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钰数字舆情的传播趋势演化机理治理进路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0.27北京

数字舆情的传播趋势、演化机理、治理进路

龙钰,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主义马克思学院副教授

原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

关键词

数字舆情;传播趋势;演化机理;疏导进路;数字治理

既有研究富有启发意义,引发笔者诸多思考。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数字传播成为思想文化集散的重要形式,那么数字舆情传播有何新的特征?数字舆情的演化规律是什么?如何有效应对数字舆情?本文着力于洞察数字时代舆情传播新变化、剖析数字舆情演化的内在机理、探寻数字舆情疏导的可行路径,为防控数字舆情风险、营造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一、数字时代的舆情传播新趋势

数字时代,人与技术频繁交互,不断拓展人的交往空间。人们可以身处“此在”,通过数字媒介转场至屏幕场景中的“彼处”,与他人进行共时性交往[14]。在此情境下,舆情传播范式从大众传播转向数字传播,呈现诸多新趋势。

(一)传播媒介从“离身”到“具身”

(二)传播范式从“单向”到“交互”

(三)内容生产从“人工”到“智能”

二、数字舆情的演化机理

数字时代,公众更青睐于通过数字空间表达诉求、维系情感和沟通协调。数字舆论场已然成为各种力量争斗的修罗场,充斥着激烈的交锋和未知的变数。数字舆情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发机理上存在差异。

(一)数字舆情酝酿期的刺激源

(二)数字舆情爆发期的转向

(三)数字舆情处理期的次生灾害

三、数字舆情的治理进路

加强数字舆情的技术规制、制度规范和主流价值关怀,优化数字舆情算法推荐,打通数字舆情对话通道,把握数字舆情核心关切,才能有效应对数字舆情危机,推动数字舆情健康有序发展。

(一)破茧:优化数字舆情算法推荐

其二,责任伦理嵌入算法设计与应用。中央办公厅中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及时动态调整治理方式和伦理规范,快速、灵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31]。马克斯·韦伯指出,人应当遵照责任伦理,无条件地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32]。算法由人设计,并服务于人的需要。算法设计与应用所昭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尽管算法表现为“冰冷”的代码,但其设计与应用应当具有“温度”。因此,必须明确算法设计和应用主体的伦理责任边界,通过有效的“链条式”责任制度架构,形成治理责任共同体,强化“人机”双重责任体系的风险防控。算法设计和应用主体的伦理责任,既有“回顾式责任”,又有“前瞻式责任”[33]。要在重视“回顾式责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前瞻式责任”,注重预判算法应用风险,尽可能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

其三,健全算法推荐监管机制。一是分类分级设置算法研发者的算法风险评估和算法解释等职责,加强监管机构对算法的合规性审查。二是强化违法信息内容的查处,规范数字平台对推荐算法的运用。三是健全数据收集、特征提取、算法设计的记录留痕、认证与审查机制,以及侵害发生后的纠正机制,积极预防算法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34]。四是畅通“投诉-举报-反馈”机制,着力为数字弱势群体量身定制适合其认知特点的服务产品[35]。

(二)聚合:打通数字舆情对话通道

(三)共鸣:把握数字舆情核心关切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而不仅是接受者,发布的信息可以核裂变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散。在数字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当传统媒体失去主要信息源地位后,试图借助传统媒体控制信息流动的做法已难以奏效。要有效疏导数字舆情,妥善处置舆情危机,就应当真心实意地解决现实问题,设身处地体认社会情绪,高瞻远瞩地完善制度机制。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张军,王学金,李鹏等.基于CCM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建模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6):188-198.

[2]兰月新,张丽巍,王华伟等.面向风险监测的网络舆情异常感知与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22,(3):102-108.

[3]唐云锋,刘涛,王艳艳.网络圈层化、微博舆情传播与虚拟场域群体极化[J].浙江社会科学,2022,(7):78-84+159.

[4]金家新.风险社会中突发危机事件的舆情传播与风险沟通[J].学习与实践,2022,(3):123-132.

[6]杨阳,王杰.情绪因素影响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J].情报科学,2020,(3):35-41+69.

