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每一个社会公民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养老保险制度在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都起到支柱性的作用,它往往决定一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成败。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就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成就的同时,这一制度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社会养老覆盖面过窄,尤其是老年人、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残疾人中的大部分都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利。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19,40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只有6,911万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35.6%。
2、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在我国,不仅在城市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还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
3、权责模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清。中央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补贴责任,而养老保险却一直处于地方统筹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权和事权无法统一。
4、不同养老保障制度间的待遇差距巨大。在城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也相差悬殊。当然,我们也看到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一些努力。在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此项改革旨在缩小群体间的差距以有利于社会公平。
以上突出的问题,既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看到,我们再不能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我国的经济,拉动内需已显得尤为重要,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保证。
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是否有条件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老年人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老年人自身特点,以改善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目的,由政府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的总称。
纵观我国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不能有过高的标准,只能逐步来;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发展格局是经济腿长,社会腿短,面对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我们不能只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从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其他国家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展的福利制度呢?
――英国在人均只有几百美元的1908年,就开始颁布《养老金法》,对70岁以上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一律发放养老金。
――印度目前人均还是800多美元,但他们早已实行全民医疗免费和教育基本免费的制度。
――日本1965年的人均GDP为1,070美元,但早在1951年就颁布了《社会福利事业法》,1957年就设置了老人年金制度。
至于各国的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都是在人均1,000美元发展水平时期就已经建立并基本完善的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8%,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9万多亿元,人均GDP超过6,700美元。我国人均GDP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比较,我国是时候推进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了。
以北京为例,2008年1月1日起,北京市60岁以上城乡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每月能领取到200元的福利养老金。这也是全国首个统筹城乡、标准一致的福利性养老保障办法。从2008年10月1日起,北京市施行居家养老政策,为特殊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发放的对象包括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90岁以上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每月可以得到政府50~200元的服务补贴。
2009年1月1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始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免费坐公交、逛公园的优待。以上这些都是政府向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的初步探索。
三、建立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可行性
1、从养老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来看,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来看,到2011年底,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仅为50.3%。为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应积极推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及其他形式的老年经济保障发展。比如,北京的养老服务补贴的模式是否能向全国推广。
2、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的影响,大多数老人不愿离开自己生活熟悉的环境,因此居家养老是最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另外,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的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比如“四、二、一”家庭结构(四个老人,两个子女,一个孙子)的出现,使得家庭提供的养老帮助已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社区的地缘与价格优势,形成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再者,应鼓励社会机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最终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据民政部的《201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比上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据人口学家预测,2010~204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0年将达到22%,2055年达到25%。我国老年市场的年需求为1万亿元,而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的供给还不足1,000亿元,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正在日益凸显。所以,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引入民间资本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包括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家政服务、娱乐活动设施、保健服务等。据统计,在未来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至少在1,000万以上,因此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下岗人员积极参与老年服务业,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也会促进老年福利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社会公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权利公平
权利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第一要义,是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的基础和起点。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利公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要求所有公民都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公民不能被排除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之外。其次,权利公平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超然于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而是一切权利主体享有相同或相等的权利。最后,权利公平既要维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又要保障所有公民不会受到歧视,法律能够无差别地给予救济与保障,每个劳动者都有享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带来福利的公平权利。那么实现真正的公平,就是要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和自尊心。以“国民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理念是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理论基石,其基本立足点是养老保险的受益者不应有群体的社会歧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尽量覆盖到养老保险体系的盲点,这些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未参保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
经营状况较差、无生产经营能力、破产清算,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且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
