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针对我国传播学发展的现状以及传播中的区域间不平衡现象,本文采取后现代的研究姿态,引入区域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建设区域传播学的基本思路,并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主要概念、研究方法等作了初步论述。
关键词:区域传播学内容方法后现代
一、区域传播学的学科背景
1.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区域分析法
区域分析(RegionalAnalysis)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地表组成区(区域)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于20世纪30年代由地理学者创立,日益为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所采用。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现在,区域分析“已不仅仅是社会科学中几个相互竞争的范式或方法之一;它已成为研讨各种社会复杂等级关系的公认方法。”[1]
作为社会科学分支之一的传播学,其研究客体――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本身便体现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传播,既是一种大地理圈――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共有的行为,又是具体地在大地理圈各个节点――区域范围内展开的社会行为。相应地,传播学也应该具有两部分对等的研究内容:整体传播学和区域传播学。前者以整个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共性研究,普遍性的研究;后者以具体传播区域内的传播活动和传播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个性研究,特殊性的研究。社会学、语言学、民族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区域研究方法的成功运用已为区域传播学的建立和展开提供了良好的范式指引。
2、发展传播学
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历史的原因,区域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在文化与传播方面亦然,特别是在我国东西部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传播不平衡现象。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更有必要在学理层面对东西部传播不平衡现象加以深入的研讨,以推动西部地区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区域分析的观点引入传播学,建立和完善区域传播学,以区域为立足点来研究传播现象,探寻特定区域的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传播――发展”机制。
二、区域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研究内容
那么,区域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该包括:(1)区域传播学的基本理论;(2)区域传播各项条件的分析研究,如区域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经济条件、技术发达程度、传播者、受众素质等;(3)区域传播与区域经济、文化等的互动关系;(4)区域传播差异和区际联系;(5)一国整体传播与区域传播的相互关系;(6)区域传播策略,即如何突出区域特色,利用区域优势,繁荣区域传播等。
三、区域传播学一组基本概念的界定
――区域、传播区域、区域传播
区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多重划分。从其特质上分,可以分为纯地理区域和人文区域。人文区域又可分为政治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从地表空间构成上,区域可作多层划分,有跨国区域、跨省区域、跨市镇的区域,基准下行,还可作更小层次的划分。社会科学中常用的区域内容有民族、文化或语言区,工业区或都市区,经济区,行政区以及国际政治区域等。
传播区域的类型在本文中仅作三个层面上的划分:第一种是按照与行政区的相对关系,分为错位区和重合区。前者指边界未与行政区重合的传播区域;后者指边界与行政区重合的传播区域。这一组划分的意义在于,作为一项多要素社会综合体的大众传播,当一国与传播有关的政治条件在各地均相同的时候,其成果往往受制于该地的经济文化条件,而这种经济文化条件又与行政区划有密切关系。第二种划分是根据区域传播的发达程度,将其分为发达传播区域、欠发达传播区域和不发达传播区域。这一划分对应于现实存在的传播不均衡现象。第三个层面是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对传播区域作出划分,如巴蜀传播区、湖湘传播区、京城传播区、闽南传播区……等等。我们认为大众传播是一项社会文化行为,其若干方面如传受关系、传播内容尤其是传播风格上都会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按照文化特色来划分传播区域,或许可以将区域传播研究引向深入。
区域传播指特定区域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
区域传播的构成要素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实体要素有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非实体要素有区域文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区域传播体制。各要素相互制约。区域经济技术基础和文化发展水平是根本决定力量(建立在一国范围内意识形态统一的前提下)。前者直接决定受众的接收习惯和接收观念,间接决定传播者的具体的传播手段;后者决定媒介技术水平,与媒介技术水平一道从硬件方面制约传播,并由于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也决定着受众的接收观念和传播者的传播观念,决定传播体制是开放型的或封闭型的,从而从两方面――技术和观念制约着区域传播的水平。
四、区域传播学的方法论原则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区域传播学应遵循社会科学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如实践原则、系统原则、发展原则、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全面性原则等。此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传播学又应具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论原则。
1.传播具有可比性原则。我们认为,传播活动的地域性是传播具有可比性的现实依据。由于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环境的差异,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传播与其他社会要素间的关系在区际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以具体的指标来表示。作为一项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大众传播自身表现出纷繁复杂的结构和运动形式,难以对其作出准确、确定的描述,大众传播学始终未对这一活动作出明确的再细分,即证明了对这一复杂系统的认识选择切入角度的困难。比较研究是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以一定标准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对事物分类的一种方法,这种在共性前提下寻求个性的方法,也正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途径。英国学者汤因比提出了“文明社会具有可比性”这一方法论原则,并据此区分了文明的26种形态,从而将对文明的认识大大推进一个层次。传播学研究中的这种学术思维早已有之,如施拉姆提出的四种传播模式即是从体制角度对传播的比较研究,比较新闻学已经诞生,比较传播学的学说也已出现,但始终未将其作为一种本学科方法论原则确立下来并得到应有的发展。本文提出的区域传播学可以说是从地理学的视角对传播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的一种尝试。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实证、定量研究的原则。
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实状况来看,基本上是定性与定量、思辨与实证相互共存,定性的、思辨的研究为主流的局面,还有不少研究是处于描述感受与介绍、注疏海外研究成果的阶段,实证、定量研究缺乏已是学界共识。区域传播学是一个现实指导性较强的应用型学术架构,有大量生动鲜活的研究素材,必定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研究中的实地采样和实证分析。还可借鉴经济学中较为成熟的建模机制,尝试构建区域传播模型。并且以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变革,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化发展,都为实证手段的运用提供了现实的技术支撑。这些都是区域传播学加大定量研究力度的客观基础和要求。当然,在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上,应该始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3.封闭性研究与开放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传播学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对区域传播问题的具化和深化,这必然要求在研究中以区域作为独立的研究单元,体现出某种封闭性。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联系,尤其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资源、环境内涵的改变,区域的边界在空间上也将出现模糊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虚拟市场的形成以及数字地球逐步建立,使得区域空间大大拓展,区域间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减,而且传统区域间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互利用,使得区域相互渗透、区域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14]传播区域的情形也是如此。因此,没有对区域传播的深刻认识,任何对整体意义上的传播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同样,不考虑全局背景,任何对于区域传播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区域传播学的研究必须坚守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与动态开放性原则,封闭性研究与开放性研究二者并重,不可偏废。
[注释]:
[1]《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P640。
[2]《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P691。
[3]《社会科学百科全书》,P639。
[4]《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P62。巴斯堂是一位哲学的人类学家。吴先生说他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即在于提出了“原始观念”、“地理省区”、“民族思想”这三个概念。“地理省区”一词在文化人类学上为他首创,但这个概念显然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的,因为在论及三者间关系时,吴先生概括为“人类的‘原始观念’在限定的‘地理省区’范围内受到了物质环境与历史接触的交互作用,而变成‘民族思想’。”
[5]殷晓蓉:《当代美国发展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动向》,引自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0年第2期,P30。
[6][7]王旭:《发展传播学的历程与启示》,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0年第2期,P13。
[8]《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1版,P50。
[9]陈必定:《区域经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P2。
[10]《社会科学学科大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P256。
[11]《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1版,P50。
[12]张敦富等著:《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P53。
[13]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第1版,P202-203。
[14]李建平:《对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研究的思考》,引自人大复印资料《地理》,2001年第2期,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