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受众——受众的权利

定位: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新闻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信息、媒介及传播效果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传授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因素。受众对

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活动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

量、电台的收听率和电视台的收视率

受传者的特征:1、受传者是无定向的、模糊的

2、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的对各个媒体进行比较分析

3、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新闻信息的传播接受不具有强制性

4、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受众对信息的心理反应和行动

5、在新闻信息的传授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反应,他们所表示的意见及其所

6、受众既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又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的一员,其行为受

群体制约

7、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以后,出于一定的心理需求和人际关系会向他人转述

特征新趋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是编辑”,既是受传者,优势传者;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既具有受者

的角色特征,又具有传者的角色特征

受众的特点(荣):1、广泛性

成员组合和地域范围的广泛性

2、混杂性

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的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度

3、隐蔽性

受众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隐蔽的存在

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1、政治经济期待

传播者期待自己所选择的信息和所发表的意见能为受众所接受,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呢过为受众所认同,从而巩固与提高自己及所在媒介在社会上的威望,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所期待的各种经济、政治的或者其他的功利收益

2、文化规范的角色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有选择的信息传递,为受众接手之后能成为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使受传者体会和感觉到社会认同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并去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组织期待或团体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的传播活动,把受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受众成为自己指挥或指导下的团体的一员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媒介类别分类: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照接触的新闻媒介分类:稳定受众、不稳定受众

3、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分类:一般受众、特殊受众

4、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潜在受众

5、按照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的确立:受众的区域定位、受众的职业和身份定位、受众的年龄定位、受众文化定位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1、受众决定着媒介内容的取舍

任何媒介的发布都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求出发,任何宣传同样必须从顾及受众所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根据不同地域受众的心理定势和媒介接触习惯的实际出发;受众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3、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新闻媒介不断的追逐满足受众新的需求

4、受众的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利之源

受众获取新闻事实的途径:1、新闻机构——大众传播

2、别人告诉——群体传播和和亲身传播

3、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

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接受:是对一种事物和观念的容纳,又指接触信息传播后可能产生的反应

目的:获知、警戒、认同、做伴、报酬

影响受众对新闻传播接受的因素

1、明确的接受目的

明确的接受目的是受众接触与接收新闻信息的动力

2、传播环境:○1媒介自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媒介的发达水平、经营管理方式

和新闻报道体制

○2媒介运作大环境—主要指社会经济发达水平、政治民主化程度和公民文化

素质状况

3、受众的认知能力:○1新闻作品的结构分析——及时正确的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

○2新闻文本的分析——了解新闻内涵

○3新闻根据的分析——5W

受众接受过程的选择的心理反应:

1、选择性接触: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新闻媒介、新闻信息的取舍

影响因素:○1功能因素——信息内容(短期、长期)

○2结构因素——信息形式(对比、强度等)

2、选择性理解: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理

解,使其与原有的认知相互协调而非冲突

影响因素:文化背景、经验;性格;主观加入行为

3、选择性记忆:由于维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需要,受众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

而忘却不赞同的内容

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

含义:受众在新闻信息接受中,由于实际上或心理上的压力,而采取同多数人意志信息取舍与信息理解

影响因素:知觉情景(清晰度);群体力度(人数、趋向性);人格特征(自信心)

好处:尽快的是受众的态度定型,传播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沟通信息、统一舆论的目的

缺陷:抑制了受众对于信息接受与理解的创造精神,伤害了少数受众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方法:传播者既要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扫清新闻传播的障碍,整合社会舆论;又要尽量避免和减少有探索精神的受众伤害,坚持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注意社会舆论的平衡

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

1、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求知心理、求新心理、求同心理

求异心理、求趣心理、求美心理

2、传授双方的心理调和:通过对传授双方的心理定势进行协调,使之处于相对和谐与平衡

的心理状况

方法:了解研究受众,针对他们的需要、心理状况进行协调;

运用心理机制,巧妙地进行协调

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

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在法律意义上,受众又是公民,在法定范围内享有作为公民应当的一切权利

1、知情权

内涵:知情权不是媒介的特权,它是人民权利,受众作为公民,理所当然享有知情权,特别是通过媒介了解公共信息的权利,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的专门从事社会信息

整合和传播的公共部门,其行使知情权的权利和义务得以更加明确化和加强

2、表达权(表达自由)

定义: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内涵:○1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

○2(媒介接近权)包括针对媒介批评自己的意见提出反驳的权利;参与媒介上的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意见的权利

○3公民的表达权是在一定的法律限制范围之内的

○4媒介表达自由与受众表达自由之间的矛盾——媒介资源的相对有限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内涵:○1受众借助媒介行使舆论监督权

○2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我媒介带有一定的“公共性”是其力量的源泉,所以其建议权、监督权是受

众作为公民应该享有的自然权利)

4、名誉权:受众对自己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

的权利

5、隐私权:受众拥有对个人的身体或日常生活不愿公开的情况的权利

6、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机关媒体受众的成员权利、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受众对信息的反馈

反馈的对象:传播者——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亲身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传播者

反馈的内容:(受众对新闻机构的评价标准)

1、新闻机构对他们的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

2、新闻报道事物真实性程度

3、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正确性程度,即宣传观点正确与否

反馈的客观性:反馈是客观存在的,不易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传播者可以控制的,反

