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戏曲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掌握这些信息,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对衡阳市部分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得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进而为培养基础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调查对象及方式:本次调查主要是对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童星实验小学、常宁白沙镇阳加中学等中小学五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有关“戏曲”方面几个非常普遍的常识性问题。如中国的戏曲是什么?能说出多少个中国戏曲剧种?爱看戏曲节目或听戏曲演唱吗?会唱戏曲唱段吗?希望在音乐课上多学唱什么歌曲?海内外著名的“梅兰芳”是谁?等等。

三、调查结果

我们在三所学校的部分班级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衡阳市区重点中小学以及常宁农村中学,被调查的生源结构较为合理,既有市区学生又有农村学生,既有五年级的小学生,也有七年级、八年级的初中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与戏曲有关的几个简单问题;被调查的学生男生占54.7%,女生占45.3%。从上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们青少年对中国戏曲知识的了解及喜爱程度不容乐观。

1.你知道中国的戏曲是什么吗?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对什么是我国传统戏曲知之甚少,近六成(58%)学生仅仅是“知道一点”,而“不知道”的占了近三成(29%)。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因以“戏”和“曲”为基本构成因素,所以称为“戏曲”。中国戏曲(ChinaOpera)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花鼓戏等。

2.你能说出多少个中国戏曲剧种?

调查结果表明,56.4%的学生仅仅能说出一二个剧种,而33.3%的学生一个都说不出来。

戏曲剧种是根据起源地点、流行地区、艺术特色和民族等因素而划分的戏曲种类。据统计,我国戏曲种类共有360多种,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尚有据可考的有275个剧种。仅湖南省就有长沙、衡阳、岳阳、邵阳、零陵、常德等地方花鼓戏、湘剧、祁剧、常德汉剧、巴陵戏、辰河戏、湘西花灯戏、阳戏、师道戏、苗剧、新晃侗族傩戏等等剧种。

中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拥有几百个剧种、多达上万个剧目的戏曲,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念、做、打兼。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

3.你爱看戏曲节目或听戏曲演唱吗?

调查结果表明,“喜欢”的学生只有7.3%,明确“不喜欢”的占了43%,从这个调查可以发现,我们的戏曲观众基础不容乐观。戏曲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4.会唱戏曲唱段或者希望在音乐课上多学唱什么歌曲

调查结果表明,“会几句”或“不会”唱的占了97.3%;在音乐课上73.3%的学生愿意学唱“流行歌曲”,23.7%的学生愿意学唱“民歌”,只有3%的学生愿意学唱戏曲。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艺术工作者尤其是高校音乐院系及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者应该深思:学生缘何不会或不爱唱戏曲唱段?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音乐教师又是否会唱?即使有个别教师会唱,又是否能唱出戏曲唱段的“韵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院系该如何突出戏曲教学?

5.你知道海内外著名的“梅兰芳”是谁?

调查结果表明,91.3%的学生知道是“戏曲名旦”。但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看了电影《梅兰芳》才知道的。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京剧大师,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梅兰芳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我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基本观点与问题

出现如此不容乐观的结果,与近年来戏曲演出团体萎缩,戏曲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有关。究其根源,一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受到了各种新生艺术的冲击,人们的娱乐和休闲生活呈现多元化,戏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选择;二是流行歌曲大量侵入人们的生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年轻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却是知之甚少,对戏曲缺乏兴趣和爱好;三是戏曲没有创作出更多的受观众喜爱的剧目,戏曲创作与时代脱节;四是中小学能教授戏曲的教师非常有限,使得戏曲传承出现断层现象,等等。这些因素导致戏曲失去了它赖以生存与传承的基础——观众。

要改变戏曲观众断层现象,首先就要改革艺术教育的体制。我们要发展、繁荣戏曲艺术,可以以汇集和融合了各地方剧的艺术精华、我国目前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性剧种“京剧”为突破口,结合各省市地方剧种,在中小学积极开展有关“戏曲”教学的课程与活动(戏曲鉴赏或兴趣小组等),从小培养学生的戏曲爱好,为发展、繁荣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坚实的观众基础,达到更好地展现我国戏曲独特而绚丽的艺术风采。

可喜的是,从2008年春天开始,教育部实施“京剧进校园”工程,并率先在全国十个省市的中小学学校开展“京剧进校园”的试点,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旨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戏剧文化。目前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已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部分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发展我国优秀的“戏曲”文化艺术的春天即将来临。虽然我们湖南并不是首批试点的省份之一,但发展传统戏曲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级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由“京剧进校园”进而推广到全国各地优秀的地方戏曲进校园,将对发展我们的国粹及各地传统戏曲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较低的问题。在音乐课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戏曲内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并喜欢上更多的传统艺术,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意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且能胜任戏曲教学的师资,如果师资关过不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教学效果就将大打折扣。目前,一些试点省份在推广京剧的过程中就凸显了师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中小学音乐教师难以掌握戏曲如京剧的韵味,音乐老师能讲解一些戏曲理论知识已属不易,能唱几段京剧或地方戏选段的就更少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很难使学生对戏曲产生美感、产生兴趣。

由此笔者提出两个问题,即中小学音乐戏曲教学的师资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如何有效对接?中小学的音乐戏曲教学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将在本课题今后的研究及教学实践中得以解答。

参考资料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一、目前学生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的传统戏曲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既有国家资助的精华戏曲,又有饥不果腹、靠摆地摊维持生计的百姓戏曲;既有高达戏曲硕士的高级表演人才,又有没上过几天学的草根戏曲演员,可谓繁华与衰落同在,高调和低曲同唱。面对戏曲,学生既有机会步入高大尚,又有可能错失年华,进入生活的低层。这种两难选择,就是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困惑。纵观这些学生,专业基础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同。既有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又有读了几天小学的学生;既有农村学生,又有城市学生;既有学过一点戏曲基本功的,又有一点戏曲专业基础都没有的孩子,文化知识差别距大,戏曲专业基础差别更大。

