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级战列舰IT科技发展

1号舰为“大和”、2号舰为“武藏”。3号舰“信浓”是因应对ink">美国作战需要设计变更为航空母舰并完工下水。

大和级战列舰的舰体长宽比为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由于主机功率并不高,所以日本专家当年为了提高动力的利用效率,设计了40种船模进行论证,最终确定的是球鼻型船艏。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

大和级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10,0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是正如前所述,由于球鼻型舰首的缘故,该舰阻力小,因而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27节航速。

武装方面,其装备三联装460毫米/45倍口径主炮3座,为隐瞒其真实口径,命名为“九四式四十厘米炮”,是当前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舰桥前呈背负式安装两座,舰桥后安装一座,三联装炮塔总重1720吨,炮身重165吨,加上弹药和炮塔装甲的总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发射的穿甲弹为91式穿甲弹,炮弹重量1460千克,在为20km处对垂直甲穿深494毫米,对水平装甲侵彻109毫米,30km处的数据分别为360毫米和189毫米。俯仰角+45°—-5°,填弹角度固定为+3°。火炮俯仰和炮塔转动均由液压驱动,俯仰速率8°/秒,炮塔旋转一周需3分钟。炮弹装填为半自动机械化装弹机,扬弹速度10发/分钟,但是射速只有1.8发/分钟,略低于Mk716英寸舰炮。单管火炮寿命200-250发。

4座(改装拆除2座)三联装三年式155毫米舰炮是最上级巡洋舰改装时拆卸下来的,以45°仰角时最大射程27公里,最大射高12000米,副炮既可以对舰也可以对空,射速5-7发/分钟。

高炮为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6座(改装增加6座),配备机械式定时引信,对空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发/分钟,身管寿命800-1500发。此外装备大量日军制式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射机炮8座(改装增加至52座三联装和6挺单装),对空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发/分钟以及4挺九三式防空机枪,对空最大射程5000米,最大射高3000米,射速450发/分钟。

装甲方面,侧舷装甲带(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炮座560毫米,弹药舱顶板270毫米,上层甲板55毫米,主甲板200毫米,指挥塔(最大)495毫米。装甲重量21266吨。

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侧舷水线装甲厚度41厘米拥有20度的倾斜角,两层水平装甲厚度合计超过25厘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65厘米,其要害部位的装甲防护可谓是面面俱到。大和级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是历史上最大的,主炮威力、装甲防护最强的战列舰。大和级的关键部位使用VHFace-Harden高硬度装甲板制造,乃是日本以英制KC-Type为基础改良而来,而KC-Type装甲则是在1913年跟着向英国购买的金刚号巡洋战列舰而引进日本的。但根据战后的射击测试结果,VH装甲其平均品质基本等于美军的Class-A装甲(英国的实弹射击报告中的最佳样本甚至优于英国之最佳样本)。

大和级在初建时,雷达技术尚未成熟。1941-1944年海军研发出首批舰用搜索雷达,并在1940年命名为22型对海电探(对海搜索雷达)、21型对空电探(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到多艘舰只。其中22型电探是日本第一型使用磁控管技术的雷达,而且是日本制造的电探中能发挥到较良好的性能,其雷达波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功率2千瓦,22型的测距误差为700米,一般可探测到35公里内的战列舰、20公里内的巡洋舰、17公里内的驱逐舰。

而21型电探(1943年安装在大和级的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5千瓦,可探测100公里内的战机群、70公里内的战斗机、20公里内的战列舰;测距误差则有1-2公里。由于21型雷达过于笨重、功率低、可靠性差、故障率居高不下的弱点,因此大和级在1944年改装时,在后桅安装了新式的13型对空电探,但测距误差却大幅提高,其功率10千瓦,可探测50-100公里内的机群,50公里内的战斗机及30公里内的轰炸机。

大和级在1944年改装后,因此成为唯一一级拥有雷达信号接收能力的日本军舰,战时会使用E-27逆向电探(雷达信号接收机,1943年安装),它可接收300公里外敌舰雷达发出的侦测电波,并将雷达波数据传返舰上处理分析以提前预警。

此外,21型电探、13型电探、22型电探均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和距离显示器,因此它们完全无法提供目标的方位角资料,也无法提供仰角资料,只能通过反射波的大小猜测目标的情况(即“最大感度法”/“单瓣法”)。即便如此,和战争初期根本没有雷达预警的情况比起来,在有多种对空对海雷达后,大和级的预警能力还是多少得到了改善。

武藏号在1944年沉没,未有装上更多雷达及电子系统。大和号在1944年下半叶在球鼻型舰首内安装零号水下听音器,作为对潜艇威胁的警戒,和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

大和级主炮的火控系统包括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98式射击仪、98式方位瞄准仪和机械式弹道计算机等。副炮配备有8米基线测距仪等光学瞄准设备,89式127毫米和96式25毫米高炮则有4.5米测距仪、2.5米测距仪和94式高射指挥仪等火控系统。

但整体来说,日本海军的雷达在性能上要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落后,而且日本舰艇也没有安装火控雷达,因而使大和舰的夜战能力低于美国战列舰。