THE END
1.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01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泛化问题? 1.(学科层面)意味着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传播学本是一门交叉学科,现在逆向的对周边各学科都有影响,甚至被社会学、哲学等基础学科所借鉴(为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学的理论与知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https://www.jianshu.com/p/e9b2b2bf126a?utm_campaign=haruki
2.大众传播学第一讲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3] 第一讲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570播放 06:58 [4] 第一讲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574播放 06:55 [5] 第一讲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882播放 07:50 [6] 第一讲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662播放 06:01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UHL6TD5RT&mid=SIALQCDQ6
3.传播学概论(过程评价)(3)了解有关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及其演变规律,明确学习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学习目标 1.应了解的内容:识记的内容。 ·传播的特性和本质 ·传播的定义 ·传播的类型 ·传播结构的基本模式 ·传播的功能 2.应清楚理解的内容:领会的内容。 https://www.zikao365.com/demo/xwxb/three/c512280/
1.传播对象(精选五篇)其次,从传播对象看,需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考虑:若从传播平台角度考虑,选择不同的信息接收平台的受众必然有着不同的期待,内容生产当充分考虑传播平台特征,为传播平台及其受众(用户)“量身定制”信息;若从传播区域角度考虑,应基于相对有限的区域内受众,传播其需要的区域内外的“硬”、“软”信息。也就是说,...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yn7uxs.html
2.2022考研计算机数据库原理教程17章限累里fd2266删除模式的同时把该模式中所有的数据库对象全部删除 RESTRICT(限制) 如果该模式中定义了下属的数据库对象(如表、视图等),则拒绝该删除语句的执行。 当该模式中没有任何下属的对象时才能执行。 以下是运行结果,至于为什么是错误的,暂且放在这里,等熟悉相关知识之后,再来解决。 https://blog.csdn.net/wujing1_1/article/details/119947458
3.2023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醇研大纲已出!第三节 学科建设: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 第四节 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 传播学理论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475495.html
4.2022年10月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真题试卷自考B.沟通对象 C.工作手段 D.过程 E.目标 23.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可将公众划分为 A.首要公众 B.次要公众 C.临时公众 D.周期公众 E.稳定公众 24.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包括 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对象的组合 D.需要 E.知识 25.传播的对象分析主要包括 A.传播对象的心理 B.传播对...https://www.educity.cn/zikao/5016504.html
5.JavaScript中的事件监听详细介绍javascript技巧在实际开发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事件类型和事件处理函数,以及注意事件传播和事件对象的相关问题。到此这篇关于JavaScript事件监听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JS事件监听内容请搜索脚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脚本之家!https://www.jb51.net/javascript/295081dec.htm
6.广告《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5版)对广告[3]的定义是: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服务、取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的反映。广告信息通过各种宣传工具,传递给它所想要吸引的观众或听众。广告不同于其他传递信息的形式,它必须由登广告者付给传播的媒介以一定的报酬...https://baike.sogou.com/v97613.htm
7.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 受众概念的基本含义: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主动接触、使用、享用媒介 ★受众具有双重性:既是信息传播的对象(信宿),也是反馈的信源。 ★ 受众具有“市场”性 :把受众看做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https://m.oh100.com/ahsrst/a/201704/266765_3.html
8.广告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码农知识堂媒体目标制定需要考虑的问题:传播目标、传播定位、传播时机、传播区域、其他考虑 评价指标:视听率RP、到达率、毛评点(总视听率)GRPS、暴露频次、覆盖面、千人成本CPM、CSM央视索福瑞 广告客体 定义:广告作用的对象,既接收广告信息的受众 性质:多重性、集群性、自助性、互动性 ...https://www.1000bd.com/Article/Index/912245
9.AAAI2022AI顶会论文究竟关注什么?误差传播是视频对象分割(Video object segmentation)中一个普遍但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通过具有高可靠性的校正机制来抑制误差传播,从而提高分割的准确性,也成为研究员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中所提出的方法的核心是把信息流在常规的传播(Propagation)过程和用可靠线索校正(Correction)的过程中解耦。图9概述了该网络...https://www.msra.cn/zh-cn/news/features/aaai-2022
10.王哲论我国数据犯罪概念中“数据”的应有之义值得关注的是,在司法解释未就数据定义作明确规定的背景下,不同司法机关在认定数据犯罪过程中往往会围绕数据犯罪的适用范围产生分歧。部分司法机关将涉身份认证数据以外的个人信息、网络虚拟财产等视为数据犯罪的犯罪对象,还有部分司法机关将网络知识产权(试题数据库、游戏源代码)、其他网络财产性利益(网络积分、手机靓号信...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262435
11.许慎说:“比类合谊,以见指揋。”其下定义的对象是()。【单选题】面向对象方法中,继承是指( )。 A. 一组对象所具有的相似性质 B. 一个对象具有另一个对象的性质 C. 各对象之间的共同性质 D. 类之间共享属性和操作的机制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如果成本计算中,定义产品的定额工时和定额材料,应执行()功能。 A. 定义产品结构 B. 定义产品属性 ...https://www.shuashuati.com/ti/c28eebba63d6444b85f8f7c17330cc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