调查学生学习戏曲的原因,有的学生文化课差,没有考大学的希望,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戏曲,掌握一门技艺,求得将来安身有本。还有的学生家长知道当前社会及戏曲院团有人才的需求,让孩子学习戏曲,以求将来有谋生的手段。当然,也有确实喜欢戏曲的学生,愿意投身于戏曲行业学习戏曲,但这样的学生只是少数。由此看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学习戏曲都是被动的。

综上所述,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大,素质差别大,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愿望不同。虽然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职责和愿望,但当前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接受信息的宽广,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艰难。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再制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戏曲理论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就戏曲理论教学做出探索。

二、戏曲简史的教学

中国戏曲史是戏曲专业首先上榜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这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培训优秀的戏曲人才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戏曲简史是戏曲理论课的首选课程。该课程既能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戏曲所走过的历程及戏曲的基本历史知识,又能引导和诱发学生了解戏曲,理解戏曲,热爱戏曲。

讲授中国戏曲简史,要把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线索、脉络勾画出来,有重点有主次,侧重近代戏曲的形成和繁荣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增加地方戏曲的内容,尤其是增加学生所学剧种的内容。这样把国家的戏曲史与地方的戏曲发展结合起来,既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性,又提高这门课的趣味性,还提高学习效率,可谓一举三得。当然,地方剧种内容要精练准确,有代表性,让地方剧种的精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国戏曲史中,代表剧目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剧目是戏曲的终极目标,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了解剧目,既是戏曲史的内容,更是在中华民族成长的故事中,了解中国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民族的优秀品德,增强民族的自豪感。特别是中国戏曲史中的春秋战国剧目、三国剧目、杨家将剧目、优秀的民间故事剧目、优秀的神话剧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承载体,是民族的根源。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剧目,既是戏曲史的教学内容,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三、文艺常识的教学

文艺常识的教学目的是让戏曲专业学生掌握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感悟理解艺术的共性,为学生的未来打开多扇发展的门窗。“中国戏曲从孕育、形成到繁荣昌盛,在艺术形态上始终坚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观念……”所以,戏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主要是话剧、歌剧)、电影电视、舞蹈等艺术门类,充分掌握这些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更好地理解戏曲。在此,要有选择地加强戏剧艺术中的话剧和歌剧知识及电影电视的教学份额。因为话剧和歌剧与戏曲是相邻艺术,电影电视也与戏曲相邻,且电影电视在当展迅猛,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流,让学生了解姊妹艺术的知识和艺术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戏曲专业。这门课程应该以作品分析理解文艺常识,以作品归纳理论。

四、艺术作品欣赏课的教学

戏曲理论课虽然对学生学习戏曲非常重要,但理论毕竟只在案头桌前。要深刻理解戏曲理论,应该有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验证理论。但对于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戏曲艺术,对戏曲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开设艺术欣赏课,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达到感性与理性同时升华。

艺术欣赏课要展示作品的门类齐全,既要有姊妹艺术,如京剧、越剧、评剧等戏曲,又要有兄弟艺术,如话剧、歌剧、舞剧等;既要有历史剧,又要有现代戏;既要有喜剧,又要有悲剧;既要有电影,又要有舞台剧。涉猎的作品要多,门类要丰富。这门课程柔性大,可在早晚课进行,也可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但必须有课后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特色和內涵,寻找作品中的细节和感人处,开发学生的潜力。

五、综合分析

因为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差异很大,所以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戏曲理论课应该从基础内容开始,逐步推进。

1.教学过程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所有的戏曲理论课与艺术作品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比如“三国戏”,《长坂坡》、《汉津口》、《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等,要把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知识及时代背景讲给学生,还可把这些戏的戏曲常识讲给学生,使“三国戏”的知识丰满厚实,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讲爱情戏,有《西厢记》、《梧桐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西厢记》可以把这个戏的背景资料,如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山西的戏曲资源等介绍给学生。以剧目带知识,把戏曲史、戏曲常识、文艺常识、艺术作品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感性带动理性,形象带动抽象,增加知识量,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道德标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素质教育;增强现实技术;中小学生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院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规定,各学校应增设音乐、舞蹈、戏剧等教学模块,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倡行,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方面应该挖掘本土精神文化,中国戏曲作为东方的最古老的戏剧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理应发挥其应有的魅力。笔者通过戏曲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从戏曲素质教育瓶颈、戏曲观念认知、实现方法、戏曲内容与互动、理论探索等几个方面对中小学戏曲素质教育进行探析。

一、戏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瓶颈

二、增强现实技术再现戏曲魅力

增强现实技术也被称为混合现实技术,它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产生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通过传感技术将虚拟对象准确“放置”在真实环境中,借助显示设备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并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②该技术最初用于航空航天训练宇航员太空环境,随后运用到了医学、心理学等领域,教育领域也在逐步进行新的探索。

(一)教室即“舞台”,营造“小剧场”舞台概念

(二)改造现有教室,创造“虚拟戏曲舞台”

(三)“虚拟戏曲舞台”流程图解

“虚拟戏曲舞台”的设计流程图(见图1),采用电脑处理器、Kinect体感识别器、投影仪、全息膜投影幕布等设备来完成的一个戏曲“虚拟剧场”的展现戏曲文化的“舞台”。首先“开始”进入电脑处理器,启动Kinect体感识别器、投影仪、全息膜投影幕布等一系列硬件设备。准备就绪之后,目标人物站在可识别范围之内,Kinect体感识别器进行人体骨骼捕捉和骨骼匹配,随之调动电脑处理设备里的戏曲内容数据库,通过投影仪,在全息投影幕布上进行成像,图形渲染实现虚实融合。这时候当目标对象活动的同时,全息投影幕布上的人物影像也跟着在运动,实现人机交互,当目标受众的骨骼捕捉部位僭越了可控范围区域,将会结束这个流程,反之则继续追踪,实时更新数据,进行下一轮的流程循环,实现一种教室环境中的虚实融合的互动式戏曲素质教育学习模式。

