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湖区新洋街道盐湾村村民邵文荣,凭祖传技艺当上理发师。后来,又教会儿子理发手艺,父子联手创业,在盐湾村开了一家理发店。经历了理发行业40年来的变迁升级,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支撑起家人的幸福生活。
△邵文荣(右一)在指点儿子邵冬臣理发。
父亲:推子、剪刀从小练起
儿子:电动工具用得欢
邵文荣今年61岁,他父亲邵德财是村里老剃头匠,常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教育邵文荣。邵文荣6岁时就按父亲要求,学捏剪刀、练刀功,手指间常常练出一道道印子。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种田、当保管。两年后,村里综合站在盐城大桥北侧盐青路口开办理发店。邵文荣和父亲凭手艺在此理发,为村里创收。
当时父子二人的理发工具主要是手动推子、剪刀和剃刀,理发、剃胡子全凭手上功夫。理发店既要对外营业赚利润,同时承包全村村民和附近医院职工的理发任务,村民每年交一元钱,邵德财就义务登门为村民理发,这在当时叫散客。平时邵文荣父亲常常背上工具包外出为散客服务,邵文荣就在店里忙碌。晚上父亲回家,他住在店里,来了客人及时招呼。19岁的年轻理发师,一天站下来,手不停、脚不住,累得够呛。
邵文荣提起儿子邵冬臣学手艺,说“省事多了”。邵冬臣今年37岁,17年前跟随父亲学习理发。当时邵家第一代剃头匠邵德财已去世。邵冬臣在一家企业上班,因身体单薄,又常上夜班,邵文荣有点舍不得,就劝他:还是学理发吧。邵冬臣观摩父亲动作,使用电动推子理发,剃胡刀也不再是需要随时打磨的小钢刀,而是可自由更换刀片,使用起来锋利便捷的剃刀。工具的升级换代提高了学习效率,训练三个月后,邵冬臣就能独当一面了。
△上世纪80年代初,邵文荣与妻子在盐阜人民商场拍的合影。
父亲:喜欢剪分头、和尚头
儿子:男女老少发型都擅长
另一类发型叫和尚头,农村一些中老年人特别喜欢。就是用剃刀剃光全部头发。夏天,剃此发型的人特别多,要求理发师刀功轻捷、爽快、利落。尽管当时用的小钢刀需要天天打磨才锋利,邵文荣理发时,左手轻按顾客头皮,右手持刀一正一反来回推刮,最后温水一洗,顾客起身,抬手抹头,口中称赞,那是邵文荣最为自豪得意的时刻。
邵冬臣进入理发行业,街头劲吹各种流行风,有人喜欢韩式美男发型,有人喜欢“杀马特”的奔放自由发型,还有人喜欢剃寸头。同时,女顾客烫发染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顾客更多时候讲究的是染发烫发技术。节假日来临前,光临门店的女顾客比男顾客多。父子二人常常为不断更新的发型外出观摩,回来试验,忙得很。但如今,邵冬臣剃的更多的发型还是高平顶,短式发型。“生活节奏快,人们讲究简捷方便,看上去精神清爽就好。”
△理发店顾客多时,儿子一人忙不过来时,邵文荣就出手帮忙。
父亲:开始理发2角钱
儿子:理发3元钱收起
上世纪70年代末,邵文荣与父亲在村办理发店上班时,理发师是不收钱的,顾客需到村综合站花2角钱买票,然后排队,交票理发。一天下来,邵文荣父亲再将票上交综合站,年底统一换算成工分,领取报酬。邵文荣与本村姑娘丁银秀恋爱,谈婚论嫁时,有人告诉丁银秀父亲丁金玉:“邵文荣妈妈去世早,家中生活苦,他家欠村里360元钱呢。”但丁金玉不计较。他相信“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
虽然理一次头发只收2角钱,一天下来,也不过几块钱收入,但邵文荣当了一年理发师,就还了村里170元欠债,第二年,他家就摘了欠账户的帽子。“我们父子的收入比村里的农民略高些。”邵文荣说,这是他后来坚持要求儿子继续学理发的原因,技不压人,学会一门技艺,任何时候都派得上用场。
2001年入行的邵冬臣,开始理发时收费3元,如今理发一次收费10元。女顾客染发烫发收费几十至上百元不等,要看使用的材料。邵冬臣说,如今追求奇特发型的人已很少。熟客多,彼此都知道喜欢什么样的发型。不管男女老少,来到店里,基本听凭他修剪发型。邵冬臣的爱人在家带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个楼里。这种既无风险又无多大压力的生活状态,让他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