(二)城镇企业部分收入较低、无力承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的人员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现行制度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累退的缴费机制,即越是低收入行业的职工,其真实缴费率越高,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越重;越是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其真实缴费率越低,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越轻。对于收入较低的职工将难以承受养老保险缴费负担,从而“被迫”逃离养老保险体系,此类人员可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三)灵活就业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是指未与用人单位存在正式和稳定的劳动关系且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就业方式,其以法律允许的灵活就业方式获取劳动报酬,实现就业的劳动者。
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主要有两大群体:一是企业下岗、离岗职工以及部分城镇新增劳动力,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经营户,或从事临时工作;二是部分知识阶层和高校毕业生等城市新增经济活动人口,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多为自由职业者。
(四)无工作的城镇居民
在劳动年龄内且具有城镇户口、纳入城镇居民管理范围,但由于无就业单位无劳动关系,不具备缴费能力,不包含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的城镇居民。
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建立有助于实现规则公平
规则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必要保障,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规则或制度来实现。没有规则或制度保证的公平,只能是片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规则经济),参与竞争的各方,在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一旦制定,任何人都应自觉遵守。同时,在公平规则面前,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无论是胜者和败者都应自觉维护。因为规则是公平的,不能因为结果的不同而否认规则的公平性。规则公平使每个人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同样的规则中行动,体现着制度的公平。
(一)个人缴费――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多档缴费标准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面向缴费能力较低的没有养老保障的居民,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缴费标准。遵循“低缴费、广覆盖”的原则,在缴费标准低的基础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设定弹性标准,设置多档,参保人员可根据经济承受能力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经济发展、物价指数变动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另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和待遇标准既不能高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又不能低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二)政府补贴――政府提高养老保险基金补贴标准
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支出,注重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率,建立财政支持的制度保障,保持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和针对性。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应全额支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加快制定公共财政支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办法,建立省市级财政补贴补助机制,确保资金及时、按量到位,减轻居民的参保缴费负担。
(三)基金监管――加强监督,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
应逐步健全对养老保险的社会监督,逐步实现多层次的基金监管模式,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规范、合法地运行。首先,政府机构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必不可少,包括劳动保障部门的基金监督机构以及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银监会等对于养老保险管理运营机构的监督。劳动保障部门基金监督机构的监督处于枢纽地位,它同时负责对管理运营机构的监督检查、处理来自社会的投诉,与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委员会进行信息交流;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银监会等等分别提供基金管理运营专门领域的监督。其次,必须强化社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包括社会专业组织、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等多个社会主体的监督。
三、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分配公平
公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相对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有没有差距,而取决于这种差距是否合法、合情合理、合乎民生发展。养老保险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
(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领取条件
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应到达制度规定年龄,方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制度规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这充分体现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职责。
与此同时,要引导城镇居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引导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的子女按规定参保缴费。
(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中央应根据社会成员老龄风险保障的基本需要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城镇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完善我国社会公平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应该以公平观为指导,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保证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参考文献:
[1]何文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增强公平性和科学性[J].经济纵横,2010(9)
关键词:五龙河水沐头河道存在问题治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U215.14文献标识码:A
五龙河水沐头段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属于山东半岛诸河流域五龙河水系,位于胶东著名的河流五龙河的中游。五龙河发源于栖霞市富金夼及栖霞市牙山南麓上孙家垛固山,流经栖霞、海阳、莱阳市,在莱阳市穴坊镇香岛处汇入黄海。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勘察,洪水复核,现状水沐头大桥至朱耩村后300m处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河道防洪标准低,不满足该河段城镇防洪要求。现状该段河道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使得现状防洪体系难以有效支撑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旦发生大水,将对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正常运转构成严重威胁。
2、河道断面不规则,河床冲、淤严重,凹冲凸淤,凹岸崩坍,部分凸岸高于农田,险工较多,河道没有修建堤防,主河槽普通窄,河槽浅,发生洪水淹没面积大,河槽忽宽忽窄,沙州增多,行洪不畅,农民沿河滩开荒种田,缩小了河道断面,影响行洪。2013年发生洪水,洪峰流量不足200m3/s,冲毁冲坏漫水桥4座,淹没农田、果园,损失很大。
3、河道现状与两岸莱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极不协调。
河道存在防洪标准低,不满足莱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要求,严重危胁河洛镇及城区22.5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全,不满足1.2万亩农田的防洪要求。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五龙河水沐头段河道(桩号65+550~68+550)治理工程位于莱阳市城厢街道办事处水沐头村东部五龙河干流上,南起水沐头桥,北至莱阳城北河洛镇朱耩村后300m处,全长3km,桩号为65+550~68+550。
五龙流干流水沐头段以上流域面积512km2,是莱阳河洛镇、城厢街道办事处及城区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该段河道无堤防,河道迂回弯曲,断面不规则,河床冲淤严重,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低于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和莱阳市五龙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对该段河道防御洪水的要求。同时,由于工程管理道路不畅通,部分河床高于两岸耕地的现象,每遇大暴雨,洪水泛滥,给河道中下游沿河两岸工矿企业和群众财产造成很大损失。随着莱阳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鲁花集团有限公司、烟台金山旅游开发公司、鸿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佳乐家、维客、青岛国货等大型企业的落户,社会财富大量增长,对河道的防洪能力和两岸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Abstract:FacingWuxidevelopmentsituation,researchonthenecessityofsett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hasbeentaken.RespectivelyinvestigateandanalyzetheseaspectssuchasenvironmentalprotectiontalentdemandinJiangsu,environmentalprotectionspecialtysettingstatus,thenecessityofsett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specialtyandprofessionalqualitycultivationmeasures;propos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nWuxishoulddevelopenvironmentalprotectiontechnicaltalents,inordertopromotethesocial,economicandenvironmentalsustainabledevelopment.