(四)Kinect骨骼捕捉实现戏曲

三、戏曲内容设计

(一)戏曲内容选择

中国戏曲是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齐名的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它是综合了舞蹈、音乐、诗歌、绘画等文化艺术而形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其中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曲是中国文化发展一个必然阶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唐诗、宋词并列称为“一代文学”。⑦戏曲文本的选取以元代曲目为主,明、清时期优秀的戏曲作品为辅,加上近代梅兰芳和翁偶虹两位先生的戏曲代表作品。“元曲”是我国历史上戏曲文学艺术的鼎盛代表,元代的统治阶阶级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新的草原音乐和草原文化融入中原,加上元朝统治者尚武轻文,取消科举断了读书人的仕途之路,使得大量的文人不得不与青楼艺妓为伍,靠填词编剧为生的同时赋予元曲自己的思想,使得戏曲成为可以在广场、剧场欣赏,也可以在书案细细品读的文学作品。⑧特殊的土壤孕育出了元曲文化,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小学戏曲素质教育中,还原戏曲的原有面貌和文化内涵,再加上增强现实技术的“多功能”属性,来帮助戏曲文化在教室空间中得以展示,促进戏曲文化的素质教育。

(二)戏曲文本解构,引入游戏互动机制

四、增强现实技术下的戏曲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一)“三角式”学习环境

(二)创新式教学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戏曲专业创新实践

一、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中等戏曲职业教育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职业教育,其特点是:1.中等艺术职业是突出艺术职业化的教育;2.中等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技能,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3.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突出经济功能的教育;4.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突出艺术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①

针对中等戏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者应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去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体方法为:1.智能培养,把自己由理论型变成实践型的新型学习者;2.培养各个长处使自己由专一型到复合型人才;3.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使自己由专业型到职业型;4.主动学习研究,使自己由被动到主动,转变成主动学习型人才。②

二、加强艺术职业院校戏曲教师素质的培养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如得一欧冶”,这说明了教育者在发现、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和主导地位。③戏曲教师自然是戏曲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戏曲教育的效果,也对学生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队伍要双师化。④

(一)不断充实戏曲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飞速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戏曲人才,戏曲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戏曲教师教学能力和戏曲表达、创作能力。戏曲教师若能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较强。这类教师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上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戏曲作品。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投入,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从理论教学转变,要求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参与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做法上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大力建设训练型团队活动,兴办文化产业、专门工作室等,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⑤

目前,社会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艺术职业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创新:

(一)创新传统教学观念。其一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是改变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是改变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变传统课堂气氛,调动教师与学生在戏曲课堂上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戏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戏曲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戏曲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达到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戏曲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一是“吸引”,每堂课都应该保持做好“吸引”的工作,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推理、判断、回忆等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愿意自我改正。二是“主动”,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适度”。教学的适度,就是要使教学深度、进度和广度能与学生相融合。因此,戏曲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掌握达到广、博、熟的程度。

艺术职业教育培养是以戏曲创作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而我国现代戏曲教育应该将上述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希望通过戏曲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使艺术教育达到一个理性的效果,让戏曲教育成为学生表达情感和提升人格魅力的专业教育,从而达到艺术职业院校戏曲专业人才模式的培养的理想效果。

四、社会环境创造条件推进戏曲学生创新

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在于戏曲创作的创新,要想戏曲一枝独秀就要做好戏曲创新。

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戏曲在各个媒体渠道都随处可见,就连四五岁的孩子都会秀上一段曲子,所以说戏曲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所以社会环境也为戏曲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会,那么,作为专业的戏曲学习者更应该充分利用各个机会去演绎不同的人物,从而做到更深层次地理解戏曲创作戏曲,这就是实践出真知。作为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戏曲学习者,由于年龄小、经历少,对于戏曲中各个人物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所以每一次机会都应该看做是锻炼自己的最好途径,有批评才会有进步,有鼓励才会有创新,现在社会环境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万事俱备只欠自身的能力提高。这个能力最主要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整合的能力。

戏曲要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继而创新,要在大众能接受的范围内创新,没有继承而一味地创新就会丢掉戏曲的本真,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创新者都必须理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⑥

注释:

①②潘玉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策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3—125.

③张璐.浅谈艺术职业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四川戏剧,2010(6):139—140.

④⑤林冰琦.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185—187.

【关键词】培养;戏曲欣赏;兴趣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综合艺术,它包括剧本文学、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戏曲音乐则综合了古代的词曲音乐、舞剧音乐、说唱音乐以及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在戏曲中的作用主要是抒发人物的内心情绪和调节、统一舞台节奏。戏曲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念白、器乐、唱腔。念白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说话,器乐是有乐器演奏的场景音乐,一般起衔接作用,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京剧就有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合成。每种唱腔又有不同的板式,如快板、慢板。正是由于其复杂的程式化加之因地方方言的限制及大众传媒的音乐导向的影响等因素,青少年很少去了解关于戏曲方面的知识。大都偏好流行音乐,而对戏曲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欣赏便非常困难和艰涩。在流行音乐充分占领学生视听领域的今日,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戏曲部分,便成为高中音乐欣赏课的一个难点,如何努力引导学生对戏曲音乐形成鲜明的印象并达到审美目的进而内化为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层面,是个极需探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理解。

一、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欣赏内容为切入点,挖掘内涵,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

在流行音乐占据青少年欣赏主体的时代,戏曲一直被排在青少年欣赏的边缘化地位,许多学生对戏曲不了解,甚至谈起欣赏戏曲唏嘘不已,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和切入主体成为关键点。我发现,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欣赏内容为切入点在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以电视剧《大宅门》的主题曲作为切入点为例,这首主题曲概括了以医药为生,带有豪迈民族气势的大宅门,历经百年风雨所惯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主题曲的歌词内容切入,挖掘此曲所表达的内容和反映的精神领域,“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乱世风云乱世魂。平生多磨砺,男儿自横行,站住了是个人。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集百草要让这世都香。无悔一腔血,有意济苍生,百年风雨大宅门”。可让学生跟唱,领悟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首歌的旋律吸收了京剧散板,吸取了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曲调、风格,并且用民族唱法演唱,虽为女声独唱,但是整首歌曲确实充满深沉,带有豪情,加强了这部电视剧的民族特性;依据剧情、歌词,运用配器等多种创作手段,对旋律进行丰富和发展,配器中用到了“急急风”这个京剧锣鼓经,借以突出京腔京韵这一艺术个性,达到了深化这部电视剧主题思想的目的。由此,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心态,从内心油然生出欣赏的热情。

