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舰覆灭—————日本海军大和级巨型战列舰方案主炮

本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日趋动荡,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也在不断恶化,其右翼势力为了转嫁国内矛盾,极力鼓吹和实行对外扩张政策,导致日本在太平洋地区与美国的矛盾逐步加深。1934年1月,日本在新的帝国国防方针中,正式将美国作为假想敌,双方作战的战场将是太平洋,而主角将是美日两国的海军.就在日本人提出这一方针的同一时期,1922年在华盛顿签署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将于1936年12月31日到期.按该条约的规定,美英日意法五国主力舰(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排水量比为5:5:3:1.75:1.75,单艘主力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万5千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而一旦该条约失效,上述对主力舰吨位及火炮口径的限制也就不复存在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日本一边在桌面上与美英等国为新的军备条约讨价还价,一边偷偷的开始为建造新的战列舰作准备.

作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对此,狂妄自大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倒还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但是为了满足其独霸太平洋这样一个日本国力完全满足不了的野心,他们仍然幻想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依靠单舰的质量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开始做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巨型战列舰的准备。按照他们的估计,美国海军只有建造406毫米口径舰炮的经验,而且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其舰艇宽度不能超过33米,因而即使造出更大的重炮,也没有合适的舰艇搭载。相形之下,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一门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具有制造这类超级火炮的经验。穷兵黩武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相信一旦建造出能够搭载46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其海军就能获得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从而实现其称霸太平洋的狂妄野心.

新舰的460毫米口径主炮有两个身管设计方案,一个是采用45倍径身管,一个是采用50倍径身管。尽管在射程,炮口初速,炮弹重量等方面,50倍径舰炮都超过了45倍径舰炮,但是由于其尺寸过大,新舰还是采用了45倍径的460毫米口径主炮.

在新舰的设计方案中,另一个让日本人很费心思的地方便是其动力装置。按A-140方案,新战列舰将采用传统的蒸汽轮机,但由于受德国海军“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通过柴油机动力获得了15节航速下续航力18000海里的惊人成绩刺激,从A-140A号方案到A-140F4号方案,新舰都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后来由于安装了柴油机的日本海军大鲸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日本人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而在最后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就在日本秘密设计超级战列舰的同时,其与英美在伦敦海军会议上的谈判正在逐渐趋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当年,日本海军提出了对美截击战略,企图先以潜艇和航空兵对远道而来的美国舰队进行消耗,然后在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依靠以新型超级战列舰为核心的打击舰队,通过战列舰舰炮决战歼灭美国舰队。在该战略的指导下,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所谓03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舰(当时称为1号舰和2号舰)。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通过多年向西方亦步亦趋的学习,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技术,其造船水平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其技术水平也属一流。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岛国,其建造排水量超过条约型战列舰近一倍的史无前例的巨型战列舰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国家整体实力和工业水平都难以承受的疯狂举动,其中的技术难度也是难以克服的。但日本人在其急剧膨胀的侵略野心驱动下,仍然决计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将这级空前强大的战列舰建造出来。为此他们不惜动用包括10几万吨优质钢材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并耗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甚至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在大和舰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可以说,他们是以倾国之力来建造这两艘巨舰.

战后,美国人根据弗吉尼亚海军测试中心对在日本缴获的大和型3号舰信浓的VH钢(该舰后来改为航空母舰,因此部分装甲钢没有安装)进行测试的结果,宣称日本战列舰的装甲钢抗弹性能只相当于美国产品的83.9%。但作为日本海军04造船计划组成部分的信浓舰,由于在其建造期间战争形势开始恶化,原材料(制造优质装甲钢所必需的镍和铬就非常缺乏)和对装甲钢进行表面热处理的熟练技术人员都严重不足(很多老技工被征去当兵,由新手接替),导致其建造质量极为低劣,以至命中4条鱼雷便告沉没(大和被命中10条鱼雷,炸弹24颗,武藏19雷,炸弹17颗,当然,信浓的沉没和没有关闭水密门,舰上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而且潜艇用鱼雷的威力也比航空鱼雷大)。拿这样的战舰装甲与战前不惜工本,充分保证原材料供应和工艺质量造出来的大和舰装甲相比,显然是不合适的。美国人测试过的另一块被认为具有和美国装甲钢同样优良品质的183毫米厚VH钢就是对此的一个证明.

