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药市场现状分析(精选5篇)

自1956年甲苯磺丁脲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以来,口服降糖西药发展速度非常快,极大的推动了糖尿病治疗的发展。目前,国内上市的口服降糖西药有如下几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非磺脲类)、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新型糖尿病药物DDP-IV抑制剂。表1为已上市的口服降糖西药主要代表药物列表。

2我国口服降糖西药的总体市场现状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长,市场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容,其中口服降糖药市场占70%左右的市场份额。口服降糖药市场一直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2011年,西药的市场份额占整个糖尿病用药市场的63.3%,占口服降糖药市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从品种来看,口服降糖西药市场共有30多个品种相互竞争。西药前五位的市场总额达到75.8%,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金额份额上一直遥遥领先,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年销售额稳居第一;近年来,格列奈类的销售增势最为明显,2011年,瑞格列奈已位列第二;双胍类中,以二甲双胍最为突出,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虽显颓势,但因价格低廉,市场份额一直保持稳定。表2为2009-2011年市场份额前十的品种的销售金额。

3.1促胰岛素分泌剂

3.1.1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主要的作用机理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其次有促进外周细胞组织胰岛素的利用,磺酰脲类药物主要是增加后期的胰岛素分泌,但不能纠正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低血糖发生率高,体重容易增加。最近三年,磺酰脲类产品的市场份额持续低迷且逐年下降,2011年,在口服降糖药市场中的份额降至18.8%。其中以格列齐特和格列美脲整体表现不错,具体来看,格列美脲一路上扬,但格列齐特却一路下滑,2011年,格列美脲的市场份额为8.4%,格列齐特为4.9%。

(1)格列齐特。

格列齐特,是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中效磺酰脲类制剂,由法国施维雅原研。格列齐特主要经肝脏代谢,还会引起迁延性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所以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此药。该药品国内市场基本由施维雅的达美康垄断,占到市场的81.42%,其余份额被国内企业瓜分,天津华津制药占8.41%。

(2)格列美脲。

格列美脲为第3代磺酰脲类长效抗糖尿病药,由于其对于心血管的作用弱于格列齐特和格列吡嗪,所以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很少,本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患者顺应性较好。本品由法国赛诺菲研制,近几年的销售金额一直呈上升势头,2011年的年销售金额达1.4亿元,名列磺酰脲类产品的榜首,国内市场主要产品为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的亚莫利,占市场份额的71.84%。

3.1.2非磺酰脲类

非磺酰脲类产品,改善早相优于磺酰脲类,被誉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能快速、短效的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血中胰岛素水平不会太高,随餐服药,能够减少漏餐低血糖风险,并且极少经肾脏代谢。非磺酰脲类药物近几年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常用药物为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1)瑞格列奈。

甲基甲胺苯甲酸的衍生物―瑞格列奈,与磺酰脲类药物不同,该药不进入细胞内,不抑制蛋白合成,餐前给药可有效的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因其吸收起效迅速,引起低血糖的几率小,还不会加速胰岛细胞衰竭,目前销售金额已位居口服降糖药市场的第二位,仅次于阿卡波糖,占整个口服降糖药市场份额的11.8%。目前国内批准上市的只有诺和诺德的进口产品诺和龙以及江苏豪森药业的孚来迪,其中诺和龙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为92.06%。

(2)那格列奈。

那格列奈同瑞格列奈机理相同,但作用更为优异,本品在2008年增长率达到71%,2011年增长趋势渐缓,但市场份额及销售金额一直稳步上升,占口服药市场的2%,我国市场由诺华制药的唐力垄断,市场份额达96.87%。

3.2非促胰岛素分泌剂

3.2.1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用于糖尿病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不依赖于胰脏的β细胞,主要作用于胰岛外组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促进外周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脂肪和葡萄糖的氧化,减少小肠葡萄糖的吸收,故不增加血胰岛素水平,不增加体重,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代表品种为苯乙双胍与二甲双胍,苯乙双胍我国已将近淘汰。

二甲双胍。

国际糖尿病联盟于2005年9月颁布了《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该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随后,2006年ADA/EASD共同了2型糖尿病治疗新共识:建议将二甲双胍列入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步治疗中。目前,二甲双胍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市场份额十分稳定。国内生产二甲双胍的企业虽多但市场集中度较高,2011年,前10名企业所占金额份额接近95%。其中,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制的格华止占优势最为明显,其份额几乎占到整个市场的3/4,但价格昂贵,北京利龄恒泰药业有限公司则领跑国内企业。

3.2.2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为在肠内与寡糖竞争与α-糖苷酶结合,从而抑制糖的吸收,主要用于餐后高血糖者。目前,上市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为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与之前的磺酰脲类和双胍类不同的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使来自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降解和吸收入血的速度变缓,降低餐后血糖升高,使平均血糖值下降,在单独使用时不会出现低血糖现象,在安全系数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对于已米饭为主的中国人来讲,其作用机理十分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其销量一直领跑口服降糖药市场。