二、通过范唱、教唱,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教师可通过范唱、教唱给学生简单易学、耳熟能详的戏曲片段,如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及《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全方位欣赏作品。可在讲述完京剧行当、表演形式的基础知识后,重点在“表演”上下功夫,并配合身段表演。学唱的时候请学生注意托腔唱法及有板有眼、依字行腔。表情应生动、到位,尤其学身段时一招一式要体现京剧的韵味;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从而对京剧戏曲艺术产生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弘扬中国传统艺术。能积极热情地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能和他人合作。为了收到更好的欣赏效果,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视频学习并在课堂上分组表演;并对表演的效果让学生们子自己提出评比结果。

三、通过多种途径,将戏曲的多元因素融入教学

戏曲涉及文学(剧本唱词)、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诸多艺术领域,戏曲音乐在戏曲中的作用主要是抒发人物的内心情绪和调节、统一舞台节奏。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综合体现在演员创造的人物身上。常言说“写戏就是写人物”,“演戏就是演人物”,所以在欣赏戏曲音乐时要注意音乐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王国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因此我们要结合戏曲的情节发展来欣赏音乐,而不能脱离戏曲去欣赏戏曲音乐。戏曲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戏曲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搜集大量的音乐史料,将故事、诗歌、散文、舞蹈、游戏、表演,美术等引进课堂。在教学中将戏曲表演中行当(生、旦、净、丑)结合起来,将课外搜集的脸谱面具表演结合到课堂中,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结合地方戏,剧种多样化,全面提升欣赏品味

五、结合戏曲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尝试在音乐创作中融入戏曲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利用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例如通过学生们最熟悉的周杰伦演唱的《霍元甲》中的一段仿女腔的唱词以及陈升作词作曲的《onenight北京》中的一段京剧唱腔,从研究性学习方面出发,让学生们更广泛的收集、整理资料,探究戏曲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以及戏曲元素在运用到流行音乐创作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和引起广大听众的共鸣。进而理解戏曲艺术这一历史文化传统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高校教育;戏曲进校园;意义;策略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戏曲逐渐分化出京剧、吕剧等众多剧种,并且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戏曲种类,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高校作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单单停留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发挥自身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学生可以在对戏曲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深刻认识的同时,还能了解戏曲艺术背后所包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这也为学校开展美育、德育等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和突破口。

一、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育课改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改的根本出发点,其旨在将学生培养出符合时展以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戏曲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戏曲艺术文化,如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旋律、服饰及化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元素与美的魅力,这些戏曲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价值观念。比如,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为核心的戏曲剧目,如关于弘扬正义,热爱民族、孝敬父母的戏曲作品众多。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学生可以在体验和学习各种戏曲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到这些戏曲作品背后包含的人生价值观念,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促使他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那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戏曲作品引进校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戏曲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意志和精神,助力其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保证其“智”与“品”的同步发展。

(三)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心理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乃至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需要持续传承与发展下去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审美观念、娱乐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相较于以往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这种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是国内主流的戏剧文化,甚至许多剧种已经面临着濒临失传或灭绝的困境。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传统的戏曲文化,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但是如果观众无法欣赏戏曲这种独特而高雅的文化,那么戏曲改革必然不会成功。而高校是进步文化诞生、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将戏曲引入高校教育中可以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也会使一大批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表演欲,并促使他们逐步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形成传承与保护意识,这可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一大批生力军,总之,这对保护、弘扬、改进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具体策略

(一)创办专门的戏曲类高校及专业

(二)开设专门的戏曲赏析选修课程

(三)丰富戏曲文化类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中国戏曲网络媒体网络传播

一、中国戏曲的网络传播现状与特征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但这些传播形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对戏曲综合网站、专门戏种网站、戏曲论坛、博客和其他网站戏曲内容的调查研究,归结起来,戏曲的网络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戏曲网络呈现方式多样。

戏曲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存在和传播,网络为戏曲提供的新的生存空间,给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手段和机遇。戏曲在网络上主要通过戏曲类网站、综合类网站上的戏曲频道、视频网站上的戏曲资源等形态呈现。

1.戏曲类网站

戏曲网站已经成为传播戏曲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对戏曲的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戏曲网站日益增多,戏曲网站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有戏曲资料、戏曲知识、戏曲动态信息、票友戏迷互动、音视频共享等。

2.综合类网站上的戏曲频道

3.视频类网站上的戏曲资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7日《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其中近4000万用户为只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

(二)戏曲网站资源海量,但重点不突出。

网络是一个各种新闻、信息、资讯、思想、观念铺天盖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媒体,海量性是网络媒介与生俱来的特性。戏曲网站也不例外。综合类戏曲网站上的戏曲资源丰富,有戏曲新闻、演员介绍、剧本介绍、戏曲知识普及等信息,更有戏曲音频、视频,大多数网站都提供戏曲音频视频材料的下载或在线观看,这些给想通过网络听戏或看戏的受众提供了很大便利,也为想深入了解戏曲的人提供了便利。

表1戏曲资源的网络呈现方式

与此同时,问题也相伴而生。这些网站的戏曲信息和音、视频往往一应俱全,但没有重点,使得网站风格不鲜明,针对的受众也不够精确。

网络媒体不仅真正实现了海量信息、即时迅速的大众传播,而且使“广播”(broadcasting)变成“窄播”(narrowcasting),使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被极度分散,因此,受众的选择显得越来越重要。网络时代的受众已经从传统的“大众”转向“分众”,即为某一特点的受众量身打造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提供他们想要的服务。当前的大众传播时代,准确来讲,已进入分众化、小众传播时代,传播对象开始分层、分区。只有对自己的受众实行明确的细分,才能够更好地牢牢抓住自己的目标对象,为传播内容的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也为信息的选择及处理提供依据。

