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士学位考试学业水平测试大纲:《新闻学原理》KC026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新闻学的由来,并理解新闻学的学科特点,知晓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和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熟悉学习新闻理论的方法和新闻学的学科发展趋势,这些是掌握新闻学的基本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重点:

识记:新闻学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科学背景和内涵的社会科学,包含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传媒经营与管理学四个分支学科。

理解:广义新闻学包含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新闻传媒经营与管理学四个分支学科。

应用:四个分支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独立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当代新闻学学科体系。

次重点:

识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科起源、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新闻学是专门研究新闻现象的,要早于传播学,新闻学研究对象是种种新闻现象,且其研究更多通过直观考察和案例分析进行研究,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一切传播现象和各种传播活动,比新闻学广泛得多,且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识。

应用:新闻不是只有技术和技巧可言,不能否认新闻学理论。

一般:

识记:新闻理论的显著特点与品格,是它强烈的社会性,包括实践性和政治性。

应用:结合实例谈谈新闻理论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品格。

(二)理论新闻学源流

识记:中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经历了延安时期、1956年新闻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高潮。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理论有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等。

理解: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观点。

识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理论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理解:延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三篇经典文献。

理解:中西方新闻理论源流。

(三)新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识记: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四个意义。

应用:新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立足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国情与作为基本国情的中国当代新闻传播。

识记: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要把握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个方法。

应用:谈谈作为基本国情之一的中国当代新闻传播。

第二章新闻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新闻从何而来,如何定义新闻以及新闻的本质和特性,这些问题是新闻理论最基本的内容,是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内核。

(一)新闻的定义和本源

理解:新闻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不成文的新闻定义,第二大类是合乎逻辑表述规范的新闻定义。

应用:谈谈赞同何种新闻定义及原因。

理解: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及其理论意义。

理解:新闻和新闻作品的区别。

(二)新闻事实和新闻信息

识记:新闻、新闻事实、新闻信息三者的关系是:物态的新闻事实承载着新闻,新闻的质地表现为新闻信息。

理解:新闻事实既是新闻的存在状态,又是新闻的载体,新闻乃是新闻事实体内所包含的物质性内容。新闻信息是新闻事实所携带和呈现的信息,是新闻的本体和意义。

理解:新闻的内核是新闻事实和新闻信息。

应用:一体化的新闻、新闻信息与新闻事实具有表露、表意和表达三大功能。

识记:信息具备反映、报知、预示和指导四大功能。

理解:信息和新闻的关系。

应用:信息的分类和类型有多种,如自然信息与文化信息、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和负效信息、信源信息与信道信息和信宿信息、显态信息与潜态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等等。

(三)新闻的本质和特性

识记:在本质上,新闻是当前社会生活的反映,属于公共资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写真性、即刻性、公开性、纪实性是新闻的四大特性。

理解: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原因。

应用:以实际新闻报道为例理解新闻的“四性”。

理解:新闻是一种公共资讯,决定了新闻具有商品属性。

(四)新闻的种类

理解:新闻的五种分类以及每种新闻分类的具体含义。

应用:以一张综合性报纸某天的新闻版为例,统计所登载的新闻,并对这些新闻进行分类。

第三章新闻价值

本章介绍了新闻学核心理论之一的新闻价值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新闻价值概念、新闻价值原则和新闻价值规律,理解不同的新闻价值观直接决定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导致新闻报道的种种差异。

(一)新闻价值概念

理解:新闻的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区别。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新闻价值观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识记:新闻价值公式为事实的新闻价值=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

理解:时效性是新闻价值首要构成要素的原因。

应用:以具体事实为例说明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因素。

理解:新闻价值的恒定性与多样性。新闻价值公式的具体内涵。

理解:显著性和重要性的关系。

应用:构成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三)新闻价值的实现

识记:实现新闻价值的四个环节为记者、通讯员的发现、编辑和新闻机构的处置、发送与传通、受众的接收与接受。

识记: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四种因素包括新闻控制者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新闻传播者的业务能力、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技术以及受众的水平。

