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幸福指数。
近年来,福州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立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需求。面对崭新的时代命题,福州市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坚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一个个亮点纷呈的试点经验从“盆景”串联成“风景”,市域社会治理的“福州路径”越走越宽,越走越踏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有福之州平安之城”正在成为千年榕城的一张新名片。
老年课堂、书画培训、老年人季度生日会、少年武术、四点半课堂……如今在马尾有社工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2021年以来,福州市马尾区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队伍,并按照“制度规范、设施完善、功能多样、服务专业”的标准搭建了三级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实现镇街社工站百分百全覆盖。目前马尾正在着力搭建“1+2+1+N”镇街社工站马尾模式,让社工服务更大更密更有温度,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
科学评估分级分类
救助服务更加精准
罗星街道社工站的社工了解情况后,通过科学评估,界定杨某一家为危机级别的重点类。社工通过个案管理办法为杨某一家提供专业服务,在经济层面,帮助服务对象申请政府的临时救助,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同时发动居住地居民捐款,筹集治疗费;在心理层面,提供心理疏导、创伤后心理抚慰等,为服务对象输入希望,增加生活的信心。同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发动服务对象的亲戚朋友、志愿者等协助服务对象做好后方保障工作。
此事件发生后,社工还联动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防火安全知识宣传,促使居民提升安全意识。
据悉,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分级分类,为服务对象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使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服务与需求精准匹配,大大提升困难群体的生存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
多元主体力量共治
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阿婆阿公最近身体感觉怎么样,这几天天气多变,要及时增减衣服……”近日,马尾区马尾镇社工站联动旺岐社区居民骨干、志愿者,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阳光学院等青年志愿服务队对马尾镇社工站28户救助对象进行入户走访。
像这样由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服务模式在马尾旺岐社区已成日常。
“社工站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快速发掘并培育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社区骨干、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力量,其中居民作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如何有效调动大家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至关重要。”旺岐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伟告诉记者。
旺岐社区是混合式社区,社区居民间存在情感空间疏远、物理空间分割、资源分散的特点,因此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直不高。自引入社工专业化服务后,社区在社工的协助下组织开展了多起活动,包括亲子运动会、公益集市、老年人季度生日会等。“活动促进了居民间的交流,打破社区居民间的疏远和分隔,很多居民感受到温暖,自发加入到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区的治理。”陈伟如是说。
社工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着手,通过在社区营造康乐、亲子、安全等公共空间,促进居民互助,通过搭建“小区——社区”两级党群议事协商平台,形成“居民诉求——协商议事——服务推进”的模式,带动多元主体协商议事,共同参与社区事务。
挖掘特色因地制宜
创新“N”个服务项目
为精准把脉各镇街、村居重点民政领域服务对象的需求,自各镇街社工站成立以来就常组织开展各类常态化服务需求调研,社工站会通过调研结果精准把脉居民的“微需求”,并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微服务”。
琅岐镇乐村村是典型的空心侨村,村内独居、空巢老人多,村中妇女工作积极性不高。琅岐镇社工站在调查研究后,决定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角度出发,帮助乐村村实现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改变,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如今乐村村在社工站的帮助下已组建有‘巾帼幸福园’、乐村工坊、乐享百岁助老行动等特色项目。”益乐社工负责人吴维姗介绍,目前乐村村已形成环境治理常态化维护机制,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乐村工坊运营一年多来,工坊内人均收入达60元左右;乐享百岁助老行动也吸引百名企业党员、热心群众参与。
目前马尾区多个(村)居已创建形成“N”个创新服务项目。下一步,马尾区民政局将加大典型培育,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工站服务品牌项目,努力实现站点建设更加规范、服务方式更加专业、服务成效更加明显的目标,将三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打造为提供为民服务、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
福州市晋安区象园街道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比重高,商铺夜市林立,民间纠纷易发、民生小案难防,加之近年来非警务类警情骤增,各职能部门联动不畅,给社会治安治理带来不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