[7]谢耘耕,李丹珉.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十大趋势[J].新闻记者,2020,(12):69-76.

[8]卢恒,张向先,闫伟.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的多属性演化分析[J].情报科学,2022,(1):158-165+192.

[9]杜智涛.从围观到失序“吃瓜”舆论场的“次生舆情”形成与演化[J].人民论坛,2020,(27):108-111.

[10]熊先兰.食品药品突发事件舆情演化规律及治理机制[J].求索,2020,(5):137-145.

[11]崔小燕,张长利.突发网络舆情回应治理的三重风险及其智慧治理策略——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学术界,2022,(10):75-84.

[12]文宏.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导向与政府回应的逻辑互动——基于“雪乡”事件大数据的情感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9,(1):77-90+127-128.

[13]沈费伟,杜芳.风险治理视角下政府网络舆情防控的创新实践与优化策略——基于杭州市“瞭望哨”工程的探索[J].电子政务,2022,(11):50-62.

[14]杜丹.“转场”:远程交往的具身行动与体验[J].现代传播,2022,(7):70-78.

[15]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2):37-46.

[16]张文娟.具身性之思想溯源、概念廓清与学科价值——一种对具身传播研究的元认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9):112-125+128.

[17]赵汀阳.人工智能“革命”的“近忧”和“远虑”:一种伦理学和存在论的分析[J].哲学动态,2018,(4):5-12.

[18](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7.

[19]彭兰.智能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可分离的“虚拟实体”、“数字化元件”与不会消失的“具身性”[J].新闻记者,2019,(12):4-12.

[20]别君华,周港回.智能传播的具身转向与感官之维[J].未来传播,2021,(1):43-47+121.

[21]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0-89.

[22]方兴东,严峰,钟祥铭.大众传播的终结与数字传播的崛起——从大教堂到大集市的传播范式转变历程考察[J].现代传播,2022,(7):132-146.

[23](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

[24]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2):41-44.

[25]喻发胜,张振宇,黄海燕.从传播到“传联”:一个新概念提出的学理依据、现实背景与理论内涵[J].新闻大学,2017,(2):63-72+149.

[26]张志安,姚尧.平台媒体的类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8,(12):74-80.

[27]陈昌凤,仇筠茜.“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大学,2020,(1):1-14+124.

[28]倪明胜,钱彩平.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基于近年来典型网络抗争性行动为例的经验研究[J].理论探讨,2017,(3):18-23.

[30]龙耘,吕山.AI时代媒介治理的伦理体系:内涵、特征及实践原则[J].现代出版,2021,(4):32-38.

[32](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闫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74.

[33]张铤.技术治理何以失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11):77-81.

[34]王莹.算法侵害类型化研究与法律应对——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基点的算法规制扩展构想[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6):133-153.

[35]许可,程华.算法悖论与制度因应——基于用户算法应用感知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84-96.

[36]孔繁华.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理由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40.

