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播学的理解(精选5篇)

1.1传播学课程偏理论化,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1.2“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渴望互动的矛盾

2独立学院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1传播学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以国家级重点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例,教材共有十五章,如果按部就班地从第一章讲到第十五章,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繁多、无头绪。结合新闻学专业的特点,并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后,把教材的十五章进行整合,利用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简单易懂的特性,把教材的诸多章节合并到此模式中,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研究。这样,就把原本十五章的内容整合为三大部分,经过整合后,全书的逻辑框架变得简单,学生易于理解。见表1。

2.2案例教学

2.3以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课程改革

首先,探索建构式教学模式。建构性学习模式强调为了理解而学习,通过问题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与意义结构。这种理论认为,认识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加接受的过程,而是认识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的接受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相反地,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于是,学习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种理论下,新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传统的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伙伴,而不是主导者。学生们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或者议题,分成小组,每组4~6人,主动收集资料,课下小组内部思考讨论,然后将小组讨论的成果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例如,2012年当韩国舞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时,可以借此为议题,用建构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传播学原理对《江南Style》的走红进行思考分析。

第二,重视案例研究。为了保持传播学应用性的特点,教师应当重视案例研究,建立传播学教学的案例库。选择案例时,注意案例的典型性与时新性,一方面,典型的案例具有代表性,例如,“魔弹论”的经典案例: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结果使成千上万的听众误以为真实的事件正在发生,造成极度的恐慌。另一方面,新近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性。教师有必要对每年的新闻传播热点话题进行梳理分析。

3结语

虽然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具有偏理论性的特点,但传播学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只有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传播实践能力,传播学课程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基于此,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教师应熟悉教材,以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建构式教学模式,重视案例研究,鼓励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利用课程教学改革,解决目前独立学院传播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关键词:仪式观;芝加哥学派;詹姆斯凯瑞

一、仪式观与传递观的分野

在詹姆斯凯瑞提出仪式观与传递观的分野之时,正是传播学美国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之时,美国的传播研究将效果研究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及其核心内容,重视受众在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作为量化研究的代表,开创了美国效果研究的经典范式并在美国传播学界传习。詹姆斯凯瑞表达了对这种研究范式以及传播观念的不满,因而提出了仪式观与传递观两种传播学研究分野的观点,认为美国人对于“仪式观”的观念相对“淡薄”,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

二、仪式观的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溯源

在仪式观提出之际,詹姆斯凯瑞毫不掩饰自己对芝加哥学派的好感,坦言自己对传播学的探究始于杜威对传播的定义和解读,称自己的传播学研究“始于杜威”。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及理论深刻地影响着凯瑞关于传播学研究视野的论述。芝加哥学派作为20世纪初到30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派系,在传播学系统成型之前对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有着一定程度的奠基意义,在美国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中,许多理论都可以追溯到芝加哥学派的思想源头。同样,詹姆斯凯瑞所提出的仪式观的思想也可以从芝加哥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到其根源。

(一)杜威的传播思想

首先,詹姆斯凯瑞从杜威开始,解析了杜威对于传播的定义,并将其关于传播建构社会共同体的思想直接运用于对传递观的解读:“对于社会的维系”作用。杜威作为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其传播思想主要在两方面影响凯瑞:一是关于传播的定义;二是由定义所衍生的关于传播对于社会的“建构”以及“维系”的作用。

从定义上看,詹姆斯凯瑞将杜威关于传播的两种意义完全转化为自己关于传播学研究两种分野的直接起点,从杜威对传播与社会的关系见解来看,“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与传播而得以继续存在,而且还可以说是在传递与传播中存在着。在‘公共的’‘共同体’‘传播’这几个词之间具有超出字面上的联系。”杜威认为三者共同的词根展示了其天生的联系性,共同含有“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产在一个共同体内”的本质。另外,杜威将传播的定义分为地理上,运输上的意义,以及共享和沟通。杜威的划分方式直接为凯瑞提供了传播学两种研究视角的划分依据。

(二)库利与米德的传播思想

对于传播所建构的社会,以及人们的互动行为与符号互动过程的问题,芝加哥学派学者库利和米德,为詹姆斯凯瑞的传播观点提供了支持。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人类行为层面,芝加哥学派的米德和库利成为凯瑞传播思想的源流。凯瑞认为,人类的传播行为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文本,而传播学的重要使命就是发掘文本中的意义并对其进行解读。

三、詹姆斯凯瑞为什么回到芝加哥学派

凯瑞提出其仪式观的思想之际,正是美国功能主义及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之时,效果研究在美国传播学界占有主要地位,凯瑞出于对现状的不满而提出其观点。凯瑞认为,只有回到芝加哥学派,才能找到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詹佳如在《凯瑞为什么回到芝加哥学派》一文中认为,“凯瑞之所以要提倡回到芝加哥学派与凯瑞和芝加哥学派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关”。这一共同问题即美国对于“现代自由资本主义批判”的缺失。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郭淑娟.试论传播学视野中的美国芝加哥学派[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黄旦.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1).

[3]周鸿雁,孙健.隐藏的维度――评詹姆斯W凯瑞的新闻观[J].东岳论丛,2010(12).

[4]方师师,於红梅.詹姆斯W凯瑞版本的芝加哥学派及其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0(12).

[5]徐平.芝加哥学派的兴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6]詹佳如.凯瑞为什么回到芝加哥学派?[J].新闻爱好者,2013(02).

[7]胡翼青.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J].国际新闻界,2007(04).

[8]张建中.詹姆斯凯瑞与美国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7(04).

