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决策的过程(精选5篇)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是指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机会和权利,欣赏每个个体的自身发展,强调学习过程中能力增长和情感体验,建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

管理学课程是各类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非管理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是研究企事业单位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该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与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应变等能力。传统的管理类课程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高等教育。因此,建立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从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着手,旨在探索和构建管理学科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和体系。

一、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及其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学课程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一体的一门边缘科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其适应性可以从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及人性假设等多个方面去理解,因此,具有对开放式教学模式诉求的三个基本特点。

管理实践也就是管理的活动过程,它既是管理思想和理论产生的源泉,又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研究管理学不能从教材出发,不能从课堂出发,只能从管理实践出发。管理学课程的强实践性就要求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以实践为基础,要求开放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要随着社会实践内容变化而适时变动的。

(二)管理学课程的强操作性要求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通过具有现代性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实现培训操作性人才

(三)管理学课程具有很活的综合性

二、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管理学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突出学习主体开放式知识结构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的建立

(二)构建管理学开放式教学课程的“新”体系

1.开放式教学课时比例的安排

原有管理学教学课程的内容主要以管理理论教学为主,很少或没有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以原理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主。面对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实现教学目的。“管理”本身是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管理学》的教学对象是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对社会组织几乎全无了解的在校学生。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在讲清楚基本概念、要求把握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必须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进行,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达到与理论教学课时各占1/2的分配比例。同时,在“新”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布置学生自己阅读,尽量少讲甚至不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课程项目研究等,自学课时占理论课时占1/3。

2.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构建包括理论课时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课时的教学方法。理论课时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的传统讲授法以外,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堂讨论教学法,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反对意见。教师以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作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5%―20%,甚至更多;另外,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自学,阅读资料的内容均在考试范围之中。

管理学的开放式教学重点体现在实践课时的教学过程,其基本教学方法有:

(2)校内课外模拟实践活动。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使学生对实际管理过程有更深的体验。

(4)角色扮演。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另外,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空间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的。

(三)管理学开放式教学法教师队伍的构成

开放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用来指导学生的实践。这就要求学校对管理学教师加强教育和培训,通过校内教师之间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讲座等形式,或者制定教师到公司企业兼职锻炼的鼓励性措施,聘请企业界管理专家、资深学者讲课等途径,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开放式教学的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自觉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到企业部门了解学习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管理工作,与社会上一些知名企业建立联系,收集了解教学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和知识,为开放式教学提供必要条件。

(四)开放式教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

开放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必须改变过去的成绩评价方法,采用“理论考试+实践考试”的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理论考试不再以简单的笔试作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平时小组课堂讨论分+自学作业完成分+实践教学过程表现分+理论笔试分”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重点体现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是否提高,以“全景式”评价代替“管窥式”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引导学生学习实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法需要构建开放式的平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开发式教学模式是解决当前管理学教学课程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潜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作用。因此,管理学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杰,郝强.证券投资专业开放式教学环境设计应用研究[J].教育论坛,2010,(1).

一、从会计学的来看

会计学是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的长河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总是很关心其拥有的财富及变化情况。从原始会计到官厅会计,再到会计,经济管理的需要始终是会计发展的动力。

复式簿记之所以产生于十四五世纪的意大利,是因为当时的商人、冒险家和银行家们需要借助账目来管理借贷关系、损益并在合伙人之间进行分配。革命发生后,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尽早收回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折旧会计才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地逐步发展起来。同样,为适应管理上对成本计算精确性和成本控制的需要,原在账外进行的成本计算被纳入了复式簿记体系,形成了成本会计,也完善了财务会计。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各界对“自由放任”的会计实务提出了不少批评,甚至将经济大萧条归因于会计信息的虚假,因此,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会计职业团体或政府制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实务。这充分表明会计不但对于微观管理有用,对于宏观管理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会计发展的动力根植于经济管理,作为反映会计实践客观的会计学就必然深受管理实践的。管理学是关于管理的本质和管理的发展规律的,因此,管理学也应当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从管理学的发展来看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一般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此后,管理学的若干重大突破和重要学派都对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1911年,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论述了“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后来发展成为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控制。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从“复杂人”的假设出发,了需要理论、期望理论、领导理论等。相应地,在会计领域产生了责任会计、行为会计等,并大量地运用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成果。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创立了决策学派,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著名论断。不同的决策需要不同的成本数据,内部管理需要不同于对外报告所用的来计算成本,于是变动成本法应运而生,并成为决策会计中和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现代管理学中的数量学派主张用数学模型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它对会计学发展的贡献表现在建立存货控制模型、销售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等方面。质量会计学直接体现了质量管理与会计学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当代管理理论“丛林”式的发展,才使会计学形成了今天如此丰富的和庞大的体系。