戏曲网站的建设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戏曲爱好者是一个群体,但这个群体内部也有年龄、职业、水平上的差异性,为不同特点的受众量身打造不同主题特色的戏曲网站,会使网站的利用更加高效。

(三)戏曲网络受众被动接受信息与主动索取信息方式的结合。

与戏曲的其他网络传播形式相比,搜索引擎传播的重要特点在于搜索引擎对信息的排列筛选影响受众信息选择。

(四)戏曲专门网站多为非盈利网站。

大部分戏曲网站都是依靠个人自筹资金建立并运作的,并且发起人从中盈利很少。例如“咚咚锵中国戏曲网”的主办者即为几位戏曲爱好者,分别负责网站策划、、运营、外联等业务。又如戏曲OK网的网站介绍这样写道:

戏迷OK网一个免费的戏迷作品自娱自乐平台,纯属个人爱好出资建立,比不了那些大型网站,权当是给戏迷爱好者一个交流自己作品的网上小天地。

本人原本跟互联网及网站毫无干系,只因当年令人恐惧的“白色时期”――非典,令我在家困守数月,感谢不用照面的互联网语音聊天,也感谢天籁、莲灯千炬让我在那个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不至于烦闷。[3]

很多戏曲网站都仅仅以个人的力量和依靠个人对戏曲的热情维持运作。由于投资回报率等原因,戏曲类网站很难得到投资及融资。

很多戏曲网站注册了域名,租赁了站点空间,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到后来却渐渐忽视了日常维护工作,甚至使网站的链接出现问题,很多网站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复存在,其中包括不少老字号网站,如“时代国粹”(省略)、“袅晴丝――中国昆曲网”(省略)。

二、中国戏曲的网络传播策略

网络传播是新兴的传播方式,有自身的传播特点,与戏曲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相结合时又会产生各类问题。那么戏曲如何更好地通过网络这种方兴未艾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传播呢

(一)戏曲类网站应形成自身特色。

以戏曲为主题的网站(含网站附带的社区BBS及主题论坛、贴吧等)数量与日俱增。从数量上来说,在综合戏曲网站、特定剧种剧目网站和演员个人网站中,京剧类网站、演员个人网站的数量占主导,网站的制作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类型网站数量偏少,质量上良莠不齐。网站的建设者应从全局出发,抓住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及亮点,使戏曲网站在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新的网站建设应着力避免类型上的重复,这样既可以突出自身特点,又可以避免相同类型的网站与自身网站争夺网民,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戏曲网站中戏曲资源有多种呈现方式,有些资源类别含混难以分界,模棱两可的情况时有出现。因此,建议网站经营者根据自己的网站特色将各类资源系统整理,分门别类,归结成网状体系,这样既有利于节省空间,确保网站的正常运转,又能使网站特色更加凸显。

戏曲演出资讯、采访报道等均为新闻类信息,需要有极强的时效性。一些戏曲网站或综合网站的戏曲频道有时疏于管理,信息更新过于迟缓,甚至有停滞的现象。调查中发现很多网站信息更新不够及时。各网站、栏目应努力保证戏曲信息与其他信息得到相同的待遇和重视,并努力使采录的信息、资源精准、经典,有时效性和参考价值,重要信息及紧急信息可采取浮动窗口或弹出窗口的形式引起网民注意。

(二)加强戏曲类网站与其他网站的合作。

(三)开发新的戏曲领域。

(四)培养新的受众群体。

(五)对于公众参与的群组类网上交流环境进行维护。

三、结语

但与此同时,戏曲作为一门古典艺术,它的艺术灵韵(Aura)就存在于剧场之中,它的艺术形态是成谱系的。[6]中国古典戏曲之美在于故事情节与人物表演、服装、道具、音乐的完美结合,甚至现场的气氛、场景都是戏曲表现的重要因素。网络上的戏曲传播虽有着种种优势,但仍不能取代传统的剧场传播。网络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为戏曲吸引更多的受众,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发现戏曲之美,由此愿意踏入剧院观看戏曲演出,开始真正的戏曲探索和延伸体验,这才是戏曲网络传播的应有步骤。

参考文献:

[1]CNNIC第52期《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省略/html/1265769514d

1861.html.

[2]彭兰.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5.

[3]戏迷OK网.关于本站及本站使用协议.省略/Auto.Asp.

[4]苏博.戏曲的网络传播.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戏曲教学;对策;平衡

1前言

在悠远长久的中国发展进程中,戏曲艺术有着长远的历史,在经过很多代人的不断完善以及舞台实践,戏曲表演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为了确保戏曲艺术能够得到长久的传承,戏曲教学是保障。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戏曲教育是首要前提。当戏曲艺术缺乏戏曲教育的时候,就不能把戏曲艺术推到当前的高度。对于戏曲教育来说,理论以及实践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平衡两者的关系,能够推动戏曲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能够推动戏曲教育的变革。

2戏曲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实况

2.1戏曲教学的实际情况

2.2舞台表演实践的实际情况

2.3戏曲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第一,课程细化。由于课堂细化,从而忽略了戏曲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平衡,在当前的戏曲教学中,课程的分类早就得到确定,教师的工作得到细化,某一程度而言,虽然能够促使单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长期下去,将会促使教师逐渐的运用机械组装式的模式进行教学,进而导致了教学和实际脱节的情况出现,最终将会对学生的舞台表演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会导致两者不平衡。第二,舞台表演条件。当前,很多的院校都十分重视戏曲专业的实践教学,但是学校的表演实训并不能与观众进行真正的互动,从而导致学校的实践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为此,一定要在表演舞台中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接触到观众,感受到舞台表演的分为。同时,学校可以在期末考试的地点选择在舞台,从而促使舞台成为学生考试的考场。