阿卡波糖,经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α-糖苷酶抑制剂,由拜耳公司研制。阿卡波糖的销量一直遥遥领先,2011年的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国内共有三家企业生产阿卡波糖,分别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和四川宝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而拜耳医药生产的拜糖平一直占据市场84%的市场份额,中美华东的卡博平占15%,四川宝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仅为1%。

3.2.3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肌肉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增加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肪合成,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主要经肝脏代谢,极少引起低血糖。常用品种为罗格列酮与吡格列酮。

(1)罗格列酮。

罗格列酮,国内的产品主要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的文迪雅以及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的太罗。罗格列酮因有引发心血管的风险,其销售在欧洲遭到禁止并在美国受限。对于罗格列酮的使用,我国规定: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在零售药店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对于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这罗格列酮的销售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口服降糖药市场的份额由2010年的4.13%下降到2011年的1.6%。

(2)吡格列酮。

罗格列酮药品安全性的风波给同类产品吡格列酮带来益处,其市场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销售金额逐年增加,2011年已进入口服降糖药的前5位,市场份额增至3.44%。本品的生产企业主要有武田制药、恒瑞医药、中美华东、北京太洋药业,四家企业竞争激烈,各自产品的市场份额差距不大。2011年6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醒公众使用糖尿病药物艾可妥(吡格列酮)超过一年将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4月24日根据不良反应评估结果,为控制药品使用风险,已对吡格列酮的说明书进行修订,所以,吡格列酮未来市场走势如何,还需进一步观望。

3.3新型糖尿病药物

近些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以肠胰岛素为治疗点,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和二肽基肽酶(DDP-IV)抑制剂。

肠促胰岛激素GLP-1,由远端消化道L细胞分泌,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从而抑制肝糖输出。而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为合成肽,有类似肠促胰岛激素的作用,其主要代表药物为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给药途径为注射给药,一日一次。艾塞那肽自上市以来,以其独特的控糖机制,销售金额逐年攀升,2011年同比增长率达101%,应用前景十分乐观。

肠促胰岛激素GLP-1由肠道全天性释放,而DDP-IV酶可裂解GLP-1,使GLP-1迅速发生水解,DDP-IV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内源性肠促胰岛激素降解以增加其水平。杭州默沙东研制的捷诺维-西格列汀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DDP-IV酶抑制剂,已于2006年10月获得FDA批准,2007年3月获得EU批准,2009年9月获得SFDA批准,其安全性和耐受性都非常良好,单独使用几乎没有低血糖与胃肠道反应,2011年同比增长率为200%。

新型药物的逐渐问世,解决了α细胞功能失调,胰高血糖素抑制不足的问题。但是,有证据证明西格列汀的疗效并不如磺酰脲类药物,DDP-IV抑制剂会引发胰腺肿瘤,所以,满足患者需求的新型药物更需要大量的探索及临床试验,占领市场并非一朝一夕,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磺酰脲类等药物的市场地位仍会相对稳定。

我国口服降糖西药市场基本由外资及合资企业垄断,国内企业想争得市场并非易事,但国产药品价格相对低廉,具有价格优势。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财政支出,扩大医保覆盖率,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等,相信随着政策的出台、国内口服降糖药市场的不断扩容,我国企业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杨穗彬,蔡德山,王萌.国内外抗糖尿病市场综览[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1(6):1119.

[2]魏飙.7大类口服降糖药全解[J].中国药店,2004,(1):8891.

[3]周盛鹏,周俊枝,江婕,尹劲峰,杨柳.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70471.

[4]吴俊杰.跨国药企主导我国降糖药市场[J].中国处方药,2009,119(2):6263.

会议日程

会议主题

第十二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主题大会

农药管理动态以及法规解读

国际农药质量标准的制修订趋势和规则

我国农作物病害发生及杀菌剂应用概况

从种植者的视角出发——先正达作物整合解决方案

中化农化发展战略

全球农药市场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农药品种及其剖析

基于国家重大病害防控需求绿色农药创制研究

……

技术专题论坛(2012作物保护国际论坛)

作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创新农药的研发策略和思考

FMC农化产品的全球创新与技术并购策略

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

降低作物保护产品交叉污染的风险

市场专题论坛(2012中国农药采购与服务国际论坛)

从郑和下西洋来看中国农药如何在海外市场获取更大的价值

欧盟的农药登记动态

中南美市场分析

美国农药市场销售模式和四大经销商现状

全球新法规下2,4—D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种子处理市场及机遇分析

农药经营需要大视野

会议报告摘要

国际农药质量标准的制修订趋势和规则,演讲人:杨永珍

FAO/WHO农药质量标准是能够鉴别区分同一药剂不同产品质量好坏的一系列参数和限量指标。其目的是为农药管理和国际贸易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可被普遍接受的农药产品质量判定依据。