应用:选两条同类型新闻,比较其新闻价值的大小。

(四)新闻价值原理

识记:新闻价值原理是新闻学的一条重要原理,新闻价值原理是新闻传播的指南,也是衡评新闻的标尺。

理解:新闻价值理论对宏观的新闻传播和微观的新闻报道,都起指导和规范作用。它要求和约束新闻报道确保新闻的特性,坚决排斥劣质新闻,有效地防止非新闻进入新闻领域。新闻价值理论的这种指引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

理解:历史上的“黄色新闻”是最没有新闻价值和思想灵魂的新闻。

应用:新闻价值原理在媒体新闻实务的三点应用是切实保障新闻时效、十分注重受众效果、高度重视独家新闻。

理解:黄色新闻的由来,黄色新闻思潮的表现。

第四章新闻事业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并掌握当代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学生还应该掌握新闻体制的两种类型和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

(一)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媒介具有物质性、工具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形成、生产与发展,需要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物质技术条件。

理解:新闻活动的起源。

理解:人类新闻事业的历史进程。

(二)当代新闻传媒体系与结构

识记:当代新闻传媒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系列以及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分别包含的类型。

识记:媒介融合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媒介融合主要表现在媒体互动和媒体交融两个方面。

理解:传媒集团的特点和发展。

(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识记:当代新闻事业是广泛反映和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事业,为一定阶级和政治服务的“舆论机关”,是社会重要的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部门。

理解:报道新闻和表达舆论是新闻事业的两大主要功能。

理解:新闻事业的功能还包括沟通社会、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发展经济。

(四)不同体制的新闻事业

识记: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构成体系与管理制度的总称,指社会控制协调新闻传播的制度及其体系。

理解:当今世界的三大新闻体制是私有私营制、公私兼营制、国有国营制,两类新闻事业是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理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点。

(五)新闻事业管理

识记: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

理解: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四种传播制度下的新闻事业管理特点。

应用:结合实例理解新闻事业管理的三种方式。

理解:追惩制和预防制是新闻事业三种主要管理方式的综合运用和具体实施。

第五章新闻传播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传播新闻属于社会行为,具有过程性,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传播类型、操作流程和文本形式。能够掌握新闻传播的定律。

(一)新闻传播的要素与传播过程

识记:新闻传播是人们传播和接收新闻信息的行为及过程。新闻事实、传播媒介和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三个基本要素。

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行为属性。

应用:新闻传播过程模式包括直线模式和循环互动模式。

理解:反馈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应用:思考新闻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是否正确。

(二)新闻传播类型与新闻文本

识记:新闻传播的多种类型,新闻文本在新闻传播中处于枢纽位置。

理解:新闻文本指新闻媒体载传的文稿、图片、录音带、声像磁带、视频、音频等,亦即付诸传播的新闻作品。新闻文本是新闻事实的物化,是新闻传播者的劳动成果,它使新闻媒介的功能成为现实,也是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唯一渠道。

应用:新闻文本的语言形式有文字语言、声音语言、图像语言、新闻图表和多媒体超链接。

理解:单元新闻传播的多种文本使用方式。

理解:新闻文本和新闻作品的区别。

(三)新闻传播规律

识记:四大新闻传播规律是内容为王律、新闻发现律、新闻选择律、策划制胜律。

应用:举例说明四种新闻传播规律。

识记:新闻选择必须坚持新闻价值标准,同时考虑事实的宣传价值和报道的宣传效果,务必遵循新闻法规和传播政策。

应用:报道策划对于新闻传播的具体效用包括加快新闻的速度、增强新闻的强度、提高新闻的精度。

(四)新闻传播追求

识记:新闻传播有影响力和公信力、新闻品牌、传媒话语权和主流性等传播追求。

应用:用案例说明新闻传播的公信力与话语权。

识记: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包括报道的影响力和传媒的影响力。

理解:新闻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与新闻品牌、媒体的话语权和主流性的关系。

识记:新闻传媒的话语权,就是某传媒能够说话的机会和说话的分量,包括新闻传媒对社会现实各种事务特别是其间要务所拥有的发言权、立论权和批判权。

应用:主流媒体发布主流新闻,面向主流人群,产生主流影响。

(五)新闻传播效果

识记:新闻传播的效果从多个角度划分有多种类型,在于构成致效传播,置社会效益于第一位。

理解:传播效果的三种理论模式为早期的强效果理论、后来的有限效果论和新近的宏观效果研究。

应用:试调查分析一家传媒的新闻传播效果。

识记:新闻传播效果按新闻传播的内容及其作用分,有信息效果、宣传效果、教育效果和艺术效果。

第六章新闻舆论

新闻传播要时刻面对和处理新闻舆论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新闻舆论的内涵,清楚新闻舆论的重要功能。

