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传播、传播学的形成与各个主流传播理论和被频繁使用的来自社会学、精神分析学或哲学、生物学的内容整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十九世纪,启蒙运动重新点亮了西方文明与现代性社会发展的火种,它也称得上是人文社科快速繁荣的时代。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三位欧洲思想家和学者出现,韦伯、涂尔干、斯宾塞、圣西门、孔德、塔尔德、西美尔、卢卡奇等人相继成为重要的社会学家,欧洲大陆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叠加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伟大的思想不断诞生。
而回到欧洲大陆,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60与70年代的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都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们探讨权力与社会控制,将其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文化、媒介产权等问题结合起来,试图去厘清受众、工人阶级是为何不再团结,又是为何革命屡屡失败的原因——因为资产阶级统治者已然掌握了一整套的思想控制形式,通过媒介垄断、话语、符号、文化,不断地割裂受众、消磨他们的斗志,使其几乎完全沉浸于肤浅的娱乐和倦怠的生活里。
如果,我们是漫步于历史长河中的浪荡子,那么现在,这条历史延长线将变得丰富、立体、多样。既能够瞥见19世纪时大众报刊的出现,又能够看到20世纪的一百年间,传播是如何受其影响,整个学科又是如何在经验、实证和量化的研究导向中走向效果的传递观;既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着芝加哥学派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实证经验研究的碰撞,又可以继续展开,窥探本雅明的灵韵、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和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传播能被用一个故事串联起来吗?或许可以,但这个故事一定十分宏大,几乎要成为一本要求众人必须凝神静听才有可能将其细细品味的,富有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的书籍。
07/12/Wed.
感觉不会考
实际上成了
关键答题思路
@TuTouSuo
“人类不能不传播”,这句由帕洛阿尔托学派留下的断言,此时正成为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传播、感受传播的路径。它是如此悠久古老,又在各个时代、各个不同的社会语境、各个流派和学者的观点中被凝练总结,逐渐显露出其多角度的、多元的模样状态出来——在讨论“信息的位移与效果”之外,传播还具有“构成文化共同体”的仪式功能,是能够“使人醉心于游戏之中”的主动参与,是需要警惕“符号与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的批判洞察,是“凡有尔者皆可听”的撒播。
当然,如果将视角聚焦到更直观的、垂直的脉络上来,只以「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为导向,似乎只能简单地聚焦于「强效果论、弱效果论、适度效果论」三个阶段,无法像刚才所谈到的内容一样去延伸、展开,去书写某段关于传播的历史,比如这样:
一、强效果论:无条件和统一化的受众绝对服从
二、弱效果论:有条件的终结因素形成顽固受众
三、重回强效果论:从认知层面出发的主动受众
按照施拉姆和国内一众学者承袭后在基础参考书中所建构起来的传统的路径而言,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是强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和适度效果理论(又称有条件的强大效果论),三个阶段、三个要点,好像已经是一篇完整的答案思路,也是平时参考书学习时让我们感觉「最有用」的学习内容——直接就能组织出答案。
但如果能够增加一些这样的内容——强效果论中的大众社会理论和战争宣传;有限效果论中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量化研究;60年代使用与满足带来的认知转向引发了后续从社会认知层面出发的社会认知理论——答案好像就能更进一步:
一、被孤立的原子化个体:战争宣传恐慌下的绝对控制
二、实证与量化主义偏向:态度改变研究下的效果弱化
三、使用与满足触发转向:受众的主动获取与认知效果
不仅是讲效果理论的变化本身,还能够结合当时的环境背景和传播学所吸收的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这些在「传播学史」中被看作是“不会考察”的战争宣传、佩恩基金研究、火星人入侵研究、社会认知效果理论,就成了让一道题目的答案变得丰富的可能。
一、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共同价值研究:传播效果的开端
二、被孤立的原子与战争恐慌影响:行为心理学的融入
三、耶鲁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实证量化社会控制研究取向
四、社会认知心理学发展:形成有条件的传媒效果理论
五、文化研究取向转型,网络媒介质疑效果理论合法性
哪怕是那些「看起来不会考的」,也仍然有着学习的价值——在基础之上,可以有额外的延伸和拓展。
怎么才能充实学科知识体系
/TuTouSuo/关键在于一步一个脚印
其实看到上面不同层次的答题内容就明白,所有的答案都来自于积累的知识有多少。在夏日赶海企划公开课()上有谈到过知识内容学习的几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延伸、拓展和变化,其中变化又分为了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中的新兴现象三个部分——有兴趣的姐妹可以直接进公开群里听夏日赶海企划第一讲。
「基础内容」:入门参考书中可以寻找到的比较完整的答案体系;作最基本的回答知识积累;
「基础延伸」:在最基本的答案之外,需要的是更为全面、完整、深刻的学科知识的补充,以此将答题层次提高至更优秀的水平;
这几个部分又能够让学科分为不同的知识体系,拿传播学来说:
「基础与延伸内容」:任何的考题都需要基础知识的支撑,但在简单的一两本参考书里是无法有效概括新传学科的丰富和多样性的。有大量可供延伸的答案内容。比如沉默的螺旋与社会认知和舆论学的关系、媒介是人的延伸和媒介环境学派的对接、电子乌托邦的赛博格、景观化发展;
「理论拓展内容」:传播学的欧洲源流来自于传统的哲学、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乃至于生物进化论;其在美国发展催生、催化出了芝加哥学派、本土化发展了经验学派;在欧洲人文主义传统更甚的地方则演化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等。不同学派、不同学者代表着不同的学科的融合。传播学是典型的十字路口;
在学习时,可以把需要吸收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进行一一整理,参考书、进阶读物和论文都需要利用起来,一层层地对自己的知识点架构进行丰富(如果觉得自己整理比较繁琐,也可以直接参考秃头所的夏日喂饭:)(广子出没!果咩果咩!)
这个夏日的关键词
/TuTouSuo/充实与反焦虑
“别人学了好多,进度好快。”
“是怎么写出这么多不错的内容的?”
“这些知识点都是哪里学来的。”
站在过来人的立场,曾经我和你们有一样的焦虑感,尤其是7月自己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善,像是个木讷的顽石,尚未开窍,也不知何时才能突破瓶颈,只能是埋头苦学,希望能够搞懂目前吸收到的知识内容,包括学科框架体系搭建和具体内容的记忆、背诵。但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屏蔽所有来自外部的声音。因为面对他人的进度时的仓皇失措,自乱阵脚,都对接下来的复习弊大于利。
其实大家都明白,一场竞争里必然会有失败者,谁也不想当来年时遗憾又后悔的角色,心理压力不可能没有。又因为考研这场独自奋战实在没有绝对的标准,就像以为姐妹告诉我的:“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够考上,一切都太渺茫和空洞了”,更容易使人身心俱疲。
这不是鸡汤,这是过去几年里我一直坚信的、也始终如此过活的信念:尽最大的努力,然后不留遗憾。无论失败还是成功,你都能与自己和解。
所有站在7月这个档口,多看、多学、多整理,把焦虑变成实实在在的正在做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才能够以充实的学习生活抵抗浮躁和犹豫的左顾右盼。找到一条适合我们一路向前的道路,然后一点一点地向前摸索,慢慢来,也能够驶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