还有一些例子表明舰名在海军中流传开来:曾有炮术学校报名者把第一志愿到第三志愿全都填上“大和”。1943年源田实到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讲课时,说“世界三大笑话就是,万里长城,金字塔,大和武藏”,结果教导主任黛治夫把他狠训了一顿。在吴市曾有名坪井的水兵上岸公干,由于手插在口袋里违反军纪而被宪兵拘留,问及所属舰时自报大和号,对方立刻惊讶地问“是一号舰吗”,随即只是简单地批评教育一下就释放了。

不过至少对吴市和长崎的居民来说,超级巨舰早已不是秘密。在大和号(1号舰)下水后,从吴市的平原町就能清楚见之。可当时的平民自主配合军方政策:不向外人谈论该舰。但到了战争末期社会上已经开流传开来“海军拥有比长门更大的战列舰”的说法,大和战沉之后这个消息也在吴市悄悄流传。此时美军已经知道了两舰的舰名,于冲绳战役时投下宣传弹宣布“大和号已经沉没,其姐妹舰武藏号也在菲律宾海战沉了”。历史学家一般认为采取如此保密措施的原因是怕美国得知日本拥有18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后也建造同样火力的战列舰,从而在品质上赶超日本海军。牧野茂在对比日美战列舰的防御时说“设计上的漏洞实在不少,而其原因之一就是整个设计都是在密室里进行,这些机密措施导致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这一点应当牢记于心”。

一号舰大和号下水服役时珍珠港事件与马来亚海战结束不久,大舰巨炮主义不敌空中优势的概念被普遍接受,主力舰渐开始由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但日本海军依然将其当作主力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能动用所以很少出战。不过,日本海军也一直期待大和级战列舰能与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这里指战列舰)进行日德兰式海战。

1944年6月菲律宾海海战中,“大和”与“武藏”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在莱特湾海战中,尽管大和、武藏两舰和盟军的新泽西号(衣阿华级战列舰2号舰,美国海军当年最大的战列舰之一)均参与其中,不过并没有出现日方期待的双方直接对射的战事。

1941年12月16日“大和”竣工并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大和”服役以后于1942年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联合舰队旗舰,1942年6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大和”号被美军投掷多枚炸弹击中受损。

1945年4月6日下午,“大和”号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开赴冲绳岛海区,企图对冲绳群岛海域的盟军舰艇进行自杀性特攻,史称菊水特攻。原定计划是突破盟军舰艇防线之后一举冲上冲绳岛的沙滩,使战列舰搁浅作为不沉炮台使用,待弹药耗尽后舰上人员作为陆战队投入冲绳防御,据说舰上还为此特别准备了各式轻武器。不巧的是,美军早已发现他们,不意外地,大和号遭遇美军快速航母特遣舰队,俗称“灭国舰队”的舰载机群集中打击。从7日中午轰炸到下午,最后被10枚鱼雷以及24枚炸弹命中,倾覆过程中发生爆炸,沉没于日本九州鹿儿岛西南海域(北纬30.22度,东经128.04度),任务就此宣告失败,之后日本海军再无大规模舰队行动,大部分舰艇待在港区闲置,成为美军轰炸的目标。

1942年8月5日“武藏”竣工。

1944年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企图攻击位于莱特湾的盟军登陆舰队。1944年10月24日“武藏”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后于19时35分倾覆沉没,沉没水域位于北纬13度7分,东经122度32分。

2015年3月3日,美国微软(Microsoft)共同创办人保罗·艾伦发布消息,表示在菲律宾西部沿海水面下1公里处,找到日本沉没的战列舰武藏号。

由于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损失大量航空母舰,因此军方除了加速建造航空母舰以外,亦计划对既有军舰进行航空母舰改装,在这时处于半完成状态的110号舰(即后来的信浓号)也被日本海军列入改装排程(期间日本军方高层之间曾多次争论),于是信浓号从一艘战列舰被改装成航空母舰。

信浓号最终于1944年11月19日竣工。竣工后第九天,信浓号在日本濑户内海进行海试(一说航向濑户内海以避免美军的轰炸影响进度),被美国海军潜艇射水鱼号发现并攻击,被命中4条鱼雷,由于损管不力于7小时后沉没。

虽然名义上是已竣工服役,但实际上其实是舣装不完全的未成舰。

关于此舰舰名的异说很多。普遍认为此舰将继承纪伊型首舰“纪伊”之名(但缺乏明确根据)。

THE END
1.大和舰–搜库大和舰搜索 - 优酷网为你提供最为专业全面的大和舰视频搜索https://www.soku.com/search_ikuvideo/q_%E5%A4%A7%E5%92%8C%E8%88%B0_orderby_1_cateid_87_limitdate_0
1.“大和号”战列舰大和舰下水后开始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从10月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674061/?author=1
2.舰队Collection:大和在这一天,大和舰试航结束。 但在此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等方面连续失利,又抱着守旧的“舰队决战”思想不放,大和与姐妹舰武藏几乎没有得到出战的机会。 1945年4月7日,作为旧日本海军的尊严一击,大和号率领轻巡洋舰矢矧号及8艘驱逐舰包括雪风号参与了近乎自杀的“菊水一号”作战,受美军特遣舰队的猛烈攻击,于坊...https://zh.moegirl.org/%E8%88%B0%E9%98%9FCollection:%E5%A4%A7%E5%92%8C
3.大和号战列舰的覆灭,后无畏舰时代的终结,海上军事力量的新生...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德之岛西北,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https://www.jianshu.com/p/cc5c85e6a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