FAO在其颁布实施的《国际农药销售和使用行为准则》中明确要求农药生产企业遵守FAO标准,并鼓励政府农药管理机构自愿执行国际标准和实施FAO标准制(认)定原则。迄今为止,已有180多个国家认可FAO/WHO农药产品标准。FAO/WHO农药相同产品认定原则已被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阿根廷、巴西、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巴拉圭、美国、南非等许多国家和欧盟(EU)、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所接受。

作为全球非专利农药的生产基地,中国的农药出口份额在逐年加大,那么,在其他国家生产专利过期产品的农药企业纷纷利用国际标准制订和相同产品认定的平台、巩固和扩展自身产品的国际市场的时候,中国目前只有4家企业(其中有两家卫生用产品生产企业)申请国际农药标准制定和相同产品认定。国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跟进和应对,以提高我国农药产品质量,有效突破境外登记的瓶颈,成功登陆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打造中国品牌的影响力。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且迫在眉睫。杨永珍老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中国的农药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国际农药质量标准制修订基本规则;国际农药质量标准制(认)定总体趋势;中国参与国际农药质量标准制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种植者的视角出发——先正达作物整合解决方案,演讲人:王涛

众所周知,全球农药格局基本形成,六大农药公司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他们代表了全球农药工业的水平、规模和发展方向。2011年六大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67.2亿美元,其中,先正达位居全球排名第一,农化产品销售额达到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种子护理部门尤其强大,实现了10亿美元的销售额,增长了22%。在中国农药工业仍处于低迷阶段、农药企业倍感艰难的时候,国际大公司是如何有效逆转发展态势、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先正达解决方案开发部主管王涛将解读先正达的全球新战略,通过员工、创新文化以及整合全球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内掀起一场变革,以种植者的方式思考,开发整合的作物解决方案,并规模化提供这些解决方案。那么,未来中国的农药工业发展,也许不能仅仅局限于农药产品的生产……

近年来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的农药品种剖析,演讲人:张一宾

在全球统计用于作物保护的564个农药品种中,近5年年均销售额增长率超过10%的品种共有122个,占21.63%。张一宾老师将就年均销售额超过10%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及其他类农药的122个品种分别列表介绍,又对这些品种进行综合归纳、比较,并予以分析。同时对未来建议开发的品种提出见解。

中国创新农药的研发策略和思考,演讲人:张立新

作为首要发明人发明了已正式登记的创制新农药SYP—Z071(烯肟菌酯),SYP—Z048(啶菌噁唑)和SYP—1620(烯肟菌胺),张立新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分析了当前中国新药创制的优缺点。阐述企业进行新药研发源于对利润的追求,明确新化合物的知识产权极其关键。新药开发除了新化合物实体的研发,还要注重后续开发,包括开发新剂型、新混剂、新适用对象和工艺持续改进以其降低成本。

而且,张教授利用自己在医药创制方面的经验,比较了农药创制和医药创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提出借鉴医药创制的新方法、新知识用于农药创制,例如基于结构、基于配体、基于碎片的药物设计。注意化合物物理性质对内吸性和上下传导等的影响,亲酯性对活性、毒性、降解和环境的影响并适时应用类农药性(pesticidelikeness)指引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

面对全球化,中国新药创新的市场也应该面向全球的市场机会。大小公司各自占据不同的市场,小公司可以具有创新活力和知识产权输出,这在医药企业界得到证实。纵观创新的全过程,中国的国内形势对前期开发应该是有价格优势的。中国可以廉价产出原料药和制剂供应全球市场,也可以廉价产出高含金量的知识产权。

FMC农化产品的全球创新与技术并购,演讲人:刘宏业

由美国FMC﹙富美实﹚公司、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组成的全球作物保护创新发展联盟于2012年2月21日在上海签约。联盟的成立是全球植物保护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创新,这一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作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郑和下西洋来看中国农药如何在海外市场获取更大的价值,演讲人:LIEWChingSeng

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00多年前,郑和就七下西洋,到了东南亚、中东和北非。所以中国的农药企业应该学习他的勇气、胆识和精神,到海外市场探索和发掘机会,去寻找市场,而不是坐等市场找上门来。况且郑和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脑、手机、飞机以及外语能力等,既然他做到了,那么现在中国的企业家应该而且也能够做到。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CMS

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药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它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医药产业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为了适应整个市场的需求和国家对于医疗体制的整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医药市场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工作,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更要体现标志之一。