(一)舆论

识记:舆论三要素是舆论客体、舆论主体和舆论本体。

理解:现实的事实(事件)是舆论产生的客观基础,人们的社会联系是舆论产生的中间环节,言论自由的环境是舆论形成的政治保障。舆论的成因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舆论的形成离不开传播。

理解:舆论可分为民意、众意和群言三种类型。舆论的特性包括社会性与现实性、评价性与公开性、大众性与集合性、倾向性与政治性、稳定性与变动性、流行性与不确定性。舆论有反映、宣泄、制约、调节、宣传与理论五种功能。

(二)新闻舆论的形成与功能

识记:新闻舆论是以新闻传媒为载传工具的社会舆论,具有舆论文本功能、舆论范本功能、社会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文化力量功能。

理解: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应用:用实例说明新闻与舆论的交叉性来复式互动关系。

理解:新闻舆论有自为性、强制性、隐蔽性和多样性四个特点。

应用:结合案例说明新闻舆论的四种功能。

(三)新闻舆论导向

识记:新闻舆论导向主要是指新闻舆论内生内存的倾向性,是作为行为动作的新闻舆论引导的结果,强调的是其水到渠成和客观实有性;新闻舆论导向完全是内生性的。

理解:新闻舆论导向的六种常规手段分别是推出正确的新闻舆论、传播正确的社会舆论、制约负向舆论、保持舆论主导型与多样性的统一、妥善处理舆论热点问题和保持舆论常态。

(四)新闻舆论监督

识记:新闻舆论监督指通过新闻媒体所实施的社会监督,亦即传媒监督。

理解: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是新闻单位的监督。

理解: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包括公权力及其使用、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消极因素。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有积极开展监督、依法进行监督、坚持科学监督和坚持建设性监督。

识记:新闻舆论对公权力及其使用包括监督公权力组织和机构、监督公职人员、监督制度安排。

理解:新闻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批评报道的区别。

第七章新闻宣传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宣传的概念及特点,对宣传和新闻的联系和区别具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一)宣传

识记: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识记:宣传有目的性、理喻性和依附性三个特性。

(二)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理解: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属于交叉关系。

理解:新闻与宣传既有交叉也有冲突。

(三)新闻宣传

识记:新闻宣传是由新闻事实所内含、由新闻报道所达成的宣传,亦即由新闻传播的客观效果所呈现的新闻宣传。

理解:传播力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征服力,媒介的思想力量是构成传播力最本质的东西,媒体影响受众思想的能力才是传播力的真正体现。传播力意谓要“努力使新闻重要起来”,使科学的新闻宣传发挥它应有的威力,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支柱部分。

应用:判断新闻宣传的可信与否。

识记:新闻宣传的三种诉求是思想观点诉求、新闻舆论诉求和公共关系诉求。

理解:新闻宣传一种是积极宣传自己的正面新闻宣传,另一种是宣传他人负面的新闻宣传。

(四)新闻宣传艺术

识记:新闻宣传来自客观事实的“度”和来自传播者主观的“度”,都限定新闻宣传指向新闻真理性,即真理度。

理解:用事实说话是最根本的新闻宣传艺术。

识记:新闻宣传的真理度规定务必坚持新闻宣传的新闻信息基座和“双重价值”基座。

第八章新闻传播者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新闻传播者的种类及社会角色。在理解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培养新闻传播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一)新闻传播者职业

识记:新闻传播者是职业新闻人,拥有新闻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重点);就业务职称而言,职业新闻人分为记者、编辑和播音员主持人三个系列(一般)