关键词:高职教育;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specialty;talenttraining;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0引言
环境污染问题是高速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高速发展的无锡,环境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具有环保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污染防治与工程设计能力、环保设备安装维护能力的人才,需要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环保类人才。2007年太湖爆发了“蓝藻”事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用水。目前,每年4月至10月,太湖水体表面仍存在大范围的蓝藻绿波带。
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高的吻合度,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因此无锡市高职院校开设环保类专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1-2],开设环保类专业具有必要性紧和紧迫性。
1江苏省环保类人才需求分析
环境专业在高校属于庞大的体系,一般包括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专业和环境保护监测专业等。据调查,企业对环保人才学历需求情况为20%中职,35%高职,32%本科,13%研究生。市、县环保局、乡镇环保部门等对环保人员学历需求量为本科学历52%、高职25%、研究生18%、中职5%。高职环保类毕业生更多进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及民营公司,少数优秀同学可以进入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此外还有少数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因此,企业技术岗位和基层事业单位对本专科毕业生有很高的需求度。此外调查发现,省监测设计院和行政机关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较高;重点高校、国家科研机构对博士的需求度较高。
2目前我省环保类专业设置现状
无锡市区高职院校主要有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高等学校,无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无锡旅游商贸学院等,市区高职院校中几乎未开设环保类专业,本市在环保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欠缺,势必影响无锡市环保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待于市领导重视,加大环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本土培养更多环境污染治理型人才,改善生态环境。
3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环保类专业的必要性
4环保类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措施
4.1就业岗位定位
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环保类专业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类专业的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机遇和挑战共存时期,如何让学生脱颖而出,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我国高职环保类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重点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强调技术性和技能性,因而对人才培养的“工程性”重视不够,忽略了高职环保类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岗位面向的“工程性”需求。高职类环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部门主要是污染企业的污废水处理站、污染集中治理企业、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公司等,从事的岗位是污水处理工、污泥处理工、分析化验工、机泵操作工等,这些部门具有工程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突出“工程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4.2突出实践教学
培养过程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调整实训课时的比例,将知识传授的内容限制在“够用”范围内,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多种形式教学,结合企业、岗位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内外实验、实训相结合,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
4.3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依托环保企业,坚持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结合,共同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既服务于企业的环保运营,又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安排中,应体现专业的定位与企业的发展相融合,技能的培养与企业行业的标准相融合,实训项目的设置与企业的生产相融合,课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顶岗实习与学生的就业相融合,形成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学校发展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5结语
通过对江苏省环保类人才需求和环保类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及该院设置环保类专业的必要性和素质培养措施的分析,开展无锡市高职院环保类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调查研究,以期实现无锡区域高素质环保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减小环境污染对本市带来的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苑宏英.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36-38.
[2]丁中元.风雨同舟四十年:追溯中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J].环境保护,2013(14):43-46.
[3]陈浩文.环境专业就业形势初探[J].价值工程,2011(28):171-172.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1我国煤矿企业走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但也正因如此,煤炭的大量开采,使得煤炭资源不得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是煤炭储量有限,煤炭的回采率极低;另一方面则为煤矿开采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都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煤矿资源采取合理的开发与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而循环经济的提出,恰恰是利用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以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我国煤矿企业走循环经济路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具有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走循环经济路线能够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提高煤炭利用率,成为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而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恰恰是以煤炭为本,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煤炭资源能够被合理开发的重要经济手段,也是推动整个煤矿产业的升级的重要保障。
1.2走循环经济路线能够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纵观我们煤矿企业的总体以生产、开发、利用水平,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在煤炭的利用率与产出率都是极低的,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而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推行清洁生产,则可将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生态平衡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2煤矿企业走循环经济路径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2.1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对资源节约与环境的治理
2.2将环境保护融入煤矿企业经济发展中实行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理念在煤矿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更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目前我国煤矿企业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所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因此,为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就必须将环境保护融入到煤矿企业经济法中,进而坚持以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在生产加工中,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变废为宝,并在经济循环中不断产生新的附加值,从而为产业链结构赋予全新的意义,减少废物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正比关系,真正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拓展多元化产业结构打破经营限制
3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3.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恒源煤电祁东煤矿在近年来的煤炭生产实践中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煤炭产品附加值不高,煤炭生产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然而,发展循环经济不应仅仅停留在完美的理论真空。基于此,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发展以煤炭、煤化工、煤电建材等产业为支点的循环经济,并坚决地走了下去。
3.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祁东矿坚持走“精干主业、多业并举”发展之路,促进了煤矿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通过对祁东矿建设循环经济的主要成果和基本特征的总结、分析,可以认为下列几个方面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