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结束后,参加国家公祭的各界代表会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这也是完成改造升级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首度开放。
【1213位幸存者凝视历史】
经过由1万多盒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组成的档案墙,拾级而下,来到《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序厅。满天星光下,“遇难者300000”赫然醒目。序厅的墙上悬挂着1213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这些幸存者的目光,永远凝视着这段历史。
这片照片墙是工作人员根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名录,按照当年的户籍档案,找到幸存者当时的形象,这些黑白照片,是已经去世的幸存者,而在我身后这些大一点的彩色的照片灯箱,是截止到2017年9月30日,100位登记在册的,目前仍健在的幸存者。
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前夕,83岁的佘子清老人和100岁的管光镜老人相继离世。在照片墙上,他们的灯箱也相应熄灭。目前南京大屠杀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名。
【多视角揭示历史真相】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共分八个部分,从《南京沦陷前的形势》、《日军进犯南京与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到《大屠杀后的南京》、《战后调查与审判》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过程。为多角度呈现历史真相,本次展览大量运用第三方视角,采用了很多外籍人士留下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实物,以及部分日方资料。
“因为基本上采取不留战俘的方针,仅佐佐木部队就处理掉约15000人”,这是日军第十六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日记里的一段摘录。事实上,像这样的记载在这片史料墙上还有不少,比如我身后的这份日军第114师团步兵第66联队,第一大队的战斗详报就记载了,下午2时整,接到联队长如下命令,根据旅团命令,俘虏应全部杀掉。种种资料显示,南京大屠杀并不是某些日本士兵或者某个部队的个别行为,而是至上而下下达的命令。
这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日军暴行画面,当年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了日军屠杀后的现场,以及受害人在鼓楼医院接受救治的场面,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眼前这台摄影机及胶片,就是约翰·马吉当时使用的原件。在原有文物的基础上,新展还补充了多年来陆续征集到的文物以及照片,很多史料都是首次对外展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员宁伟恒说,这个展板上可以看到,在同一个集体屠杀活埋中国人的时候,在不同角度拍摄照片。一个是1938年日寇暴行实录里的照片。这么多年我们在不断征集史料的时候,也征集到这样新的佐证之前历史事实的展品。
【注重微观呈现对历史进行还原】
除了注重史料的补充完善,此次《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更加注重微观呈现。在证言墙上,大量亲历者的证言证词,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的历史。史实展根据史料对日军侵占南京的场景进行了历史还原,既有血战光华门的惨烈,也有敌机轰炸过后,满是断壁残垣的街头。
记者面前的这处场景,是根据当年的历史照片,复原出的遭日军轰炸后南京街道的场景,这些废弃的旅店,茶行,绸缎庄以及废弃的黄包车等等,都证明这是一处商业区域而并非是军事目标,即便如此,也没有逃脱被轰炸的命运。
馆中江东门集体屠杀遇难者的“遗骨坑”原址,采用“黑匣子”的展陈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同时也寓意着打开历史之匣,发现历史真相。
在“黑匣子”的一侧,是画家李自建创作的油画《南京大屠杀——屠,生,佛》。画面中心死难者尸体堆积如山,像一面血肉筑成的城墙,令人震撼,难以忘怀。这幅应星云法师之邀创作的油画曾引起海内外巨大的轰动和反响,当年年仅10岁的星云法师亲眼目睹了南京的惨况。
【黑暗中的“温暖”致敬国际友人的无畏义举】
1937年12月,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南京城里,德国人约翰·拉贝与诸多国际人士一道,设立了“南京安全区”,尽最大可能拯救了无辜平民的生命。在展厅里,安全区域板块的灯光最为明亮,象征着黑暗中的一抹温暖。在这里,设有3位外籍友人的雕像,约翰·拉贝,约翰·马吉,以及明妮·魏特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员宁伟恒说,魏特琳和助手程瑞芳、陈斐然等人经过不懈努力,最后拯救了9000多名妇女儿童。她每天都非常的辛劳,不停地奔波在安全区里来救助中国人。也是由于过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魏特琳患上了非常严重的忧郁症,最后在1941年的时候,在家中开煤气自杀了。她说如果我还有一条生命,我还会为中国人民服务。
【交互式证言对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
88岁的夏淑琴老人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为了向后人揭示历史真相,去年,年事已高的她,花了大量精力,录制了10余个小时的全息影像,以便将证言永久保存。在展览的交互式证言区,观众可以通过全息影像和夏淑琴老人对话交流。
南京大屠杀令夏淑琴失去了7位亲人,一家九口只剩下她和年仅四岁的妹妹。如今,80年过去了,与当年的悲惨遭遇相比,今天的团圆与和平尤为珍贵。
【增设观众互动区域与历史产生关联】
除了可以对话幸存者,聆听口述历史,馆内还增设了大量的观众体验区域。观众可以翻阅铁书触摸遇难者名单,通过电子屏幕查询南京保卫战殉国将士名录,以及朗诵拉贝日记等方式,与历史产生关联。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当年受害者的一个个体记忆,早已成为南京的城市记忆,成为中国的国家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在展览的尾声,伫立了一段南京的城墙,在城墙砖上嵌入了来自国内外各地观众的留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所有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摒弃偏见和歧视,消除战争和仇恨,相互尊重,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这也是全人类所追求的美好愿景。(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赵夏楠李洋俞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