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独特性探析

摘要: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与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相比,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监测目标、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工具、结果反馈等五个方面。在工作中,应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正确认识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和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科学的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加快培养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专业人才,以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开展。

关键词:民族教育;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监测

2014年,《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国教督办〔2014〕3号)颁布,明确了评估监测是教育督导的重要职能之一,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国教督办〔2015〕4号)出台,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正式实施。此后,教育质量监测成为评估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考量手段。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教育质量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分析和研究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改进和提高民族教育教学水平的建议和对策,对民族教育质量进行监测成为必然选择。

一、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围绕我国教育目标,根据民族教育实际情况开发针对性测量工具,制定评价标准,是推进民族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配套性工作,是保障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性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基础

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制定民族教育政策提供改进的依据和对策,从而为提升质量打下基础保障。监测或者是测评有助于学校层面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引领评价实践和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有助于县市、地区、自治区、甚至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改进教育决策。通过定期和定点监测,对一些关键区域、关键问题的跟踪监测,明晰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发现地方、学校在教育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准确地定量分析质量,使各级政府能够及时掌动态信息,为制定民族教育发展规划、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县级学业测评能向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报告,不仅描述学生学习的现状,而且通过对不同地区、年级和学生背景学习质量的比较,找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提供关于教学改善和学习改进的指导性意见,为教育改进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提供专业支持。

(二)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各级政府为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所肩负的责任

(三)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规范教育行为和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有效路径

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民族教育方针,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提供一个相互比较的平台,因此对各民族地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强有力的规范作用。同时,民众能够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民族教育质量的基本情况和权威信息,将社会上带有倾向性的甚至是有偏差的社会舆论引导到科学理性的轨道上来。民族教育质量监测通过规范化的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向社会公布民族教育质量情况,这种以科学的教育测量理念和分析方法为基础的监测报告能够客观地呈现民族教育现状,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有助于规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教育行为,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

(四)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进行民族教育科学决策的需要

在实践中,各级单位对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偏差较大,学术争鸣不断,但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们只能局限在价值判断层面进行理性思辨,缺乏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佐以事实诠释,也没有地区水平的学生学业评价数据库给予佐证。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对现有数据进行科学采集,建立民族教育数据库,并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分析和研究,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进而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能够发现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和学校,借助于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问责机制和评价改进功能,在政府层面,均衡学校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扶持力度;在学校层面,针对教育管理问题进行调整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双管齐下,推动民族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二、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独特性

目前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已在若干个民族地区开展。从2011年新疆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监测至今,已经陆续开展了新疆学前双语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西藏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新疆西藏内高班教育质量监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教育质量监测等工作。在监测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学术争鸣愈加激烈,其中一个争论话题就是,民族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否应该纳入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由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部门进行统一设计和管理。虽然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与全国教育质量监测均属于教育督导与评估范畴,监测技术、监测理念、监测体系、监测流程都存在“共享”的现象。但是,由于民族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育目标均与一般国民教育存在差异性。因此,针对民族教育实施的质量监测工作也相应的具有独特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监测目标、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工具、结果反馈等五个方面。

(一)监测目标兼顾一般教育目标和特殊教育目标

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为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服务的,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应以促进民族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目的。民族教育目标既包含国民教育的一般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有其特殊目标。民族教育的特殊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到各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也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1]

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目标不仅旨在全面监测民族教育各阶段学生各学科学业质量、身心发展及其变化情况,也包括对学生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深入考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前半部分与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相同,后半部分为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所特有。

(二)监测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教育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重要内容、以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教学为重要形式,培养受教育者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统一的教育。[1]因此民族教育既包括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教育,如民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也包括在内地省市对民族学生进行的教育,如内地省市举办的新疆内高班、西藏内高班教育。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范畴为所有接受民族教育的学生,包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在内地省市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历史、地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均有其本民族的特点。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应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

(三)监测内容不仅限于国家统一课程

国家统一课程,也叫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制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是教育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共性”。[2][3]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所有学生均有学习国家课程的权利,同时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应达到的国家标准。国家课程是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内容。在这一方面,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与全国教育质量监测内容是一致的。但除此之外,民族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包含以下内容。

1.双语教育。我国民族教育除了教授国家课程以外,部门民族地区还会进行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有具体的表述:“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4]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在多民族杂居地区,在民族语和国家通用语均为社会交往语言的地区,应在监测中加入双语教育的内容。