二、当前教育传播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学习理论的发展,使人们疏于对教育传播学理论的研究

3.教育传播研究的实践主体影响着教育传播学的发展

三、教育传播学发展的新趋势——整合发展

曼海姆早期研究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深受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历史主义的影响,在后来的社会学转向中,曼海姆一直以知识的本质、产生和局限为研究视角。曼海姆的社会学思想基于这样一个设定,即人类进入现代以来,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孤立被打破了,开始了相互的沟通互动,人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以各种形式相互直面的世界中,而这些群体在以前都相互隔离,并将自身和自己的思想世界绝对化”。当然,沟通互动(communicativeinteraction)并不能保证社会和谐或相互理解,②“在这个区别非常之大的世界中,不仅东方和西方,不仅西方各个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各种社会阶层(它们以往都多少有些克制)以及这些阶层中不同的职业团体和思想团体,所有这些阶层和团体现在都失去了自我满足和自认为应当得意的状态,而不得不面对异质集团的进攻而维持自身及其观念”。③曼海姆为自己确立的这一研究前提,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传播的观念,即生活在现代的人类,互相之间的沟通与传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影响着不同群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生产,大到东西方文化间的跨文化传播,小到一个社会结构内部同一阶层的不同群体。沟通传播在其思想形成以及改变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仅如此,曼海姆还从教育推广知识传播活动中的其他机构,确立了知识传播活动的途径框架,他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一个主要责任就在于对知识活动框架内的机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对中小学、大学、研究院、学术团体、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和实验室、基金会以及出版机构等的研究。“了解这些机构的支持者和支持方式、举办活动的类型、政策、内部组织和相互关系,以及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⑥这种知识传播活动框架的确立,为后来者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进行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⑦

注释:

①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5页。

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从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高级讲师MichelleHenning就曾在2006年出版了“Museums,MediaandCulturalTheory”一书,见uwe.ac.uk/sca/staff/henning.shtml。

(11)陈力丹:《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12卷第2期。

THE END
1.面向实践的艺术传播学“三大体系”构建回顾这三个时期的学科构建,学界一方面积极引入西方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基于飞速变化的媒介技术和日益复杂的艺术传播实践镜像进行思考。两方面的思考都涉及艺术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西方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源自1982年5月5日美国大众传播学者、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威尔伯...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5/t20240524_5754382.shtml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我找到两个答案;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时代(重点是现当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我晕,这个推荐的烂答案只是回答了什么是传播学.还有2个答案约等于废话最后一个纯属鬼扯!传播学的研究层次是研究对象? 下载作业帮APP学习辅导没烦恼 答案解析 结果1 举报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c7110cb1c892322c7941e2c05f456d5b.html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A大众传播活动B人类传播现象C传播...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大众传播活动 B、人类传播现象 C、传播规范 D、传播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A、 B、 C、 D、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已分化的细胞在特殊条件下重新进入未分化状态或转分化为另一种类型细胞的现象被称为细胞分化的()。 A.局限性 B.时空性 C.稳定性...https://m.ppkao.com/wangke/daan/0be4b7cc39b34b53a9ea321111c17e78
4.大众传播学第一讲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3] 第一讲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570播放 06:58 [4] 第一讲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574播放 06:55 [5] 第一讲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882播放 07:50 [6] 第一讲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662播放 06:01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UHL6TD5RT&mid=SIALQCDQ6
5.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pdf绪论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 现 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标准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群众传播、组织传播,乂包括 内向 传播、人际传播。总之,但凡客观地存在丁-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 播学的 研究对象...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09/7011125022004040.shtm
1.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学习对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社会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运作机制,掌握不同传播层次的社会过程及行动规律;②信息传播的技巧及其运用,不仅提高个人的传播能力,也要从组织和社会的角度学习提升传播效果的方法;③传播的工具和符号,学习使用话语、图形和视听等方式更好地进行...https://zdzsc.zju.edu.cn/2020/0602/c3462a2145910/page.htm
2.202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21传播学专业综合考研大纲已发布!传播学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中基础部分考查比例占50%,理论运用综合考查比例占40%,创新能力考查比例占10%。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知识点: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518392.html
3.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研究:范式与路径近十余年来,我国以情绪、情感为研究对象或重要元素的传播学成果逐年增多。本文依据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的不同,将相关成果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别:理论梳理与建构类、危机管理类、信息科学类、公共领域研究类、文化研究类。这五重研究路径虽然在逻辑上并非平行关系,也无法穷尽全部研究成果,但却在事实上构成了当前情感传播的...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017/11152781.shtml
4.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0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定义):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五种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类型即就是五种不...https://www.jianshu.com/p/e9b2b2bf126a?utm_campaign=haruki
5.传媒观察认知传播学,从“认知”和“传播”入手编者按:认知传播学融合了传播学的社会实践经验优势以及认知科学的工具体系支撑,从两个学科的耦合之处探究人们的内在心智活动以及外在行为效应。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和博士生陈雪娇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1期刊文,回顾并梳理了近10年认知科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从传播渠道的媒介介质差异,传播对象的人格、内隐...https://www.xhby.net/index/202302/t20230207_7819857.shtml
6.对谈计算传播学:起源理论方法与研究问题HY:请您谈一谈计算传播学的起源、主要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特点。 JZ:计算传播学(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不是一门新的学科或新的理论,而是一种新的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或一套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大致定义为:通过收集和分析网上行为数据(online behavioral data),描述、解释和预测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背后驱...https://www.douban.com/note/68739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