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如何满足需求呢?行为通过交换才能满足需求。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文化具有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文化是多样的,特殊性是文化的本质。同时,不同文化间也具有共性。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物质形态要素
(二)精神形态要素
(三)语言符号要素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文化整合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①价值整合。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②规范整合。规范因价值需要而产生,因文化的整合而系统化和协调一致。
③结构整合。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
2.导向功能。整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在社会导向中的功能是:
①提供知识。
②协调社会工程管理与目标。
③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
3.负功能。文化不仅有正向功能,而且有负向功能。前者是文化的正向整合功能的表现,后者是负向的非整合功能的表现。正向功能保持社会体系的均衡,负向功能破坏这种均衡。
一、习俗中性的。
二、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06.4.10)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一)文化交流的概念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
好的规范办事。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个人自我完善功能。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一)生活技能社会化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二)价值观念社会化
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
(四)行为社会化
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规范的行为模式是从小灌输和培养的。
(五)角色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即使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角色学习的过程。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二是健全角色扮演得心理状态;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四是明确角色目标。
一、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
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一级社会化。其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
(二)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为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其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二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其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其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
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三)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也成为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在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使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第三节社会化的条件
、环境因素(06.4.33多选)
环境因素指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场合:(1)家庭: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2)学校:对个体进行系统社会化的地方;(3)伙伴群体:可以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无意识地接受社会化;(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5)社区,社区市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6)大众传播: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越来越大。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个人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知识的内化与积累,是一个以教化和互动为前提,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实现的过程。个人在生活实践中一般是通过
(1)观察学习
(2)角色扮演
(3)知识积累等环节实现社会化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观点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三种理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和成人方法学。
社会互动的形式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的的行动。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