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的想象:视域理论与方法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本像美国《公共关系理论》(CarlBotan,1989,2006)⑦⑧、《公共关系手册》(RobertHeath,2011;2014)⑨那样的理论集大成之作,这反映了中国公共关系学界迄今未能对公共关系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发展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述,也没能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提炼出独具中国特色、又具全球视野的问题意识,这也难怪中国公共关系学界充满着“美国腔的学术声音”。

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在其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指出:研究社会学不只是分析社会现况,还应该指出社会发展的可能方向,以供世人遵循⑩。值此中国公共关系学会(PRSC)成立之际,也是中华公共关系学术社群形成之时,本文拟效法米尔斯指引社会学方向的精神,试图提出“公共关系学的想象”,旨在推动大家对公共关系学科的深入讨论和系统思考,激发大家对公共关系“智识品质”的洞察力。

一、公共关系学科的“阈限性”想象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公共关系学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尊严和地位,公共关系学科的“正当性危机”,如同其与生俱来的“污名化”和“妖魔化”一样,远远超过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三十而立的中国公共关系学科被迫从新闻传播学科转入公共管理学科,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非常复杂,虽然离不开知识和权力的共谋、离不开新闻传播学科的“忽视”,但是,公共关系学科自身的本质阙如放弃学科主权、开放学科边界、专业精神缺失、知识领域混乱等等,也是导致公关学科被“驱逐”命运的根本原因。黄懿慧曾提出网络公共关系的新概念(11),并梳理出了中国公关学科正当性的五大危机,主要是身份正当性危机、道德正当性危机、共同体分化之危机、学科设置危机以及学术力滞后危机(12)。她认为,学术力滞后之危机是阻碍公共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深层因素,本文深以为然。

“阈限性”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概念,主要来自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根纳普(ArnoldvanGennep)的“通过仪式”(riteofpassage)研究和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Turner)的《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和《象征之林》等著作。所谓阈限性,主要是指“非此非彼、既此又彼的之间性状态(betweenstates)”(13)。主要体现在一个仪式的中间阶段,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教堂、婚礼、旅游、城市广场等,都是具有仪式感的阈限空间。阈限的“之间”和“模糊”特性是文化意义上的,并且具有在不同结构性状态之间转换的功能,这些特征可以很好地说明公共关系学科的“之间本质”。

公共关系实践就是在这种“之间的空间”(in-betweenspaces)里进行的,它强调公共性的社会交往,这种社会交往既是在汤普森(Thompson,2011)所谓的“公共视野之下”展开,也是在特纳所强调的“共同体的趋向”(communityorientation)之中进行的。公共性体现在社会组织通过各种中介的手段而展开的交往和互动,以此而形成体现这个共同体趋向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阈限空间里,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的主体性身份得以彰显。阈限空间是动态地构成的,是在情境变动中的。换句话说,空间(场所)的阈限性的获得经由人们对于这一空间潜能(capacity)的挖掘和开发,体现着空间的使用者和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空间性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地理属性,而是一个形成中的、正在出现的社会关系的特质,具有“通过仪式”感,属于“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的阈限性建构(15)。

从身份正当性来看,公共关系人员扮演着“谏臣”的角色,是一个“一仆三主,吃里爬外”的关系居间者(16),也就是说,公共关系人员为组织所雇佣,但却基于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建言献策,公关从业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对客户长远利益负责的倡导者。倡导是在以“观点的自由流通”为依据的“观点市场空间”里进行的,公共关系的传播策略是嵌入社会倡导者的意义空间之中的,组织通过挑战话语权、社会责任以及公平的政策制定来帮助信息的自由(17)。当那些多样化的特殊利益的声音被听到时,才会更好地服务公共利益。公共关系学科可以对实现“全能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

二、公共关系的三种研究视域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和研究领域,究其实质,PublicRelations一词,同时包含了三重涵义:PublicCommunication、PublicRelationships、EcologicalNetwork,即“公共传播、公众关系、生态网络”。我们可以把这三者看成是公共关系概念的操作化定义,是构成公共关系本质内涵的三个维度。“公共传播维度”视公共关系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18),是一种公共性的社会交往,组织的所有公关实践都必须在公共视野之下展开,在公共空间里运作,关照到公共利益,能够形塑出一个组织和公众理性对话的公共领域;“公众关系维度”视公共关系为“组织—公众之间的关系管理”(19),一种公众性的社会交往,其目的是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生态网络”维度视公共关系为一种“组织—公众—环境系统的关系生态管理”(20),其目的是不断扩大组织在生态网络中的自我认同边界,实现组织—公众—环境系统的和谐。