在制造主炮上,日本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备足够的强度。过去他们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以往战列舰的主炮炮身制造都是采用套筒的方法,将2个或多个管子套在一起,经加热和冷处理后,将管子压缩在一起。而自紧则是使用一根内径比需要的口径小一些的钢管,在内压下扩展炮膛。用这样的方法生产出来的身管可以通过内压消除炮管内层表面的小裂缝,借以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1号舰的建造虽然困难不小,但总的来说还比较顺利。1939年5-10月,该舰锅炉安装完毕,9月-11月,主机安装完毕。第二年7月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来自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用这样的名字来命名该舰,无疑是幻想能够称霸海上的日本对其寄予厚望的一种表现。但在当年8月8日举行的大和舰下水仪式上,由于负责宣读舰名的吴镇守府长官在念的时候声音太低,以至在场的很多人根本没听清舰名,而在事后猜测该舰舰名为“亚细亚”,还进一步推测说2号舰则将被称为“东亚”.

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在珍珠港偷袭成功的消息传来后,大和舰建造设计者们的心情,只知道在这一天,该舰结束了试航。8天后,即1941年12月16日,大和舰竣工,入吴镇守府船籍,并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强的战列舰从此开始了它的海军服役生涯,同时也第一次向世人显现出了它狰狞的全貌

超级战列舰的基本情况

建成时的大和舰,其标准排水量为65,000吨,试航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注1,舰体全长263米,水线长256米(试航状态),垂线长244米,宽(最大)38.9米,水线宽36.9米,型深18.915米,平均吃水(试航)10.4米,平均吃水(满载)10.86米.

全舰重量分配如下: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直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类发射管,6-10条鱼雷也绝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

总的来说,大和舰动力系统的效率谈不上非常高,甚至都比不上日本自己的翔鹤型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由于该舰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速度,日本人也就将其接受了下来.

大和舰舰员编组为20个战斗队,第1-9为主副炮及高炮分队,第10为目标观测分队(后来的雷达分队也包括在内),第11是通信分队,第12为航海分队,第13为损管应急分队,第14为飞行分队,第15—18分队为轮机分队,第19为医务分队,第20为财务分队。编制舰员总数2,300名(建成时),其中准士官以上150名,下士官及水兵2,150名,与旧有的日本战列舰相比,大和舰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其人均居住面积达3.2平方米,而长门型战列舰只有2.6平方米。正因为如此,日本海军内部喜欢称大和舰为大和宾馆。

庞大而有特色的舰体

为了尽可能的缩短装甲带并为主炮射击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舰舰体被设计的十分粗短,长宽比为6.76:1,这样的舰体想凭借15万轴马力(只相当于一艘日本重型巡洋舰的最大输出马力)的动力获得27节的高速,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从1935年开始,经过长期水池试验,前后提出40多个不同的船模,从中最终确定下了大和舰极有特色的舰型.

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在当时极为新颖的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有人认为的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从侧面看,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而效能也更为明显.

世界上大多数战列舰的舰体内侧曲线都是呈外张的弧形,而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外形和”依阿华”级同样非常相似,但不同点在于,美舰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得平直了,而大和舰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了舰艉,看上去非常流畅,实际效能也更为优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倒不是因为美国人在舰体设计上比日本差,实在是由于巴拿马运河33米宽度的限制令美国人只好用平直的舯部舷墙来弥补其舰宽的不足.

大和舰体另一个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其作战指挥中心所在的舰桥。该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相当于15层的高楼,从远处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可以旋回)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从外形来看,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来的比较小了.

