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指出,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占据前五位的首曝媒介分别是网络新闻、报纸、论坛、微博、电视,曝光舆情事件数量分别占全年舆情事件数量的25%、22%、17%、16%、8%。在此情况下,各种媒体微博、政务微博纷纷涌现,原有的传播形态和舆论生态被深刻改变。
一定程度上,微博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的重要手段。《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开通,将掀起党报微博潮,进而必然会促进体制内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话语权之争,显示出了体制内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微妙关系,即体制内舆论场可以借助法人微博架起通向民间舆论场的桥梁。
《人民日报》新浪法人微博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出现,无疑助推了微博的发展。这是新媒体力量增加的明显例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党报作为官方舆论场的一部分,介入以微博平台为重点的民间舆论场,并试图打通两个舆论场的积极探索。在国内多起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民日报》微博并未失语,反而积极参与,而党报在民间舆论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有所提升。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一系列分析,探索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介入民间舆论场、扩大影响力、进行舆论引导的创新过程。
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主要以瞬息万变的新媒介环境为大的研究背景,提出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概念,并试图以具体的个案——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为切入点,就党报的典型——人民日报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型,逐渐介入民间舆论场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研究主要想探讨人民日报如何通过微博介入民间舆论场,并对其在社会中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进行探析,所以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第二阶段: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研究微博的内容
1.分析梳理人民日报微博内容的主要分类构成、微博发布的频率等。
第三阶段:采用统计和文本分析相结合,探讨人民日报微博的舆论影响力
2.收集整理传统媒体有关人民日报微博的报道内容。
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Riesman,D)和他的两位助手在著作《孤独的人群》(1950)中提出的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这三种引导类型即可看作是三种传播活动,也可以看作是在相应的时代的一种舆论引导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这三种引导类型,从某种程度上研究舆论引导的发展进程。
自新媒体和大众媒体迅速发展以来,“舆论场”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开始广泛被提及和讨论。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怎样被定义、有什么样的类型存在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学者已经对此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目前,对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不过本文主要将以南振中的说法,既“‘主流媒体舆论场’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民间舆论场’依托于互联网体现,以论坛、博客、微博等空间内的言论为代表。”为基础进行研究。
综上来看,新媒介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介,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基础上,以数字化、互动性为特点的媒体信息平台。在研究中我们主要涉及的新媒介为新浪微博。
本研究所涉及的新媒介环境,指的是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主的新媒介影响力日益上升所带来的,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外部媒介环境。
党报是指政党的机关报,是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机关报。新时期中共党报的发展,是在中共党报既有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发展而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第一批无产阶级政党指导者和第一批工人党报实践者,他们的党报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必须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外,党报不能放弃政治,绝对放弃政治的报刊是不存在的。