纵观公关学术史,这三层含义构成了当前国际公共关系研究的三个取向,并逐渐形成了三种研究视域。本文把它称之为公共关系的“关系观”“传播观”和“生态观”。

图1公共关系战略轮模型

在图1中,公共关系被视为是组织—公众—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管理,两个圆圈分别代表了两个生态场:组织—公众关系场域(OPRs)和组织—环境关系场域(OERs),它们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可穿越的;两个交叉的线条分别代表传播链和关系链,它们是有方向的、连续变化的、可渗透的、可逆的;传播链条和关系链条都代表着有方向感的、连续变化的“意义两级”(26),一个代表从“独白”到“对话”的双向的、可逆的传播连续体(27),一个代表从“相互控制”到“相互信任”的双向的、可逆的关系连续体(28)。传播链和关系链相互交叉渗透、变动不居,不仅影响组织和它的公众,同时也影响了组织在运作中更广阔的社会网络,由此形成四个不同的生态网络界面:合作型、竞争性、抵抗型、支配型,公共关系战略行动随之变换,逐渐清晰,在这个三维理论空间中,包含着以下公共关系理论命题和公关战略类型:

命题1:公共关系行为愈倾向于用对话传播来建立信任关系,愈有利于形成合作型的生态网络和公关战略。换言之,合作型公关战略更倾向于在对话—信任两个维度区间采取行动,其组织生态网络更具伦理性。

命题2:公共关系行为愈趋向于以对话手段来实现相互控制,愈容易形成竞争性的生态网络和公关战略。换言之,竞争型公关战略更倾向于在对话—控制两个维度区间采取行动,其组织生态网络更具策略性。

命题3:公共关系行为愈趋向于用独白(宣传)来建立信任关系,愈有利于形成支配型的生态网络和公关战略。换言之,支配型公关战略更倾向于在独白—信任两个维度区间采取行动,其组织生态网络更具中心性。

命题4:公共关系行动愈倾向于用独白(宣传)来实现控制,愈有利于形成抵抗型的生态网络和公关战略。换言之,抵抗型的公关战略更倾向于在独白(宣传)—控制两个维度区间采取行动,其组织生态网络更具离散性。

命题5:在组织—公众—环境构成的生态网络中,如果公共关系战略行动适用于组织,那么它也同样适用于公众,反之亦然。

命题6:“独白vs对话”的传播链和“控制vs信任”的关系链的互动方式和效果,受到其嵌入的生态网络类型的影响,反之亦然,生态网络类型会影响传播链和关系链的互动方式和效果。见表1:

以上理论模型有效整合了公共关系研究的三个视域层次:“关系、传播和网络”,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公共关系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也丰富和发展了基础传播理论,尤其是改变了“传播和元传播(关系)”的传播二分法,实现了传播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这可以看做是公共关系学对传播学理论研究的一次创新。未来的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研究皆可围绕以上概念体系和理论模型来展开探讨。对此模型的深入思考将另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公共关系研究的理论版图

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创新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强调对所在领域的知识贡献或知识增量。一个成熟的学科往往有原创性的理论,学者们也会自觉地使用这些理论开展研究,因为学科的进步是通过理论的发展来实现的,没有理论的研究是孤立的(29)。理论是现实的版图,理论刻画出的真实可能是“就在那里”的客观事实,或是我们脑中的主观意义,不管是哪种方式,我们需要有理论引导我们穿越陌生的地方。理论是一张地图,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寻找地图的旅人,理论可以从总体上帮助研究者把握公共关系的概念和本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造性地行动。

图2公共关系定量研究中理论/概念的分布(N=207)

图31992-2012年我国公关研究议题的整体网

图4近二十年来我国公关研究理论的整体网

图4显示的是1992-2012年我国公关研究理论的整体网结构。该图显示,我国公共关系研究所涉及的理论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整体网密度=1.17,标准差=0.38)。点度中心度居于前三的理论分别为对话理论、新闻理论、修辞和话语理论(中心度分别为10、8、8)。

图5对话理论、修辞和话语理论、新闻理论的自我中心网

目前,公共关系领域的知识就像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上,缺乏一个将他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理论网络。本文根据公共关系学术研究的三个理论层次“操作研究”(ResearchinPublicRelations)、“本体研究”(ResearchonPublicRelations)、“建构研究”(ResearchforPublicRelations),描绘出迄今为止的公共关系理论地图(见表2)。

