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11,忙碌的不只是电商平台——当它们齐心协力将大促开启节点又向前移动了几天、正摩拳擦掌、只待东风之时,回头一看,一众OTA(OnlineTravelAgency,在线旅游服务)平台正兴奋地紧跟在身后,也想来凑个热闹。
10月14日,淘宝、京东正式吹响双11号角的这一天,飞猪、携程分别打造了两个节日——前者将“奇妙旅行节”升级为“全球旅行节”,分为预售期和现货期两个阶段,既要性价比也要丰富度,报名的商家和商品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后者则推出“携程好价节”,在联合近百家旅游商家合力补贴的同时,上线“先囤后付”功能,进一步降低用户消费决策的门槛。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借势电商的双11、还是“先囤后付”功能,这条赛道上原本只有飞猪在一路狂奔。此前,包括携程在内的其他平台只是将其视为品牌营销路径,而不是业务经营手段。不过,同行的成绩会让它们的想法发生改变。据旅界报道,今年年初,抖音生活服务将“先囤后付”功能面向商家开放,由商家自行决定是先收钱还是放出授信额度让用户后期还款。另外,近期,美团酒旅也在考虑“先囤后付”的可行性,试图酝酿“大动作”。
某种程度上来说,OTA平台纷纷卷起双11,在当下这个旅游淡季彰显出了一种态度——如果大促清库存的方式能够充分地带动消费,那么不妨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毕竟,抢跑的不怕竞争,错过的难免后悔。
瞄准双11,OTA平台拼了
出游的快乐让她洗尽“班味儿”,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因此,当双11到来之际,除了在电商平台力所能及地“薅羊毛”,她也时不时地看几眼OTA平台,希望找到价格合适的机票、酒店套餐,争取赶在年底为自己再打几针鸡血。
的确,如果说双11之于电商行业是在纷争隔阂与携手并进中持续演变的一场零和博弈,那么对旅游行业而言,其受重视程度还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过去几年,下苦功夫占据舞台的玩家不多,大概只有飞猪最为卖力——毕竟,身处阿里巴巴生态之中,对双11的价值总是具备相对敏锐的观察,资源与精力投入巨大。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意识到双11是假期之后淡季的绝佳窗口期,舞台上跃动的身影也开始增加。
10月14日晚,当淘宝和京东的大楼为了双11的到来而灯火通明时,一众OTA平台也迈入了属于它们的节日。飞猪将此前的“奇妙旅行节”升级为“全球旅行节”,设置了预售期和现货期两个阶段——10月14日晚8点,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广州长隆动物世界、香港迪士尼乐园、长白山万达度假区、云上草原等活动商品进入定金支付阶段;10月21日晚8点,现货全量开售。
与之同步的是“携程好价节”,近百家旅游商家合力补贴,计划开展50余场单场活动,商品涵盖度假旅游、酒店、门票、机票、租车、邮轮等类型,用户最长可以提前入手明年五一假期的优惠产品。携程大促负责人表示,出境游折扣商品的目的地覆盖全球超过20个国家及地区,最高折扣力度上万元,其中以东南亚短线游的折扣力度最大。
“先囤后付”,噱头or必争之地
折扣之外,商品机制的设置也变得更为灵活。以途牛为例,其为部分参与双11大促的酒店套餐增加了旺季不加价、无连住限制等优惠政策,可以拆分或多家庭使用。同时,部分酒店提供免费升级海景房等优惠、使用期限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长。
拥抱“先囤后付”的不只是携程。据旅界报道,今年年初,抖音生活服务将“先囤后付”功能面向商家开放,是先收钱还是放出授信额度让用户后期还款,交给商家自行选择。近期,关于“先囤后付”的使用,美团酒旅也在考虑,并试图酝酿“大动作”。
不过,“先囤后付”今年作为噱头重被提起,不只是“xx版花呗”这样简单。在金融服务的基础之上,“先囤后付”能否真正催化消费、驱动增长,关键因素在于货品的丰富度和性价比,而不是什么时候给消费者生成账单。
以飞猪为例,其与万豪、雅高、希尔顿、迪士尼、环球影城等议价权最强的商家具有强绑定关系,淘宝场域内的分发效果显著——10月21日,飞猪官方直播间的淘宝直播排名仅次于李佳琦。
实际体验同样至关重要。有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在OTA以“先囤后付”的方式囤了价格为2699元的酒店别墅房大额券,随后发现不能继续囤其他酒店。起初,该用户以为是系统问题,咨询客服后被告知是额度限制。“‘先囤后付’和金融服务还不是同一个额度,前台根本看不见。”
她试图退订从而拿回额度,订单退了,额度依然不足。客服的解释是,合作金融机构会根据当前订单动态评估是否支持使用金融服务。也就是说,无法随退随订。“我满心欢喜囤酒店券,结果它的基本规则都暗搓搓藏着没有明示。”
卷起来,共同做大市场
而OTA平台对“先囤后付”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销售表现一道,构成了对这个双11的一种注脚。
以飞猪为例,根据其公布的数据,10月21日晚开售53秒,活动商品总成交额突破10亿元;开售52分钟,活动商品总成交额超越去年首日。其中,全日空航空经济舱双人/三人往返机票卡上线1分钟内即告售罄;开元酒店全国3晚通兑套餐不到10分钟销量即突破10万件。开售52分钟,全日空航空、开元旅业、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等多个品牌成交额破1亿元,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长隆旅游度假区、松赞等品牌成交额均超过5000万元。
从销售情况来看,飞猪在“囤旅游”上的心智份额优势明显。而对参与其中的商家来说,这意味着清晰、有效的用户增长,以及后者实实在在的中远期消费意愿。
尤其是在国庆假期之后的旅游淡季,双11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一方面,今年的旅游市场并不如预期一般火热。西南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受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及国内旅游人次增速不及全年增速预期。按照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2024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将分别同比增长25%、23%。假设能够完成,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6%,与2019年的5.8%相比仍有差距。
另一方面,国庆假期的热闹散去,商家仍旧需要维持基本经营。网红城市也好,知名旅游景区上市公司也罢,离开旺季的滤镜,必须面对淡季的现实。然而,在用户消费意愿回归日常,而旅游行业供给水平较高的前提下,赚钱与亏钱已经不是一道轻描淡写的判断题。因此,库存出清、保证资金的正常流动,就成为了刚需。
具体到“先囤后付”,在不占用现金流的情况之下,用户能够更为灵活地安排出游计划,叠加双11节点,或将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商家也得以提高旅游商品的利用率,积蓄粮草、平稳度过淡季。
站在平台的角度,如果数据证明淡季库存出清、大促发力囤货、拉长预售商品使用期等模式,对于带动消费是可行、有效的,那么不妨与更多的平台、商家一道,投入更多的资源,将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道理很简单:只有把蛋糕做得足够大,玩家才有机会吃到饱。当然,也不要过多地强化催化剂的作用——毕竟,商品与服务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