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正式在线求助;情感问题;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起源
早在1987年,医学界专家Jablensky就在研究中证明,轻微情感障碍是所有工业化国家最常见的疾病。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首次提出,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制定,我国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推进,个别群体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大,情感障碍和情感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养成的关键时期,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处理好面临的情感问题或情绪困扰。因此,情感求助成为解决情感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是关系到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而网络的普惠发展与互联网使用的持续深化,使人际交往融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人们交往、表达和自我展现需求的重要载体。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情感求助而言,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求助在可获得性、匿名性、及时便捷和低门槛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因此,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以社交媒体为自我披露、情感宣泄和问题求助的平台进行情感问题的在线求助,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情感问题所带来的焦虑、抑郁、愤怒、担忧等消极心理症状,可能成为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发展的前兆。目前,学者多聚焦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而忽视了其具体的在人际关系处理中萌生的情感问题。已有的研究指出,多数大学生在向外界寻求帮助时,更倾向于向父母、朋友等非正式社会关系求助,而非向心理咨询师、情感咨询师等专业机构人士求助。众多研究已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正式求助的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并且在量化研究方面已有所建树,却鲜有在非正式求助领域的深耕。因此,这迫切需要一种探索性研究,来探讨和深描非正式在线求助这种行为是怎样的一种行为,以及有着何种行为特征。
本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大学生群体情感问题非正式求助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并将其限定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在线求助上,试图探索影响这种非正式求助行为的因素与维度,为促进大学生心理情感健康提供理论指导。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关键概念明晰
1、求助行为
国内外学者对非正式求助的研究不多。在仅有的研究中,Nicholas和Paul从进化的角度阐释了在资源充足的社交网络中,非正式求助行为具有重要的适应性优势。还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人们从非正式渠道寻求帮助的意愿会有所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不需要与他人直接接触的渠道寻求帮助,比如互联网。基于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Kauer等在正式求助行为和非正式求助行为之上撰写了在线服务对求助行为影响的综述。在线求助是指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求助的一种求助方法,为达成正式求助和非正式求助的目标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在线求助作为一种更匿名、潜在成本较低和更具吸引力的求助方法,在年轻人中较受欢迎,特别是互联网原住民、已融入在线生态系统(如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的年轻人以及在向传统帮助源求助时可能遭遇过消极经历的年轻人。
2、情感问题
(二)行为模式研究
1、求助过程
寻求帮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求助行为过程的探讨,目前学者们从两个方向分别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从纵向来看,不同的帮助源在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不同,例如朋友可能在青春期更重要、亲密伴侣可求、获取支持、得到信息或治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链中,不同的内外部因素对不同的环节有着不同的影响。关于求助行为过程的测度,多数学者从探讨过去的求助行为、最近的求助行为和未来的求助意图入手。因此本文也沿用这一测度,从过去、最近发生的求助事件回溯入手,探讨影响实际发生的求助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尝试预测未来的求助意图和求助发展方向。
2、影响因素
(1)社会支持
(2)网络人际信任
信任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已有的研究证明了从某个帮助源寻求帮助的主要“促进者”是信任。非正式在线的求助行为减少了社会污名化,提供了无须承受面对面接触所带来的压力就可以公开表达情感问题的机会,因此信任在非正式求助的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Rotter的研究中,信任被定义为“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期望,而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话语、承诺、口头或书面陈述可以依赖这个期望”。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会选择向网络上的其他人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开放性访问,这就意味着网络中也存在人际信任。赵竞等将网络人际信任定义为“在有风险的网络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基于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对其可靠程度形成的一种概括化期望”。网络人际信任本质上也是信任的一种,因此本文认为网络人际信任会对非正式求助行为产生影响。
(3)情感问题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RQ1: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问题求助行为?有何行为特征?如何选择非正式求助对象?