四、公共关系研究的方法应用

研究方法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进入科学性、系统性研究之列,是否被引述转载的一个重要指针,更是实现其理论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手段。公共关系学术研究的方法取向主要有社会科学、修辞学、批判/女性主义、文化方法四大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公共关系理论建构的合适方法(32)。在格鲁尼格早期出版的博士论文中,他应用到了系统论、经济决策论、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在他后期的卓越理论研究中,主要采取量化研究方法。格鲁尼格认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可以具体化为一个概念化的过程,它有四个步骤:(1)确定自变量,因变量;(2)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作定义,确定变量的测量方案;(3)提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的假设;(4)检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33)

在一项关于公共关系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否影响该论文被其它论文引述的研究表明,量化与质化的研究方法的确在“是否被引述”的变项上呈现显著差异,量化研究被引述的概率显著高于质化研究(MortonandLin,1995)(34)。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量化研究方法是美国公共关系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三种公关学术期刊上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占68%(35),其中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是最主要的定量研究方法。

通过对PRReview、JournalofPRResearch中采用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三种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N=214),笔者探讨了定量研究方法对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的贡献,如下表3所示。

卡方检验表明,两种期刊在定量方法的使用上有显著差异(p<0.001)。PublicRelationsReview发表的论文较多采用抽样调查法(42.0%)和内容分析法(49.7%),JournalofPublicRelationsResearch发表的论文较多采用抽样调查法(66.2%)和实验法(22.5%)。

五、公共关系学的未来展望:本土化探索

中国公共关系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华人的公共关系学术视野在哪里?如何建构中国公共关系的主体性?这是未来中国公共关系学科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传播学者们开启了对传播学的空间想象力,开始了重构传播学之旅,除了主流的媒介融合、数据新闻、大数据传播、计算传播等焦点叙事之外,媒介地理学、传播生态学、媒介环境学等更是一种本体论层面的世界观重构。在这种背景之下,公共关系学也曾经历过几次大的研究重心的转移,比如从20世纪初期的“宣传学”转向“传播学”;从70年代后期的“语言学”转向,到80年代新媒体时期的“关系学”转向。随着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如博客、社交网站、维基将组织置于一个更加复杂的虚拟社会关系中,公共关系领域已被改变。李·爱德华(Lee,Edwards)认为,公共关系应该重新定义为“代表个人有目的的沟通所产生的流动,正式组成和非正式组成,通过连续的与其他社会实体的反行动。它对地方、国家乃至全球都会产生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影响”(40)。

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公共关系学科的发展要学会“三条腿”走路:一是立足国际学术前沿,保持交流与对话;二是扎根中国本土,发展中国公关的学术视野,建构主体性;三是参与社会变革,指导公关实践的发展。

公共关系学归根到底是一门人学,宏观上属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就关系而言,它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概念可能产生出特殊的意义,建立不同的因果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所谓的中国公关的学术视野,必须开拓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视野,努力与国际学术界保持交流与对话。学术交流需要对话而不是独白,没有对话的学术交流就是喃喃自语、就是自娱自乐。唯有具备国际视野和比较眼光,才能知己知彼,成其大成其远,而不至于故步自封、自欺欺人(43)。

目前,中国公共关系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困境:一方面其市场规模发展空前,社会需要日益深入;另一方面却遭遇极大的社会伦理挑战。本文认为,我们必须要从根深蒂固的传统关系观念中走出来,重新思考现代公共关系的“公共性”和“关系性”的独特性,重新思考公共关系在中国社会和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问题。在学术研究中,避免宏大叙事,聚焦微小实践,通过微观和实证的研究,来实现公共关系学科知识的积累和主体性的建立,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公共关系学科更需要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生产,只能是一种“寻章摘句老雕虫”的顾影自怜或者自怨自艾的书斋游戏。如果公共关系学研究在理论上无法把握中国现实,在实践上无力干预公关市场进程,只是软弱无力地自证清白或者口水多过茶的自娱自乐,那么中国公共关系学科建设的振兴与发展必将遥遥无期。

既然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跟社会实践对话。要提升公共关系的学术品质和学科地位,就必须站在“理解公关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时代”的高度上重塑我们的公共关系观念。公共关系研究要摆脱“以术御道止于术”的狭窄格局,走向“以道御术术可求”的高远境界,在社会这个更大的价值共同体中,实现“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学术抱负。

注释: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②GrunigJamesE..ImageandSubstance:FromSymbolictoBehavioralRelationships.PublicAtionsReview,Summer,no.19,1993,pp.121-139.