三、从会计的职能来看

按照马克思“过程控制与观念”的论述,我国学者把会计的职能概括为“核算与控制”两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指事后核算,也就是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但即便是这种狭义的“核算”,也绝不可能脱离管理而存在。核算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同时它又为其他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比如,成本核算提供了成本的结构及其变动的信息,对外可作为制订售价的依据,对内则是成本分析、考核、控制等的前提。管与算从来就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管算结合,算为管用。现代会计的核算职能还包括事前和事后核算,这样,会计就参与到顶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各项重大的管理活动之中了。

有人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监督”。对于“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成为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理论界尚有争议。笔者认为,会计监督是通过会计工作的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来实现的,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监督,促进各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计监督也是一项管理的职能。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还有其他的职能,如参与决策。会计决策可以理解为对会计原则、、和模式的选择,其实质是为了以最适宜的反映来实现最有效的控制,在管理总体中发挥会计的最大作用。广义的会计决策是指会计人员为了解决资金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或把握机会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的过程。一般认为,会计人员仅处于参与的地位,着重从效益的角度决策的经济可行性。会计职能的也说明,会计是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会计的核算、控制、监督、决策都是一种管理的职能,那么,管成为会计学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而然、不言而喻的了。

四、从会计学的理论体系来看

会计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提供信息的目的和方式不同。

财务会计中包括许多管理学的。例如,现金内部控制上应当坚持职责分工、定期换岗、收支两条线、发票收据连续编号等原则,目的是使会计人员互相牵制、以利稽核;会计上采用永续盘存制,在财产清查的基础上进行账实核对,可以及时发现资产的被盗、变质、毁损等情况,加强管理;会计的凭证审核、试算平衡、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既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是对有关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对有关账户所记录的资产、负债等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上述这些都是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主要包括决策会计和责任会计两大部分,其核心是决策会计。管理会计的创建和发展,本身就是为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充分体现了会计与管理的高度统一。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因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合理化、化,对外部环境要具有灵活反应和高度适应的能力。如果决策失误,那么执行中的内部管理工作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决策会计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大量吸收管理学的科学成果而形成的,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随着高新迅猛发展,信息、知识经济的出现,管理会计中又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作业成本制和成本企画。作业成本制既包括成本也包括作业管理,成本企画既继承了传统目标成本制的优点,又与零库存、零瑕疵的适时弹性制造系统融为一体,它们都充分地表现出会计的管理属性。

五、若干问题辨析

管理学是20世纪初才形成的,在此之前能说管理学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吗?作为会计学基础的是什么管理学派?会计学的管理学基础与经济学基础有无冲突,它们的关系如何?对此笔者认为:

1.管理思想的萌芽不迟于会计思想。而且,现代会计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而“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世界会计师联合会上才获得一致认可,由此管理会计学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2.作为会计学基础的管理学是一个体系,既不是其中某一派,也不是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可以直接引用到会计学中来。

所谓“理论基础”,强调的是管理学为会计学提供思路、理论前提和方向等;同时,也不否认会计学的发展又反过来充实了管理学的内容,验证了管理学的某些原理。

[关键词]管理定义;分析;启示

一、管理的定义

自从管理一词进入人类的观念形态以来,中外几乎每一个思考管理问题的人,都会对管理现象作出一番描述和概括,管理的定义很多,下文择要简述。

(一)外国管理专家学者的定义

被称为“科学管理理论之父”的泰勒认为,管理是“确切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去完成它”(1911)。

被称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给出的管理定义是,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916)。

