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SG话语能力建设的基本问题与研究路径
沈骑,刘思琪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一、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构成要素
我们曾将国家话语能力建设从语言规划角度,对其话语类型进行了分类,但尚未对某一特定领域的话语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探讨。从话语传播视角看,国家话语能力贯穿话语规划、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全过程。基于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提出的传播过程5W模式,话语能力至少有5个构成要素,分别是话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话语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话语传播内容的承载者和表达者,而且还担负着与话语传播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责任。在传播过程中,话语传播主体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话语传播主体进行分类,如官方和民间、军事和民事、国内和国外等。一直以来,国家话语国际传播主要呈现出以政府和官方媒体为主导的单一格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大降低了话语国际传播的门槛,使得参与国际传播的话语传播主体愈加多元丰富。
第二,话语传播内容的传播过程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在传播学范畴下,信息必须通过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才能被传播,即寄载于符号之中的信息构成了话语传播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其中,语言是人类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符号。在实际话语传播研究中,话语传播主体作为话语传播内容的承载者和表达者,两者通常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话语传播渠道是指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及传播对象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渠道主要包括大众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人际传播渠道。现代社会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传媒传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政府有重大信息需告知社会全体成员,可以选择文件传达,也可以进行单位开会层层传达,但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利用大众传播的渠道。当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话语传播渠道逐渐被新媒体替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大众传播渠道正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传播格局。
第四,话语传播对象主要指话语受众,即所有受传者,可以是读者、听众、观众,也可以是某一主权国家、企业、科研机构,是话语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在话语传播格局中,只有被传播对象选择和接受的话语传播才可以称为有效传播,不适应传播对象的传播等于无效传播。因此,话语传播对象已经成为决定传播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不同于非信息时代,传播对象已不再是被动接受话语信息,而是拥有了选择话语信息的主动权。因此,话语传播主体在进行话语传播时应充分了解传播对象的需求。只有这样,话语传播内容才有目的性,话语传播渠道的采用才有针对性,才能实现话语的有效传播。
第五,话语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发出的传播内容经传播渠道传至传播对象而引起传播对象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衡量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主要体现为话语传播主体对话语传播对象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一种非强制的作用力。除非是通过法律、政策、军事、外交等手段施加影响,话语传播效果一般是通过传播对象的自我接受来实现。因此,虽然传播效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不同于其他传播要素,传播效果不一定出现。也就是说,传播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
二、中国ESG话语能力建设的基本问题
基于上述五大构成要素,我们将ESG话语能力建设的基本问题领域划分为话语传播主体、话语传播内容、话语传播渠道、话语传播对象以及话语传播效果5个维度展开如下。
(一)ESG话语传播主体
依据话语传播主体层级,将ESG话语传播主体分为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
ESG话语传播主体的中观层主要由企业及机构构成,如中央企业、跨国企业、研究机构等。由于ESG信息披露对投资有一定引导效果,且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ESG话语建构。例如,2006年,高盛发布了ESG研究报告,较早地将环境、社会和治理整合在一起。随后,国内外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ESG评级体系,如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MSCI)针对全球7500家公司进行ESG评级,是全球领先的ESG评级机构。随着上市公司的ESG信息在国际资本市场愈发受到重视。截至2018年,所有纳入MSCI指数的上市公司都需要接受ESG评级。企业主要依据各大ESG评级体系、国际报告标准等报告体系进行ESG报告编写,进而建构企业自身的ESG话语体系。由于企业的ESG话语建构在市场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失败的ESG对外话语实践将直接影响其企业的国际形象建构,进而影响企业的国际合作和发展,因此企业格外重视自身的ESG话语建构。作为目前占据比重最大的ESG话语传播主体,企业给研究者带来了丰富的ESG案例及话语资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聚焦探讨不同企业的生态身份话语建构研究。但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对中外企业进行对比研究,而本土话语建构意识不足。
(二)ESG话语传播内容
依据话语传播主体的分类,传播内容同样也可以分为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3个维度。
(三)ESG话语传播渠道
(四)ESG话语传播对象
在传播过程中,话语传播主体、话语传播内容及话语传播对象这三大要素紧密相连,相互呼应。有鉴于此,我们将ESG话语传播对象也分为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参见表1)。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代表着话语传播渠道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话语传播对象乃至整个传播格局。伴随着话语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话语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其“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当属“网民”的出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其中手机网民达10.07亿。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舆论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化使得话语传播主体必须切实重视潜在的话语传播对象,努力做到精准投放,针对潜在多元的话语传播对象,在话语传播内容和话语传播渠道方面做出多方考虑,以此来达成与传播对象的沟通和传播。
(五)ESG话语传播效果
ESG话语传播效果是指话语传播主体的目的是否达到传播效果,主要表现为传播对象在接收话语传播内容后产生思想或内容上的改变,传播效果通常在话语能力建设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可以看出,中国ESG话语传播效果研究在研究视角及研究对象上仍较为零散无序,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如前所述,话语传播渠道在ESG话语传播效果中占据较大比重,尤其是在当下全媒体环境下,报刊、电视等传统话语传播媒介与互联网、手机等数字技术融合为新的话语传播媒介,使ESG话语传播的效果更为凸显。研究者更应立足于新媒体下的话语传播语境,拓展不同语境下的多元议题研究,如ESG话语传播渠道的覆盖范围、话语传播的时效性、话语传播对象的参与度等,这将有助于厘清不同视角下的ESG话语传播效果,助力ESG话语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