3促使戏曲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平衡的有效对策

戏曲专业培训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加多的高素质戏曲表演人才。为了促使学生舞台适应能力以及素质的提高,学校一定要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要促使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一,要确保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戏曲教学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技术,不单单能够带动课堂的气氛,同时也能促使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经过自身修改过的片段,并要在片头配上解说词,从而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在学生认真观看片段的时候,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表演者表演的精髓。第二,提供更加多的舞台实践环境。学校一定要加大对戏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的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舞台表演实践经验,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好的运用戏曲知识,并能够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学校可以与一部分的文化单位签订合同,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最终能够促使学生表演水平的提高,并能够满足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的要求,确保戏曲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平衡。

4促使戏曲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平衡的意义

学校定期的展开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舞台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真切的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戏曲人才,并对于戏曲教育改革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确保戏曲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平衡,能够促使教师真正意识到戏曲教学不单单是课堂教学,还有实践教学,从而能够推动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式,最终能够促使戏曲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

5结语

总而言之,戏曲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平衡,能够促使学校戏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有效的培养高素质的戏曲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戏曲;音乐形象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戏曲表演感受音乐形象

小学音乐教学与戏曲结合不但能突出音乐教学与不同领域融合产生的独特效果,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状态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比如,在《孙悟空打妖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西游记》故事非常熟悉,并很有兴趣进行故事角色模仿体验的心理,在学生熟练掌握音乐旋律特点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对这段故事内容进行情节创编。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把书本内容改编成小型儿童音乐剧,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出来。在小作品初步成熟后,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对作品表演的评价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对戏曲学习了解的程度和体验兴趣。

二、引导学生探究戏曲表演技巧,增强音乐作品学习效果

音乐和艺术表演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结合具有一定表演性质的戏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愉悦性,使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这样的音乐教学不但能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而且还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运用合作探究、表演体验的学习方式实现游戏和戏剧表演结合

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表演,可以提高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从而激发他们产生戏曲艺术创作的灵感。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的过程中,要把具有不同音乐能力的学生分组,这样可以做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音乐课堂采取游戏形式更能发挥小学生天性,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也提倡低年级音乐教师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随着交往意识和学习参与愿望的增强,对音乐情感表现力和歌舞游戏角色扮演的要求也逐步升高,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学生戏曲表演的难度。此外,教师组织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学习后,要为学生提供故事创编的空间,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拓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审美观点,不能用自己的观点代替学生真实体验,要营造师生之间共同探索钻研的良好氛围,进而增强学生戏曲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在提高音乐表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促进戏曲与音乐有效结合。

2.通过综合学习方式刻画出戏曲形象的内心世界

戏曲表演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戏曲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音乐情感因素来引导学生分析戏曲人物的心理,并把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转化成让人信服的表演手段,并运用道白、表情和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从而生动再现人物。在音乐与戏曲结合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要以综合性的方式进行。在音乐教学拓展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戏曲表演时,要特别注意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刻画。教师在音乐戏曲创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戏曲演唱,感受戏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色彩,从而丰富他们的音乐内涵。音乐文化丰富的内涵需要深入挖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师对小学音乐与戏曲的结合教学需要建立在体验表演的基础上,并融入综合性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达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戏曲演员;专业技能:艺术修养

表演艺术是以演员自身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是人演人的创作活动,不要以为演员具有人类的一切情感内容,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活动,而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艺术修养。

1专业技能训练

1.1形体训练

对于演员来说,形体是最基本的创作材料。形体训练,即对演员进行科学、规范的形体基本功训练,对演员原有的未经训练的自然形态进行改变,使其端正、舒展、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具有演员所需要的可塑性。扎扎实实地打好身体的基本功,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把粗糙的身体变得细腻些。”戏曲演员要完成基本功训练。主要是训练腰功、腿功、身段、台步、软硬毯子功、跳转等。戏曲演员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基本功和技术训练,积累大量的程式手段,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为戏曲表演特征对演员来说,①有严格的行当区分(例如:生、旦、净、末、丑)和程式化,一般不跨行当表演;②戏曲表演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来完成的,它比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和影视、话剧等艺术形式更夸张,具有很强的象征写意性;③戏曲表演受外部音响伴奏的节拍与弦律的约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演员是在规定情境中,运用自己形体的多种变化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1.2程式技巧训练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程式是生活的模仿,又是生活的概括、夸张、装饰甚至变形;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程式化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如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有水袖、甩发、翎子、帽翅、髯口、指法等程式技巧,表现一定规定情境的有:“趟马”、“走边”等;表示两军交锋的有:“小快枪”、“三十二刀”、“打群档”等。演员只有经过长期的形体程式技巧训练,形体动作才能完全适应戏曲舞台的需要。才能使体验得到准确、生动、鲜明的体现。试想一个演员上了台一没腰功,二没腿功,台步走不了,靴子不听使唤,甩发缠在一起,还怎么演戏,满肚子的理论和角色体验也将化为乌有。

过去一些著名戏曲演员,虽然他们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他们通过长期技术训练和舞台经验,掌握了舞台表演程式技术的规律,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感悟,因而他们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顾一盼,总是那么协调,达到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地,他们在戏曲舞台上创造的任务格外丰满,光彩夺目。

1.3戏曲音乐、唱腔、念白的训练

2文化艺术修养

2.1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戏曲表演的基础,演员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应当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演员只有对文化知识不断学习和钻研,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并将所学知识逐渐转化为表演的艺术,渗透到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对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品位产生作用。在舞台上,不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演员要逐步学会把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来指导和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能力,这也需要广泛的文化知识,诸如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以及一切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知识作基础。

