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0.27北京
数字舆情的传播趋势、演化机理、治理进路
龙钰,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主义马克思学院副教授
原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
摘
要
关键词
数字舆情;传播趋势;演化机理;疏导进路;数字治理
既有研究富有启发意义,引发笔者诸多思考。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数字传播成为思想文化集散的重要形式,那么数字舆情传播有何新的特征?数字舆情的演化规律是什么?如何有效应对数字舆情?本文着力于洞察数字时代舆情传播新变化、剖析数字舆情演化的内在机理、探寻数字舆情疏导的可行路径,为防控数字舆情风险、营造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一、数字时代的舆情传播新趋势
数字时代,人与技术频繁交互,不断拓展人的交往空间。人们可以身处“此在”,通过数字媒介转场至屏幕场景中的“彼处”,与他人进行共时性交往[14]。在此情境下,舆情传播范式从大众传播转向数字传播,呈现诸多新趋势。
(一)传播媒介从“离身”到“具身”
(二)传播范式从“单向”到“交互”
(三)内容生产从“人工”到“智能”
二、数字舆情的演化机理
数字时代,公众更青睐于通过数字空间表达诉求、维系情感和沟通协调。数字舆论场已然成为各种力量争斗的修罗场,充斥着激烈的交锋和未知的变数。数字舆情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发机理上存在差异。
(一)数字舆情酝酿期的刺激源
(二)数字舆情爆发期的转向
(三)数字舆情处理期的次生灾害
三、数字舆情的治理进路
加强数字舆情的技术规制、制度规范和主流价值关怀,优化数字舆情算法推荐,打通数字舆情对话通道,把握数字舆情核心关切,才能有效应对数字舆情危机,推动数字舆情健康有序发展。
(一)破茧:优化数字舆情算法推荐
其二,责任伦理嵌入算法设计与应用。中央办公厅中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及时动态调整治理方式和伦理规范,快速、灵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31]。马克斯·韦伯指出,人应当遵照责任伦理,无条件地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32]。算法由人设计,并服务于人的需要。算法设计与应用所昭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尽管算法表现为“冰冷”的代码,但其设计与应用应当具有“温度”。因此,必须明确算法设计和应用主体的伦理责任边界,通过有效的“链条式”责任制度架构,形成治理责任共同体,强化“人机”双重责任体系的风险防控。算法设计和应用主体的伦理责任,既有“回顾式责任”,又有“前瞻式责任”[33]。要在重视“回顾式责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前瞻式责任”,注重预判算法应用风险,尽可能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
其三,健全算法推荐监管机制。一是分类分级设置算法研发者的算法风险评估和算法解释等职责,加强监管机构对算法的合规性审查。二是强化违法信息内容的查处,规范数字平台对推荐算法的运用。三是健全数据收集、特征提取、算法设计的记录留痕、认证与审查机制,以及侵害发生后的纠正机制,积极预防算法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34]。四是畅通“投诉-举报-反馈”机制,着力为数字弱势群体量身定制适合其认知特点的服务产品[35]。
(二)聚合:打通数字舆情对话通道
(三)共鸣:把握数字舆情核心关切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而不仅是接受者,发布的信息可以核裂变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散。在数字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当传统媒体失去主要信息源地位后,试图借助传统媒体控制信息流动的做法已难以奏效。要有效疏导数字舆情,妥善处置舆情危机,就应当真心实意地解决现实问题,设身处地体认社会情绪,高瞻远瞩地完善制度机制。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张军,王学金,李鹏等.基于CCM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建模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6):188-198.
[2]兰月新,张丽巍,王华伟等.面向风险监测的网络舆情异常感知与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22,(3):102-108.
[3]唐云锋,刘涛,王艳艳.网络圈层化、微博舆情传播与虚拟场域群体极化[J].浙江社会科学,2022,(7):78-84+159.
[4]金家新.风险社会中突发危机事件的舆情传播与风险沟通[J].学习与实践,2022,(3):123-132.
[6]杨阳,王杰.情绪因素影响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J].情报科学,2020,(3):35-41+69.
[7]谢耘耕,李丹珉.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十大趋势[J].新闻记者,2020,(12):69-76.
[8]卢恒,张向先,闫伟.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的多属性演化分析[J].情报科学,2022,(1):158-165+192.
[9]杜智涛.从围观到失序“吃瓜”舆论场的“次生舆情”形成与演化[J].人民论坛,2020,(27):108-111.
[10]熊先兰.食品药品突发事件舆情演化规律及治理机制[J].求索,2020,(5):137-145.
[11]崔小燕,张长利.突发网络舆情回应治理的三重风险及其智慧治理策略——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学术界,2022,(10):75-84.
[12]文宏.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导向与政府回应的逻辑互动——基于“雪乡”事件大数据的情感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9,(1):77-90+127-128.
[13]沈费伟,杜芳.风险治理视角下政府网络舆情防控的创新实践与优化策略——基于杭州市“瞭望哨”工程的探索[J].电子政务,2022,(11):50-62.
[14]杜丹.“转场”:远程交往的具身行动与体验[J].现代传播,2022,(7):70-78.
[15]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2):37-46.
[16]张文娟.具身性之思想溯源、概念廓清与学科价值——一种对具身传播研究的元认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9):112-125+128.
[17]赵汀阳.人工智能“革命”的“近忧”和“远虑”:一种伦理学和存在论的分析[J].哲学动态,2018,(4):5-12.
[18](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7.
[19]彭兰.智能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可分离的“虚拟实体”、“数字化元件”与不会消失的“具身性”[J].新闻记者,2019,(12):4-12.
[20]别君华,周港回.智能传播的具身转向与感官之维[J].未来传播,2021,(1):43-47+121.
[21]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0-89.
[22]方兴东,严峰,钟祥铭.大众传播的终结与数字传播的崛起——从大教堂到大集市的传播范式转变历程考察[J].现代传播,2022,(7):132-146.
[23](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
[24]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2):41-44.
[25]喻发胜,张振宇,黄海燕.从传播到“传联”:一个新概念提出的学理依据、现实背景与理论内涵[J].新闻大学,2017,(2):63-72+149.
[26]张志安,姚尧.平台媒体的类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8,(12):74-80.
[27]陈昌凤,仇筠茜.“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大学,2020,(1):1-14+124.
[28]倪明胜,钱彩平.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基于近年来典型网络抗争性行动为例的经验研究[J].理论探讨,2017,(3):18-23.
[30]龙耘,吕山.AI时代媒介治理的伦理体系:内涵、特征及实践原则[J].现代出版,2021,(4):32-38.
[32](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闫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74.
[33]张铤.技术治理何以失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11):77-81.
[34]王莹.算法侵害类型化研究与法律应对——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基点的算法规制扩展构想[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6):133-153.
[35]许可,程华.算法悖论与制度因应——基于用户算法应用感知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84-96.
[36]孔繁华.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理由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