大和舰舰艉同样与众不同。与高达8.6米的舯部舷墙相比(水线以上),其舰艉仅有6..4米高,低陷下去一块。由这个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舰的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就暂时停放在这里。在大和舰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一般来说,战列舰大多采用的是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为此大和舰才采用了上述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转弯性能最好的战列舰了,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战术旋回直径比航速来得更为重要

大和舰的火炮[

大和战列舰的主炮为三座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注2(为保密。日本海军将其称为400毫米舰炮),该炮由吴海军工厂舰炮部研制,火炮炮身长21,300毫米,单具炮身重165吨,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为1,720吨,加上炮塔装甲(7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总重为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指不计算弹药时的重量)。该火炮俯仰角度为(+)45度,(—)5度,装弹时固定在(+)3度。主炮炮身的俯仰和炮塔的转动均采用液压动力,俯仰速率8度/秒,炮塔旋回一周需3分钟。炮弹采用机械装填,其扬弹速度为10发/分。主炮塔后部装有号称世界最大的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可在航行时保持稳定),还有98式射击仪,98式方位瞄准仪。通过这些装置,保证了94式舰炮在远程炮战中的精度.

大和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内置炸药33.85公斤),弹长1,953毫米,发射药重330公斤(分别由6个各重55公斤的药筒组成),发射时膛压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主炮仰角40度时,射程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公斤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大和舰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

从上述介绍和附表可知,大和舰装备的这种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处于第二巨炮地位的“依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式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460毫米舰炮在口径,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众所周知,战列舰主炮是一种远程抛射型火炮,其炮弹穿甲威力取决于炮弹的重量和下落前的弹道顶点(这两点保证了炮弹的势能和着舰速度)以及着舰角度,而射程远的火炮其弹道顶点一般也高。也就是说,炮弹越重,射程越远的火炮穿甲威力越大(当然还应当考虑炮弹的外形以及弹体材料及工艺等因素)。同时具备这两个优势的大和舰主炮无疑要比”依阿华”主炮有着更强的装甲穿透力。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参见附表).

大和舰的副炮采用从最上型巡洋舰上拆下来的3年式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座三联装),其炮身长9,615毫米,一门炮重12.7吨,一座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该炮使用55.87公斤重的穿甲弹(其他类型炮弹重量相同),火炮俯仰角(+)55度,(-)10度,炮口初速980米/秒,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和460毫米主炮一样,155毫米副炮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射速5-7发/分,每门炮备弹150发,采用基线8米的测距仪。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中的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2号主炮炮塔和3号主炮炮塔的后部,另外2座被安装在了战舰上层建筑的两侧(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这种安置设计可保证大和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诚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大和舰的主副炮都能对空射击。但这两种火炮毕竟不是专门设计的高射炮。由于其精度较差,对空射击一般只能起到干扰来袭飞机飞行的恐吓作用,因而该舰的防空任务主要还是由其装备的127毫米和25毫米口径高射炮来担任的.

89式40倍径127毫米口径高射炮,大和舰建成时装备了12门(6座双联装,均带有防盾),后来在改装中增至24门(12座双联装,一半带有防盾)。该炮俯仰角(+)90度,(-8度),所用炮弹重23.5公斤。火炮初速72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发/分,身管寿命800-1500发,96式60倍径25毫米口径高射炮,大和号建成时装备24门(8座三联装,均带有防盾),后来陆续加装,最终总数达到152门。该炮俯仰角(+)90度,(-)10度,弹重250克。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发/分

大和舰的这两型高炮在太平洋战争中被广泛使用于舰艇防空,在战争初期,算得上是两种性能不错的高射炮。而到了战争后期,美国飞机的性能和飞行员的水平大幅度提高,日方的25毫米高炮和美国人配了近炸引信的40毫米高炮相比,显得威力不足。加上高炮射击指挥系统的落后,使得大和舰上这两种高炮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而战舰的防空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大和舰的防护

大和舰是一艘极为重视防护的巨型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该舰的装甲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炮弹着舰速度500米/秒左右),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弹。为实现上述要求,大和舰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和防御板,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该舰的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战舰中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集中防御区划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采用前面所说VH装甲钢),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采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镉合金钢)。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在大和舰的主防御区划以外的舵机舱也敷设了厚甲,其主副舵机舱顶部装甲均为200毫米,舱壁装甲主舵机舱厚350-360毫米,副舵机舱厚250-300毫米.