戏剧剧本作为文学的基本样式之一,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世界文学史上,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沙恭达罗》、莎士比亚作品、易卜生的现实主义剧本、荒诞派戏剧等一座座高峰巍然耸峙;中国文学史上,则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关汉卿自铸伟词、《牡丹亭》“家传户诵”、《桃花扇》“时有纸贵之誉”等等一系列名作佳品。然而时过境迁,西方的戏剧创作薪尽火传、绵延不息,达里奥福(1997年)、耶利内克(2004年)、哈罗德品特(2005年)等剧作家相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世界文学的巅峰;中国的戏剧创作却陷入了无奈的停滞,除了源于西方的话剧时而还有个别佳作面世以外,传统的戏曲文学创作出现了一段几近断层的低潮期。

当前文化界对戏曲的态度总体上“遗产保护”多于“文化研究”,这样的态度对戏曲的存在与发展无疑是最大的困境。一种艺术形式被判定为“遗产”,本身就是对这种艺术现世存在的最大否定——“遗产”这个词总是使我们更容易注意它的历史价值而非其本身的艺术魅力。是否戏曲和戏曲剧本真的走到了它的尽头了呢是否戏曲的存在只具有历史文化学的意义,只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科学理性时代,人们对一件无价文化艺术品的珍视和崇敬”[1]呢

创作群体的局限,新作品的缺乏,是当前戏曲剧本创作存在的一个问题。谢柏梁先生的《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是国内唯一一部以“文学”命名中国当代戏曲剧本的专著,这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对中国当代戏曲剧本创作作出统计和评价的专著之一[3]。与其他文学史中名家名作往往星罗棋布、熙熙攘攘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部文学史里,只列出了郭启宏、魏明伦、郑怀兴、陈亚先、王仁杰、周长赋、罗怀臻、陈西汀、顾锡东、马少波、李学忠等十数位比较知名的剧作家,而且往往某个剧作家只有一至两部作品可堪一观。与全国剧种总数超过250个、演出团体超过1500个、全年演出超过25万场的演出规模[4]相比,戏曲的剧本创作滞后状况令人担忧。创作人群狭隘,创作成果自然相应地稀少,许多剧团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旧有剧本,将那为数有限、质量也有限的几个剧本翻来覆去地搬演,作品严重脱离当前的现实,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尚奇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戏曲在许多年轻人观念中的陈旧形象,创作人群的狭窄与新作的稀疏要负一定的责任。

情节的不够严谨不够精彩还比较容易弥补,相比从前的剧作,当代许多新编的戏曲剧作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甚至不乏这方面的精品,例如京剧《曹操与杨修》、黄梅戏《徽州女人》、蒲仙戏《秋风辞》等。其实对于当代戏曲剧本的创作而言,情节的缺陷只是小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思想性的缺失。当前大量作品的创作思想基本停留在传统文学时代,主题上多是宣扬精忠报国、善恶报应,内容上无非贫女含冤、公子落难、忠臣蒙屈,这些作品中,人物经常严重背离现实可能,情节也常常粗陋不堪、缺乏吸引力。与当代许多电影或电视剧情节上的环环相扣、悬念上的此起彼伏、人物形象上的真实可亲相比,大量戏曲编剧的粗陋更是表露无疑,这是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走进剧场、甚至羞于走进剧场的原因之一。

曹文轩先生在《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和《第二世界》中有几处精彩论说,我以为谈到了当前大部分中国戏曲的病根:

(中国戏曲)较多地注意到了人在物质上的痛苦,而很少注意到人在精神上的痛苦。对痛苦的感情缺乏克制,缺乏风度。它做不到像西方文学那样将崇高感作为悲剧的效果,而是将怜悯感作为悲剧的效果。[5](P.64)

……西方悲剧最终产生的是震撼灵魂的力量,而中国悲剧仅仅流于悲苦感情的倾诉,最终缺乏崇高之美感。[6](P.304-305)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曲被请出了当代的文学殿堂,也丢失了对新一代知识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只是越来越沦为老年人——特别是知识底层老年人——的“过时”消遣。

戏曲剧本的当代文学身份缺席,是对戏曲当前困境的又一增遽:市场上,与流行文化相比,戏曲显得过于边缘化、过于雅致;文化上,与当代文学相比,戏曲又显得过于粗陋、过于俗白——这种两难的中间者困境却绝不是像金庸武侠小说或者好莱坞电影那样能够雅俗共赏的潇洒悠游。这样的两难困境造成了戏曲演出的严重不景气。城市中上知识阶层很少参与戏曲消费,宁愿将文化消费托付于电视或者明星演唱会。戏曲演出虽然受到了一部分下层百姓特别是老年观众群的追捧,但演出票价低廉,市场潜力有限,欣赏群体知识素养的低下也不利于戏曲本身艺术性的提高。由于这种不景气,大城市的剧团经常要仰仗政府资金扶持,中小城市的各类剧团则举步维艰、濒临破产解散的境地;农村的民间剧团固然演出频繁,但水平低下,欣赏群体也只限于中老年观众,同时受到日渐普及的电视网络的冲击,日渐萎缩。戏曲演出的严重不景气,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研究员的《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7]文中已经作了相当详细的叙述,此处不再多言。

困境是客观存在的,但我认为,中国的戏曲远没有达到凄凄惶惶走上绝路的地步。

关键词:戏曲教学主体性发展

一、现代教学观的核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弘扬人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题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借苏格拉底之口,用“洞穴中的囚徒”为隐喻,道出教育的真正含义:教育是把人的灵魂、精神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见世界引向真理世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素质教育指向不断发展的教育主体的个性生命的生成,聚焦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将人提高到大写的“人”的高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就在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升学生的地位,发现学生的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2.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扬弃

二、学生主体性的特征

教育的出发点、着眼点、归结点在于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即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在客观上要求戏曲专业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认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真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

研究学生的主体性问题,首先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自主性体现为一种人格的独立,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决等自我意识;能动性是指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认识和实践;学生的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表现为对自身和外在事物的超越。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主体性的灵魂。由于戏曲艺术学艺苦、成才率低,戏曲教学模式、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戏曲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戏曲专业的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自主性较差、能动性不强和创造力不足的现象。针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特征,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探索中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戏曲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探索

