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很好理解,毕竟问答网站的准入门槛本身就高,美国的连线杂志也曾将问答网站的用户贡献比例归纳为2:98。但第二点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当然,仅凭观察,并不能说明知乎主观限制了头部大V的成长。
同样,知乎也向界面新闻明确表示没有限流的行为。
张佳玮在今日头条事件发生后曾这样评价知乎:“其他网站在意所谓知乎大V,是赞美知乎的激发能力,但这点价就能买走,也可以说是知乎不擅长保护了吧?不得不说,在激发火焰这一点上,知乎做得很棒。但在保护和留下火焰方面,知乎并不算很好。”
对任何社区来说,大V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要想保护和留下这些火焰,平台一定要给到他们足够的物质满足或精神满足。
而知乎似乎这两点都没做好。
月亮还是六便士?
虽然去年以来,知乎也尝试了用Live和电子书等方式帮助平台上的用户体面变现。但真正能通过这两个渠道变现的人仍然是少数。
电子书方面,从去年到今年,知乎总共也才为用户带来了30万元的版税收入,这些钱分到每个人的人头上几乎不剩什么。
态度是好的,但问题是,如果知乎能更早发展出一个良性的变现模式,这些大V也用不着这样铤而走险了。
在给内容创作者物质激励方面,头条已经做到极致,而头条这种简单粗暴的补贴做法其实也是其自身强大的造血能力带给它的底气。那么,知乎在战略层面上发展知识市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把企业的自造血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大V没成就感
这样很难让用户获得非物质满足。
不仅如此,在历次迭代的过程中,知乎都是以改善消费端用户体验作为标尺,而忽视了内容生产者的利益,比如说此前针对Live的七天无理由退款规则就被质疑太过偏袒听众。可以理解知乎此举也是为了市场的有序发展,但知识产品毕竟不是淘宝上的实体商品,退货了还可以二次售卖,虽然知乎向淘宝看齐是为了尽快保障制度,但一刀切的沿用淘宝做法也不可取。
头条风波过后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分析一下头条事件对知乎的影响。
事实上,根据诸多知乎大V的反馈,头条和他们签的协议仅是内容排他,并没有不让他们在知乎上说话。所以,即使和头条签了协议也不妨碍他们同时经营两个平台,仅仅是精力分配的问题罢了。
更何况,头条和知乎的受众完全是两批人,大V生产的内容也会根据平台不同有所区分。换句话说,发在头条上的内容大多数根本就是不适合知乎的。
但是,在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头条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想从知乎买大V的人,正如罗振宇之前提到的,这个时代价值与势能正在聚集在个人身上。
更多大公司正携着资本气势汹汹地闯入内容战场。
在今日头条之前,借由网红和大V复兴的微博在去年年初拓展过一波知乎大V,以发展自己旗下的微博问答,得到、喜马拉雅、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对于网红和大V的争夺也一直在进行。
8月30日,知名自媒体人冯大辉还在微博上爆出另一张百度写手团招募的图片,其中提到,百度问答是基于手机百度的问答类产品,产品形态类似头条问答和知乎,合作内容可直接投入百度Feed流下发。
他们是平台最珍贵的火种,现在却只能夹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