理解: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重点);新闻传媒的社会组织目标包括事业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公益性目标(一般);新闻传媒按一定的形态组成纵横有序的结构,主要是领导机构构成和业务运行机构构成两个方面(一般)

应用:通过社会实践了解职业新闻人和新闻传媒组织(重点)

(二)新闻传播者的素质与能力

识记:新闻传播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重点)

应用: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语言文字功夫和传媒技术能力(重点);现场调查和资料调查在调查研究中的突出意义(次重点)

(三)新闻职业道德

识记:“社会责任论”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理论基础。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发扬优良作风、坚持改革创新、遵纪守法和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重点)

理解:新闻腐败严重背离新闻传播者职业道德准则,严重损害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严重玷污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声誉,危害最烈(一般);“新闻自律”是相对与“新闻他律”而言的,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其目的是保障新闻自由和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对社会和国家尽责(重点);要加强新闻自律,一是全体新闻人的高度自觉,二是新闻业界即传媒组织及其主管部门严肃执行纪律,三是社会和公众的有效监督(次重点)

应用: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传播业的行规,务必坚持新闻自律(重点)

第九章新闻受众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处在新闻传播过程终端的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动机和能动性作用,学会正确处理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坚持新闻传播的“受众本位”。

(一)新闻传播受众及受众权利

识记: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和表达权,实际决定着新闻报道的生命和新闻媒介的生存(重点)

理解: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参与者、主动的消费者和最权威的检验者。(重点);新闻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内容定位和新闻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新闻媒介的做派及其风格具有重要影响力,对新闻传播的变革和创新具有强大推动力(次重点);新闻受众的类型(一般)

(二)新闻受众行为

识记:人们出于某种需求动机而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活动,称为受众行为。新闻受众行为的实际发生,受众参与和接收新闻传播,主要是基于了解、消遣、交往等动机(重点)

理解:新闻受众的能动行为包括接受行为和反馈行为,其中新闻受众接收行为最突出的特点是选择性(重点);新闻受众的“另类”行为会带来传播障碍(一般)

(三)新闻传受关系

识记:新闻传受关系构成,专指某新闻传媒与对象化受众之间实际发生和存在的关系,它存在于一个个微观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于每一家新闻媒介日复一日的新闻业务活动中。就传受双方的关系程度而言,新闻传受关系构成分为紧密型、非紧密型和松散型三种(重点)

理解:新闻传受关系构成是动态的(重点)

应用:建立发展新闻传受关系,要设定科学的新闻受众定位,优化与受众的联络沟通和互动,善于运用传播者品牌,锚定受众的即刻新闻期待(一般)

(四)新闻受众本位

识记:受众本位的理论内涵包括受众权利本位、受众需求本位、受众效果本位和受众调查本位(重点)

第十章新闻传播自由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新闻自由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新闻自由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了解在不同新闻观下新闻自由的具体内涵。

(一)新闻自由的由来

识记:新闻传播自由是人们自由传受新闻资讯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重点)

理解:新闻自由口号提出的发展过程(一般)

应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表达自由实践(一般)

(二)新闻自由的内涵与实质

识记:新闻自由的实质为政治自由、相对的自由、具体的自由(重点)

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包括创办新闻传媒的自由、采访新闻的自由、传递新闻的自由、发布新闻的自由和意见批评自由(次重点);新闻自由的意义(一般)

(三)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

识记:新闻他律是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形式通常是新闻法规、新闻政策和行政手段(重点)

理解: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重点)

(四)两类不同性质的新闻自由

识记:当代世界有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闻自由,其中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具有欺骗性(重点)

理解: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且新闻传播被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操纵。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它摆脱了金钱和资本的奴役,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规范下的自由(次重点)

应用:当代某资本主义国家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情况(重点);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重点)

(五)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

识记:实现新闻法制,反对滥用新闻自由和新闻侵权(重点);新闻侵权主要表现是诽谤、侮辱和传播隐私(次重点)

理解:人们对新闻立法的五点期待(一般)

第十一章新闻真实性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新闻传播的首要准则、第一规律是真实,要努力接近、力求达到真实,永远为报道真实的新闻而奋斗。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识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总体要求是真实地报道真实的新闻事实,达到个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相统一,揭示新闻事实的性质和本义(重点)

