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史”“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互联网|2016-01-1314:29
收藏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並分裂为南北两支,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方,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接下来的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汉代为巩固边防和加强对西域的治理,还在天山南部一些地方实行“屯田”,即所驻军队同时在当地开荒种田,一边屯垦一边戍边。这一制度后来也延续下来,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以及其他边境地区的重要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也承继这一政策,组建新疆建设兵团,成为维护新疆边防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两晋之间,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崛起,中原政权不断更迭,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时的西域部分地区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但有些地方则在地方政权控制之下。到公元五世纪末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一带的控制,高昌(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政权先后分别佔有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七世纪初,隋朝大军灭吐谷浑,控制了新疆東南部。唐代隋後,先是击败佔据吐鲁番一带的高昌政权,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又消灭东西突厥,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州境内)设置“北庭都护府”,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收复和统一。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就是库车,也就是奥运之前不久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
唐玄宗年间,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位列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碛西也就成为当时对西域一带的统称。
八世纪中期,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西面的吐蕃王国(今西藏大部地区)乘机占领天山南北部分地区。此前不久在漠北消灭北突厥汗国而建立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政权关係密切,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乱,并向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到九世纪中期,回鹘灭国,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權;另一支继续西迁,在今新疆喀什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带建立起喀喇汗王朝(黑汗),称葱岭西回鹘。这两支西迁的回鹘人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他们与当地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後来的维吾尔族。还有一部分回鹘人则向南迁移,並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有半回鹘之称。另外今天甘肃一带的裕固族也被认为是回鹘的後代。
唐之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回鹘人的高昌、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为统治者所接受並成为国教。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了天山南北各个部落,把今新疆地方分封給他的第二子察合台和第三子窝阔台,分属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其中察合台汗国控制了新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而不久後建立起的元朝中央政权则控制着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由于这两个汗国之间及其与元朝政权之间的不断争斗,察合台汗国後分裂成几个小国,主要有天山北部的固勒扎、天山南麓的叶尔羌、以及东部的吐鲁番。正是由于蒙古人在新疆以及中亚一带的统治,在西方的文献中开始将这片曾称作“突厥斯坦”的地区改称“蒙兀儿斯坦”,而元朝则开始称回鹘为“畏兀儿”,与今天的“维吾尔”发音近似。
明朝推翻元朝后,继承了其在新疆东部地区的统治,设立“哈密卫”管理当地军政事宜。但此时新疆中部及西部仍由一些小国控制,特别是东部的吐鲁番王国势力较强,不时侵入哈密地区。到十五世纪末,明王朝失去对新疆东部的控制,退守嘉峪关。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蒙古部落的一支准噶尔兴起,佔据了天山以北地区。由于此时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占据,因此这一局面被称为“南回北准”。
清朝建立後,开始着手解决西北问题,经过康雍两世多次用兵,康熙帝更曾御驾亲征,终於1757年全面平定准噶尔。两年后,清朝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确立了对天山南北的主权。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驻惠远(今霍城县境),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此时清朝政府统治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全境,还包括中亚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当年为准噶尔所佔领,随着准噶尔被歼灭也归入清朝版图。
收复新疆後,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经过世代繁衍,这些民族也成为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西方列强开始侵略、瓜分中国,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
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將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佔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後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佔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佔领固勒扎城(後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後,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2、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汉朝多次出兵西域并实施屯田,设立军事官职,行使军事管辖权;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割据政权也纷纷驻军西域;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下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驻守各地;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和民政,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以及绿营兵长期驻守新疆。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建立军事机构,派驻军队,并把当地少数民族纳入军队后,有力地巩固了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均向中央进贡;北魏在鄯善“赋役
其民,比之郡县”;唐朝在西政府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元朝在西域地区按人丁计算征收赋调;清朝在新疆征收田赋。建省后新疆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并与内地税制趋向一致。对作为国家主权标志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在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过程中,除保留了当地民族的习惯法外,还把中央各种法令推广于新疆地区。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官职,往往是军政合一,同时也兼理司法。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有兵、法、功、仓、户诸曹参军,其中的法曹参军的职掌即司法事务。元朝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西域设立提刑按察司,纠察各级官员的不法行为。清朝在新疆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保证清朝的《大清律》在新疆贯彻执行,同时又根据新疆特点制订了《回疆则例》。
4、新疆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汉代西域各地对汉文化的坦然接受和热爱,要求汉朝政府派都护进驻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高昌回鹘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跃支持。在打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势力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四、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在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执政时期,她积极协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使乌孙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国母”。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乌孙攀亲,积极与汉朝交好。
库车新发现的古墓
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及大量古钱币。钱中有汉代五侏钱、魏晋南北时代的剪轮钱和唐代“开元通宝”。最早的有西汉在西域流通的五铢钱,年代近的有中华民国在新疆发行的最后一枚钱币。1999年,李常宝尝试着用古钱币给战士们上了一节历史课。课堂上,他没有带书,而是带着一本自己精心装订的钱币册。“大家请看,这是一枚从西域都护府遗址中出土的五铢钱……这两枚是唐朝在安西都护府制造的大历、建中钱……”课堂沸腾了,战士们的心随着一枚枚小小的古钱币开始在古代西域文化中驰骋。李常宝开始用这种方式给战士们讲解历史,他对这种特殊的讲解方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汉朝。汉武帝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河西受降顺利结束。那个迷离危机四伏的局势,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新疆民族史和新疆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一、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危害
