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门外板拉裂和滑移的控制方法

汽车前门属于典型的覆盖件外板产品。传统车门为相对于整车装配坐标系的外凸弧面形状,其断面曲线类似于抛物线,主棱线过渡角半径通常大于R20mm,且穿过门把手区域。目前,对于此类车门的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随着汽车车身设计的发展,整车从圆润的外观逐渐向突显线条感的造型演变。意味着覆盖件的形状更加复杂,产品上的棱线与交替的凹凸面将明显增多,必然对其冲压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1

前门外板结构特点

图1汽车前门外板结构

1.主棱线2.门把手安装槽

汽车前门外板(见图1),主棱线过渡角设计半径相对较小,成形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并易造成表面擦痕,成为制件表面质量控制的关键点。门把手区域位于主棱线的一侧,自身为凹槽形状,且存在于车门上的内凹区域(见图1中车门断面曲线图)。槽口的4个转角近似于直角,在成形中加剧了应变分布的不均性,易因材料流动轨迹不规则而产生变形,或局部塑性拉伸不充分,成形时产生附加应力,在卸载后以残留应力形式释放,导致弹性回复,是制件变形控制的难点。

02

反成形区的拉裂与欠压

产品表面内凹的部位是依靠凹模型面上局部凸起实现成形,成形方向相反于冲压方向,这类区域被称为反成形区。区域内材料流动类似于胀形,受切向和径向拉应力作用。外围材料被局部凸起拉入凹模前在切向产生收缩的趋势,其应力状态为径向拉应力与切向压应力。由M-K理论可知,所有拉-压应力状态的极端失稳均表现为起皱,所有拉-拉应力状态的极端失稳均表现为拉裂。因此反成形区难以得到外围材料的流入补充,仅依靠厚向变薄实现塑性变形,易发生局部严重减薄,甚至拉裂。

依据塑性理论的凸模成形原理,所有坯料的塑性变形均在凸模(指上模或下模型面上的局部凸起)表面上进行,该部位相对应一侧的凹形模面只在模具完全压合后,才接触板料。因此,可能导致这些区域成形力不足,称为局部欠压。

03

棱线滑移

车门作为汽车覆盖件外板,必须保证具有较高标准的表面质量,不允许存在明显的滑移线。滑移线通常由凸模最高点的棱线与板料接触后,随成形过程而在板料表面产生的带状滑移痕迹。成形初期,压料面处于压紧状态后,模具棱线开始接触板料,如图2所示。

图2棱线滑移示意图

板料初始状态为平面abc。成形过程中为ab1c状态。若ab<ab1时,则b点必向c方向移动,产生b1b间的滑移痕迹。成形完成后,若ab1<ab2且b1c<b2c时,棱线滑移产生的可能性较小。若拉伸不均匀,出现ab2-ab与b2c-bc数值不相等时,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棱线滑移。

由于零件设计造型已确定,制造时不能通过加大棱线过渡角的方式来避免滑移线的出现。必须通过拉深筋和压边力以及工艺补充面的设计控制环绕凹模的进料量,并且调节棱线两侧区域材料流动量趋于平衡。理论上,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流动均匀程度越高,产生如滑移线等质量缺陷可能性越小。材料塑性变形越充分,制件的成型性越好,在卸载后出现弹性回复的程度越低。

为了能制造出合格的制件,实际生产中需要对产品的设计模型进行具有一定差别的局部再设计,形成用于加工的工艺模型,称为拉深型面的偏差设计。

车窗凸台设计

制作拉深造型时,通常将产品上车窗部位的空洞用平面补充成为模具型面的一部分。虽然此法简单,但常因补充面内材料没有充分塑性变形,造成窗框内安装面的精度和平面度难以保证。由于拉深件并不要求工艺补充面具有较高的形状精度并且对表面质量要求较低,可在窗框内制作工艺凸台,这样增大了车窗内区域的表面积,材料拉伸程度被提高,利于提升制件定型性。在型面贴合度检测时易于区分控制区与非控制区,凸台面作为非控制区仅半精加工,调试时不需要对其进行研磨,缩短了生产周期。