RQ2:情感问题、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能否影响大学生的社交媒体非正式求助行为?如何影响?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主题的限定,本文将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Semi-structuredIn-depthInterview)的方式收集数据。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在社交媒体上拥有情感问题非正式求助经历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遵循一般质性研究的抽样规律,研究对象的选取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方式,访谈所得的文字资料作为研究的样本文本。
研究共访谈了11名受访者。在受访者中,共5名男性、6名女性;年龄阶段集中于20~24岁;年级分布在本科二年级至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见表2)。研究对象因限定为大学生群体,所以职业、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基本无较大差异,可忽略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访谈过程全程采用匿名化处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受访者的个人隐私安全。
访谈大纲主要包括四个维度:非正式在线求助行为、情感问题、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四个维度的具体测度根据前文的文献综述展开,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四、研究发现与分析讨论
(一)行为特征
与正式求助相比,受访者更倾向于非正式求助。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示,自己对专业帮助资源和途径等了解不多,遭遇情感问题会更倾向于向非正式社会关系求助。只有3名受访者表示自己会考虑专业帮助源,但随着访谈深入,发现这仅是他们意识层面的选择倾向,在实际求助中,他们因正式帮助资源难以接触、不够及时等因素而没有付诸实践。
受访者6:“怎么说呢,我自己就是读的师范专业。求助专业老师的话一时也不知道要问谁,也好像没有了解过这方面的专业博主。没有想到要去找一下。”
因求助内容不同,非正式求助源的选择多样。访谈发现,一般情况下关于情感问题在社交媒体上的非正式求助,对于帮助源的选择大概有朋友、同学、亲人、师长和陌生人五个方向。根据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朋友、同学、亲人、师长可归纳为“强关系”,陌生人则可归纳为“弱关系”。通过各方因素的衡量,求助者会转向不同的求助对象。例如,面对爱情关系的情感困扰,大部分受访者会对父母和师长等长辈避而不谈;面对友情关系的处理,受访者会选择或避开共同好友。受访者1在讲述自己的爱情困惑时说:“不太好和父母谈这个事”,受访者3和受访者10针对友情问题求助时均考虑了共同好友,“关系都很好……最重要的是他了解(问题造成者)”。
受访者1:“……忘记她(母亲)说什么了,反正是感觉没有给一个很好的建议。后来就想着在网上问问,因为有个博主我比较喜欢,就在他的帖子里问了一下,集思广益会好一点嘛。”
受访者9:“在网上会感觉更自由,而且会得到很多同龄人的想法,他们也不会因为和你的交情好就只说你喜欢的话,会比较客观。”
(二)影响因素
从宏观上描述了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情感问题非正式求助模式特征后,本文也从微观视角入手,分别探讨与分析了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和情感问题对非正式在线求助行为的影响。
1、社会支持:以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为主
受访者3:“我能感受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我能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像是朋友特地来找我玩,约我出去旅游或者吃饭以及找我帮忙,我都会认为这是重视我的表现。”
受访者4:“感到了比较强烈的社会支持。生活中有父母的关怀、朋友的关怀以及师兄师姐老师的指导帮助,有非常强烈的存在感和被支持的感觉。”
在社会网络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的支持结构和联系频率等都会影响实际的行为。访谈所反映的结论与Litwin的发现相吻合,即非正式的支持是由交换的伦理规范促成的也就是一种基于人情关系或利益关系的、相互往来的支持与援助。访谈的结果证明了拥有较强的社会支持感的大学生会对外界有更高的预期,因此也会有更多的非正式求助行为的选择。
受访者9:“网络上的支持与现实中相比会让我更觉得温暖,毕竟是素不相识的人。”
受访者2:“在网上没必要对陌生人恶语相向吧……网上大部分人挺友善的。”
2、网络人际信任:可靠性和诚实的促进作用
总体上,网络人际信任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会产生更多的、更积极的非正式在线求助行为。因为他们对此抱有较为良好的期待和期望,认为网络人际关系能够为自己带来帮助和使问题得到解决。
3、情感问题:严重性和紧急性反向影响
关于情感问题本身对非正式求助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从严重性、紧急性、敏感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访谈发现,严重性和紧急性反向影响求助行为的产生。在预测未来的求助意图时,多位受访者表示,自己如果向非正式社会关系发出线上求助信号,那么所求助的情感问题不会是十分严重和紧急的,这与访谈结果一致,即较低的问题严重性和紧急性促进了非正式求助行为的实际产生。
