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效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

一、“沉默的螺旋”效应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大众传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传播革命带来的大众传播效果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传播理论与很多传播现象产生了脱节现象。“沉默的螺旋”理论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观点:(1)个人意见的表达乃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们总是力图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对孤立的恐惧导致个体在意见表述之时会评估意见气候并采取相应的行为。(2)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占支配地位的舆论观点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得到支持、愈显得势,形成类似于一种滚雪球般的放大效应;而少数人赞同的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遭到群起而攻之时便会逐渐沉默下去。一方意见的“沉默”导致另一方的增势,使“强势”意见更显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独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即“沉默的螺旋”现象。(3)大众传播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社会舆论的结果往往会形成多数无知的群体心理现象,即“一个偶然的契机,可以让这些原本散处于四面八方的人同时凑在同一个场所,这时候这群人就立即表现为同一种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再也没有什么区别了”,②最终逐渐导致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形成一致的话语体系。由此可见,尽管“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大众传媒,然而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更大,甚至可以通过“意见环境”的营造达到影响和制约舆论之目的。

(二)传播环境变化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解释力

1.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渠道、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使“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改变。该理论最初提出的环境是传统媒介盛行之时,在当时的“意见环境”下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具有相对明确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属性,信息传播的媒介、渠道、技术都比较简单,单向性特征明显。而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传播革命使得网络媒介的“意见环境”与之截然不同。众所周知的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个体既是信息的传播源、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处理终端,信息立体多元、多维的传播扩散,形成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扩散式的超大舆论场。“数字化生存”甚至“微博化生存”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必需品,而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则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和焦点,这与传统媒介状态下的“意见环境”显然也是不同的。而且,《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64亿,互联网络普及率达到42.1%,微博用户达到了3.09亿。网络日益成为大量网民获取、传播和反馈信息的首选方式,其对现实社会的传导和影响日益凸显。

2.文化与信息的多元化是网络社会以及舆情传播的突出特征,与诺依曼当初提出“沉默螺旋”理论的意见环境也迥然各异。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和主动性都大大增强,媒体传播的受众从以往被动接受、被动反应的一方变为了主动、甚至是主导的一方,言论的自由度和开放度超过历史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多渠道的信源、自由化的表达、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公民意识的觉醒都让受众在网络社会中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自由人”。恰如罗尔斯所指出的,“要实现良序社会,还必须同时明确多元性、多样性是民主社会公共文化的永久性特征,各种合乎理性的统合性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将会产生各种相互冲突、互不和谐但更多的又合乎理性的多样性,并将长期共存”,当前网络社会中文化与道德的多元主义趋势非常明显,因而“意见环境”的影响就被弱化,且受众的目的也不一定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某种支持和肯定。诺依曼之前的理论依据———心理学上的“个人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作用在这种虚拟社会中自由表达并坚持己见,且对自己不属于多数人的意见时不再保持沉默的行为进行解释之时,其解释力自然会被削弱。

3.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性、流动性、匿名性和无边界性,减少了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顾忌。匿名、虚拟、自由、快捷、海量信息无疑是互联网的关键特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在网络中进行个人意见表达或想法的阐述时就不用像在相对固定的社区中那么犹豫、徘徊,各种不同的意见也容易出现,并可能形成“反螺旋式”的意见导向,即原来属于多数的一方意见向原本属于少数的一方流失,甚至形成和之前完全相反的状态,是对“沉默螺旋”理论的一大挑战。而且由网络流动性和匿名性带来网络言论的重复率高、不实言论增多,大量相似雷同的意见堆砌,使得受众更容易在易倦的网络环境中选择少数的但精辟的意见或观点,从而反证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特别是某些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提出的独特见解,更容易形成新的舆论导向,即所谓的意见环境的转换,虽然占“少数”然而却可能导致“沉默的螺旋”被反证。这是诺依曼当初提出该理论时的传统媒介中很难出现的现象,却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经常出现,对该理论的传统基础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沉默的螺旋”的新现象与网络****件

显然,随着传播革命和“意见环境”的变迁,“沉默的螺旋”理论所创立之时的社会基础与内在逻辑都受到了网络等新媒体的极大挑战,有学者据此提出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的终结。但笔者的观点是以网络信息为核心的传播革命并不能彻底终结“沉默的螺旋”现象,更不代表“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完全失效。随着社会的变迁,“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被赋予时代的新内涵,具有新的个性和表现形式。如谢新洲所指出的,在网络空间,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但其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间并没有消失,只是其表现形式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幻的螺旋”有可能是“向上循环的螺旋”、“上下反复循环的螺旋”,也可能是“发散式螺旋”、“聚焦式螺旋”。但在当前网络社会仇腐仇官现象突出的意见环境中,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的发展新趋势与网络****件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一)“沉默的螺旋”表现形式多样化,更易于诱发网络****件