过拉深设计

制件边缘的竖边部分不能一次拉深出来,须通过之后的翻边工序将边界处的面折弯成立面。此时主要风险为圆角处破裂。因此,可将该处拉深模型设计出一定的过拉深量,并将竖边角度从90°放缓至60°,凸圆角和凹圆角分别从R3mm放缓至R4mm和R6mm,能有效缓解拉裂风险,如图3所示。过拉深部位通过整形工序,回归为制件设计形状。设计如图3所示的模具,可实现局部整形和外缘翻边在一道工序中实现。

图3工艺补充面过拉深设计

a.产品竖边b.过拉深部位c.产品边界线d.分模线e.模具整形刃部f.模具翻边刃部

型面强压处理

强压处理是基于调节模具零件工作间隙实现均衡板料局部成形力的原理,将模具非加工基准面内局部区域沿法线方向延伸微小数值,使该处的间隙减小,实质上是一种局部加压处理。对于车门的设计要求,上模型面为加工基准面,因此强压处理设置在下模型面中。

图4门把手区域强压处理

a.产品原始表面b.处理后的型面

由产品结构分析可知,门把手槽周围易出现材料变形不充分的现象,因此设置局部型面强压处理有利于塑性拉伸程度的提升,如图4所示。通常强压量采用0.06~0.1mm,成形性较差时选取较大值,取值0.08mm。强压区与产品表面通过约30mm过渡区域光滑连接,即强压量在过渡区逐渐均匀地减小到0。

图5拉深工艺模型表面

运用以上3种偏差设计处理后的模型表面如图5所示。

依据所设计的工艺模型,基于Autoform建立拉深工序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如图6所示。

图6拉深工序有限元模型

1.板料2.凹模3.压边圈4.凸模

前门外板材料为B180H1,板料厚度0.7mm,有限元模拟求解参数如表1所示。

传统工艺

(1)棱线滑移分析。传统的强压范围(包括过渡区)通常包括门把手安装槽向外50mm之内的范围,采用放射形均匀过渡的方式,如图7所示。

图7传统强压范围

图8拉深模拟求解结果

图9滑移线分析

经拉深模拟分析结果(见图8)显示制件成形质量良好,无破裂、起皱等极端失稳情况。但滑移线分析结果(见图9)显示主棱线滑移偏向车窗方向。滑移距离在强压区内反而呈严重增加趋势。尝试用拉深筋与压料力调节该处的进料量,经多此调试仍无法避免。这是由产品自身结构特点引起。相同成形条件下,凸模成形区内材料塑性变形程度理论上大于反成形区域。此车门主棱线正是两区域的分界线。因此,图7所示的强压处理范围,仅适用于断面呈外凸形抛物线形的旧式车门,并不适用于形状日趋复杂的车门造型。并且,门把手安装槽下缘出现了滑移线,如图9所示。由零件断面形状可知,这是由于槽口过渡角最先接触板料,且该部位的成形方向不与面法线方向垂直,易在切向产生滑移线。

(2)制件弹性回复。导致制件变形的重要原因是卸载后制件的弹性回复。回弹分析结果如图10所示,产品区域的回弹量已基本被控制在较小数值,但门把手安装槽内存在约2mm的回弹量。

图10回弹分析结果

虽然已做强压处理,但仍无法根除该处的变形。分析可知,安装槽侧壁的4个直转角,面曲率突变明显,导致该处材料流动轨迹不规则,不仅在成形中易出现变形,且加剧应变状态复杂程度,引起制件弹性回复。卸载后,由凸圆角的回弹开始,底部鼓起且侧壁呈弧形变形,导致在槽口过渡圆角处产生微小的局部隆起。弹性回复结束后的门把手安装槽形状,如图11所示。

图11安装槽转角变形

1.槽口隆起2.回弹后截面3.初始制件截面

优化工艺

(1)制件变形控制。门把手安装孔内补充面上设置圆弧形的工艺凸包,如图12所示。相当于局部凸模,板料在凸包表面的变形状态类似于胀形,受切向与径向拉应力作用,提升了板料塑性拉伸的程度。且成形过程中,板料在凸包上延伸,会对周围材料产生一定的牵引力,相当于对槽口坯料施加一个反向拉力,使其处于预拉紧的状态,能较小程度地缓解拉深中转角处材料堆积。

图12工艺凸包和转角凹陷补偿

为根除转角材料堆积问题,设置4个凹陷补偿区,如图12所示。其与原始产品表面的最大高度差为0.05~0.08mm,并进行光滑过渡连接。目的使槽口处可能产生堆积的材料去填充预先设置的凹陷区域,拉深完成后达到与原始表面相同的状态。由于补偿区光滑过渡至产品表面,保证了材料填充的稳定性,使原始转角处剧烈的材料流动得到了有效缓冲。

