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及传播效果
近年来,各级电视台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进一步重视和凸显电视自身的传媒特点,特别是在电视新闻中较多地出现了纪录片“纪实“手法的运用,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笔者认为,适当借鉴运用纪录片的策划、拍摄、剪辑等技巧,对于打破目前电视新闻“画面+解说+同期”的固有模式,增强电视传媒的感染力、公信力、传播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记录式跟拍凸显真实性
中央电视台记者何盈等采制的系列报道《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将这种方法运用得特别成功。这组新闻主要反映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皮里村,由于环境恶劣,大山和河流阻断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也阻断了孩子们的上学路。记者历时9天,与当地干部一道往返几百公里,从大山中接出42名孩子去上学。其中,“大手拉小手,共闯上学路“一集,集中记录了在5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大人们帮助孩子们涉险跋涉的过程。陡峭的悬崖峭壁、崖下涛涛奔流的河水,大人和孩子们紧张地相互提醒的表情和声音、互相帮衬的动作和险情,孩子们匍匐而行、大人冒险背孩子的特写等等,现场步步惊心、险象环生。这些惊险的场景,都被摄像机较完整地跟拍记录下来,大段大段地运用到新闻中。跟拍记录素材的应用,使观众如临其境。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为孩子们的安全捏一把汗,为大人们的辛苦和勇气叹服,甚至有想到现场帮他们一把冲动。
这种采用纪录片拍摄方式采制的新闻就传播效果而言是非常成功的。比如,上述《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一片就让观众产生了提心吊胆、身心被“吸住”的感觉。用传播学理论来评价上就是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现场参与感“达到了较高点。现代西方学者在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时,把受众参与程度作为重要指标。受众参与程度越高传播效果越好。受众参与可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参与、现场参与感、深度参与。其中,“现场参与感是在心理参与的基础上,又有一种地理概念上的参与,受众似乎被卷入了传播现场,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介入、参与了节目。”③这条新闻播出后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上也引起了热议,也引起了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当地不久后投资修建皮里村通往外界的公路建设,经过两年多艰苦施工,公路竣工通车,这条新闻也起到了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传播效果。该新闻获得了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长镜头的运用反映事物真实面目
云南广播电视台获得2015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系列报道《老县长高德荣》就较多地使用了长镜头。在第一集中,为了表现独龙族干部高德荣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修通穿越高黎贡山的公路,记者在片子开头,用了长达二十多秒的长镜头,记录了高德荣深入施工路段发现有汽车抛锚,与众人一道用工具撬抬汽车轮胎的过程。大段无解说的现场实录很有感染力,让人看后对这位少数民族干部产生了信任、亲近、敬佩之感。
著名纪录片大师伊文思1987年在访问北京广播学院时,曾谈到使用长镜头的作用,“长镜头可以使观众置身于现场,介入到所发生的事件中去,感到完全的真实,使他们相信你所再现的一切。”笔者认为,作为电视新闻特别是具有宣传和说服功能的主题新闻,适当使用长镜头能够提高新闻的证实效果、说服效果。长镜头由于善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心理、情绪,从传播学角度看,更加契合传播技巧中的“诉诸情感”方式。即“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电视新闻应主要指画面——作者注)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⑤
三、“真实电影”理念在电视新闻中的体现
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以及部分地方电视台悄然间兴起了一种新颖的报道方式“随机海采”。如中央电视台的《你幸福吗》、《家风》等。各路记者带着同样的问题,在街头、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随机采访各类人员,然后,将采回的素材集纳在一起播出。这种方式,很明显地带有纪录片“真实电影”理念的影子,即以现场采访拍摄为片子主构架,“让被摄对象和摄影机主动参与到拍摄中去,让那些本来素昧平生的人建立一种相互关系,发现并捕捉到人物的真实个性。”⑥如,央视《你幸福吗》一片,采访对象有打工者、卖面点的师傅、职员、大学生等等,回答也五花八门,有的出人意料。并出现了“我不姓胡,我姓曾”、“队被人插了”等“神回复”。节目播出后,“你幸福吗”也成为网络热词热语。这组随机采访,蕴含着普通中国人对所处时代的亲身感悟和真实想法,在全国电视观众中产生很大反响。
其实,早在1960年,纪录片摄影家让.鲁什等在巴黎拍摄的纪录片《夏日纪实》中就运用了这种手法,片中呈现了各种人物对一个问题的不同态度、不同回答。我们目前所采制的“随机海采”新闻与“真实电影”不同的是,一方面舍去了这种纪录片理念中将被采访对象邀集到一起与编导进行对话的那部分。另一方面,在最终呈现时将不符合政治、道德标准或负面元素较多的回答进行了删除。但不管怎样,这种摄制、编辑方式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它改变了电视新闻固有的严肃有余、趣味不足,生硬宣传、技巧平庸的状况。使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大大增强,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
“不注意记录的方法,将会使原本真实事物的感染力大为削弱,降低传播效果。”⑦电视新闻借鉴“真实电影”中现场采访组合成片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采访一定是随机的。只有在采访对象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记者走近采访,采访对象才能以自然的语调回答问题,而所说的内容才更可能是真话或接近真话。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如果重说次数过多真情实感就会逐次衰弱。2、后期剪辑要留有声音“空白”。不要只留下采访对象的有声答话,而把无声部分或看似对方支支吾吾的反应部分剪得干干净净。要有对方听到记者问话后的简短反应。多使用完整镜头,不要过度剪辑、加工,突出真实感。3、在后期对采访人物素材进行筛选时,要强调差异化。即选用的人物无论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还是从回答问题的内容方面,尽可能做到各有千秋、各说一词。特别是对一些有趣的回答,只要没有触碰政治、法律、道德方面的红线,尽可能予以选用。只有这样,才能展现人的“真实个性”与“和而不同”。
当前,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强烈冲击和影响的大环境下,电视新闻从业者一方面要加强与新媒体融合的进程,另一方面,要对自身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和再造,并不断对视听手段进行深度开掘。纪录片纪实手法对电视新闻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更加强调了电视语言符号的功能,彰显电视传媒的自身优势,如能运用得当,将使电视新闻的拍摄与制作走向新的境界。
【记者手记】①董春晓:《纪录片制作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第21页。②石屹:《纪录片创作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2页。③沙莲香:《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7页。④董春晓:《纪录片制作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第73页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87页。⑥董春晓:《纪录片制作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第23页。⑦张君昌:《电视新闻摄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