1.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转变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者的角色,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在现代主体教育的理念下,一个戏曲专业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丰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接意义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致力于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差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专业审美情趣和思维的感性化使戏曲专业学生个性较鲜明,敢于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浪漫的生活方式。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个体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戏曲专业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学业,要求学生“唱、念、做、打、翻”“手、眼、身、法、步”样样精通。教师应多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成绩,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2.创设对话交流的教学氛围,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对话和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已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笔者多年从事南音的教学,南音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保留得最丰富、最完整、流传最广的大乐种之一。为唤起学生对戏曲及古老、高雅的南音艺术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笔者和学生在课外共同搜集戏曲与南音资料,在课内进行丰富多样的对话交流,如探讨南音唱腔、韵律、用嗓等问题,比较南音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特点,讨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等。师生之间全息互动的交往、对话、沟通,构成了由目标到实践、由潜性到显性的层级关系。这种富有开放性、启发性的对话从两个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能动性:其一,对话双方平等互动,学生和教师一样,都在表达、倾听、思考,敞开心灵,彼此接纳;其二,对话产生实质性影响,即通过对南音的不断深入探讨,达到知识的积累、灵感的唤起、思维的启迪、视界的融合、意义的生成。戏曲教学过程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

3.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灵魂。要激发学生戏曲学习的创造性就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学习戏曲的过程成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过程。比如,在南音唱腔的组织上,笔者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的条条框框,吸取各剧种和姊妹艺术的精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又如,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戏曲“程式”。

戏曲艺术的演绎有着“人戏合一”的近乎唯美、苛刻的要求。在舞台上将一幕戏曲精彩绝伦地演绎出来,既是艺术实现的要求,也是演绎者(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的定义是: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因此,在戏曲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正是引导学生走上自我认识、自我驱动、自我实现的大道,从而促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精神境界得到全面提升,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戏曲文化的历史重任。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THE END
1.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解读Q1: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播音学、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以及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口语表达、全媒体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http://hdxc.henu.edu.cn/info/1015/4239.htm
2.艺术传播学邵培仁主编邵培仁等著.pdf文档全文免费预览坐标 :什么是艺术传播学 任何一 门科学 的产生 、进步和发展 ,都有赖于对它 的研究对 象和方法 的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 。 要建立艺术传播学 ,就必须先 明确它的研 究对象 ,这样 ,才 能把我们对艺术传播现象 (包括语言艺术在 内的所有艺术 的传播 现象 )的研 究引向深入 。那么 ,作为传播学一个分支学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13/6114211041002113.shtm
1.AM讲座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女性与艺术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AM讲座|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女性与艺术 一些和生活用品有关的物品,因为通常由女性从事生产,而被视为家庭内部的劳作,不是工作。此外,西方古典美学又认为绘画、雕塑和版画是唯一合法的艺术形式,编织、陶器、泥染、面具制造等往往被视为工艺品。西方对艺术和工艺的区分使非西方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被贬低, 但在艺术人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13003
2.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大纲之艺术概论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多种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地消费、签赏和批评等活动。 (二)艺术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1)模仿说 http://www.jxztc.com/show-132-315440-1.html
3.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解读二、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的资助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艺术基金资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项目;...https://www.mct.gov.cn/preview/whzx/zsdw/gjysjj/201903/t20190320_837859.html
4.独家丨全国10所211院校电影招生信息汇总!电影研究以多元的方法论视角,研究电影艺术,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现象,包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研究领域。广播电视艺术是高新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交叉的产物。本方向不仅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影视艺术理论及影视文化传播,更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影视制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戏剧研究主要研究戏剧的现象和...https://m.douban.com/note/855179297/
5.江苏自考27786《公共关系学》教材大纲江苏自学考试教材大纲2.大众传播:职业传播者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同时向众多的接受者传播信息,以期对传播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大众传播的特点表现在:(1)传播者是一个群体,具有内部分工;(2)接受者具有开放性;(3)信息量大,信息全面;(4)具有同时性和可复制性;(5)反馈间接、不同步。 https://www.js-zk.com/jszxksjcdg/25594.html
6.说服的语言艺术论文6篇(全文)说服的语言艺术论文 第1篇 一、说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 攻心为上原则 用兵之道, 知己知彼, 攻心为上。说服人也一样, 必须具有心理针对性, 才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有效说服的前提是了解对象, 把握心理。说服前, 应充分了解说服对象的基本情况、个性特点、观点态度、需求好恶;说服时, 善于察言观色、揣情...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r7hchg1.html
7.图形创意考试要点用户1328056431(二)图形传播的对象是谁? 设计目的不同,传播对象不同。(如:老人、青年、学生、) (三)图形的传播媒介是什么? (如:招贴画、影视作品、网络等) (四)图形传播的社会环境怎么样? 图形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播的,在社会的特定时间与特定地点,有特定的社会情况,包括政治氛围、文化底蕴、风俗习惯。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f28886f01007lu4.html
8.2019级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招生对象:本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五年制中高职衔接学生。 全日制三年专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艺术团体、文化演艺公司、文化传媒机构、基层文化馆以及各类商企第一线岗位需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美学、文化艺术等...https://www.hnwmxy.com/jiaoxuekeyan/jiaoxuebiaozhunfabu/rencaipeiyangfangan/2019/1023/5237.html
9.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论文主持人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栏目的宗旨、特点及传播对象,从心态、思维到语言方式做出恰如其分的调整,在风格稳定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特色,受众也才能从主持人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中领略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把握语境 1、适应栏目语境。 主持人语言要做到与栏目和谐,就必须对自己的节目有较为渗透的理解和把握,包括节目的...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57774.html
10.《数字影像设计与制作》复习资料32.定位策略:定位就是将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从市场出发,确立传播对象:从消费者的信息心理与品牌认知实况出发,确立诉求点,投消费者之所好,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产品阶梯上占据有利的位置,这个位置一旦确立起来,就会使人们在产生某一特定需求时,首先考虑该品牌。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11-112...https://www.wjx.cn/xz/2606437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