玛丽·帕克·福莱特把管理描述为“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1942)。

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决策(1960)。在西蒙看来,管理者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在面对现实和未来、面对环境与工作时人们要不断地做出决策,从而使组织得以不断地运行下去,达到实现人们既定目标的要求。

小詹姆斯·H·唐纳利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1978)。

费里蒙特·E·卡斯特提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过程(1979)。

哈罗德·孔茨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1993)。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究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既定的产出(1996)。

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对管理的定义是,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1998)。

理查德·L·达夫特和多萝西·马西克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management)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资源,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009)。该定义中有两个要点:(1)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2)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运用多种多样的技能来履行这些职能。

(二)中国管理专家学者的定义

在杨文士和张雁主编的教材中,管理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1994)。

在徐国华等编著的《管理学》教材中,管理被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五个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1998)。

在芮明杰主编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中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1999)。

周三多等学者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1999)

姚丽娜在其主编的《管理学教程》中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某些人,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运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从而使他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007)。

陶学荣等认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对组织的有限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2007)。

杨孝海主编的《管理学》中,认为管理是指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的过程(2008)。

李永平在其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提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009)。

于本海在其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将管理定义为,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转换,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2009)。

在余仰涛、友主编的《管理学实务概论》中将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和创新,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2009)。

在廖建桥主编的《管理学》书中认为,管理是对一个组织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的过程(2010)。

二、管理定义的分析

(一)管理到底是什么

管理是什么,是一个过程、一项活动、一个艺术还是其他?这是管理定义的核心问题。通过收集到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管理所做的24个定义统计可见(见表1),中外专家学者越来越达成共识:管理是一个过程。在24个定义中有14个将其定义为“过程”,无论是国外专家学者还是国内专家学者将管理定义为“过程”都是最多的。这也与实情相符,我们说管理是一个过程,是指管理从起因到结果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蕴含了管理的规律,它提供了管理各职能间的逻辑关系,并把管理的内容、目的和方法演绎出来。

(二)管理定义包含的要素

一个定义应包括什么人在什么范围内运用什么职能达成什么目标等要素。据此统计中外管理学者对管理的定义(见表2),发现管理定义中包含最多的要素依次是职能、目标和资源。在国外管理定义中包含“范围”要素的最少;在中国管理定义中,包含“主体”要素的最少。有的定义包含五大全部要素[14],有的定义只包含1个因素,但是发展的趋势是管理的定义包含4~5个要素,甚至更多。

(三)对管理进行定义的方法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下定义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形象直观描述法,一种是采用“属概念+种差”的逻辑方法,即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他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例如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对管理的定义中,“过程”是邻近属概念。“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是管理和其他过程的本质差别,即种差。第一种定义方法有助于人们直观地认识什么叫管理,但是却不能揭示管理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因为人们对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的分类和归纳的方法不同,使得人们对管理应包括哪些内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也使人们对什么是管理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而第二种定义方法即“属概念+种差”的方法,是逻辑学上给被定义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揭示了管理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把管理与人类的其他活动过程区分开来。据此统计,发现中外管理学者大都倾向于用“属概念+种差”的逻辑方法给管理下定义。

三、启示

[参考文献]

[1]小詹姆斯·H·唐纳利.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傅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哈罗德·孔茨,海茵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理查德·L·达夫特,多萝西·马西克.管理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

[5]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6]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

[7]林根祥.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4-5.

[8]姚丽娜.管理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

[9]陶学荣.现代管理学[M].南昌:江西出版集团,2007:1-2.

[10]杨孝海.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永平.管理信息系统[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25.

[12]焦强,罗哲.管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4.