第二,关于报纸的使命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的拥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他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人民的信任是报刊生存的条件。社会主义报纸的使命即媒体的使命是对当权者的揭露,是对人民精神的拥护。只有对人民精神拥护、只有在人民的意愿下对当权者部分滥权行为进行揭露才有可能创造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水平。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报刊理论的具体要求。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它作为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60年来,《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先进事迹,高唱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微博在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可小觑的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对传统媒体有所裨益。若传统媒体利用微博的优势,其新闻质量和品牌形象也将得到提升。
崔菲菲的《微博时代党报的机遇与挑战》中就从几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微博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线索渠道。由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可以构成新闻的事件,也等于同时可以向传统媒体提供无数新闻线索。此外,微博更大的潜力在于它对新闻事件的策划能力。例如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由于众多网友和名人的转发,最后引起了总理的忠实,解救乞讨儿童也成为了全国行动。而传统媒体想要策划类似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是相当难的。而胡靖、田超等还认为党报可以利用微博内容整合独家新闻产品来提高新闻质量。即根据党报自身定位特色,从海量信息中筛选甄别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真相,将碎片化的琐碎信息整合成就大报风范、主流特色的独家新闻。
图1@人民日报第一条微博传播路径环形图
表格1微博“大v”转发@人民日报表第一条微博情况
博主
被转发数
05:01
曹国伟
96万
81
05:17
土家野夫
35万
106
05:19
头条新闻
1586万
720
05:34
人民网
326万
88
07:57
老沉
223万
111
08:59
581
11:11
Vista看天下
160万
93
19:33
胡锡进
229万
194
04:5806:0007:00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
图2@人民日报第一条微博转发流量图
从报道内容所发生的地点来看,可以分为国内新闻和国外新闻,国内新闻涵盖中央和地方的新闻。
从报道内容的性质来看,人民日报微博报道涵盖广泛,包括:
2.科教新闻:包括最新的科技发明、教育改革、文化发展、医疗卫生等;
3.经济新闻:如宏观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包括时下热点的物联网购物、房地产行业、文化产业等内容;
从报道内容的特点来看,人民日报微博的内容既包含动态报道的突发性新闻,也包括相对静态的历史事实播报,其中“新闻史上的今天”是人民日报与中国新闻史学会合作的一个栏目,作为每日的早安贴发布,介绍世界(主要是中国)新闻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中国好声音】则是专注于知名人士的意见表达,每期发布来自不同学者、名人或者机构的观点,借以实现媒体与机构之间,媒体与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
除了上述栏目,人民日报微博还通过在线投稿、投票栏目等来与网民互动,其中投票的最终结果会通过【微调查】予以发布。
第一阶段:7月22日
@人民日报还转发了网友制作的视频《北京暴雨时,微博传递爱》、人民网的《北京暴雨夜记录这些任何事》,寻找抗灾过程中的温暖,传递正能量。同时,发表和转发微博反思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第二阶段:7月23日-7月25日
第三阶段:7月26日-7月28日
此后两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头七之祭”等微博,表达对雨灾遇难人员的尊重和哀悼,呼吁公布遇难者名单成制度,并以7月28日的“你好,明天”对整场暴雨事件做出抒情性的总结。
第四阶段:7月28日以后
28日以后,微博关于7·21暴雨的微博已渐见少,而转向对伦敦奥运会赛事的报道。而8月3日、8月6日,@人民日报又分别发表微博,对遇难人员身份情况进行补充,以及更新遇难人数。尽管奥运将民众的视线焦点吸引了大部分,但仍有网友对@人民日报继续更新名单的行为进行中肯的评价:“认真做好这样的事,与百姓同心同德,百姓自然也会与你同心同德!”
(1)多角度
从报道角度来看,人民日报微博改变了过去我国传统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单纯性,而具有更加广泛的视角,由“旁观记录”转为“帮手”。例如其发布的第二条微博,除了消防官兵还从志愿者的角度,报道了爱心车队协助运送旅客的事迹,唤起了公众奋起自救的热情。而由于微博的即时性,@人民日报还能发布首都机场的航班运营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抗灾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更多便利。与传统放大灾难、单纯报道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做法相比,人民日报用微博更加积极引导群众勇敢地应对灾难。
(2)人性化
(3)理性化
微博一:
微博二:
向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已确认遇难人员致哀。
微博三:
【你好,明天】过去7天,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与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种种不足与缺陷,同样铭记于心的,是灾难中爱的赠与和传递,是对责任的坚守和护卫。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安。
