,继续自己的爱心历程。面对老人的执着,家里人起初很不理解,担心他的身体是否吃得消,但是看到赵元文这份热爱公益的心,最后都打消了顾虑。
赵元文表示,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造福群众,也体现了他退休不退岗的人生价值,义剪活动他将继续做下去。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不仅如此,赵元文还教育引导家人传承好的家风,以助人为乐为荣,注重自身修养,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身边人。
在他的感染下,他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们都传承了他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善待邻里、做人谦顺的优秀品质,一家人明理守纪,热心公益。如今,赵元文最大的期盼就是身体健康、找到下一个传承人,让这种文明之风、乐于助人的美德一直传扬下去。
“提起赵元文大哥,村里都说他是个‘勤快人’,是个‘好榜样’。他义务理发不仅方便了村民,更带动了村里更多的老党员们共同发光发热。村里的人居环境、矛盾纠纷调处、政策宣传,老党员们都积极参与,还成立了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为我们瓦东村发展都出了力,做了贡献。”瓦东村党支部书记赵中伟说。
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主办技术支持:山东天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