THE END
1.短视频视域下新闻传播行为逻辑及特点分析文章各类新闻账户均开启点赞、评论、转发共享和实时互动等功能,不断设计各类交互场景,拥抱用户交互,凭借强大的社交属性提高新闻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延伸了该新闻账号的话语权范围。另外,通过对用户广泛参与的精准把握,利用算法数据化分析用户的习惯和需求特点,从而根据用户喜好不断优化新闻产品内容并实现精准推送,从而拓宽...https://www.xwpx.com/article/2024/1110/article_71314.html
2.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对青少年正确引导的建议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与交流平台,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自我表达及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及其发展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拓展渠道、改进方式等方面带来新机遇。 http://www.tyzx.gov.cn/newsdetail.html?type=%E9%80%89%E7%99%BB%E6%8F%90%E6%A1%88&id=85b7920c-4845-47cc-8305-74d491621f17
3.网络传播概论考研笔记彭兰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PAGE PAGE 10 / 53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https://m.book118.com/html/2022/1103/5210202044010013.shtm
1.最新传播载体重塑信息传播格局新面貌资讯最新传播载体正在重塑信息传播格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型传播载体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迅速崛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多元和互动。这些新载体在塑造信息...http://chenyu1.com/post/1211.html
2.拉斯韦尔模式解析:五个环节揭示传播路径深度解析一、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即信息的发起者和传递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可能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记者和编辑,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或者是任何希望传达信息的人。传播主体的身份、背景、动机和目的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方式和效果。 http://m.qaszl.com/449071802D70.html
3.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3篇)2.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比例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学生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和德育养成的途径缺乏,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学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课程内容主体性不突出,与专业和企业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企业实践模式不突出。 https://www.hrrsj.com/jiaoxuelunwen/qitalunwen/748357.html
4.农民工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论文(锦集11篇)4.1中山市中学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能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也基本能认识到信息在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性。4.2中学体育教师对于信息搜集、整理、应用的积极性不够。4.3中学体育教师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比较缺乏,对于信息的加工与应用能力较弱,未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很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低。https://www.gerenjianli.cn/fwdq/shiyongwen/10695695.html
5.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一是单位重视不足,缺乏危机公关意识,对将发生的舆情风险不重视,导致延误未有效管控。如在每次停电事故发生后,供电企业都会及时抢修恢复供电,可往往却忽略了服务层面的应对方案,未及时信息,社会公众和客户不知情,极易发生负面舆情。 二是有关新闻应急机制、接待媒体的原则未有效落实,对待负面事件的采访,消极回避,使本...https://www.cnfla.com/yingjiyuan/4618782.html
6.网络传播考点为用户代加工B. 评价:搜索引擎虽然自身并不生产内容,但是对于网站流量的调度作用是明显的。 (3)社会化媒体:人际网络+大众传播 A. 在社会化媒体里,由社交网络构成的人际传播渠道成为公共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在这些平台上,媒体内容的再分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激活的人际传播网络的规模。这样的一种传播模式,也使得信息的筛选...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266590/article/details/112095769
7.网络媒介传播模式(精雅篇)其实, 宏观地分析网络媒介对个体行为习惯、社会文明现象的影响便可看出, 个体仍旧是依赖于媒介技术的渠道现状来进行有限的选择, 获得信息、传播信息以及被信息影响的过程和反应都是受媒介文本框架的局限的, 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是不可能超越网络媒介既有模式的, 它是一种隐性的主导型传播媒介, 而...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w7vk9dr.html
8.全面了解风控策略体系消费金融风控联盟,很高兴能够通过文字认识你 模型和策略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需要有业务经验、统计理论、算法运用、和数据认知,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沙滩上建不起摩天大楼。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永远有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余旭鑫博士 说明 互联网风控是无边界的,几乎所有时间、所有地方、所有人都能以某种...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849659.html
9.医疗器械市场推广方案通用范文医疗器械推广策划书模板写好策划书,不仅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还可以让企业和个人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利益,但是对于拟定策划书方案这个环节,很多人却深感头大,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小编今天就以疗器械市场推广方案通用范文和医疗器械推广策划书模板为主题,收集来了相关模板可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https://www.puchedu.cn/ziyuan/19634.html
10.新媒体事件范文12篇(全文)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兴起,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具有传播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精英”把握话语权的形势, 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发声。新媒体事件正是孕育于这片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土壤, 新媒体事件往往凭借互联网、移动互联平台进行信息交互, 逐渐演变为整个社会都关...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x45ss8f.html
11.军队文职新闻传播专业考试材料军队文职考试基础知识一.美国新闻传播调控手段二.日本新闻传播调控方法三.中国对新闻传播的社会调控四.中西新闻传播社会调控的异同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之法律:(一)确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二)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三)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伸冤之权。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一)美国政府对新闻传播的软性调控(二)美国政府对...https://www.zjjks.com/bkzl/ggkm/gj/31628.html
12.媒体融合论文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演变产生,既继承了旧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也更加具有时效性和交互性。新媒体在美国连线杂志中被这样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充分说明了新媒体传播的主体不在仅仅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普通大众也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新旧媒体优劣势不同:首先,新媒体将互联网技术、...https://www.ruiwen.com/lunwen/643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