(二)“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域不断扩大,使网络****件复杂化

网络环境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匿名性,使得诸多舆论和舆情的产生具备了不可预测性和无意识性,而其发生的机制却符合“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发生过程,只是发生的场域不再仅限于现实生活,也不囿于网络世界,更多的是二者的相互影响和动态传导。因此,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结合更容易引发网络****件,而且某些突发事件易于与网络相结合迅速的演变为重大的复合型公共危机事件,多元目标诉求和动员、组织、策划途径、媒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往往使事件更加复杂化。所以,网络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似有了自己的灵性一般,不断地扩展着其所能产生作用的场域,充当着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联络纽带和桥梁,深刻的影响着现实社会特别是给政府网络治理和媒体危机应对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政府的网络治理创新亦形成了一定的倒逼效应。

(三)“沉默的螺旋”现象失真,易于人为的诱导网络****件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网络舆论也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公关公司、网络黑手、网络黑社会、网络暴力等诸多现象的出现,网络社会的纷繁复杂也一一呈现在公众的面前。有些组织借助特定的技术,雇佣网络水军,借助网络诋毁或建构某些人、某些组织的公共形象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政府部门、政府官员、公共人物特别容易受到特殊照顾,网络社会中逢“三公”必骂、逢腐败必骂、逢为富不仁必骂逐渐形成了一种压倒性的意见环境,使得公务员、公检法司人员皆成为网络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通过人为的顶帖、删帖和群起而攻之,可以人为的制造“沉默的螺旋”现象。且很多简单的舆情经过轮番炒作,往往会演变成为网络****件,影响政府形象、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这给各级政府加快网络社会的规范化治理、有效的应对网络****件带来了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三、“沉默螺旋”理论与网络****件应对策略

(一)战略意识转变创新,更新网络治理理念

(二)加强网络立法,强化网络传播的规范性建设

网络舆情传播的弱规范性容易导致网络舆情的片面性与非理性,从而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因此,网络立法,强化网络传播的规范性建设,也是新形势下妥善应对网络****件的必然要求。首先,应通过国家层面的专门立法,填补当前我国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空白或不足,强化网络媒体和网民信息传播的规范性。从而实现网络社会中单纯的网民自律向刚性的法律约束与网民自律相结合,遏制虚假性息、非理性传播的扩大化趋势。其次,要增强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媒体危机事件的法制意识,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网络水军对网络舆情的操控和人为制造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再次,加强网络公共域与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公共责任、公共理性、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全民健康上网、有效预防网络违法等多种形式的讲座、讨论来增强受众的规范、理性意识,推进网络公共文化建设,从而为消除“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或群体极化现象奠定扎实的人文素养。

(三)整合传播渠道和受众资源,建立政府危机公关的整合传播机制

整合传播,就是以追求传播效果和劝服功能最大化为目标,巧妙地设置现代社会各种媒介资源的传播议程,促进媒介资源传播效力的优势组合。整合传播首先要求政府正确认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准确把握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巧妙融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建立正面高效的传播机制。其次,政府作为网络****件管理中的主体,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受众传播机制,在准确把握受众偏好的基础上,力争做到“从公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公众的认知特点和信息需求,整合危机信息的传播内容,把合适的信息传播给目标受众,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这是危机信息整合传播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从传播渠道和传播受众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的构建网络****件应急管理的渠道和受众的整合传播机制,须知群体极化现象在“沉默的螺旋”效应的作用下,将产生更大的破坏力。诚如孔飞力曾指出的,“社会民众的心理意识———面对不确定危险时,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惊遁”。因此,只有建构起整合传播机制,政府才能在网络****件爆发危害性之前,消除网民从众和恐慌的心理,维护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秩序。

(四)完善媒体危机公关队伍建设,强化政府网络媒体危机应对能力

在“沉默的螺旋”旋转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无视孤立威胁的人被称为中坚分子,他们是一群敢于表达自己意见并愿意为自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的人,常常也被称之为“意见领袖”。中坚分子或意见领袖往往能够主导网络意见环境,使之朝着某些方向螺旋式的演变。

因此,在网络****件应对过程中,首先,政府必须积极培育网络社会意见表达的中坚分子,建立媒体危机处置的专业的人才队伍,奠定危机应对的人力资源基础。如宁波等地开展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社区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起到了“搭建政府与居民交流沟通的新平台,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新载体,听民声、顺民心、畅民意、导民情、解民忧、化民愤、促和谐的作用,成为化解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新抓手”,而且它也是传播革命背景下探索强化虚拟社会管理的新途径。通过平等沟通、积极引导与理性辩论,贴近网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可有效的防止舆情一边倒态势的形成,从而积极化解“沉默的螺旋”现象。

其次,政府必须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强化媒体危机公关能力。传播革命背景下更应大力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借助网络创新政府决策和管理方式,建构起新型的治理平台,实现政府网络治理功能与互动方式的“转型升级”。切实把政府网络治理功能具体化到现实的办事、处置和服务过程,使得网民在网络平台上反映的问题在现实中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时,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推进网络反腐和网络民主的纵深化发展,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打破“沉默的螺旋”机制中的不信任和恐惧感,降低和消除网络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五)议程设置引导,焦点转移稀释,缓解政府面对的舆论压力