ASLK是一家全球性制药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通过产业化为主要链条来实行以科研、销售一体的企业发展模式。ASLK依靠它的优势药品赢得了相当不错的营销业绩,在面对激励的经营环境竞争的,和中小型制药企业经营逐渐加大形势的严峻性。ASLK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来发展企业。由于它面对的市场环境很复杂,不仅仅是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不够完善而且ASLK的管理模式就有问题,通过对ASLK的现状分析,找出其种种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够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利用好本企业的独特资源更好的发展ASLK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所谓供应链(SupplyChain,SC)是指由原材料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通过与上游、下游各组成部分连接组成的链状结构。供应链的过程中创造产品同时也创造了价值,其最终产品是最下游的顾客所需要,顾客通过对产品的购买再使得资金的回流,促进供应链的再发展。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正是要对这条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顾客的满意度,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通过以上对供应链的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供应链就是一个把上游供应商、制造商、下游分销商、顾客等一系列参与者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链状结构,其实就是一个由上游到下游提供服务,从下游到上游购买服务提供资金的一个过程[12]。供应链中每一个核心企业或是节点企业,他们都是承担着供需两方面的职责,对于供应商来说,药材的原材料是通过采药的人,从他们那里购买得到,同时也承担着向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得角色,作为制造商,给下游分销商提供药品,同时需求上游供应商提供制药原材料,对于其他供应链所涉及的角色同样都是这样,都是一个综合供需的一个主体,从而形成了一个供需的链条[13]。

3、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采购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ASLK太过重视技术的革新,新药品的开发,没有重视到药材的采购对整个生产的作用,只是认识到拓宽自己的横向发展和高科技的创新,这个的确能给公司的利润的提高增加很多空间,但是药品原材料的高质量是对药品质量的保证,药品原材料得实时配送是ASLK准时生产的重要保障,要是没有一个实时的原材料供应,ASLK的生产必定会因为原材料短缺而造成不必要的生产中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ASLK没有认识到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会提高自我的优势。ASLK没有一个供应链的系统意识,只是认为供应链即为生产销售,而没有考虑到一系列背后隐藏的威胁。2、ASLK公司内部首先也没重视到采购对生产和销售的重大影响,在公司的利润获得情况上,主要重视生产和销售,因为这两个业务都会给公司带来现实的利润,而对于采购的优化是无法用现实的利润来表示,所以这些隐形的利润就没有被重视和开发利用。

2、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4、加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从采购方面改革阿斯利康供应链管理

改善信息化采购流程,为了保证ASLK公司的采购目标,减少采购成本、加快供应效率、提高原材料质量,ASLK公司需要制定独特的采购策略,并且要逐步联合供应链上下游加以实施。(1)通过对药材供应商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经过严格评审,确定关键原材料供应商,并建立同盟作为企业上游的战略资源,这个可以保证企业内部需求得以满足,也可综合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生产信息提高整体配送合理减少相应的库存成本。(2)加强ASLK只要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流在制药企业内部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流通效率和准确性。以ASLK信息中心为中心管制点,通过信息企业内部网传输,对ASLK的众多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众多客户的信息,实现最大程度的采购自动化,前瞻化、管理流程无人化,降低大部分采购成本。其采购流程模型图如图4-2所示:

2、加强阿斯利康制药信息化建设

由上述可以确定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实施,虽然可以给个药品制造业和分销商,和上游供应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或者再实践供应链一体化中无法长远。这就使因为缺乏对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管理,缺少了信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就必须从战略角度上来实践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ASLK在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的同时,建立自己的ASLK信数据库信息中心通过自己企业内部的子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的共享化,同时在整个供应链上建立一个包括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医院、各分销商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中心。这样可以使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都可以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物流配送成的优化。具体ASLK的信息中心和共享信息平台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5总结

当前我国的目前情况是下游的医院和零售店大量的购买单一型药品,使得其余同类型药品很难得到销售渠道,不过在如今的一些转变来说,我国已经慢慢转入一个以下游顾客需求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原有的上游供应商盲目推动,制造商按自己的意愿生产产品,下游的顾客被动接受的情况已经与市场环境不再适应,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上游企业对下游的顾客的需求乃至市场需求的相应能力很不灵敏。本文作者由此作为突破点,采用顾客需求拉动上游生产的供应链新模式更能符合现在的市场环境,把终端顾客的需求作为整个药品供应链的源头,通过此需求信息顺着供应链逆向返回趋势分销商的按需求进货,进而促使制造商的制造,再而对药品原材料供应商的采购计划进行改变。

在确定药品供应链由推式向顾客需求的拉式供应链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于当前全国大环境的前提下,建设ASLK内部数据库管理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同时为了能和上游供应商下游医院、各分销商和顾客的信息流通,相应的提出基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ASLK企业内部的信息中心和对外的信息共享平台两者相结合。使得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市场由于下游用药顾客的的需求,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可以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促进整个医药供应链的联合优化,减少整个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

[1]杨舒杰.对我国医药行业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的探讨[J]。中国药业,2005,14(1):14—15

[2]袁松范.构建上海医药供应链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J].上海医药,2002,23(2):54

[3]田亚,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3):38-43

[4].对医药供应链中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利益影响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5,(5):3-10

