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新媒体时代研究探讨3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等带来了极大便利,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通过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获取新闻的需求不断增加[1]。在这一背景下,为更好地促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就必须积极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征,大力应用信息技术等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革新,最大限度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1新媒体的内涵和优势
1.1新媒体的内涵
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本质上是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主要基于网络、手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传播信息的全新媒体形态。网络和智能设备是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这使其具有非常鲜明的互动传播特征,满足了媒介融合形势下受众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说,新媒体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业态和服务模式,以网络技术为核心,通过高效的媒体互动来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2]。从技术层面来讲,新媒体的发展侧重于移动通信、网络及数字化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从渠道层面来讲,新媒体信息传播主要包括卫星、无线通信网、局域网、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从终端层面来讲,新媒体的信息输出终端主要有手机、电脑、电视等;从服务层面来讲,新媒体可以为受众提供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尤其是可以提供远程信息传输服务。
1.2新媒体的优势
2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
2.1时效性显著增强
2.2互动性显著增强
2.3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2.4传播主体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较传统媒体有了较大改变,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主要为新闻编辑或记者,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每名受众都可以扮演新闻信息传播者的角色,所以新闻传播主体展现出多样化特征。也就是说,新媒体的所有受众在他们平时生活中遇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或事实之后,都可以借助手机或平板等具有上网功能的设备来及时记录这些新闻事件并上传到互联网上,这就使得传统新闻传播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相较于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主体,新媒体时代的多样化新闻传播主体可以更加迅速地传播有价值的新闻,同时新闻记者也可以有更多路径获取那些有价值的新闻,并及时开展深度报道活动,在显著降低新闻传播成本的同时加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同[4]。
2.5新闻传播全时性
3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3.1融合新闻传播媒介,丰富新闻获取途径
3.2多元新闻传播主体,突出新闻互动功能
3.3更新新闻传播技术,创新新闻采编设备
4结语
新媒体时代到来后,新闻传播呈现出许多全新的特征,具体主要表现为时效性和互动性显著增强、传播的全媒体化、传播主体多样性、新闻传播全时性等。为促进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发展,就必须注意在传统新闻传播中融入自媒体,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有效引入新技术与设备,最大限度提升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作者:孙一菲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新媒体时代研究篇2
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传播生态从根本上发生变革,新闻传播场域已悄然改变。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被赋予了鲜明的特征与内涵,且传播内容、形式、路径等均与新媒体出现以前有所不同。对此,新闻媒体更应与时俱进,积极寻求传播新路径。
一、新媒体概念解析
新媒体概念是基于传统媒体演变而来的,其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加持下,通过各类互联网终端,如手机、电脑等,服务于用户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新媒体可以有效消解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边界、社群边界、产业边界等;②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与跨时空性特点,能够与受众建立起更牢固的互动关系;③新媒体的产生为媒体行业提供了很多新思想、新理念以及新模式,同时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得公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时效性强
新媒体之前,公众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取新闻,但通常都是由新闻媒体编辑后再被动式传递给受众,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新媒体实现了即时传播,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而变得无孔不入,受众依托媒体终端可随拍随传。而且,只要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在网上冲浪,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二)互动性强
在传统媒体下,信息由传播者单方向发出,受众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无法实时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久而久之,受众难以对新闻产生共情,新闻媒体影响力不断下降。而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再存在壁垒,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生产者与传播者,尤其是两微一端的广泛使用,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中心,彼此之间互动加强。
(三)风险性大
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社会网络化表现出信息共享、资源公开等特征,公众通过网络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网络交流更加频繁。但与此同时亦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当前,我国信息覆盖面非常之广,资源共享程度较高,但是缺乏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这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实施犯罪的空隙,恶意传播网络谣言的事件不断发生,导致公众负面情绪加强。而且,新媒体时代下,各类信息海量增长,导致公众对信息处理能力下降,且长期暴露在社会事件的情感刺激之下,公众对于情感事件的耐受度提升,强烈的情绪逐渐被弱化,最终将可能演变为情感淡漠。
(四)传播主体多元化
过去,新闻传播中传统主流媒体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依靠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采写、报道等手段进行新闻传播,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生产、传播新闻,也就是说普罗大众已经转变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主体之间关系趋于平等化,新闻传播更具民主性。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路径创新
(一)创新传播理念,转变传播语态
在以往新闻传播中,更倾向于“官方”效果宣传,传播理念呈现出明显的“宣传主义”。党的十九大以来,新闻传播理念发生重大变革,且传播思路跳出了固式思维,同时围绕新媒体特征创新了传播渠道。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聚焦媒介资源和新闻传播主体特征的变化,积极调整定位,主动与场地现状融为一体[1]。如《舌尖上的中国》以亲民化的叙述方式,实现了中国文化与哲思的延伸,在传递饮食科学知识的同时,讲述了中国人的文化,传达了中国人的生活哲理,创造出了海内外文化跨文化交流局面。另一方面,新闻传播需要明确受众定位,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公众更易接受的模式,构建受众习惯的语态体系,深度挖掘内容需求,采取喜闻乐见的手段进行新闻传播,肩负起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任,转变公众对传统新闻媒体“高冷”的认知,创新传播语态,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二)创新传播方式,搭建传播矩阵