(2)滑移线控制。根据2.3节滑移线分析,控制的本质在于均衡主棱线两侧的材料流动程度,实现调节棱线下端区域(以图9为基础)的塑性变形程度逐步趋近于上端的凸模成形区。因此,强压范围不宜越过主棱线。优化设计后强压范围以主棱线下缘为上边界,以产品轮廓线为外边界,以反成形区边缘为下边界,如图13所示。

图13优化后强压范围

有限元验证

图14优化后拉深制件

图15回弹分析结果和截面曲线

优化方案的验证结果显示产品表面绝大部分区域呈安全状态且凸包处无拉裂风险。少量起皱均发生在压料面上,材料B180H1的许用变薄率为19%,门把手区域检测值均小于此值,如图14所示。回弹分析结果(见图15)显示,门把手槽弹性回复得到了有效控制,回弹量被控制在0.05mm以下。由图15中A-A截面分析曲线,可知槽底部平坦无鼓起,侧壁无明显弧形内凹。拐角部无局部隆起,角部的材料堆积填补了凹陷量,获得了较光滑的转角部位。之后整个区域通过整形工序进行整图14优化后拉深制件形校正,由于前期工艺已使校正量相当微小,能够保证最终制件良好的形状精度。

图16滑移线分析结果

稳定的成形状态和良好的制件局部形状是滑移线控制的重要前提。对主棱线与门把手安装槽口棱线进行滑移线检测,结果如图16所示。门把手安装槽下端的滑移线得到明显地控制且主棱线滑移线被控制在棱线过渡角之内。表明棱线两侧材料流动呈均衡状态,塑性变形程度趋近。

图17优化前的拉深制件

采用传统方案生产的拉深件如图17所示,经检测,门把手安装槽下缘两直转角存在变形,槽口周边存在滑移线,并且槽下缘的滑移程度大于上缘,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对应。图17优化前的拉深制件依据优化方案拉深的制件和经修边工序去除工艺补充部分后的门把手区域如图18所示。