暴雨事件过去一周后,人民日报微博发表的此条微博具有一定总结性。该条微博修辞抒情,用排比句式真切感人,并且制作暴雨中志愿者工作的动人画面作为配图。结尾引用崔卫平女士的话,简洁有力却直击人心,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雨灾中,@人民日报不时发布类似传递感动和温情,讴歌真善美的微博,积极传递“正能量”。
8月6日湖南省政法委成立调查组赴永州调查此案办理情况,对涉及强奸、劳教、“假立功”、秦某和警界人士之间关系五个方面展开调查。“高位运行”舆情逐渐回落。
8月7日,唐慧向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提出书面复议申请。
8月8日,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受理唐慧对劳动教养的复议。
8月10日,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经复议,决定撤销永州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对唐慧的劳教决定。
(1)@人民日报博文梳理
除了在事件进程中的微博外,在唐慧被释放后,@人民日报依然在8月11日,8月23日晚的你好,明天中提到唐慧一事,传递的也多是积极向上的观点,以及对未来国家的发展的乐观态度。
(2)@人民日报介入分析
唐慧事件在8月4日和8月5日@永州公安局就唐慧事件两次回应后,引发了公众舆论的第一波浪潮,@人民日报在舆论高涨的情况下,快速介入事件,并持续跟进进展,避免了在重大问题上的失声,此举赢得了广大网友的赞誉。
以小见大是@人民日报对唐慧案报道的另一个特色。所发出的微博,很多并不是单单指向唐慧事件本身,而是从唐慧事件出发,引申出对正义公平、法制建设、司法公正、政府公信等社会问题的探讨,以此来呼吁公众的监督和对国家事务的参与,以及政府的变革。
(1)对首次发声微博的分析
【你好,明天】专家最近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晚安。
1.对@人民日报微博的言论表示支持,认为@人民日报此条微博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公众的声音,对唐慧回家的呼声渐高;
4.认为@人民日报只是说空话,来欺骗民众。如,“某报就是墙头草!”,“光说不练假把式”,“人民日报从来没有一以贯之的固定价值观,令人生厌”。
(2)网民舆论情绪的变化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唐慧事件中,众多意见领袖、学者、网友都对劳教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呼吁废除,而@人民日报虽然鼓吹公平、正义、法治,但对具体的制度层面少有涉及,对公众舆论的热点视而不见,发言过大过空,也被诸多网友所诟病。
(3)其他纸媒对@人民日报和唐慧事件的评述
2.@人民日报对唐慧事件的介入和态度,反应了新时期官媒的转型,在唐慧事件中实现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对接,是民间和官方共同的胜利;
3.@人民日报的介入,给了湖南省政府无形的压力,促成了湖南省委对事件的调查和唐慧的释放,推动了国家法制化进程;
综合以上观点可得,@人民日报在唐慧事件中的发生,引发了公众舆论的热潮,推动了事件的解决,也是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对接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媒体引导的舆论对法治建设的影响很难长期延续下去,中国的法治建设问题也并不是靠@人民日报的几次发声就可以解决的。
按照“个案与总体间的比较”与“个案与个案间的比较”的思路,本文首先利用ROSTEA分析了@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期间(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发布的微博与自上线以来发布的所有微博的情感分布,并对两者情感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其次则是利用PKUVIS分析了围绕“十八大”“7.24北京暴雨”“保钓”三个重要事件@人民日报所发布的微博的情感分布。
(1)十八大期间与总体的对比
截止到2012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共发布了3098条微博,其中博文所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占49.26%、中性情绪占14.40%、消极情绪占36.34%;十八大期间共发布了202条微博,其中博文所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占69.31%、中性情绪占11.39%、消极情绪占19.30%。两者的情感分布的对比具体如图3所示:(注:@人民日报发布的所有博文内容截止到11月22日;十八大期间为2012年11月08日—14日)
图3@人民日报微博总体与十八大期间情感分析对比图
从分析结果的十八大期间博文的情感相较于整体水平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更加显著、消极情绪所占比例较低,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期间想要传递更加倾向于正面和积极的情绪。
(2)“十八大”期间与“7·21”北京暴雨、保钓话题高峰期间的对比
图4“7·21”北京暴雨事件情感分布图(2012.7.22-7.29)
图6十八大期间情感分布图(2012.11.8-11.14)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如下两个特点:
1)十八大期间积极情绪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两者: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按照比例来看,对比其他两个时段@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期间所发布的微博的内容中积极情绪的比例高于其他两者。从图4中可以看出暴雨期间的博文内容情感分布具有两极化倾向,并且在消极情绪区域较为集中。此阶段发布的微博内容主要是以“致哀、反思”和“鼓励”两类为主,因此情感分析结果呈现出了如上的特点。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保钓话题高峰期的情感分布较为平均,而微博的影响范围较其他两个时段会更广一些。在十八大期间则是主要集中在绿色(中性情绪)及绿色以上(积极情绪)区域,并且按比例来看集中在蓝色(消极情绪)区域的数量少于其他两个时段。