[13]于本海.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

一、自主管理学校在争论中前行

对于自主管理学校,英国的希尔盖特集团公司(HillgateGroup)和经济事物研究中心(theInstituteofEconomicAffairs)持对立观点并引领了公众的争论。希尔盖特集团既认为政府应加强中央集权,国家课程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同时又赞同学校自主管理,它指出在任何国家教育系统的综合改革中,首要的是给予家长更多的择校权。以斯图阿特·塞德斯顿(StuartSexton)为代表的经济事物研究中心则主张学校应当自主管理,他认为目前学校学术水平低下,课程标准和执行情况令人担忧,学校对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应迟钝,教师的职业道德下滑,学校运作缺乏充足资金,学校管理混乱且效率低等。而唯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在教育提供者(学校和教师)与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直接接触的关系,也就是说创造一种可行的、接近于自由市场式的教育。

自主管理学校的改革还引发了其他的争论。批判的声音主要针对它所表现出的将公共教育私立化的倾向。支持者主张自主管理,要求政府将预算资金移交给学校。事实上,这些支持者也承认,要求政府将全部预算资金移交给学校确有困难且难于操作,建立恰当的学校问责机制也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的观点很明确:尽管将资金移交给学校有很多困难,但是将资金移交可以对其更有效和更快捷地使用。

二、自主管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自1998年至2003年,世界经合组织对其30个成员和20个合作国家的“决策中心”和“决策模式”进行了四个维度的调查。决策中心指的是,在国家、州、地区、市、地方或学校六个层面中哪个层面起决策主导作用。决策模式指的是通过以下哪种途径做出决策:一是决策中心拥有全部的自;二是决策中心依靠其他非决策中心为顾问进行决策;三是尽管决策中心有独立决策的权力,但要在高一级权力机构所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决策。四个维度是:教学组织、规划和结构、资源、人员管理。调查结果如下:

1.关于决策中心

教育决策: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英国、匈牙利、新西兰和斯洛伐克等国,有关教育的重大决策主要在学校层面做出,荷兰几乎完全由学校自主决策。

教学组织决策: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家对于教学组织的决策都主要在学校层面做出。

规划和结构决策:有关学校规划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决策则主要是由中央政府逐级进行决策。

资源决策:人员管理和经费以及资源使用方面的决策比较复杂,国家间有很大不同。

2.关于决策模式

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关教育的各项决策中,有接近一半的决策是由完全自主的学校自己做出的,同样也有接近一半的决策是由学校在中央政策的框架内做出的。至于学校通过与其他各方协商进行决策的情况则非常少。另外,与学校规划和组织结构有关的决策很少由学校自主做出决策。

三、自主管理学校的概念重构

1.智力资本

芬兰在这方面捷足先登。芬兰教师的社会地位极高,薪酬丰厚,他们通常有教学专长,能在国家课程框架下灵活机动地开展工作。所有的教师均具有硕士学历,申请教师资格的要求很高,以至于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二的申请者能够获得资格。另外,高质量的职前教育对于芬兰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大有裨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吸引了大批有潜质的国际学生。

2.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指的是学校、家长、社区、商业和工业之间存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伙伴关系或网络关系。事实上,所有的个人、人、组织和机构都给予学校管理以支持,并且反过来也相应地得到学校的帮助。

仍以芬兰为例,地方当局向学校和课外活动提供扶持资金,学校反过来向当地社区居民开放学校设施,而且向当地社区成员提供廉价的成人教育课程。在芬兰,以向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为共同目的,地方委员会、学校以及成人教育提供者共同协作,在实践层面诠释了“社会资本”对于自主管理学校的意义。

3.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指的是道德目标的力量、价值观、信仰以及态度等协调一致的程度。在一些学校,精神资本有一定的基础。在另一些学校,精神资本指的是学校成员和社区人群间共享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4.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指的是学校所能获得的货币资源。针对人们对学校资本与学生成就关系方面的困惑,胡佛大学的艾瑞克·汉纳谢克(EricHanushek)提出,对学校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对于学校教育成果的影响(除了少数案例外)很小。他的结论是:单从资金投入方面的因素来看,资金的投入并不会产生任何系统性的回报,学生的表现与其关系并不密切。从以上所述的建设学校智力资本的重要性方面的阐述上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关系。增加对学校资金的投入,能够使得学校确保获得和保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实质上是通过提高学校的经济资本来提高学校的智力资本。

在澳大利亚,经济资本的大量投入使得自20世纪70年代后自主管理学校平稳发展,在肯耐特(Kennett)的保守党执政期间,自主管理学校运动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学校所获得的自主管理的运作资金从10%跃升到90%,而且到布莱克斯(Bracks)的工党执政时期,这一数字不仅被维持下来还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总之,在学校层面,教育系统和整个国家如果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共同的价值观,智力资本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而没有共享的信任和其他的道德准则,高水平的社会资本也不会达到。目前,自主管理学校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学校需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建设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精神资本,并将它们联合起来才能实现目标,而不同形式的资本被联合的关键在于是否将学校重心放在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BrianJ.Caldwel.ReconceptualizingtheSelf-managingSchool.EducationalManagementAdministration&Leadership.Vol36.

