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消费量持续低迷、中国已退居全球第六大消费市场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市场持续低迷。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国葡萄酒消费量连年下降,2020年下降至12.4亿公升,同比减少17.3%,是2016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冠状肺炎疫情、以及国内消费不景气等原因的影响。
在全球葡萄酒消费市场中,中国是主要市场之一,虽然全球葡萄酒消费量也呈下降态势,但中国市场的“不景气”尤为明显。据OIV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位列全球第五位,2020年下滑至第六位。
2、进口葡萄酒不断占领国内市场
同时,与国内葡萄酒企业的销售收入对比来看,2015-2020年间,中国葡萄酒进口值与国内葡萄酒规上企业销售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特别是在2018年以后,规上企业销售额几乎与葡萄酒进口值持平,这充分说明了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的“强势攻击”。
3、葡萄酒市场低迷原因分析
——是国人不爱喝“酒”了不是!
首先,从行业环境来看,2017-2020年,全国酿酒业规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始终保持正增长态势,2020年,全国酿酒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8353.3亿元,同比增长1.4%。这既说明我国酿酒业整体经营情况良好,也侧面反映出我国酒类市场的消费力是较稳定的。
同时,葡萄酒与白酒、洋酒、啤酒、气泡酒等酒类处于品类竞争阶段,以白酒、啤酒为例,2018-2019年间,我国白酒、啤酒的的产量相对稳定,啤酒产量呈增长趋势、白酒产量于2019年有小幅下滑,但整体稳定;
2020年,受疫情影响,白酒、啤酒产量有所下滑。不难看出,与葡萄酒市场情况对比,其他酒类市场是相对稳定的。
——是国人消费不起更不是!
据Wine
Intelligence于2020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和美国饮用高档酒的消费者比例最高,在美国每瓶酒的消费至少为15美元,而在中国每瓶酒高达500元人民币(70美元)。而国内葡萄酒市场是从高端市场起步发展的,但发展至今,喜爱“高档酒”的中国消费者却没有青睐葡萄酒。
然而,根据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一季度,以干红750ml12度为例,国内高档葡萄酒消费均价总体走低,而中低端葡萄酒消费均价总体走高,其中或说明了国内高端葡萄酒正“低端化”、中低档葡萄酒反而更获消费者欢迎。
——主要原因:营销定位+品牌建设
在市场购买力充足且酒业发展稳定的背景下,国内葡萄酒呈颓靡之势,究其原因,前瞻总结主要有以下两点:
4、未来国内葡萄酒市场能“回暖”吗
一方面,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预计到2025年,我国葡萄酒产量将达70万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长75.0%,年均递增11.8%;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66.7%,年均递增10.8%;实现利润4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00.0%,年均递增32.0%。
另一方面,在葡萄酒行业整体利润惨淡、并进入深度调整的情况下,国产葡萄酒厂商们也纷纷反思,部分厂商已采取行动:
因此,从中国酒业协会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内葡萄酒厂商采取的行动来看,目前行业的“惨淡”现状并未磨灭葡萄酒从业者的希望,中国葡萄酒市场仍有“回暖”的机会,但“春天”何时到来、如何到来,这仍是未知。
如题。
葡萄酒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下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41.3万千升,累计下降6.3%,葡萄酒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下滑。
国产葡萄酒市场:“春天”是否到来有待商榷!
在国产葡萄酒市场方面,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澳洲葡萄酒”被反倾销调查立案后,国产葡萄酒将迎来“春天”。然而,长期以来,进口葡萄酒始终占据中国葡萄酒的主要市场,在疫情的影响下,国内葡萄酒企业的经营已十惨淡,2020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41.33万千升,同比下降6%;130家规模企业中亏损企业40个,企业亏损面为30.77%。
国产葡萄酒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其原因不仅在于进口酒抢占了国内市场或是市场消费受疫情的影响大幅下降,还在于葡萄酒的消费定位和国产品牌的塑造问题。
一方面,与白酒、啤酒相比,葡萄酒消费从高端市场起步,人们也通常将葡萄酒的消费与西餐、高档聚会相联系,使得葡萄酒的消费场景有限,消费定位的问题自然拉远了消费者与葡萄酒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品牌化发展面临瓶颈难以突破,例如,相较于品牌塑造,品牌方更愿意把钱投入渠道建设上。
因此,在“澳洲葡萄酒”出现替代缺口的机遇下,国产葡萄酒或有转机,但关键还在于行业本身的弊端该如何攻破、以及如何正确地引导葡萄酒消费市场更“接地气”。
中国红酒市场调查报告分析总结:葡萄酒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需深耕内需促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