2.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群众特别是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中提到: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国家对民族团结教育高度重视,作为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监测工作理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监测范畴。

此外,在问卷部分,除了考察与一般国民教育相同的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外,民族地区及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因素,如宏观环境中的教育政策因素,学校教育层面的双语师资问题,学生层面的家庭语言环境等,作为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因素也应该予以考察。

(四)监测工具编制以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为参照

监测工具的研发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环节,教育质量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具开发。监测工具包括学科测验工具和影响因素工具两大类。对监测工具质量一般从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进行检验。工具开发与质量检验的流程与方法和全国教育质量监测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测验开发工作中,民族教育监测工具还需要特殊考虑几个关键问题。

1.测验编制标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而各民族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但总体而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监测工具的编制过程中,应格外注意测验工具编制的标准,以保证测验具有适中的难度和良好的区分度。监测工具是监测目标的具体体现形式,并影响监测目标的实现程度。若为追求地区间比较或统一监测标准而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监测工具和评价标准,势必会在部分民族地区出现“地板效应”,也就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试卷偏难,分数集中在低分段,测验区分度偏低,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就无法实现准确反映整体教育水平的目标。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应充分考虑到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应以所考察学生群体水平为参照,科学制定测验工具及评价标准,以准确获取民族教育水平的最大信息量。

2.监测工具信效度。在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中,无论是学科测验还是问卷都要进行最基本的信度效度检验,这样才能确保工具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5]

(五)结果反馈更注重县域层面改进与提升

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抽样设计是以准确考察全国或省级学生群体水平为目标,因此在结果反馈时不能提供县级水平的准确评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意在通过省、市、县逐级反馈,以重点县或校为突破口,通过改进县级教育水平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反馈工作更深入基层和一线教育教学。

综上,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与全国教育质量监测存在明显不同,如果仅在民族地区实施一般国民教育质量监测,虽然监测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但其监测内容、监测目标、监测工具、结果反馈没有考虑民族教育特殊情况,其开展的工作也不能算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

三、对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思考与展望

(一)正确认识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和作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除行政管理制度以外,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目前我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领域的专家甚少,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统筹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一线教师等多方面专业力量,制定专家委员会制度,组建一个能够有效指导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专家资源库,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用。

(三)构建科学的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四)加快培养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1):5-13.

[2]宋时春.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12):13-15.

[3]钟启泉,崔允廓.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5.

[4]万明钢,刘海健.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2,33(8):81—87.

[5]周家荣.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框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4(1):11—15.

[6]AbediJ&.LordC.Thelanguagefactorinmathematicstests[J].AppliedMeasurementInEducation,2001,14:219-234.

[7]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NationalCouncilonMeasurementinEducation.Standardsfor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testing[M].Washington,DC: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1999:81.

[8]SireciSG,Faulkner-BondM.PromotingvalidityintheassessmentofEnglishlearners[J].ReviewofResearchinEducation,2015,39(1):215-252.

[9]李凌艳,任晓琼,江照富.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37—41.

[10]吴瑞林,王莉,朝格巴依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测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178—183.

OnSpecialCharacteristicsoftheQualityMonitoringofMinorityEducation

RENYu-dan,WEIXiao-man

Abstract:Theminorityeducationalqualitymonitoringhasitsownuniquenesscomparedwiththenationalqualitymonitoringofthebasiceducation,whichisembodiedinthefollowingfiveaspects:theobjectives,thesubjects,thecontents,thetools,andthefeedback.Intheprocessofthequalitymonitoring,itisnecessarytoleadtheeducationaladministrativedepartmentsandstafftogain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purposeandroleofqualitymonitoring,toenhancesystemconstructionandperfectworkingmechanism,tobuildascientificnationaleducationqualitymonitoringsystem,andtocultivateprofessionalsofminorityeducationqualitymonitoring.