作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于大和舰舰桥处的司令塔也是一个重点防护区域。其侧壁及顶部装甲厚达500毫米,而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御区划的通信线路则被300毫米厚的重装甲保护着.

大和舰巨大的主炮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45度倾角),侧面250毫米,后部190毫米,而顶部装甲则为270毫米。必须指出的是,当时欧美在设计战列舰主炮炮塔装甲时,总是将侧面和后部的装甲设计的比顶部厚很多,而大和舰却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当时日本人对远程炮战中来垂直落下的炮弹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舰建造过程中,日海军航空制胜论者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

大和舰烟囱的下部设有50毫米的装甲,而在位于中甲板的烟囱开口处则装了一块非常独特的“蜂窝”装甲板,其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直径180毫米的小孔。这样既可以保证排烟顺畅,又使这一区域的得了有效的保护.

参照所列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大和舰是最后一代战列舰中装甲最厚重的一艘,事实上也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不仅如此,该舰的装甲带还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是最后一代战列舰中倾角最大的舷侧装甲(其次是美国的”依阿华”级和“南塔科它”级,舷侧倾角19度),而大和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在最后一代战列舰中,只有该型舰采用这种倾斜式装甲甲板。通过上述设计,大和舰装甲的抗弹性被大大提高了.

在水下防护能力方面,大和被要求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美国最后一代战列舰要求能抗击300公斤TNT的打击,德国的俾斯麦要求抗击250公斤TNT),而在命中2-3发鱼雷的情况下不能影响战斗力,为了防水雷,大和的舰底采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但作为一艘以炮战为主要任务,强调集中防御的战列舰,大和舰的水下防护系统总长只占战舰全长的40%,这对其防御鱼雷打击显然是不利的.

大和舰的雷达[

大和舰在建成时是没有雷达的,但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人为了提高该舰的探测能力,先后为其装备了3种雷达,其具体性能如下

22号对海雷达,雷达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磁控电子管,功率2千瓦,重量1.3吨,探测战列舰35公里(距离误差±700米),对巡洋舰20公里,对驱逐舰17公里,角度误差±5度。该雷达于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舰桥两侧,13号对空雷达,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后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公里发现机群,50公里发现单机,距离误差±2-3公里,角度误差±10度。这型雷达比22号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整体来说,日本海军的雷达在性能上要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落后,而且日本舰艇也没有火控雷达,因而使大和舰的夜战能力低于美国战列舰.

舰载机和搭载艇[

但一般只带14艘.

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的大和舰

但日本海军中的保守派显然不会愿意让倾其全国之力造出来的大和舰去执行破交,保护航空母舰这样的“小”任务。在他们看来,大和舰仍然是那种平时需要精心保护,到了决定“国运”的决战关头再拿出来发挥威力的“镇国之宝”(虽然这种决战在航空母舰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在这样的气氛下,1942年2月12日,大和舰接替长门成为联合舰队旗舰,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时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却是曾极力反对建造大和舰的山本五十六。和保守派们相比,此人固然明白靠战列舰大战来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在新时代如何发挥现有战列舰的作用这个问题上,他却同样的无知。虽然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山本接受大和舰作为自己的旗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倒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战列舰彻底无用论者,即使有使用大和舰的机会,他也会予以拒绝。而军令部关于未经其许可不得动用大和舰的命令则正好成为了他将大和舰当做摆设的借口和理由。这一点在山本制定的中途岛作战计划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1943年2月11日,大和舰的姊妹舰武藏接替大和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舰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在此期间,大和舰加装了4座3联装25毫米高炮和21号对空警戒雷达),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1943年12月25日,满载陆军士兵,野战炮和补给品的大和舰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舰加速至26节(几乎是最高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舰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同时进行改装。为了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时加装了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三联装24座,单装26座)。同时舰上还装上了22号对海警戒雷达和13号对空警戒雷达。另外出于防雷的考虑,大和舰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划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1944年4月10日,大和舰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从马里亚纳到莱特湾

10月22日上午8时,栗田舰队(包括大和,武藏,长门,金刚,榛名5艘战列舰,10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4艘驱逐舰)从婆罗乃湾出发,参加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莱特湾海战。10月23日黎明,粟田的旗舰重巡洋舰爱宕被美国潜艇击沉,栗田本人只好将大和舰作为旗舰使用。对此前因为资格不够而不能以大和舰为旗舰的栗田来说,这或许也可以算作是“因祸得福吧”.