理解:真实是新闻对自身质地的规定,是新闻受众规律的规定,也是历史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一般);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有限度的真实和即时性真实(一般)

(二)新闻的真实性

识记:新闻报道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是有立场的(重点)

理解:新闻报道的公正性要求直截了当,特别强调新闻报道的公平合理,光明磊落,不偏不倚(次重点);新闻报道的狭义真实指是否“确有其事”,与其对应的概念是“有”或者“没有”,包括全有或全无、部分有或部分无,专论一个个新闻事实和一篇篇新闻报道,在微观真实这里严防死守(一般);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关系(一般)

应用:结合客观报道说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次重点)

(三)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理解:新闻报道对于倾向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关系的处理方式(重点);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西方新闻界鼓吹的纯客观报道是一种谬论(一般)

(四)防治虚假报道

识记:虚假报道产生的原因包括动机、态度、思想方法、学识和新闻自身的问题(重点)

理解:虚假报道有无中生有、面目全非、添油加醋、细节失真等类型(一般)

应用:防止新闻报道失实,要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和报道新闻的政治责任心与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坚持认真的调查研究,严格法规,堵塞漏洞,努力学习,丰富知识(重点)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政治规范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意义,并理解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定政治规范,这是做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制度保证和思想保证。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党的新闻工作

识记: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实行党管媒体的新闻体制,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重点)

理解:党的新闻工作原则和方针(一般)

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主要职责(一般)

(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识记:遵守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达成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与统一(重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讲党性,公开承认并坚持无产阶级党性(次重点)

理解: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内涵包括思想上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重点);党性原则的理论历程(一般)

应用:“党性论”和“喉舌论”的关系(重点);正确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所有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要一体遵循党性原则,在党性原则指导下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坚持“政治家办报(新闻媒体)”,要防止把党性原则简单化,僵化党性原则,同时对党和人民两个方面负责,处理好党性原则与新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关系,科学把握党性原则与新闻工作规律的关系,既坚持党性原则,又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和生动活泼、平易近人(重点)

(三)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

识记: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内涵包括群众性内容、群众参与和大众化形式(重点)

理解:“三贴近”的新闻理论意义(重点);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一般);“民生新闻”的特点(一般)

应用:贯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坚持“三贴近”(重点);群众性原则与受众本位论的异同(次重点);增强新闻可读性的途径(一般)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新闻学原理》(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彭菊华著、2006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课时96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绪论

4

第一章

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发展

8

第二章

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

第三章

网络新闻的加工与整合

10

第四章

网络互动组织

第五章

第六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七章

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第八章

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者

第九章

网络传播情境中的网民

第十章

网络传播的效果

第十一章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合计

96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40%、"应用"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0%,次重点占30%,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常见图像文件格式的是()。

