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短视频存在“拿钱就捧”和“拿不到钱就踩”的现象
文/王京仔
显然,探店内容已成为众多用户餐饮、休闲、出游的重要参照之一。然而,伴随着以探店为职业的短视频博主等达人的兴起,在带火了一批“网红店”的同时,不少探店行为也被指“打擦边球”,引发了虚假探店、虚假种草、恶意差评、要求“霸王餐”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乱象背后,究竟涉及哪些法律风险呢?
探店视频要规范,虚假宣传须打击。(图/VCG)
“注水”推荐存虚假宣传风险
探店短视频之所以风靡一时,是因为探店本身可以达到“多赢”局面:通过提前的探店体验,解决了消费者的选择困难,一定程度促进消费;商家通过探店引流,获得了曝光和收入;探店达人们则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
《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9月,165万探店达人在抖音获得收入,同比增长131%;有58万生活服务达人靠探店获得稳定收入,同比增长79%。
然而随着探店商业化的兴起,一些探店博主们的探店变成了“拿钱办事”,一味通过与商家的“有偿合作”实现“流量变现”。他们的探店短视频内容不再是客观点评,而是围绕着虚假探店、“注水”推荐、夸大宣传等诸多争议。
事实上,这个探店短视频的争议绝非个例,探店博主推荐套餐名不副实、消费者购买短视频团购券后无法使用等情况屡屡被曝光。这些不客观的商品描述,回避商品缺陷,都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行为。
2022年以来,抖音就多次打击探店虚假宣传行为。除开展探店专项治理行动外,2022年10月,抖音生活服务推出《探店行为倡议书》,呼吁真实宣传、诚信合作;今年2月,抖音生活服务发布行业首个“探店规范”,打击虚假宣传行为。
就在“探店规范”发布几天后,抖音就公布了对一起“达人探店火锅店虚假宣传”的处罚。名为“7×吃”的博主在视频中宣称“商家的牛羊肉都是当天宰杀”,结果被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且威胁提出疑问的用户。抖音确认该账号存在虚假宣传等行为,处以禁止发布新视频7天、封禁私信功能30天、视频不推荐30天的处罚。
“乞讨式探店”侵犯名誉权甚至构成敲诈勒索
对于探店短视频真实性的质疑,除了“拿钱就捧”以外,还存在“拿不到钱就踩”的现象。近年来,一些探店博主被指因与商家寻求合作未果,或要求商家免单未果,就进行恶意差评。
2022年7月,一网红探店博主“南通小智”被曝光在一家餐厅消费710元后,未买单便径直离开,直至被服务员叫住才返回买单。该博主不仅表示一开始没买单是因为“服务员没有提醒买单”,还在个人测评视频中给予商家与菜品一些不相称的负面评价。
此外,在探店短视频拍摄蔚然成风的今天,随意拍摄视频是否有侵权风险呢?
潘莉解释,探店博主拍摄探店视频是否需要经过商家同意,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商家可以明确拒绝拍摄。如果博主拍摄的视频是对商家环境、价格、商品等就餐体验的真实记录,一般情形下不涉及侵权。
“但探店类短视频若拍摄到其他消费者,则有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潘莉建议,这种情况,需要征得入镜者的同意或者对其进行打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