1、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
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
2、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
3、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西藏和新疆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一直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培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他们来遏止中国的发展,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藏独”和“东突独”的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三是在国家社会和社会发展方面,由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1、新疆“三股势力”的由来
“三股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地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力是指奉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三股势力”均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家”。因而“三股势力”也被称为“东突”势力。他们恶毒攻击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疯狂地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国外敌对势力的内应力量,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
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
“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分裂国家的统一,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为了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家,“三股势力”编造了以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东突独”思想体系。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突厥民族至上论”;二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三是“汉族侵越论”;四是“泛突厥共同体论”;五是“否定阶级论”;六是“伊斯兰教至上论”;七是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新疆境内外的“三股势力”,他们以西方敌对势力为靠山,一方面加紧国外势力的整合,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以“人权”、“民族”、“宗教”为幌子,疯狂地向我宣战,向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充分认识“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因为:一是对新疆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三是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四是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二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三是充分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之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反复经历了来自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挑战,特别是近代以来又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侵略,但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国家统一已深深渗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道德观念中,并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斗争中,世世代代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历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力军。我国各民族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是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疆域,发展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因而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二是大统一的思想已经深深印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脑海之中;三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条件。一是国家统一可以避免战争和民族分裂,同时也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统一可以打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界线,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三是国家统一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四是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走向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五是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六是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维护国家统一与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政治原则。
3、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民族自决权是欧洲资产阶级于18-19世纪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提出来的一个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统一市场和民族国家。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具有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性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从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民族压迫,争取社会主义的利益出发,给予了肯定,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原则提了出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一是针对民族压迫而言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奴役而言的;
二是以保证整个无产阶级斗争利益为前提的;三是主张实行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民族隔阂,达到各民族的团结与联合。四是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里,各民族已经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平等的权利,再提民族自决,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搞分裂,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因此,必须坚决反对。
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利益。正确认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利益是指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它是全体人民政治利益和物质文化利益的总和,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民族利益是指每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利、平等地位、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中国,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并有时可能与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这时,各民族应该顾全大局,以民族具体利益和需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和需要.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和低层次性的特征。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必然高于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具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学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
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四个认同”教育材料
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于是时俱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决定,当前要把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使新疆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对这些铁的事实视而不见,与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分裂主义的宣传和渗透,妄图与我争夺人心、破坏新疆稳定。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治区党委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三个一”教育:一个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党——中国共产党、一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活动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后来受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冲击,未能持续下去。
“四个认同”教育是“五观”教育的升华和具体化,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我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又一创举。实践证明,“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新疆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