10月24日,栗田舰队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舰的姊妹舰武藏被19条鱼雷和17颗航空炸弹击中,于当天下午7时35分沉没。大和舰的运气比较好,仅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在前甲板)。由于美国飞行员夸大战果,使第3舰队司令哈尔西相信栗田舰队已经全军覆没,加上他被小泽的诱饵舰队所迷惑,结果给了栗田继续前进的机会.

从这个情况推测,毁伤“白平原”号的这发近失弹极有可能是大和舰主炮发射的,由此来看,其火炮精度应该说是不错的。(相比较之下,在英德北海海战中,双方在从22000米拉近至14000米的8分钟里,英舰“胡德”,“威尔士亲王”分别打了6次齐射,前者全部失的,后者打中德舰一弹,而以火炮射击精确而著称的德舰“俾斯麦”打了5次齐射,也只命中对手1-3弹)但大和舰的炮击并没有能够有效的持续下去,为了阻止这支强大的日本舰队的追击,美国人早在6时45分便下令护航航母上的飞机起飞应敌,7时16分又命令驱逐舰队释放烟幕冲向日本舰队,用鱼雷攻击阻止其前进,而航空母舰舰队则驶向一片正在下暴雨的海域。

烟幕和雨幕干扰了大和舰的射击,美国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则给整个分散追击的日本舰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当大和战列舰在8时左右与美舰距离拉近至22000米,美国驱逐舰“海尔曼”号(DD-532)向其发射了3条鱼雷,迫使大和舰转向10分钟,从而使该舰与美国航空母舰的距离又拉大至300000米。8时20分,大和舰在烟幕中发现一艘美舰,据判断是一艘轻巡洋舰,大和舰迅速调动副炮对其射击。根据美方资料,这艘美舰实际上是此前已经受伤的驱逐舰霍埃尔号(DD-533),在遭到大和舰射击后,该舰于8时55分沉没,死268人.

尽管美国驱逐舰竭尽全力进行阻击,但在日本战列舰及重巡洋舰队的追击下,美舰正逐渐陷入绝境。在这一紧要关头,第2舰队司令栗田却由于担心燃料不足,又怕继续追击会错过进入莱特湾的机会,便于9时11分下令舰队集合,转向莱特湾。

上午11时20分,栗田舰队向莱特湾驶去,20分钟后与包括一艘“宾西法尼亚”型战列舰在内的美国舰队遭遇。尽管日本人在11时48分认定对方有1艘战列舰,但栗田却放弃了追击这批正在向南撤退的美舰的机会,同时也使大和舰失去了与美国战列舰炮战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在航行途中,身体状态不佳的栗田突然于12时25分下令舰队北上。栗田作出这样的决定一部分是考虑到庞大的美国舰队正在靠近,而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他其实和他的那些部下一样,不愿意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去攻击估计已经卸完人员物资的美国登陆船队。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在获得北部有美国的航空母舰(实际没有)的情报后,便作出了上述决定。

1945年4月6日下午3时20分,以大和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轻巡洋舰矢矧以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拔锚起航,准备向美国舰队发动最后的攻击。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并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美国海军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接到报告后的斯普鲁恩斯立即命令米切尔指挥的58特混编队准备以航空母舰舰载机攻击这支日本舰队,同时还命令第54特混编队(拥有6艘战列舰),迅速靠向日舰,以便在舰载机攻击失败的情况下,用舰炮最后消灭日舰。由11艘航空母舰组成的美国舰队严阵以待,大和舰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