[5]王晓旭.天津创新药业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Applequist,GE,Pekny,JEReklaitis,GV.RiskandUncertaintyinManagingChemicalManufacturingSupplyChains[J].ComputersofChemicalEngineering,2000,(24):2211-2222

[7]网师鹏,贾扬蕾.信息共享促进供应链各实体协作[J].价值工程,2005(4):45-46

[8]Papageorgiou,GE.,Rotstein,Shah,N.StrategicSupplyChainOptimizationforthePharmaceuticalIndustries[J].IndustrialEngineeringofChemicalResearch,2001,(40):275-286

[9]曹阳.医药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54-55

[10]余小高,董利红.支持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5,23(5):60—63

[11]日本综合研究所供应链研究部.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12]程晖.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J].价值工程,2005,(4):43—45

1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医药行业是专业性极高的行业,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如何提升对行业核心人才的吸引力,加强人才的稳定性,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企业的核心人才,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其高超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操守,为企业做出或者正在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医药行业的核心人才包括:生产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零售管理人才等。

1.1人才流失的现状

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会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对外服务价值下降,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导致企业业绩下滑。

根据医药英才网2011年上半年统计,医药行业人才需求较去年同期上升56.3%。IMS预测,未来中国医药市场将在10年内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可以预计,医药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更为激烈。

目前医药行业的平均人才流失率为各行业间最高。其中,主动离职率排名前五位的职位依次为:销售、市场、研发、医学事务和质量人员。前四名销售、市场、研发、医学事务类职能在内资一类、二类城市主动离职率均超过20%。与供需缺口比较,二者排名前五重合的职能为:营销人员、研发人员、质量人员,即这3类职位是目前医药行业需求最大,供需缺口比例最高、员工流动率最高的职位类别。

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的经济环境以及“新医改”背景下,医药行业正面临着大重组、大洗牌,而企业减员、技术更新、“新医改”后未知的远景、新人才、新资本加盟医药行业等因素,都会带来医药企业的人才流失,在人才竞争特别是核心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是医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2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西方学者对于人才流失的研究较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和日本学者中松一郎的观点。勒温从环境推动的角度阐述了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会促使人才选择流出企业。中松一郎从目标导向角度解释了人才流失的成因,他认为,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有两个解决途径:一是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引导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向组织和群体方向转移,并努力趋于一致;另一个就是进行人才流动,流到与个人目标比较一致的新单位去。

1.3上药控股人才流失分析

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药控股)是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属企业,公司专注医药分销

结合商业企业特征及上药控股实际情况,笔者对销售、质量两大职位作了具体分析,2011年上药控股主动离职率与内资医药行业比较,总体流失率对比比例为1:4.9,销售人员为1:5.4,质量仅为1:11.7。可见,不论从总体流失率来说,还是医药行业内正处非常紧俏的销售、质量职位,上药控股人才流失率都非常低。

2人才稳定的发展策略

从人力资源数据的回顾分析可以看到,上药控股近3年在人才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对于留住核心人才起到了显著效果。

2.1市场化分配机制

上药控股每年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将公司各岗位薪酬福利情况与市场对标,不同岗位、一线和二线人员采用不同的薪酬结构,更好地吸引和激励了每一位员工。

首先,上药控股根据岗位重要性、岗位影响的范围与层次、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程度、所需要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沟通对象难易程度及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对每个岗位进行评估并且估值、排序、整理、归纳,得到职级表(见表1)。

其次,对应职位职级表,根据市场薪酬数据与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宽带薪酬体系,即较少的薪酬等级对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即使没有职位等级上的变化,也可以根据工作业绩得到不同的薪酬收入,不会因为职位的局限使得考核和激励措施无从施展。由此形成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可以更加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公司业务发展需要。

除了基本的薪酬体系,上药控股还为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通道,解决管理职位纵向发展局限的同时,为信息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分别建立了技术职级的分配体系。

2.2多样化发展通道

一个企业只有给予员工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发展平台,才能够激起员工不断奋进、突破的强烈愿望。上药控股为员工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导航计划,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和发展通道。设置了管理、业务、技术这3个大职类由低到高的发展的标准。标准的评估内容包括:教育程度、公司服务年限、内部级别、年龄、绩效这5个方面的内容。

上药控股从人员招聘开始就充分体现了个人发展通道的重要性。以管理培训生为例,该项目的设置展现了公司资源的整合与创新。由于该项目有十分清晰的培养目标与路径,有较好的职业前景,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踊跃报名该职位,近4年报名人数分别为:552人、331人、268人和481人。随着项目的逐步完善,流失率不断下降(表2)。

此外,上药控股人力资源总部专设了培训团队,形成了内部培训师与外部培训师相结合的培训队伍,开展了参与面广、层次分明、专题丰富实用的培训。

通过立体纬度的培训体系,给核心员工搭建了自我提升的平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可以转变成为一生的“事业”,从而起到“留人”的作用。