[2]JimM.Spinks,BrianCaldwell.TheSelf-ManagingSchool[M].FalmerPress,1988.

[3]DanielJ.Brown.DecentralizationandSchool-BasedManagement[M].Routledge,1990.

关键词:管理学;工作过程;教学方式和考核

《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1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1一条主线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1.2两大基础

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1.3四大关键能力

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2.1头脑风暴法

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2.3角色扮演法

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2.4实地走访法

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2.5管理游戏法

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3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132-133.

[2]张奎香.管理学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1):144-146.

THE END
1.直接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A奥斯本B西蒙C泰罗D弗鲁姆免费领取,广东编制招聘备考资料,了解更多考试相关信息 地区/单位招聘人数考试项目报名时间 广州市天河区68事业编10月21日-10月25日 珠海金湾区7事业编10月21-10月25 荔湾区12事业编10月28日-11月1日 2024年广州招聘考试公告汇总(每日更新) 直接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 ...https://m.guangzhou.huatu.com/tiku/4061332.html
2.“头脑风暴法”是由谁提出的()直接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A.奥斯本B.西蒙C.泰罗D.弗鲁姆 直接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 A.奥斯本 B.西蒙 C.泰罗 D.弗鲁姆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头脑风暴法。”是由提出来的() A.卢钦斯 B.邓克尔 C.西蒙 D.奥斯本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头脑风暴法也称畅谈法、集思法等,它最早是由()提出的...https://m.shangxueba.com/ask/26608307.html
3.应急宣传培训与媒体应对指南(5)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头脑风暴法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简称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http://www.hunan.gov.cn/xxgk/yjgl/yjzs/201301/t20130108_4694697.html
4.广东2021年1月自考10426《团队管理》真题及答案20.1939 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的是(C) A.亚当斯 B.德·波诺 C.A.F.奥斯本 D.彼得·圣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团队的构成要素有(ABCDE) A.目标 B.人员 C.团队的定位 D.权限 E.计划 22.团队发展的生命周期包括(ABCDE) ...https://gd.exam100.net/html/2022/gll_0101/8911.html
5.何为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亚历克斯.奥斯本,是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就是因为这种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产生的大量创造性假设。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人类大脑的创新思维以及产生的新的想法和概念。 我们还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英国的大文豪萧伯纳,他曾经就苹果的简单交换提出了...https://www.jianshu.com/p/de0f80ead88a
6.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和要点头脑风暴法有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http://www.leadge.com/yctj/15269.html
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谁提出来的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奥斯本提出来的。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尽可能激发专家们的创造性,使其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https://www.dongao.com/wdzt/zckjs_tnfbf_3148819/
2.直接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单选题】1938年,谁提出了头脑风暴法( ) A. 奥斯本 B. 戴维斯 C. 威廉 D. 罗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原则有( )。 A. 参与者畅所欲言,不评价与判断方案 B. 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C. 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D. 鼓励提出改进或补充意见 查看完整...https://www.shuashuati.com/ti/75b4e1b256c24b23acb7092bd81b466e.html?fm=bd28d5b56ba29e8c5d9cbe2f8e56f19f81
3.2021年10月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真题与答案自考10.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理论为 A.议题设置论 B.两级传播论 C.受众选择“3S"论 D.把关人理论 11.直接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 A.奧斯本 B.西蒙 C.泰罗. D.弗鲁姆 12.公关策划全过程的首要环节是 A.实施方案 B.设计方案 C.选择方案 D.确定目标 ...https://zikao.cwjedu.com/lnzt/13727
