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办的“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的第二天开始了,会场上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依旧高涨,妇产科在线继续为大家带来乳腺及支撑学科分论坛今天的精彩内容。
乳腺及支撑学科论坛共包括6个学习班,本次乳腺及支撑学科论坛将围绕乳腺、母乳喂养、护理、超声、产前诊断检测以及药学等各个领域为大家进行全方位的解析。
今天将为大家带来的是妇产科护理专科实践拓展学习班和、以爱婴医院政策为导向的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师资培训学习班、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学习班的精彩内容,春风过桃李满天下,名家汇倾囊解疑惑,大家赶紧一睹为快吧!
【妇产科护理专科实践拓展学习班】
GaneshAchary教授:瑞典的助产服务和多学科合作
StineBernitz副教授:LaPS研究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医院内差异化分娩照护
StineBernitz,挪威奥斯陆都市大学助产学副教授、世界卫生组织新产程图制作成员及挪威围产期委员会指导小组科研秘书。StineBernitz教授跟大家一起探讨了LaPS研究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和院内差异化分娩照护。近年来,世界各国剖宫产率高居不下,产程进展缓慢仍是剖宫产的重要指征。StineBernitz教授团队设计了一项严谨的多中心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得出新产程图与WHO产程图指导下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全面显著下降可能是由于密切评估分娩进程而不是因为使用指南的结论,此成果已发表在杂志《柳叶刀》上。在另一项研究中,StineBernitz教授指出低风险产妇的手术分娩率、产后出血风险、新生儿预后不受分娩照护水平的影响,但助产士主导照护组的产妇不使用硬膜外镇痛和催产素等干预措施的自然分娩的几率明显更高。本次演讲,StineBernitz教授让与会人员对新旧产程图以及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有了新的思考,对分娩照护也有了不同的理解,为妇产科同仁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KyllikeChristensson教授:剖宫产后新生儿护理
KyllikeChristensson教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人员,瑞典国际发展项目部高级顾问,马拉达伦斯大学教授和赞比亚卢萨卡大学客座教授。KyllikeChristensson教授围绕剖宫产后新生儿照护进行了探讨。KyllikeChristensson教授首先提到不断上升的剖宫产率对孕产妇及新生儿存在的危害,然后就剖宫产后如何进行新生儿护理进行了详细的汇报,KyllikeChristensson教授指出早接触可以刺激新生儿产生吸吮动作,同时是低体温新生儿复温的重要方法之一,早接触不仅可以保存热量还可以传递热量。她同时强调剖宫产术后父亲完成早接触对促进新生儿母乳喂养及减少哭泣的重要性。最后KyllikeChristensson教授呼吁为保障新生儿健康,剖宫产后新生儿应避免不必要的分离,对于母婴分离的新生儿,应鼓励父亲或其他照护者进行早接触。
EwaAndersson博士:新父亲角色及支持
SimoneSchwank博士:中国城市女性的围产期心理健康:一项来自上海女性的洞察研究
SimoneSchwank博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生殖健康研究所妇女和儿童健康系研究员及博士生、心理学讲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研究员。SimoneSchwank博士围绕中国城市孕产妇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在中国城市中,96.6%精神疾病患者在12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女性因需兼顾工作和家庭,其职业发展受到限制,面对多方面压力。SimoneSchwank博士分析了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二孩政策对妇女心理的影响,提示围产期医务人员应开展以女性为中心的照护。通过对上海地区卫生保健关键知情人访谈,从供方角度分析孕产妇心理保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生育政策SimoneSchwank博士为我们全面分析了中国城市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和仍需解决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孕产妇心理保健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HelenaLindgren教授:分娩体位与会阴损伤,近期及远期影响:一项实验性研究
丁焱教授:WHO产时保健推荐指南——促进正向分娩体验
顾春怡教授:助产服务干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顾春怡教授以“助产服务干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为主题进行了发言。顾春怡教授首先介绍了助产干预的关键概念、国际助产士联盟的助产服务框架及干预项目设计范畴。随后,顾春怡教授以既往干预研究为例,详细讲授了实验性研究六大步骤、五大要素互动域、研究过程阶段的具体内容。最后以红房子助产服务干预项目的实施进程为实例,顾春怡教授鼓励妇幼保健人员积极发现工作问题,以学科研究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从而改善母婴结局、促进良好分娩体验。
姜丽萍教授:以家庭为中心整合性照护计划构建及开发
赵芳教授:生理和心理健康:相互作用、评估和治疗
冯素文教授:再说妇科快速康复指南与实践
【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师资培训学习班】
以爱婴医院政策为导向的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师资培训学习班
汤静主任:临床解读哺乳期用药
任钰雯理事长:促进母婴同室,不仅仅在院内