2)十八大期间平均情感值高于其他两者: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虽然图4与图中都有积极情绪的分布,不过在暴雨事件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两级分化明显,而在保钓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程度没有十八大期间的积极情绪那么明显。
通过对十八大期间与总体、十八大期间与其他事件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所表现出的情感特点则是更为积极、正面,对舆论的引导有着更为明确的方向。虽然情感的分布值会根据事件属性的不同带有相应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党报的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在有关国家和党的重大事件上的重视程度和在舆论引导方面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
(1)结构上:@人民日报更为灵活
《人民日报》周一到周五为24个版面,周六周日为12个版面,而在十八大期间周末版则为16个版面。自11月1日起到15日,《人民日报》的05版到12版的8个版面为十八大的特刊,对十八大进行了全面的报道。从8号起,除了特刊的内容以外,《人民日报》的要闻版面(01版至04版)也以十八大为主题。也就是说,在8号到14号期间,《人民日报》中报道十八大的内容共占了《人民日报》12个版面。
若按照版面所占的比例计算。在8日至14日期间,《人民日报》中有关十八大的内容所占比例分别是50%(周一至周五)和75%(周六、周日)。从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期间十八主题的内容在《人民日报》占的比例很大,且固定。与此相比,@人民日报则显得更为灵活。
表格2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发布微博的比例
日期
发布微博总数
(单位:条)
所占比例
8日
36
26
72.22%
9日
30
16
53.33%
10日
25
12
48%
11日
22
3
13.63%
12日
29
15
51.724%
13日
27
6
22.22%
14日
33
17
51.51%
共计
202
95
从表格2可以看出,虽然@人民日报在这一期间发布的微博中,有关十八大的内容所占的比例与《人民日报》较为接近。但是从每天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固定指标。就拿11号来说,当天@人民日报的内容较为综合,有关十八大的内容只占了13.63%。从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期间,也是主要围绕十八大的主题,但是在内容的分配上更为灵活,并且也在有意地控制有关十八大的内容。既要保证能够抓准十八大热点,又要避免微博被十八大刷屏,引起网友们的不满。
(2)内容上:@人民日报更为精炼
表格3@人民日报微博转发排行TOP15统计表
次序
事件
转发量
类型
1
你好,明天
8月5日
唐慧案
132583
43045
2
【中国好声音】如抵制日货,有几点建议:1、将抵制作为自己消费时的选择,不强求别人;2、不对同胞已购买日货动手,那是血汗钱,事实上已经是国人财产;3、理解对日货中暂难替代商品的购买,这是我们目前发展的需要;4、爱国心转化为立志行,从自己做起,振兴中华。@王郁松感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荐
中国好声音
9月15日17:38
保钓事件
116594
18929
【你好,明天】“没想到中国反应如此激烈!”日本媒体这样惊叹。不理解,缘于你们对历史刻意回避。可知道,中国人心中,一股气憋了百余年。钓鱼岛是警示碑,记录昔日屈辱沧桑,也将成为转折点,见证奋起中国寸土不让的集体意志。这样的意志,将使中国像钢板一样坚硬凝聚。这样的中国,无所畏惧。安。
9月13日23:43
108188
26606
4
致哀
7月26日21:34
7·21暴雨
105456
5390
5
【你好,明天】清晰的领海基线,勾勒出中国捍卫钓鱼岛主权的严正立场和坚定决心。历经百余年坎坷,中国懂得和平之珍贵,也深知改革发展局面来之不易。然而,没有道义互信,何谈礼尚往来;没有主权尊严,哪有和平发展?吾国虽大,寸土不让;犯我疆域,其远必诛!念东海碧波,故土孤悬,今夜难安!
9月10日23:57
97945
29370
7月28日00:01
75830
15518
7
转载新闻
10月2日13:54
打点滴环卫
67358
14330
8
【云南彝良地震已致43人遇难】截至15时50分,今日发生在昭通彝良县的地震已造成彝良县、昭阳区和大关县等3个县区受灾。据初步统计,有70万余人受灾,43人遇难。云南省彝良县境内公路上多处山石滚落,一辆客车车体被滚石砸坏。
突发新闻
9月7日16:56
云南地震
56288
10365
9
【方大国已停职检查】人民日报记者从广东有关方面了解到,广州市越秀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方大国已于9月2日停职检查,接受组织进一步处理。
调查新闻
9月3日17:37
方大国事件
39973
20147
10
7月22日22:31
38041
3631
11
7月22日10:37
30875
4291
【你好,明天】激昂的呐喊,严正的抗议,传递寸土片石、在所必争的中国意志。然而,当爱国成了暴戾的通行证,当复杂诉求搅浑民族义愤,国人也当警醒:保钓就是保钓,爱国就是爱国,无需理由也不容绑架。同胞们,请回到正义的原点,呵护爱国的纯粹。文明中国、法治中国,这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底气。安。
9月15日23:43
30703
6748
13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4车坠桥已致3死5伤】据新华社消息,今晨5时30分左右,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据消防部门消息,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8月24日08:42
哈尔滨大桥断裂
28691
4312
14
【你好,明天】从厦门到大连,从什邡到宁波,相似场景一再上演,相同结果一再呈现。一次次冲突中,没有胜利者。摆在面前的是:人心如何平复?公信如何重塑?还有,转型中国,该建立怎样的机制缓冲争议?平等协商、程序正义是民主决策的要义,愤怒对抗不应成为维护权益的表情。回家吧,静心想想。安。
10月28日23:44
反思
21754
6659
【你好,明天】砸车、打人、扇耳光;脑残、蠢货、TMD。最近,从平民百姓到大学教授、社会名人,此类言行此起彼伏。当正义之声夹杂暴戾、“真理优越”变成拳头,我们都要自省:斯文扫地的羞辱、居高临下的嘲讽,只会导致分化对立、人人自危。重塑族群信任和时代气质,是政府责任,也是公民义务。安。
