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餐厅,四人餐99元!”、“吐血推荐!这是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隐藏美食!”、“来这家店,提我的名字一律半价!”……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伪探店”达人涌入这一赛道,曾经的“流量密码”开始失灵,随之而来的是质疑之声四起,线下店铺与探店博主之间的关系也由最早的“双向奔赴”逐渐变为了“相爱相杀”。
图源微博
探店就可以不买单吗?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现象,在福州的一家火锅店,有一位自称探店达人的人主动来店里拍摄视频,用完餐后不但以帮助宣传为由拒绝买单,还浪费了80%的食物,老板很生气,最终要求这位博主按正常价格付费。事后,这位博主更新了一期视频,两分钟的时长没有一句客观的事实,只有一味的宣泄与怨气。
不只是商家,消费者也会被虚假的探店信息影响。根据《半岛晨报》的报道,一位普通的消费者按照探店达人的推荐,来到一家烤肉店用餐,结果发现烤肉的食材是化冻的,显然不是视频所说的现切牛肉,服务员的态度也与视频中不同。事后他给这位探店达人留言,得到的反馈却是“为啥你去就变了呢?怕不是你矫情,毕竟每个人感受不同”。
这让当事人对探店达人的印象急转直下。网友纷纷表示:“什么时候客观反应真实情况变成了一件难事,这不是对探店博主最基本的要求吗?”
说清自己的喜好,讲清真实的感受,才能给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探店内容,这也是探店最大的意义所在。而当下,一些虚假宣传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慢慢蚕食优秀的探店达人积累的口碑,甚至影响到整个探店垂类内容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踩雷”事件让探店的引流效果大打折扣,一部分商家开始反思,不再将其当作线上推广的方式,甚至还主动抵制与排斥,加入到“反探店”的行列中来。
甚至还有一些人,把探店当作“割韭菜”的方式,搞起了所谓的探店达人培训,让本该风格多元、相对主观的探店视频变成了模式化和套路化的内容。
首先,探店内容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
目前来看,探店视频的表现形式是有限的,从视频风格、后期字幕、背景音乐到拍摄手法、文案内容,许多探店博主的宣传方式具有极大的共性,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一点点消磨着商家的合作欲望,毕竟人人都已经看过的内容是打动不了消费者的。
其次,探店视频受到商业化的裹挟与影响,使得内容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用户对于探店达人的信任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前几年,探店内容的发展是迅速且稳定的,收益与商业价值也在快速提升,加之创作门槛相对较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探店大军”中来,这让探店达人本身的素质和创作水平变得参差不齐。
比如有些达人做推广,号称火锅锅底免费,人均二三十元就能吃到饱;也有些探店内容表示。两人份的日料套餐只需一百多元即可“吃到撑”,但当用户亲身到店体验时,要么食材不够新鲜,要么分量与大人展现得相差甚远,让不少用户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图为网友晒出的实拍与探店图片的对比
一部分探店达人仅仅把探店当作一种全新形式的付费宣传,让探店内容由“真”变为了“假”。
而信任缺失后,随之而来的是用户的流失和博主本人商业价值的持续走低,变现也变得更加困难。
根据克劳锐的观察,探店达人的商业模式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商家为达人提供免费的产品和服务,达人体验过后发布自己的感受与看法,这相当于一种资源置换;另一种是商家向达人本人支付推广费用,达人根据商家的要求设置拍摄内容和推广方向,更像是一种商业合作。
无论是怎样的合作方式,都是建立在三方信任的基础上的。但当下,一些探店博主没有对商家进行甄别与评估,只是在利益的考量下一味进行商业推广,这不仅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也会让那些真正应该被推荐的商家失去探店推广的兴趣,最终导致达人、消费者、商家都不会在探店过程中获得实际的收益。
首先,系统化的规范是探店垂类发展的基础保障。
其次,本地化是探店内容发展的核心。
本质上来说,探店这种内容模式是基于本地的,用户最关心的是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哪些优质的店铺,聚焦本土化、细化目标人群是探店博主发展的方向之一。
如今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正在逐渐下沉,上到一二线大城市,下到乡村县城,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到相应的信息,将探店与本地化的生活和美食相结合,是探店博主可以参考的内容方向。
同时,探店达人要创新故事化的表现形式。
我们常说优秀的内容是达人发展的基础,在逐渐同质化的探店内容中脱颖而出,展示自己的创意和差异格外关键。
除了单纯的品鉴和感受外,探店达人可以挖掘商家的创业经历,突出店铺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在叙述产品的同时讲述不为人知的隐秘故事,用典故抓住用户的眼球。从形式上来说,探店达人可以尝试通过直播连接用户和商家,毕竟实时的互动会大大提高用户的信任感,让自己传递的信息更加真实。
当然,这只是一个内容的参考方向,更多的创意和想法,还需要探店达人自己去洞察和发现。
作者:大可;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