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2.特点
(1)开放性: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a.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b.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这里的隔阂,既包含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3.分类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1)根据信息类型分类: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
(2)根据传播形态分类:可分为个人信息系统、人际信息系统、群体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大众信息系统等。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从广义上来说,一切“表述”(或反映)事务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而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
2.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1)符号【物质属性】:
a.语言符号: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
b.非语言符号:声调、表情、动作等
(2)意义【精神属性】:
a.元传播:
人类学家G.贝特森在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提出了元传播的概念。元传播指的是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用以指称人际互动中“关于传播的传播”现象,也即“所有被交换的涉及编码及传播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线索和命题。”
从人际交往到大众传播再到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使用,元传播经历了“强关系-弱关系-新型强关系”的螺旋式演进。
简而言之,所谓元传播就是同一个符号可以根据不同情景产生不同意义。
b.符号互动论:
又称“象征性互动理论”或“符号互动主义”,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由芝加哥学派的米德和库利最初阐发,建立在“镜中我”、“主我-客我”的观念基础之上,后经米德的学生赫伯特.布鲁默总结提出。
c.象征性文化
鲍德里亚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则越来越短。
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
原因:
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
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1.定义:
指的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
(1)共享性: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3)互动性: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4)共通性: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过程性: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三、知识点延伸
1.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1)主要观点:
A、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传播所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精神交往要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D、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或内容产业。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
(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A、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B、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信息社会必须建立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辩证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D、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程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分工的程度越高,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越强,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
E、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信息社会的到来、精神和文化产业重要性的提升并不是对唯物史观的否定,相反,这体现了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预见。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
系统)中加以考察。
2.几大系统模型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大众传播,也不外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马莱茨克模式: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者(受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两方面都是基于传受双方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此外,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介接触经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