Keywords:minorityeducation;qualityofeducation;educationqualitymonitoring

THE END
1.群体动力沟通人际关系领导心理与行为新浪教育(二)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 群体规范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是群体本身由于特殊需要而正式规定的之外,大部分来源于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的一致性。 皮尔尼克的“规范分析法”的内容:1、明确规范内容2、制定规范剖面图将规范进行分类3、进行改革 二、群体的压力与顺从 ...https://edu.sina.com.cn/exam/2006-08-14/161950198.html
2.自考大专07481管理学基础总复习复习资料管理对象,作为管理行为的受作用一方,对管理成效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主要指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机制与方法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对象过程中的一些运作原理与实施方式、手段。管理机制在管理系统中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它是决定管理功效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而管理方法则是管理机制的实现形式,是管理...http://www.mdgs-edu.com/fxzl/1730.html
3.组织行为学恩施成人高考学习辅导3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哪些因素决定着一种规范的重要性呢): 1)能促进群体的生存; 2)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 3)能够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 4)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澄清代表群体身份的标志。 4角色的特性: http://www.yichangxueli.com/zixuekaoshi/zuzhihangweixue.html
4.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填空&问答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1、简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赫兹伯格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和...https://www.jianshu.com/p/07d7f346ab33
5.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必看题库知识点(强化练习)考试题库61、多项选择题 影响消费者学习强度的因素有() A、被学习事物的重要性 B、强化的水平或程度 C、刺激的重复水平 D、产品或商标的表象 E、卷入高度 点击查看答案 62、单项选择题 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被称为()。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http://www.91exam.org/exam/87-1075/1075862.html
6.27883组织行为学(一)激励概念:一般概念;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激励的观点;激励与行为方向、幅度和持续期这三种因素间的关系。 (二)激励与绩效的关系:绩效函数。 (三)激励的重要作用;三种重要作用。二、考核目标 1、识记:激励的一种概念;绩效函数。 2、理解:激励的几种重要作用。 http://www.jiangsuzikao.com/zkdg/22580.html
1.组织行为学:探索组织内部的力量与机制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它关注于员工的行为、态度、感知和认知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组织的效率和绩效。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理解并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对员工行为的研究,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需求、激励因素和...https://blog.csdn.net/JiYan_purple/article/details/143789241
2....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考试真题:简述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感谢您阅读2016年4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考试真题:简述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本文出自:诚为径教育,转载需带上本文链接地址:https://zikao.cwjedu.com/st/7630 温馨提示: 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诚为径教育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组织...https://zikao.cwjedu.com/st/7630
3.浅谈学习态度的培养以及重要性(集锦10篇)篇7: 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认知因素之一,因此,对学习态度的研究,是学习理论研究中不可忽略的资料。本文试对学习态度的涵义、学习态度的作用、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以及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转变等问题作些浅略探讨和分析。 一、学习态度的涵义 ...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734756.html
4.组织行为学自考真题(精选8篇)13.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P138 14.群体沟通过程模型:P155 15.减少小道消息消极影响的因素?P161 16.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P162 17.群体决策的利与弊?P166 18.合作与竞争的形成?P191 19.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P192 20.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P200 21.功能正常与功能失调的冲突:P204 22.冲突的过程:P205 23...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awv5erv.html
5.组织行为学笔记修订版6篇(全文)36.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①能促进群体生存②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③能减少群体成员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37.角色的特性:①角色同一性②角色知觉③角色期待④角色冲突 38.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39.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idotiip.html
6.自考组织行为学各章节历年真题之第6章附答案自考22.规范 23.群体凝聚力 简答题: 24.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有哪些? 25.简述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26.简述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 27.简述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外部环境条件。 28.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论述题: 2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群体的理解。 https://www.educity.cn/zikao/237974.html
7.风险评估《莘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风险评估报告聊城市...采用专家打分法。由专家对各主要风险因素重要性、风险概率(p)、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程度(q)进行定量打分评判。 将打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各主要风险因素的权重(I),然后将每个风险因素权重(I)与风险程度(R=p×q)相乘,得到每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指数(I×R),最后将所有风险因素的风险指数相加,得出综合风险指...http://www.sdsx.gov.cn/site_sxhjbhjs/channel_x_5611_19001/doc_64cc1331d69c768d2fe43e04.html
8.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1)这一学说缺乏对人的心理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比较片面强调提高职工的满意感作为增加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 (2)这一学说过多强调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3)这一学说过分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人群关系理论曾主张:“管理要像女人那样温柔,像糖那样甜蜜”,曾出现过忽视工作效率的倾向,失去了原则性。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2-9/20120904032725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