THE END
1.营销理论有哪些?2.定位理论,不能成为品类第一,就创造一个新品类。 3.USP-独特销售主张,从你的产品里,找到一个有巨大说服力的、竞争对手不具备的、对消费者的好处。 4.饥饿营销,故意调低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高利润和提升品牌附加值的营销手段。 5.危机公关,是指企业面临危机,尤其是声誉危机时的公关手法。 https://www.jianshu.com/p/cc75f726eb18
2.企业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主讲专家:艾学蛟 中国企业危机管理创始人 领域:广告与公关 危机管理 培训对象: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 基层主管 课程收益 现代企业中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本门课程通过讲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讲授与训练帮助管理者正确认识与处理各种危机,学会面对危机应采取的各种手段。 课程特色 注重实务训练,结合案例...http://www.hztbc.com/lesson/info_1324.html
3.品牌销售分析(21个你不得不知的品牌营销理论)10、SIVA理论 解决方案(Solution) 、信息(Information) 、价值(Volue)、途径(Access) 11、USP独特,销售主张 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作出对消费者的独特利益点 12、技术采用,生产周期 产品不同生命阶段面对不同用户的变化 13、危机公关 品牌面临危机,尤其是声誉危机时的公关手法,认错,不申辩,获得原谅,更好是获得同情。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484521-1.html
1.什么是危机公关,如何应对5. 疏浚式沟通:加强与公众的沟通,确保信息透明,积极听取公众意见,并及时反馈处理进展。这有助于缓解公众的不满情绪,重建信任。 6. 预防与准备:最好的危机公关是预防危机的发生。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系统,制定详尽的危机管理计划,并定期演练,可以提高企业在真正危机来临时的应对能力。 https://www.gdjingruirobot.com/a/69303.html
2.创业公司的危机公关策略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创业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危机公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危机公关的基础知识入手,详细阐述了危机公关的定义、分类、基本原则以及流程与策略。接着,结合创业公司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危机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危机应对与处理、危机沟通与传播策略以及危机后的修复与重建。通过实战案例和数学模型的讲...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43670501
3.营销理论有哪些2.定位理论,不能成为品类第一,就创造一个新品类。 3.USP-独特销售主张,从你的产品里,找到一个有巨大说服力的、竞争对手不具备的、对消费者的好处。 4.饥饿营销,故意调低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高利润和提升品牌附加值的营销手段。 5.危机公关,是指企业面临危机,尤其是声誉危机时的公关手法。 https://www.yjbys.com/edu/yingxiaoguanli/336624.html
4.危机公关理论知识公关理论知识xxx公司危机公关理论知识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危机公关理论知识~~危机公关,指的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品牌带来危机,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就是危机公关。https://m.renrendoc.com/paper/229114791.html
5.情境危机沟通理论下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研究情境危机沟通理论 政府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策略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1017073258.htm
6.危机公关策略技巧10篇(全文)尽管关注了公益组织公关的必要性, 但是缺少整体、系统视角上的论述。当然这也与公益组织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尚不成熟的现状有关。同时, 这些研究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关注危机传播的策略应对较多, 而缺少对其日常公共关系活动的经验梳理。 因此, 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尝试从宏观层面 (价值理念) 、中观层面 (渠道...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wsxq98h.html
7.2018年十大危机公关案例(政府机构类)灾难也无法摧毁勇敢的心...理论基础 危机分级模型,从生命损失(LIFE)、政府重视度(GOVERNMENT)、媒体关注度(MEDIA)、公众关注度(PUBLIC)、经济损失(ECONOMY)、危机持续性(CONTINUOUS)、国际关注度(INTERNATION)七项指标来划分危机事件的五个预警层次。 危机公关5S原则,从承担责任、真诚沟通、速度第一、系统运行、权威证实五个维度诠释危机处理的好...https://www.onrmedia.com/news/375.html
8.社交媒体危机公关应对手册美通社官网PR危机公关有著名的72小时理论,即72小时是企业危机公关的黄金时期,一旦过了72小时,企业的危机会随着新信息的替代而成为旧新闻。如果企业挺过了72小时,对于旧新闻就不必回应了,如果72小时后信息仍在“发酵”,说明这次危机是实实在在厉害的。然而,在“微”时代,信息不等人,72小时恐怕要被改写为24小时,甚至更短。所以...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0137
9.网络时代危机公关手册——理论实践操作与案例解析网络时代危机公关手册——理论、实践操作与案例解析,武汉大学出版社,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6条词条。https://mall.cnki.net/reference/detail_R201508034.html
10.企业危机管理之六脉神剑企业内训课程定制的薄弱环节;中外危机公关案例点评和情景模拟,取长补短。 课程大纲 导论:危机无处不在 一、危机的基本理论(危机的定义危机特征、类型分析、危机诱因和来源 外部危机和内部危机) 二、血与火的考验:中国式企业危机正在逼近 1、中国式企业危机:企业无法承受之重 ...https://www.chinalearning.cn/qynx/31256.html
11....中国危机公关第一人,营销学硕士,中国危机管理“隔离”理论...叶东老师(David) 中国知名周易学者,国内知名危机管理专家, 中国危机公关第一人,营销学硕士, 中国危机管理“隔离”理论创始人, 中国企业家广受好评的危机策略顾问及战术大师,https://www.qingdapeixun.com/home/yedong/keche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