③EdwardsBernays.TheEngineeringofConsent.S.I.:UniversityofOklahomaPress.1955.pp.3-25.

④Kruckeberg,Starck.PublicRelationsandCommunity:AReconstrucedTheory.NewYork:Praeger,1988.p.12.

⑤LeeEdwards.TheRoleofPublicRelationsinDeliberativeSystems,JournalofCommunicationNo.66,2016.pp.60-81.

⑥MaureenTaylar.CulturalVarianceasaChallengetoGlobalPublicRelations:ACaseStudyoftheCoca-ColaScareinEurope.PublicRelationsReview,vol.26,no.3,2000.pp.277-293.

⑦CarlBotanandVincentHazelton(Edited).Jr.PublicRelationsTheoryI.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9.pp.12-14.

⑧CarlBotanandVincentHazelton(Edited).Jr.PublicRelationsTheoryII.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6.pp.10-16.

⑨RobertL.Heath(Edited).HandbookofPublicRelations.CA:Sage,ThousandOaks,2001.

⑩[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页。

(11)黄懿慧:《网络科技其于公共关系之使用:挑战、契机与展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2)(25)黄懿慧:《公共关系学科在中国的正当性危机》,2015年战略传播与公共关系工作坊会议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22日。

(13)[英]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4)Turner,V.W.TheRitualProcess:StructureandAnti-structure.Chicago:Adline,1969.pp.131-140.

(15)潘忠党、於红梅:《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开放时代》,2015年第3期。

(16)陈先红:《现代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7)Fitzpatrick,K.&Bronstein,C.(Eds.).EthicsinPublicRelations:ResponsibleAdvocacy.LosAngeles:SagePublications.2006.pp.33-36.

(18)Grunig,J.E.&Hunt,T.ManagingPublicRelations(Vol.343).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84.p.173.

(19)Cutlip,S..PublicRelations:TheUnseenPower.Hillsdale:LawrenceErbaulm.1994.p.156.

(20)(38)陈先红:《公共关系生态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21)Yang,A.&Taylor,M.LookingOver,LookingOut,andMovingForward.PositioningPublicRelationsinTheorizingOrganizationalNetworkEcologies.CommunicationTheory,Vol.25,no.1,2015.pp.91-115.

(22)Kruckeberg,D.,Starck,K.&Vujnovic,M..TheRoleandEthicsofCommunity-buildingforConsumerProductsandServices.PublicRelationsTheoryII,2006.pp.485-497.

(24)陈先红:《公共关系生态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44页。

(26)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在《象征之林》一书中指出,文化就是人们所编织的意义之网,文化就是体现在符号中的意义传承模式,一个支配型的象征符号都具有清晰可辨的意义两级,一为理念级,一为感觉级,前者透过秩序与价值导引和控制人,后者则唤起人最底层的、自然的欲望和感受,意义的两级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含义聚在一起。

(27)皮尔森在《对话:公共关系的一个伦理方法》一文中提出,“公共关系最好被定义为对人际对话的管理”。对话不是一个过程或者一系列的步骤,相反,对话是持续传播和关系的产物,公共关系是一个不断从独白走向对话的传播连续体。

(28)Maureen,T.&Kent,M.DialogicEngagement:ClarifyingFoundationalConcepts.JournalsofPublicRelationsResearch,Vol.25,no.5,2014.pp.384-298.

(29)ShoemakerP.J.,TankardJ.S.&LasorsaD.L.HowtoBuildSocialScienceTheories.ThousandOaks,CA:Sage,2004.p.158.

(30)李贞芳、陈先红、江丛珍:《公共关系定量研究中的理论贡献的方式——对〈PRReview〉、〈PRResearch〉中定量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

(31)Botan,C.&Hazleton,V.(Edited).PublicRelationsTheory.London:Routledge.2012.pp.12-16.

(32)HazletonV.&BotanCH.(Edited).TheRoleofTheoryinPublicRelations.PublicRelationsTheory,1989.pp.3-15.

(33)Grunig,RHHickson.AnEvaluationofAcademicResearchinPublicRelations.PublicRelationsReview,Vol.2,no.1,1976,pp.31-43.

(34)Morton,L.P.&Lin,L.Y.ContentandCitationAnalysesofPublicRelationsReview.PublicRelationsReview,Vol.21,1995.pp.337-349.

(35)PasadeosY,LammeM&GowerK..AMethodologicalEvaluationofPublicRelationsResearch.PublicRelationsReview,Vol.37,no.2,2011.pp.163-165.