2.3多维度奖惩机制

实践表明,对员工业绩的肯定要注意整合,形成各有特色的先进品牌,并重视宣传形式的多样化。上药控股专门针对业务部门设立了“金苹果”奖和“巅峰英雄”奖,前者奖励每年业绩最佳的销售实体负责人,后者则授予年度最佳销售人员。既兼顾到团体和高层核心人员的激励,也考虑了个人业绩的激励。两个奖项在每年公司年会颁发,获奖者均能踏上闪亮舞台并获得现金奖;2011年,上药控股为更好引导管理部门绩效,新设“金牛奖”和“创新基金”,依托工会和团委进行自下而上的项目征集并筛选立项、操作、评价,最终根据项目对公司的贡献价值进行“金牛奖”评比,员工反响热烈,相信对于管理部门核心人才的激励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4深化共同价值观

上药控股提倡“让客户满意、为员工成长、对社会负责、创企业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的征集开始,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其中,多批次访谈、调研,并下发问卷调研,旨在更好地获得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按照双因素理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满意于自己的企业,就是激励因素。上药控股将“员工成长”作为企业至关重要的责任列入价值观中,员工反响热烈。并推出畅通员工沟通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员工学校”、“党员进党校”、“团员进团校”平台;“金点子”建言献策活动和各项劳动竞赛;倡导“三学三比”等多项活动,真正把员工看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就是对员工的最好激励,最好的文化留人方式。

3结语

全球农产品牛市具有长期性

这一轮全球农产品牛市下,全球范围内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将提高,由此带动对于支农产品(农药、化肥)需求的增加,在这一大的背景下,需求拉动的产品价格上涨以及毛利率提高将更具有持续性以及超预期的可能。主要因素有:(1)、全球农产品供应增加潜力有限。粮食的增长是基于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目前来看,全球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并不乐观:发达国家由于开发已经非常充分,耕地面积的扩大已经非常有限,而新兴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耕地面积逐年递减。(2)、农产品的能源属性促进需求增长。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而油价高涨使得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替代能源兴起,由此拉动了农产品需求的显著增长。(3)、全球生物能源地位已被各国以法律方式确认。(4)、生物质能源紧俏带动全球农产品进入上升周期。生物质能源的兴起,使传统的粮食出口国对粮食的国内需求扩大,减少了出口量,使得国际市场价格上升。而生物质能源作物收益较高,使得农民将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到能源作物的生产,使得竞争作物的供给减少,价格随之上涨,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带动全球农产品进入上升周期。

农产品牛市推动农药行业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的提高越来越依靠对农业投入的加大:1990年美国每英亩投入的化肥成本是8.32美元,到200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4.30美元;农药也从5.46美元/英亩上升到9.46美元/英亩。中国农业的发展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1991年中国单位面积化肥的施用量(以总化肥施用量/农作物种植面积计算)只有187.5千克/公顷,2005年达到306.5千克/公顷,同期农药的施用量(以总农药施用量/农作物种植面积计算)也从5.1千克/公顷上升到9.4千克/公顷。2007年我国夏粮增产6%,专家测算,这其中70%来自种植面积的扩大,另有30%来自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增加。由于目前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事实上更多的是依赖于农药施用量的增加。

农产品的走强,使得全球农产品种植积极性显著提高,将带动支农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全球农药销售额不断提高。

中国农药行业现状分析

1、全球农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球农药市场规模逐渐稳定。市场保持稳定的同时,全球性的优势农药企业通过一系列的资产重组,通过兼并与合并,其市场份额却不断提高。1994年世界大型农药公司有10家,到2002年只剩下6家:拜耳、先正达、陶氏、巴斯夫、孟山都、杜邦,2004年这六家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总销售额的69%;其中仅德国拜耳一家2005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69.6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05年中国整个农业行业的销售收入。

2、需求平稳增长,市场总量达到900亿元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药使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农药销售额保持着平均19%的增长速度。2007年1-8月化学农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06.12亿元,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超过900亿元。2007年行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同比增长23.6%;销售总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25.1%;产销率达到96.8%,比2006年的95.7%上升了1.1个百分点。

3、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跟国外原药、制剂企业一体化生产不同的是,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企业中600余家从事原药生产,1800余家制剂企业,但制剂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根据石化行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现价销售收入排名前20位企业没有一家是制剂企业。不同的统计口径数据略有出入,就算是根据《中国农药》的统计诺普信进入前20位,也仅列于第18位,只是第一位的以原药为主的红太阳集团的1/7强。

从国外农药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行业利润逐步由原药制造向制剂和销售渠道转移:同样一吨草甘膦除草剂,国内企业以原药形式出口仅能获得3-8万元(由于07年以来价格波动较大)的销售收入,毛利率仅30%左右,而国际上一些公司通过销售各种不同浓度的制剂、稀释助剂和施药器材能够获得几倍甚至十倍的销售收入和毛利。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农药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农药行业:正在发生的五大变化