汪洁主任:哺乳期常见乳房问题及哺乳期支持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乳腺健康教育学组副组长,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就职于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乳腺病防治中心,现就职于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的汪洁主任在此次红房子论坛的授课主题是“哺乳期常见乳房问题及哺乳期支持”,她结合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围绕常见的哺乳问题——乳头溢液、乳头疼痛、乳腺炎、乳头小白点、乳汁淤积、乳管堵塞等,同学员深入交流了问题的形成原因、治疗原则、护理方法等,详细分析了患乳腺炎母亲的疑虑以及如何做好这个时期的哺乳支持。最后,她勉励与会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妈妈早期成功建立母乳喂养,不要轻易回奶,出现问题转介给专业人员。
周乙华教授:母乳感染与母乳喂养
王靖主任—哺乳顾问在产科医疗机构的工作模式
张俊平护士长:母乳喂养咨询门诊的设置及管理
【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学习班】
王华梁教授:质量管理的常见误区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王华梁教授作为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学习班第一位演讲者与大家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常见误区,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质控结果与测量结果以及质控规则。王华梁教授提出,当病人质疑我们的检测结果时,我们如何证明检测的准确性?首先,实验室误差60%在分析前,10%在分析中,30%在分析后,实验室检测人员只能通过控制分析中的10%来证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再好的质控结果也不代表样本的结果一定准确。最后,王教授强调,质控数据随机分布是应用质控规则的前提。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报告,王华梁教授让我们站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质量控制对实验室的重要性以及仍然存在的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为检验同仁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马端教授:代表性遗传病案例分析
钱宝华教授:血小板输注在孕产妇中的应用
王剑教授:遗传性疾病的精准诊断
夏荣教授:产科输血与反应防范
朱宇宁教授:在NIPT时代,血清学产前筛查的应用展望
范建霞教授:妊娠期甲状腺参考范围的建立与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围产科主任范建霞教授就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参考值范围设定作出精彩报告。首先,范教授介绍了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生理改变作为参考值范围建立的理论基础,胎儿在12周之前自身还未发育出甲状腺,靠母体甲状腺分泌提供,因此早孕期甲状腺参考值范围需特殊制定。其次,范教授指出建立参考范围的方法包括横断面研究,序贯与非序贯研究,不同参考值范围的比较。中国荟萃分析表明,4.0mU/L可以作为中国妇女妊娠早期TSH上限的切点值。最后,范教授指出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在参考值范围统一前仅供参考。此外,缺碘在上海孕妇中普遍存在,轻微的甲减推荐补充碘盐。
田卫东教授:信息生物学在临床的应用
季星教授:从脊肌萎缩症(SMA)携带者筛查看孕前携带者筛查的意义和原则
徐晨明教授:产前诊断中的嵌合现象及咨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主任徐晨明教授就产前诊断中的嵌合现象及咨询作了精彩报告。徐教授提出,嵌合现象影响遗传筛查诊断的准确性。因此,了解嵌合的起源、机制和临床结果对产前诊断的临床决策非常重要。产前细胞遗传诊断中遇到的嵌合现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有限制性胎盘嵌合体,绒毛染色体检查中比羊水染色体检查中更常见;二是真性嵌合,胚胎存在两种或以上细胞系;三是假性嵌合,是指体外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断裂重接、丢失或增加、或由于母体细胞污染造成。
王学锋教授:产科出血的DIC管理
应春妹教授:无创DNA产前检测的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检验科主任应春妹教授就无创DNA产前检测的临床应用作出了精彩报告。应教授指出,出生缺陷预防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而目前产前筛查/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和超声,存在检出率有限、假阳性率较高以及增加不必要的穿刺等问题。因此,无创DNA产前检测的产生和发展至关重要。NIPT是一项新型的、针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的产前检测技术。该技术仅需抽取10ml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液中胎儿游离DNA,通过高通量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即可准确判断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症(T21)、爱德华氏综合症(T18)和帕陶氏综合症(T13)三大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而NIPT-Plus:在NIPT基础上,扩大检测范围至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该检测主要适用于血清学筛查显示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风险值介于高风险切割值与1/1000之间的孕妇等。但该检测同样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