(三)坚持内容为王,抢占技术高地
作者:马根权
新媒体时代研究篇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发展越来越迅速,新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产物,社会经济以及媒体都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重大影响,使得新闻的传播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变,观众对于行为的接受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闻传播模式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从而更好地保障媒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有效,有关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并积极地做好各种措施的创新,保障了新闻传播的高效性。本文将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理论概述
(一)新媒体概念
(二)新媒体特点
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时效性不断增强
(二)互动性不断增强
互动主要是指新闻的受众和新闻发布者之间的交流,在传统的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往往是单向的,报纸和电视刊登什么样的新闻,观众就要接受什么样的新闻,观众无法对新闻作出评判和意见,同时所发表的新闻看法是无法公开发布出来的,而且很多时候观众所看到的新闻都是经过处理化的,并不是事件的全方面展示。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新闻发布是在一个平台上,观众能够通过该平台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和意见,以及提出一些利于新闻发布的建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地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其次,观众对于新闻的反馈也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国家在颁布某项政策的时候,观众的意见就可以很好地反馈给有关部门,这也是人们当家作主的一种良好体现。对于企业新闻来说,观众的意见也可能影响到企业高层的决定,如果企业能够听取民众的建议,那么企业的发展会更加长远,赢得更多的民心。
(三)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
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可能只能通过电视报纸等固定的传播渠道,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移动终端的出现,人们获得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受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途径渐渐地拓展到电脑、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极大寺丰富了新闻获取的形式。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以图片文字为主,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获得新闻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影音和动画,这样能够让人们全方面立体地了解新闻,阅读的形式更加丰富。
(四)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的主体主要是记者编辑。记者通过获取相应的新闻,并将新闻不断地优化,从而在报纸或电视上呈现出新闻,而新媒体的背景下,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新闻记者,扩展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当看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录制有关的新闻视频,并发布到相应的新闻平台上,这极大地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而且也能够极大地保障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人们能够更全方面地了解到新闻的内容,减少了以偏概全情况的出现,保障了新闻的时效性。
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优化传播手段
(二)实现市场化的服务场景信息传递
(三)推动多维度合作
(四)坚持内容为王
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下,受众作为接收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受众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对于广播新闻专栏来说,要使他们希望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广泛受众的青睐,就必须要始终保证内容优先性。新闻传播的受众范围相对较广,且新闻涵盖的内容必须丰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众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升,其对新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新闻在制作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质量,不能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而粗制滥造。新闻制作需要立足于观众的需求,从新闻的价值以及实际生活出发,媒体也要肩负其自身的责任,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人文关怀,对群众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及时跟进,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传播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用正确的三观影响受众,增强受众对国家、对社会的认同感。
(五)实现差异化创新
(六)重视信息的多次运用
(七)利用网络平台和App软件宣传造势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吕心悦,李艳琼.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及实现模式研究[J].电视指南,2018(08):125.
[2]梁燕,庄杰,卓不凡.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变革[J].新闻采编,2019(04):60-62.
[3]朱岩.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90-92.
[4]张戈胜.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初探[J].科技传播,2018(3):71-72.
[5]陈蕾.试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科技传播,2018(23):51-52.
[6]杜金寰.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模式探讨[J].科技传播,2017(21):33-34.
[7]郭振孟.探析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策略[J].传媒论坛,2020(11):18,20.
[8]李佳鑫.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策略[J].记者观察,2019(33):15.
[9]杨延岭.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15(19):63-64.
[10]端木传涛.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17):155-156.
[11]周志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4):216,218.
作者:邓葳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预计1个月内审稿省级期刊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预计1个月内审稿部级期刊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主办
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
黑龙江大学主办
预计1-3个月审稿CSSCI南大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
河北省教育厅主办
民航企业数字化转型篇1“十四五”以来,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强大韧劲和支撑作用更加凸显,进一步加速了...
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在我院2020级护理专业高护班随机抽取两个班,一个班是实验组,另一个班是对照组...
微景观制作与养护篇1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植物的需求持续增长。现阶段人们不...
随着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家对BIM技术推广的大力支持,...
1新媒体界定和特点1.1新媒体的界定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