受访者11:“不会太严重,因为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如果严重到影响自己心理健康了,应该会直接去找专业的咨询师求助了……也不会太紧急。”
但对正式求助的意图预测,却和实际行为截然相反。访者认为严重和紧急程度高会促使他们转向更为专业的帮助源求助,但已有研究证明,经历精神疾病的人通常不寻求专业帮助,很大一部分有自杀想法或企图的人没有寻求任何形式的帮助,甚至没有感觉到需要帮助。因此,在正式求助方面,求助意图与实际行为有所出入,程度越高的严重性和紧急性,越会削弱求助行为。
在情感问题的敏感性上,不同情境下的敏感性会影响求助的表达和求助对象的选择。敏感性较高的情感问题和敏感性较低的情感问题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求助行为,且对于问题是否敏感与敏感程度如何没有统一标准,更侧重于求助者的主观考量。比如在爱情关系的情感问题上,受访者1表示自己的问题不算太敏感,“比较容易和人沟通”,但是对和父母探讨就感到有一定的敏感、困难和不便。受访者3在关于友情关系的问题处理上认为,“遇到的这种问题算是比较敏感的”,“一般都是自己默默地承受”,他将自己的情感问题定义为较为敏感,但也产生了真实的非正式在线求助行为。
4、性别、动机与环境的影响
另外,性别因素在人际信任的影响中也较为显著。受访者中的大多数女性都对自我的社会支持水平认同度较高,因而也有着比较强烈的网络人际信任感。女性倾向于发现现实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善意,如“世上善良的人还挺多”“我的朋友都很支持我做正确的事情”“大多数都是友好的真诚的”。但是男性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质疑和谨慎的态度,如“这并不能使我放下对陌生人的戒心”“永远不相信别人可以真正地设身处地地为我思考”。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意外发现了国内外大学生可能在对待求助行为的态度和观点间存在的差异。受访者中的一位留学生在求助意愿和实际行为中都表达出了较为消极的态度,并表示自己对未知事物或人群的极度不信任。这一发现支持了先前的研究成果,因为已有的文献认为国际学生可能是一个较为脆弱的亚群体,他们在寻求帮助方面的意愿和行为指标可能很低。因此,生活环境和特定群体的文化差异可能也会导致求助意向和行为的不同。
五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一般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情感问题大多与爱情、友情和亲情有关,这也充分契合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结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非正式求助行为遵循着一定的行为规律。在帮助源,即求助对象的选择上,大学生遭遇情感问题更倾向于向非正式社会关系求助;因求助问题的内容不同,非正式求助源的选择也有着多样化差异;由于消极性求助效果和求助经历,非正式求助发生了从强关系的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体到弱关系的兴趣社区类社交平台的转变。
此外,本文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提炼出了例如性别差异、求助动机、环境背景等其他可能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非正式在线求助行为因素。
(二)研究展望
本文的局限在于,研究对象上局限于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访谈,可能由于群体特性使得研究结果无法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但也为更广泛群体的求助行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借鉴;研究内容上,本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方式来记录受访者对事件的回溯,不可避免地存在回忆偏差和主观意向,因为人们自我报告的求助态度与真实的求助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方法上,线上的访谈途径无法深入了解受访者状态,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干扰访谈的文本结果,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研究的内外部效度。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注意研究对象的普适性和代表性,能够更大范围地得出非正式在线求助的行为模式与影响因素。
此外,本研究在特定的范围内探讨了非正式在线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人格、性格、思维模式、媒介使用习惯以及目的等因素也会对非正式在线求助行为产生影响,但没有把它们作为调节变量纳入分析。因此,在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仍需完善,未来的研究可以拓展更多的变量以更加全面地考察求助行为,且本文所探讨的影响因素较多为建构性的,还需要未来的研究进行定量方面的验证与检验。
本文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详情请参阅原文:
蒋晓婧.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社交媒体非正式求助行为研究[J].传播创新研究,2022(01):66-84+232.
作者信息:
蒋晓婧,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