1、环保要求趋严提高行业壁垒

政策性壁垒提高。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药企业政策性控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产业规划均指明农药的发展要制止重复建设,压减过多的生产厂点,要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2006年7月1日起提高申请农药企业核准的注册资金最低要求:原药企业提高至3000万元,制剂(加工、复配)企业提高到1000万元,鼠药制剂、分装、卫生用药企业提高到500万元;同时不再受理申请乳油农药的核准,同时,将大幅提高农药制剂产品的登记费用。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农药行业的进入门槛。

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将保证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我们认为,目前农药行业面临的环保处境与造纸行业、焦炭行业、染料行业等高污染行业的状况类似:环保压力有助于高污染行业的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因为只有优势企业才有足够的技术和规模优势扩大产能,同时会抑制全行业的扩产冲动,有助于延长行业景气周期,并且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

2、国际产能向国内转移

3、优势企业研发能力逐步增强

虽然,对比国际先进农药企业动10%的研发投入,中国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以及认识层次的问题,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企业取得的进步:比如扬农化工在农药上游的一些中间体领域拥有重要的技术和生产能力;红太阳集团打破国际优势企业的垄断,研发出重要的农药和医药中间体吡啶;诺普信在下游应用技术领域的开发卓有成效。

4、农药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长期来看,农药中除草剂和杀菌剂的发展潜力大于杀虫剂。我国农药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杀虫剂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随着国内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集约化种地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的推广,带动了除草剂消费的增长,除草剂在三大类农药中增长最快,尤其是非选择性除草剂如草甘膦的需求量增长更为明显。杀虫剂的产量在农药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63.8%下降到2007年的46.2%,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偏高:全球2003年杀虫剂的比例也不过24.9%。杀菌剂相对比较稳定,2007年占10.5%,尚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除草剂增长较快,已经由2002年的26.1%上升到43.3%,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5、产业逐渐向优势企业集中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在农产品牛市中,由于需求可能持续超预期,而农药行业自身又面临重大转折性的机会,这些因素最终会造成企业的实际盈利超预期的可能性很大。我们维持新安股份的“推荐”评级,并且继续推荐华星化工和扬农化工,至于诺普信,我们认为目前估值偏高,但看好其发展前景。总体而言,我们建议重点配置支农行业,尤其是中国农药行业。

新安股份-国内草甘膦行业龙头

公司现有7万吨草甘膦产能,09年镇江二期2.5万吨建成后,考虑到建德旧厂区的搬迁,将有7.5万吨产能,继续保持国内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的地位,公司的扩产适逢全球草甘膦牛市,公司将最大限度享受到此次草甘膦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

公司的另一主导产品有机硅近期也已回暖,08年以来有机硅市场价已由22500元/吨上涨为25000元/吨,这是标志有机硅行业走出价格向下周期,盈利能力逐步回暖的重要标志。

预计公司07-09年EPS分别为1.72、3.53和4.21元/股,并且公司的业绩存在持续超预期的可能,继续维持公司“推荐”的投资评级。

华星化工-受益于草甘膦牛市

公司现有1.5万吨/年草甘膦产能08年3月底将扩至2万吨/年,与阿丹诺合资(各50%)的4万吨/年双甘膦项目(和2.5万吨/年草甘膦)一期2万吨/年将于08年中期建成,第二期2万吨/年将于08年底建成。

公司在重庆的独资子公司亚氨基二乙腈项目一期(3.4万吨/年)计划09年中期建成,该项目建成将大大降低公司的原料成本。

预计公司07-09年EPS分别为0.55、1.45、1.69元/股,06-09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0%,而且,由于农产品牛市的存在,公司业绩存在持续超预期的可能,给与公司“推荐”的投资评级。

扬农化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企业

公司作为国内菊酯类农药的龙头,将受益于高毒农药的替代以及草甘膦牛市,公司业绩未来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企业,公司还具有很强的内生扩张能力。07、08年公司前期5个增发项目将陆续建成,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年新增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另外公司1万吨/年的双甘膦装置已经于07年下半年投产,公司1000吨/年的草甘膦中试装置也已试产成功,08年3月将建成1.5万吨/年的草甘膦生产装置。