①BMP文件②AVI文件③GIF文件④JPEG文件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题

1.RSS

(四)简答题

1.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哪些特点

(五)论述题

1.论述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THE END
1.公关什么呀公开得了这些活动可以公开进行,向公众展示组织的真实面貌和运作情况,有助于增强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因此,“公关呀”通常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或公共关系的实践,“公开得了”则表示这些活动或实践是可以公开进行的,例如公开的信息发布、公关演讲等。总的来说,公开的公共关系活动有助于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http://bbs.cnsoftnews.com/kjwd/202411/223797.html
2.1903年——1906年首创世界上最早的公关公司的是()。公共关系的实质内涵是()。 A.信息 B.组织 C.公众 D.传播沟通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单项选择题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 A.双向交流B.单向交流C.双向管理D.单双向管理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进入题库练习 单项选择题 公共关系的英文是()。 A.Public Relations B.Public Relation C...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8768431.html
3.24春国家开放大学《公共关系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A.双向交流B.单向交流C.双向管理D.单双向管理9.公共关系的实质内涵是A.信息B.组织C.公众D.传播沟通10.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区别于其他传播活动的特征之一是A.以宣传产品为目标B.以灌输政治信仰为目标C.以销售产品为目标D.以塑造形象为目标二、多项选择题11.公共关系...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23074530.html
4.当一位诗人从垂柳上“看出”或悲哀或温柔或服从的表现性内涵...但丁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结合这句话分析《神曲》的思想内涵。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从公共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一定义所表述的内涵实质上就是()。 A.管理的科学和沟通的双向 B.传播信息、协调关系、树立形象、谋求发展 C.管理职能的发挥 D.传播活动的开展 点击查...https://www.shangxueba.com/ask/17114955.html
5.对公共关系特征和本质的认识.doc浅析:公共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一、什么是公共关系 ? 对于公共关系的含义众说纷纭,学术界也没有形成众人公认的一种看法,以至于各种对公共关系的看法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是误解和扭曲,比如:公关就是“攻关”,通过请客、送礼、行贿等手段设法使某些不合规定甚至不合法的事情办成功。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公众对公共关系的看法...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8/0626/8014140022001113.shtm
1.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公关关系的本质属性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公共关系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公共关系涉及组织的目标、战略等诸要素,处理的是组织的关系和大舆论,追求整体的公关效应和组织的社会形象。https://www.kuaiziyao.com/arts/ez4wvvopq.html
2.自考公共关系科目真题试卷(通用7套)自考公共关系科目真题试卷(通用7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试卷了,试卷可以帮助学校或各主办方考察参试者某一方面的知识才能。你知道什么样的试卷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考公共关系科目真题试卷(通用7套),欢迎阅读与收藏。 https://www.ruiwen.com/kaoshishiti/8336779.html
3.推广的方案二、老客户关系维护 为了维护老客户关系,了解老客户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推广创意园的品牌,推动“老客户带新客户”的招商策略,从11月份开始招商中心联合企宣中心在园区内开展了老客户关系维护活动,主要从园区客户调研、招商口号征集、全面招商激励等三个环节来开展。 https://www.oh100.com/a/202303/6363690.html
4.组织形象和公共关系(精选8篇)2 现代组织如何正确地处理公共关系 组织公共关系内涵研究现代组织公共关系,首先就需要了解现代组织公共关系的构成。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本身。组织公共关系的基本目标就是扭转组织形象的恶性变化,保持和维护组织形象的良性发展,使组织形象清晰和受大众的爱戴。改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工作必然包括多方面、多层次的具体工作内...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iz5x1zu.html
5.公共关系论文(通用9篇)财务公共关系是指企业为获得有利的形象,使股票总能得到满意的市场估价,企业的财务公关人员借助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有组织地向财务界公众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一种现代财务管理活动,简称财务公关。会计公共关系:社会组织人员及机构为树立组织形象,提高组织声誉,从而得到会计公众的合作和支...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00617080918_2418033.html
6.公共关系学心得体会“管理职能论”、“传播沟通论”、“社会关系说”、“塑造形象说”、“决策咨询说”、“舆论说”、“技术说”、“协调平衡说”、“科学与艺术说”?从不同角度对公共关系学的实质与内涵进行的理论概括与描述,一方面让自己惊叹于学者们洞察事物的能力与思考的深度,另一方面开始纠正先入为主的那份存留脑海的错误意识...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30506162913_2801937.html
7.华工政治随堂练习6篇(全文)7.(单选题)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A.双向交流 B单向交流 C 双向管理 D单双向管理 答题: A.B.C.D.(已提交)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8.(单选题)公共关系的实质内涵是() A.信息 B组织 C 公众 D传播沟通 答题: A.B.C.D.(已提交)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apgi4zh.html
8.文摘参考8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准确把握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内涵 (一)和谐警民关系在政治上是一种平衡的民主关系 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但具有一般人际关系属性的平等关系,更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阶级特征的民主关系。人民警察必须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懂得...https://www.xjpcedu.cn/info/1160/4075.htm
9.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商务谈判等专业知识,具备市场调查与分析、商品推销、营销策划、网络营销与新媒体营销、营销管理等专业技能,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和湖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湖南重点发展产业链生产型企业以及批发业、零售业和电商平台,能够从事销售、营销活动组织、市场调查与分析、销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与执行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https://www.hnwmxy.com/jiaoxuekeyan/jiaoxuebiaozhunfabu/rencaipeiyangfangan/2019_r/2020/0703/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