9月20日23:47
21490
6751
图7TOP15转发微博事件分类统计图
图8TOP15转发微博栏目分类统计图
然而9月15日起,内地反日怒潮被激化,在各大城市发生的示威活动中,部分地区出现民众打砸抢烧日系车、日资商店事件。对此,@人民日报在9月15日的17:38及23:43分别发出微博,对抵制日货方式提出建议,呼吁群众警惕“爱国”变成“暴戾”,引导网友进行文明守法的爱国行为。
9月18日,北航教授韩德强在参加保钓游行时,称因一老人“侮辱毛主席”,对其掌掴。9月20日晚,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你好,明天”栏目中再次呼吁公民用理性表达争议,警示大众“重塑族群信任和时代气质”是政府责任也是公民义务。
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在2012年9月份的保钓爱国运动中,一方面坚定地表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另一方面当群众高涨的情绪逐渐极化时,对其进行理性的疏导,凝聚社会共识,并且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作为党报的法人微博,在此事件中的良好表现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日报的声誉和公信力。
在对@人民日报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观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我们虽然试图将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降至最低,但在实际研究中难免会融入个人的主观观点,这也是定性研究所难以避免的。
[1]普赖斯:《传播概念·PublicOpinion》,(邵志择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邓琼:《网络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暨南大学,2007年
[4]陈力丹:《论舆论形成研究的不同学科视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胡钰:《新闻与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7]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8]陈力丹:《理斯曼的三种引导类型及对舆论导向的启示》,《国际新闻界》,1997年04期
[9]杨舟:《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喻国明:《目标设定的兼容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试论舆论引导的选择性操作》,《青年记者》,1997年
[12]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
[13]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现代传播》2010年05期
[14]党秋月:《构建地方“主流舆论场”有效引导地方舆论——以辽沈地区报业为例》,《东南传播》,2009年07期
[15]宁宁:《新舆论场的形成与消解——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场》,《新闻世界》,2010年09期
[16]王晓燕:《领导干部应多角度认识网上政治舆论场》,《理论探讨》,2010年05期
[17]毛慧敏:《打通“官方”和“民间”舆论场的必要性》,《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16期
[18]贾华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民间舆论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9]张涛甫:《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当代传播》,2011年02期
[20]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6年
[21]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华夏出版,2010年
[22]杨帆:《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23]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2004年
[24]陈翔:《回顾与批判:检阅媒介功能理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25]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1年
[26]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性与效果研究》,浙江大学,2010年
[28]童莉:《微博的传播功能研究》,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29]孟一:《微博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0]闫月英:《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策略》,《青年记者》,2012年09期
[31]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新闻记者》,2011年03期
[32]陶虹,陈颖捷:《党报在微博时代的改革与创新》,《传媒观察》,2011年02期
[33]王卫明:《论新时期中共党报的定位与功能》,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34]张传香:《党报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与发展方向》,《传媒》,2011年09期
[35]阮章琼,尹良润:《党报微博运营现状及发展路径》,《中国报业》,2012年01期
[36]苗秋闹:《扩展微博时代党报的舆论张力》,《新闻爱好者》,2011年19期
[37]胡靖,田超,黎泽潮:《试论微博在党报营销中的运用》,《东南传播》,2011年01期
[38]崔菲菲:《微博时代党报的机遇与挑战》,《新闻传播》,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