THE END
1.中国化学农药行业市场发展态势与投资可行性...来自中经产业研究...中国化学农药行业市场发展态势与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2024-2030年 【关键字】:化学农药【出版机构】:中经产业研究所【研究方向】:产业研究报告【报告内容】:文字分析+数据对比+统计图表【出版日期】:2024.11【交...https://weibo.com/7729485681/P0HTgfOQw
2.20242024-2030年中国杀菌剂行业盈利态势及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报告摘要 2第一章中国杀菌剂行业概述 2一、行业定义与分类 2二、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2三、行业产业链结构 3第二章杀菌剂市场盈利态势分析 4一、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4二、主要盈利点及分布 5三、竞争格局与市场份额 5四、盈利水平与变化趋势 6第三章杀菌剂...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9521429.html
3.为“中国人的饭碗”和“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绿色农药发展任重...资料来源:中国绿色农药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未来前景调研报告(2023-2030年) 四、我国绿色农药行业竞争现状 目前,我国绿色农药行业企业大致可分为原药企业、制剂企业和原药制剂一体化企业三大类,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国内绿色农药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这三类企业间的竞争。 https://www.360doc.cn/article/57467168_1080802382.html
4.中国农药报告2024第三章 2020-2023年全球农药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20-2023年全球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第二节 2020-2023年全球农药市场发展概况 第三节 2020-2023年全球农药行业总体产能规模 一、全球农药产业总体产能规模 二、全球农药行业生产区域分布 第四节 全球农药产品产量分析 ...http://www.zyhtyjy.com/report/388856.html
5.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建议产经企业2023年是“十四五”中期之年,在“一带一路”倡议、 乡村振兴战略、“双碳”目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蚕桑产业在桑园面积减少、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局部地区洪水、农药中毒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生态建设;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中...https://news.foodmate.net/2024/03/682654.html
6.聚氯乙烯(PVC)行业发展简况一、全球聚氯乙烯行业发展态势 2019年全球聚氯乙烯总产能在5,800万吨左右,主要生产地集中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地区;预计到2023年,全球PVC总产能将达到6,337万吨。 2019年PVC全球消费总量达4,700万吨。全球PVC下游消费领域集中在管材(约占45%)、型材(约占17%)、薄膜(约占18%)、电线电缆(约占8%),与建筑行业的...https://www.shinewing.com/audit/practising/detail/60e2e5ad7b7b90734a73dad2.html
1.2024年农药行业将景气上行2024年农药行业将景气上行 --广告图,与文章无关-- 2023 年农药市场整体处于去库下行周期,至 2023 年第四季度去库已行至尾声,2024 年看好农药景气向上。另外,在景气弹性上我们认为,在去全球化、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下,主权国家和农户的囤粮、种粮积极性会提升,未来两三年的农药需求刚性偏强。https://news.nfncb.cn/nhbd/41567.html
2.未来农药行业发展趋势9篇(全文)未来农药行业发展趋势 第1篇 在产业环保政策、消费倾向以及行业准入门槛等多个因素的共同推动下, 国内在未来的5~10年将催生出一批规模大、品种丰富、研发实力强、发展方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根据《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行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 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达到5家以上, 销售额...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dyt54u6.html
3.2024年农药行业发展趋势前景分析预测在全球范围内,农药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动行业发展。随着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其次,农药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全球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农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产品品质、价格和服...https://www.chinabgao.com/k/nongyao
4.中国农药化合物行业分析投资前景未来趋势报告2024首先介绍了农药化合物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农药化合物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农药化合物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农药化合物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农药化合物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农药化合物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 共研网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农药化合物市场全景调查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共...https://www.gelonghui.com/p/1314792
5.解读中国农药市场:现状趋势与未来发展预测中国农药市场现状未来,中国农药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民对高效、环保型农药的需求增加,农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新型农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安全性,为农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996051/article/details/136970443
6.河南省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办部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药管理处处长施国政为参会人员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培育发展农药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他表示河南农药行业将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生产端、销售端、使用端、回收端、数字端集成发展,构建全省农资统一数字大市场、全省大植保生态服务圈。同时,他期望河南农药企业积极走出去,加强对外...https://www.henan.gov.cn/2024/03-06/2958067.html
7.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精选9篇)第一节 国际有机农业行业发展轨迹综述 一、国际有机农业行业发展历程 二、国际有机农业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国际有机农业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世界有机农业行业市场情况 一、2012年世界有机农业行业发展现状 二、2012年国际有机农业行业发展态势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sqcqdwm.html
8.《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全文《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 》全面总结了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举措、发展进程和阶段性成效,记录了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进展和经验探索,是对2020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总体情况的集中呈现。 第一章 全球数字乡村发展态势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https://xczx.nwsuaf.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
9.中国除草剂发展态势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20252030年第五章 2023-2024年中国除草剂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除草剂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除草剂行业产品技术分析 第三节 中国除草剂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对中国除草剂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第六章 2023-2024年中国除草剂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除草剂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097684.html
10.推农药经济良好运行,助农药产业提质升级——第十届农药行业经济...沈运河会长表示,安徽省农药协会成立28年以来,始终得到了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以及各位领导、专家及同仁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近年来,安徽农药生产企业在生产技术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奋进的发展态势,安徽农药已成为中国农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齐聚,论道行业趋势 ...https://www.shifair.com/informationDetails/12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