4.四川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真题及答案10.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理论为() A.议题设置论 B.两级传播论 C.受众选择“3S"论 D.把关人理论 11.直接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 A.奥斯本 B.西蒙 C.泰罗 D.弗鲁姆 12.公关策划全过程的首要环节是() A.实施方案 B.设计方案 C.选择方案 D.确定目标 ...https://m.sczikao.com.cn/beikao/a43698.html
5.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范文6篇(全文)十九、三菱式头脑风暴法:笔写和书面的结合激发创意是由日本三菱树脂公司开发的方法。 二 十、三菱式头脑风暴法的具体做法: 1、提出议题; 2、由参加会议的人各自在纸上填写设想,时间为15分钟。 3、每人轮流谈自己的设想,由会议主持者记下每人的设想,别人也可根据宣读者提出的设想,填写自己的新设想,待大家发表完...https://www.99xueshu.com/a/zmwxlbgoiton.html
6.电大管理学基础1.2.15不同的管理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决策准则:⑴直觉决策;⑵理性决策;⑶有限理性决策。 1.2.16头脑风暴法的重要规则是不相互批评,不要争论。 1.2.17 认知冲突法要求与会者要针对他人提出的见解、方案,直接提出相反的意见或进行否定。 https://www.oh100.com/peixun/xiangmuguanli/158445.html
7.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参考12.头脑风暴法属于(B ) A.外推法 B.直观法 C.因果法 D.德尔菲法 13.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A ) A.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B.人是社会人 C.对一主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需求是成就需求 D.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14.控制活动应该(D ) https://mip.ruiwen.com/shiti/1025161.html
8.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德尔菲法 头脑风暴法 质疑头脑风暴法 1.德尔菲法 (1)特征:1.匿名性. (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名函询法) 2.多次有控制的反馈(往往用于解决重大问题,为规划目的服务 既是一个诊断工具,也是一个数据收集工具) 3.小组的统计回答 (2).应用程序 德尔菲法的调查表不仅提出问题,还有向被调查者提供信息的责任,是专家...https://www.gxjmxy.com/www/jjzxxxyd/5133.jhtml
9.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A、布卢姆B、加涅 C、奥苏贝尔 D、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http://mip.pincai.com/article/1392535.htm
10.管理学原理选择题要求指定计划时应留有余地的原理是A .名义群体法 B .头脑风暴法 C .德尔菲法 D .风险性决策法 80、7.某公司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 提出力争在本年度实现利润 2000 万元。 这属于计划层次中的 (D) A .程序 B .宗旨 C .规划 D .目标 81、8.计划工作程序的第一步是 (B) https://blog.csdn.net/qq_40907977/article/details/108721389
1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美国广告公司a的经理.F奥斯本(Alex Faeeq Osborne )1953年首次提出,同年《创造性想象》正式发表,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一个群体通过收集成员自发提出的意见,试图找到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的技能。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一般来说,头脑风暴的实施需要一个...https://www.qwbaike.cn/doc-view-7566.html
12.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是什么意思,开展头脑风暴会议概念头脑风暴法有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https://www.marketup.cn/marketupblog/yxzx/14295.html
13.头脑风暴法选择与会者 创建引导问题 会议的进行 会议过程 会议评估 9词条图册 1建议方案 编辑 头脑风暴法采用头脑风暴法[2]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https://baike.sogou.com/v121281.htm
14.全国2020年10月自考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真题自考17.京东在设计领导力培训项目时提出的“做让人尖叫的培训产品”指的是 A.以考代培 B.脱产培训 C.出国考察 D.社会实践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头脑风暴法优点的是 A.集思广益、创新性强 B.生动形象、灵活多样 c.信息量大、操作容易. D.参与性强、相互认知 ...https://m.educity.cn/zikao/221625.html
15.公考笔试考前必看系列之管理公文管理组织决策行政理论1. 古典决策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 2. 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西蒙) 3. 回溯决策理论:决策事实上只是为已经作出的直觉决策证明其合理性的一个过程,说明了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 (五)决策的方法 1. 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倡导创新思维,时间一般在1-2小时,参加人以5-6人...https://www.fenbi.com/page/fenxiaozixundetail/22/58/40771783365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