1945年4月7日11时07分,航行中的大和舰对空雷达探测到在方位180度,距离80-100公里处,有两个大机群正在靠拢,这是美国海军向他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包括F6F“恶妇”式战斗机132架(部分挂载一枚225公斤炸弹,在空袭中他们负责压制日舰的高炮火力),SB2C“俯冲者”式俯冲轰炸机50架(每架挂载2颗450公斤重的半穿甲弹),TBF“复仇者”式鱼雷机98架(携带装药量达262公斤的MK—13型航空鱼雷),共计280架作战飞机。12时20分,美军飞机出现在了大和舰东南50度方向的目视范围内,日本舰队成防空队形,以24节航速迎战。12时31分,庞大的美国机群开始发动攻击,而包括大和舰460毫米主炮在内的日本舰队数百门火炮也开始疯狂的对空射击(在整个空袭期间,大和舰主炮一共发射了27发3式对空弹)。不少美机被25毫米高炮打得到处是孔,但却没有多少受到致命的损伤。日本海军第2舰队面临着灭顶之灾

战斗开始后不久,大批美国飞机便将大批炸弹投向大和舰艏左侧,虽然该舰通过右满舷紧急回避躲开了不少炸弹,但仍有4弹落到了大和舰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发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大和舰后部主甲板,在中甲板(装甲甲板)上方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彻底炸毁,整个炮塔仅有一人生还,副炮后的预备射击指挥所(很多资料误以为此处敷设有厚重的装甲,其实根本没有)也被炸毁,13号对空雷达被破坏。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注4,造成舰体左倾5-6度,在向右舷注水后恢复到1度,大和舰航速降职22节。13时10分,美机发动的第1波空袭结束。

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的106架飞机到达日舰上空发动攻击。13时37分,大和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舰所有的调节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有贺信作舰长只得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3000吨海水涌进了大和舰右舷的主机室和锅炉舱,将数百名来不及逃走的舰员活活淹死。在采取这样的非常措施后,大和舰恢复至5度,但由于部分动力装置被淹,使战舰的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超级战列舰的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虽然25毫米高炮还能射击,但精度却无法确保。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挨了2条鱼雷,此前的14时零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有贺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第3,11号锅炉舱里注水。14时零1分,美机俯冲投下的3颗航空炸弹又击中巨舰倾斜严重的左舷中部,使其左倾加大到35度。14分钟后,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

在大和舰沉没4个月后,1945年8月15日,曾经横行一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全世界正义人民面前宣告无条件投降,16天以后的8月31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正式注销船籍。

注1:不少资料都称大和舰的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事实上那是建造过程中的计划排水量,实际建成是的排水量则为65000吨。还有很多人认为大和型2号舰武藏要比大和舰排水量高一些,而事实上武藏建成时的满载排水量为71695吨,少于大和舰。而且武藏最终状态的舾装品也比大和舰少

注2:有些资料称大和舰的主炮口径为457毫米(18英寸),而事实上应为460毫米(18.1英寸),大和舰主炮配用的91式穿甲弹弹体直径就有458.5毫米(不计导环的宽度),根本不可能用457毫米口径的火炮发射

THE END
1.大和舰–搜库大和舰搜索 - 优酷网为你提供最为专业全面的大和舰视频搜索https://www.soku.com/search_ikuvideo/q_%E5%A4%A7%E5%92%8C%E8%88%B0_orderby_1_cateid_87_limitdate_0
1.“大和号”战列舰大和舰下水后开始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从10月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674061/?author=1
2.舰队Collection:大和在这一天,大和舰试航结束。 但在此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等方面连续失利,又抱着守旧的“舰队决战”思想不放,大和与姐妹舰武藏几乎没有得到出战的机会。 1945年4月7日,作为旧日本海军的尊严一击,大和号率领轻巡洋舰矢矧号及8艘驱逐舰包括雪风号参与了近乎自杀的“菊水一号”作战,受美军特遣舰队的猛烈攻击,于坊...https://zh.moegirl.org/%E8%88%B0%E9%98%9FCollection:%E5%A4%A7%E5%92%8C
3.大和号战列舰的覆灭,后无畏舰时代的终结,海上军事力量的新生...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德之岛西北,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https://www.jianshu.com/p/cc5c85e6a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