THE END
1.12.4.1有哪些传统控制方法“互联网+”管理学就是拥抱互联网,探索管理与互联网融合再造的管理学——这是本课程的最大特色;“听故事,学管理”,实现理论情景化;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注重领悟,不背概念,重在践行,快乐学习,渗透生活。“互联网+”管理学将构建以互联网思维为灵魂、以管理职能为主体,管理职能与企业运营相渗透的应用型体系。https://article.xuexi.cn/html/3297213698325463584.html
2....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博客本准则第十三条说明了对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进行控制的方法,指出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通过对业务的指导、监督与复核降低非抽样风险。 为了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个方面进行控制。只要使用了审计抽样,抽样风险就总会...http://blog.eastmoney.com/quakechina/blog_214148751.html
3.管理学:管理学控制技术与方法试题(题库版)考试题库25、多项选择题 传统的控制方法主要依赖() A.统计资料 B.现场分析 C.预算 D.时间网络分析 E.管理审核 点击查看答案 26、单项选择题 进行管理控制工作的最好方法是() A.PER T B.TQ C C.预算 D.全面应用管理原理 点击查看答案 27、填空题 & 91EXAm.orgnbsp;___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与外部债权...http://www.91exam.org/exam/87-1071/1071390.html
4.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效菌种的选育和新型发酵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包括: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产品及其化学改性新产品;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型反应器;新功能微生物的选育方法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新方法以及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发酵水平的新方法;传统发酵产品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新工艺等;重大发酵产品中可提高资源利用度,减少排污量的清洁生产新...http://www.miluo.gov.cn/25221/25222/26735/26740/27235/content_636356.html
1.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统工业控制模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主要依赖于固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进行操作,而AI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些系统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响应变化和适应新情况。这种转变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https://www.0ctj6z4q03.cn/zi-xun/329397.html
2.管理学中传统的控制方法有哪些全国收入预算、投资预算、现金预算、实物量预算、资产负债预算、总预算 https://www.1633.com/ask/100319.html
3.无人驾驶之控制自动驾驶横向控制与纵向控制相对于传统的控制方法,智能控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控制对象模型的运用和综合信息学习运用上,主要有基于模型的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深度学习方法等,目前这些算法已逐步在汽车控制中广泛应用。 基于模型的控制 基于模型的控制 , 一般称为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又可称为滚动时域控制(Moving horizon contr...https://blog.csdn.net/He3he3he/article/details/83178376
4.Win10系统恢复传统Win7控制面板的方法windows10Windows系列Win10的控制面板被虚拟化了。Win10已经没有像Win7、Win8那样的控制面板了,若要恢复传统Win7的控制面板,可以看看下面的方法 GPT4.0+Midjourney绘画+国内大模型 会员永久免费使用! 【如果你想靠AI翻身,你先需要一个靠谱的工具!】 很多Win10用户发现找不到控制面板了,这是因为Win10的控制面板被虚拟化了。Win10已经...https://www.jb51.net/os/win10/335086.html
5.圆盘剪传统控制方式的缺陷及优化方法【摘要】:以韶钢热轧宽板厂用于切边的圆盘剪为例,分析了圆盘剪在传统恒速控制剪切模式下存在的各种缺陷,结合韶钢对圆盘剪控制模式的优化实践,详细介绍了圆盘剪变速控制剪切模式的优点和具体的实现方法,为同类型生产线减少圆盘剪设备故障、提高有效作业率提供一种新思路。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YJZD200905001039.htm
6.智能控制综合方法——21世纪的先进控制方法专家控制是将人的感性经验(浅层知识)和定理算法(深层知识)相结合的一种传统的智能控制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在层次结构上、控制方法上和知识表达上的灵活性较强,既可以符号推理,也允许数值计算;既可以精确表达推理,也允许模糊描述演绎。但灵活性同时带来了设计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而且控制知识的表达、获取和学习,以及...https://worldscience.cn/c/1998-08-28/628124.shtml
7.智能汽车新技术!横向控制是现代自动驾驶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种常见的传统横向控制方法是车辆动力学控制,通过分析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动力学特性,可以确定合适的横向控制策略,虽然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提供较好的操控性能,但是在应对复杂路况和临界情况时,效果却有限,例如,在湿滑的路面上或者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传统的动力学控制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对车辆横向稳定性的要求。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60824170421027340
8.公考笔试考前必看系列之管理公文管理组织决策行政理论(二)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早期产生:亚当斯密—劳动价值和劳动分工理论、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罗伯特.欧文—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三)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要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https://www.fenbi.com/page/fenxiaozixundetail/22/58/407717833650176
9.《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四个指导原则...兽用中药新药药学研究应体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并随着对产品认知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持续改进药品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促进药品质量不断提升。 https://www.yt1998.com/hqMinute--503665.html
10.价值链成本控制与其他成本控制的比较分析论文传统成本控制基本遵守制定标准——核算成本——计算差异——控制差异这一成本控制程序。”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控制方法则非常灵活,既包括会计的方法也包括非会计的方法,既包括经济的方法也包括工程技术的方法,既包括管理的方法也包括非管理的方法,既有战略控制的方法也有战术改进的方法。所以,价值链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种...https://www.unjs.com/lunwen/f/20191216122751_2267899.html
11.比例阀怎样调节大小比例阀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MAIGOO知识比例阀与比例放大器安置距离可达60m,信号源与放大器的距离可以是任意的。 4、控制加速度和减速度的传统方法 控制加速度和减速度的传统方法有:换向阀切换时间迟延、液压缸缸内端位缓冲、电子控制流量阀和变量泵等。用比例方向阀和斜坡信号发生器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提高机器的循环速度并防止惯性冲击。https://www.maigoo.com/goomai/92184.html
12.企业如何成本控制论文(通用18篇)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各方的挑战。https://www.yjbys.com/bylw/qitaleilunwen/123778.html
13.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技术探索3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分析 3.1仪表检测方法 在具体运营过程中,石油化工企业管道以及现场使用设备的内质温度通常都保持在-300~1 800℃,这种条件下,热电阻和热电偶代替了传统玻璃温度计,通过智能型的变送器可以快速将热电阻和热电偶这两种信号转换成电流或者电压信号。石油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对压力要求很高的...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191003152753_375587.html
14.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资料汇编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 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6)无形资产摊销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https://cxcyxy.xhu.edu.cn/6a/ec/c3946a9290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