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代拟稿)》
四川省农业厅
2017年6月8日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代拟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7年省委1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要求,发挥园区在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促融合、提效益、助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现就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推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国消费、投资和贸易等拉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急需挖掘新的接续动能。四川人多地少,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农业急需提升发展、延伸发展,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利于更深层次吸引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促进要素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有利于加快农村改革创新举措落地,打通先进生产力进入农业的通道,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催生裂变效应,迸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自然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推动农业向多业态、多空间延伸,形成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稳定。
(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和体制机制创新,补齐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和品牌营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引领农业发展由中低端和中高端迈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集合现代生产要素,发展先进生产力,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物质装备、科技创新、规模经营、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着力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质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创造新供给,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变化,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道路。着力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把区域资源优势、要素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发挥核心辐射作用,打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点、样板区。
(三)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对四川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省现代农业经过两轮发展,建设了一批大基地,培育了一批大产业,为建设农业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突出推动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提升发展,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市县、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的抓手。突出推进“四区四基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形成农业强省的重要支撑。突出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要求
(一)建设思路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立足优势特色产业,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任务,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聚力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二)任务目标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园区建设管理,发挥政府宏观统筹作用,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企业主营产业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自主决策产品开发、企业经营、产品营销。
3.突出特色,升级发展。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生产、加工、流通集群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4.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创新科技支撑、组织管理、经营服务等体制机制,通过农村产权制度、财政涉农资金、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改革,促进科技、人才、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5.挖掘潜力,助推扶贫。园区建设与农业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新产业新业态,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6.严格要求,宁缺毋滥。园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创建制定负面清单。有加工无规模生产基地的,有生产基地无加工的,一家企业独大未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园范围过大过小的,工作部署推进不力的等坚决不予以认定和支持。
三、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内容
(一)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市场需要,科学布局产业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油、品牌粮油、效益粮油。做大做强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川菜、川茶、川果、川药产业提档升级。巩固“川猪”优势,提高优质生猪出栏比重。推进优质牧草种植,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禽。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园区重点选择1-2个主导产业,业态融合、复合发展。优化种养业布局,在园区种植业集中生产区域、有机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等基地配套建设规模适度的养殖场或粪污利用管网池等设施。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全面实施绿色标准化生产,推行“以种定养、以养定种”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就地就近循环,促进资源持续利用。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开展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行“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覆盖,鼓励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健康养生功能农产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增加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的入驻主体和产品数量。健全完善园区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按照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做好设施配套。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对灌排、施肥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田间道路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物联网应用,推进农机装备更新升级,配备相适应的先进机械设备,主要生产环节推进机器代人。推广设施棚架、高效节水施肥、温湿调控等先进适用设施,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建设绿色食品和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三)集群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园区增值空间
根据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加工类型、加工产能,重点围绕粮食、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菌类、中药材、蚕桑、畜产品、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筛选分级、清洗烘干、包装贴牌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和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在巩固川酒加工优势的基础上,规范发展饲料加工,延伸发展泡菜、茶叶、中成药等“川字号”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领军企业和加工集群。依托地方特色美食、“老字号”土特产品,加快创新加工方式和食用方式,积极发展“中央厨房”,打造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高端产品。加强园区农产品加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应用,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
(四)深度挖掘农业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充分挖掘乡土人文、青山绿水等资源,实施园区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优化设置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事体验区、科普教育区等功能区,强化园内服务设施配套。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农业主题公园,推动形成民族风情、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系列主题休闲旅游产品,包装打造精品景点、精品线路,推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康养业发展。加强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统筹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促进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发展。
(五)加强园区品牌塑造,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
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着力塑造园区自身品牌。着力推进园区使用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企业品牌,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实施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新增在消费者中有质量信誉、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促进老品牌做大做强,创新老字号品牌的传承,整合本土品牌与引进品牌,发展农产品电商品牌,提升园区农产品品牌的区域影响力。推动园区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面向市场优化营销策划,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商对接、农产品直销等产销对接。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鲜活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建设综合性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依托园区建设电商产业园。省级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川”字号农产品“特色馆”“精品店”。市、县组织园区开展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乡村建立农产品网店,推动“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积极参加菜博会、茶博会等展销会,举办地方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带动区域农产品贸易流通。
(六)促进技术要素集聚,提升园区科技水平
支持园区与科研院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在有条件的园区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经理人和农村生产技术带头人,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将园区打造成为农村“双创”平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强化机械化生产、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加工专用品种,做好品种熟期搭配,积极发展中高端、个性化农产品,实现错季上市和集中上市的有机结合。配套建设良种繁育体系,确保良种供给能力。
(七)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园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出租、托管、农机作业服务、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园区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重点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作为参与集体收益的基本依据。发挥政府服务职能,搭建园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开展土地信息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等公共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生产要素、供给需求、成本收益、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扩大政府购买农业服务,发展粮食烘干、良种苗繁育、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仓储物流配套等服务。鼓励支持企业和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八)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发展动能
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产地初加工,建设大中型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生产线,满足园区大宗产品的加工需要。构建以农家乐基础,休闲农庄为主体,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休闲农业经营体系。吸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园区创新创业。统筹运用培训、认定、激励等政策措施,就地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教育培训和规范管理,培育一批农村职业经纪人。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
(九)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多方共享发展成果
构建园区各类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类主体与农户之间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联农带农方式,形成农民直接受益、股份受益、综合受益等多形式的收益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参与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活动。园区企业之间分工协作,抱团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稳定供求关系,科研、服务组织与各类主体之间稳定合作关系,建立互为促进、互惠互利的共赢机制。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成员,增加成员财产性收益。
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
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园区建设数量、层级、规模和布局。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在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带规划园区建设,注重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结合,省、市、县分层各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融合园区。优化园区功能板块布局,根据产业潜力、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推动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确定地理界限和区域范围,科学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不同板块,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水平较高、要素集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机制完善的园区。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园区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对我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支持。支持市、县设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基金。统筹省级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市、县统筹当地财政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园区建设。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通过设立基金、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对公益性工程和项目,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出台支持用地、用水、用电、人才、科技等优惠政策,吸引多方力量投入园区建设。
(三)创新金融服务
各地要加强园区信贷、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对涵盖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研发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发适合园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开展特色服务。推动涉农抵质押担保方式创新,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探索建立农业信贷、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农业企业通过上市、股权交易、公司债券等方式融资。扩大园区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等综合收入保险。
(四)加强组织管理
主办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承办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