(36)陈先红、潘飞:《基于社会网理论的博客影响力测量》,《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7)陈先红、张凌:《草根组织的虚拟动员结构:“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新浪微博个案研究》,《国际新闻界》,2015第4期。

(39)洪浚浩编:《传播学新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97页。

(40)Lee.Edwards.ProducingTrust,KnowledgeandExpertiseinFinancialMarkets:TheGlobalHedgeFundIndustry'Re-presents'Itself.Culture&Organization,Vol.8,no.2,2012.pp.107-122.

(41)Heath,RL.(Edited).EncyclopediaofPublicRelations.LosAngeles:SagePublications.2013.pp.230-242.

(42)陈先红:《公共关系生态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6页。

(43)(44)(45)李金铨:《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考》,载洪浚浩主编:《传播学新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8页。

THE END
1.第二节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公共关系联盟——2000年成立,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协调公关业的发展。 2、公关学科和理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卡特李普和阿伦·森特 主要贡献:合著《有效公共关系》是一部集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成果之大成的代表作,被人们称之为“公共关系圣经”。 思想主张:建立“双向沟通、双向平衡、公众参与”的“双向对称式”的公共关...https://www.360doc.cn/article/55518189_1105936293.html
2.江苏开放大学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作业二.doc因而,公关的定位理论是创立名牌战略的致胜法宝。 2、公关传播塑造名牌 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公关传播就是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定位度向公众进行宣传、讲解,在公众的心目中建立心理认知,培养信心与忠诚。我国企业产品已经结束了“ 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而“好酒也怕巷子深”。得不到公众的认同,名牌就不成...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1104/8037046124004031.shtm
1.最新公关理论介绍.ppt最新公关理论介绍第一页,共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第一节CIS战略一、CIS战略的定义CI:CorporateIdentityCI:CorporateIdentity SystemCIS战略即企业形象识别战略,它是企业自身的理念文化、行为方式及视觉识别,通过整体传达系统,影响企业内部与外部社会公众,以塑造出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获得内外一致认同的经营战略。第二...https://m.renrendoc.com/paper/272413604.html
2.学公共关系学心得体会(通用8篇)公共关系学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一个组织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协调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一切都需要公共关系理论的指导。 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基础理论部分。讲授公共关系概念,公共关系发展历史,公关关系的职责和功能。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7314373.html
3.公关危机理论公关危机是指企业或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遭遇的突发事件或负面信息,对企业或组织形象和声誉造成威胁的情况。公关危机理论是指在公关危机发生时,企业或组织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公关危机的类型 公关危机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经营管理失误、市场竞争等多种类型。其中,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是企业或组织难以控制的因...https://www.fjgggs.com/index.php/wjggch/7054.html
4.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理论危机公关主要包括危机前的预警、危机中的应急处理及危机后的善后 正确答案:说法正确 解答参考: 23.危机的双面性体现在一方面包含着一定的破坏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一定的 机会 正确答案:说法正确 解答参考: 24.战略与组织原因引发的危机主要包括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战略选择过于保 守或是过于突进、组织的结构或是布局...https://doc.mbalib.com/view/89ab46b71524d53f3b1528372aa9353d.html
5.LenovoCapital在这一部分为大家介绍了两个工具:公关七步走方法论及信息房理论。 1、公关七步走方法论: 即行动目标是什么?谁是你传播的目标受众?他们现有的认知是什么?你期望他们的理想认知是什么?对你的企业或者是产品、品牌有没有什么负面的、不好的认知?你希望他们的理想值是什么?什么信息能够改变他们的认知?应该用什么渠道...https://capital.lenovo.com/news/detail/id/220/s/3.html
6.江苏自考27786《公共关系学》教材大纲江苏自学考试教材大纲2.涌现了大批经杰出公共关系人才。中国革命运动为革命家施展公关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毛泽东、周恩来的公关事迹。 3.丰富了公共关系理论。我党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公共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思想理论,有丰富的协调处理内外矛盾的经验和方法。 二、我国公共关系的传播 ...https://www.js-zk.com/jszxksjcdg/25594.html
7.公共关系论文(通用9篇)④孟建、马新宇,《以“软实力“为核心构筑“强力公关理论”——对一种新型公共关系理论的思考》[J].《中国广告》,2006(3). ⑤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⑥尹德刚,《新闻媒介与公共关系》[J].《新闻大学》,1996(3). 公共关系论文 篇3 ...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00617080918_241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