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认定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在经济发达国家,内部控制被广泛采用,并日趋完善,在企业管理、财务报告披露和审计业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经历了维护资源安全、保证信息可靠、提高经营效率等,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始终未改变。财务报告由会计人员编制,是会计信息加工后对外公布的结果。它的产生依赖于会计核算系统、日常控制机制的运行,并受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涵义
自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和世界通信等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事件被曝光并相继倒闭以来,美国上市公司的公信力岌岌可危,资本市场风雨飘摇。美国参众两院在2002年迅速出台并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规定:在美上市公司,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其中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
SEC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103条款中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保持一致,并且符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319条款的规定。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2004年4月在广泛吸收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单独对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说明,分析列举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八要素中对财务报告可靠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尽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之间存在着重叠,各项控制措施几乎都服务于一个以上的目标,很难确定哪些控制是属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但是COSO报告仍然认为,应该对于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进行界定,以确保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能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合理预期。
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并不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部。一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只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没有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不一定不可靠,但财务报告一旦不可靠,则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必定无效。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专为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一目标而提出的,既然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概念单独从内部控制中分离出来,说明在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内部控制的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
财务报告由会计人员编制,是会计信息加工后对外公布的结果。它的产生依赖于会计核算系统、日常控制机制的运行,并受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尽管企业的整个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其特殊性和侧重点。
将企业经营活动按照业务循环进行划分,并设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对不同业务性质的企业具有更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并且与财务报告项目具有更好的对应关系。每一个业务循环涉及不同的财务报告项目,各业务循环中的内部控制要点对相应的关键财务报告项目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对财务报告五大认定的影响上,即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估价或分摊、表达与披露,这五大认定的实现程度又决定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三、内部控制要素与财务报告认定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与财务报告的五大认定之间的关系。
(一)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有关管理当局的认定
1.存在或发生。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必须存在,并且所有利润表中的收入、费用、盈利都必须在当期发生。
2.完整性。财务报告包括“所有的”交易、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3.权利和义务。在财务报告中,企业拥有资产的权利和偿还负债的义务。
4.估价或分摊。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和亏损是根据公认的会计准则来确定的。
5.表达与披露。财务报告中记录的数据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被合理地分类和披露。
(二)特定的内部控制要素与财务报告认定的关系
1.控制环境与财务报告认定的关系。内部控制中的基础性要素是控制环境,对财务报告各认定的实现有重大的影响。如果管理层缺乏正直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加上面临改善盈余的内部或外部压力,则可能会有意错报,从而影响整个财务报告的认定。相反,如果管理层具有正直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则会选择公允反映。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确保执行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的品行。企业有一套好的员工雇佣、训练、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会导致员工不做有损企业利益的事。管理层对风险的态度可能会影响财务报告的表述。
5.监控与财务报告认定的关系。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的目的是确保其他内部控制要素如设计时一样得到有效执行。影响到各个认定的实现。
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实现要确保财务报告认定的有效执行,确切地说,财务报告各项认定主要是控制活动要素标准的具体体现,但是内部控制要素也会体现在各项认定之中。如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要素渗透于各业务循环活动中,而且信息与沟通及监督的好坏也影响着业务活动的好坏。
四、完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措施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得再完美,如不付诸实施也是纸上谈兵,不利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完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贯彻执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和各职能部门,还应该包括企业中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而言,系统的贯彻执行者,也即系统的客体,它也包括系统的设计者在内,无一例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主体与客体存在同一性问题,加大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贯彻与执行的难度,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特别需要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深厚的控制氛围,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内部控制对单位管理与个人切身利益的关系,使全体管理人员与职工理解贯彻执行制度的意义,清楚最高管理层的决心、意向与要求,明确本职工作的地位与影响力。
(二)制定贯彻执行的切实措施
除教育宣传外,还要进行培训和模拟实验,使每个岗位的人员都清楚自己遵循的制度和规定,明白遵守与违反的界限,并提高自我监督与对他人监督的意识,克服执行制度的随意性。
(三)组织各阶层管理人员自觉遵守控制制度
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要自觉遵守与自己有关的各项控制制度,要自觉接受违反制度后的应有惩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会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注意财务报告内部系统执行中的检查与调节工作
在检查中一旦发现违反制度的行为,应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执行中如发现不协调的环节,应及时调节,保证整个财务报告内部系统执行畅通无阻。
(五)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秦荣生.审计学[M].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审计学会编.中国审计研究文献摘编[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4]秦荣生.实施我国内部控制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2008,(10).
[5][美]劳伦斯·索耶等著.邰先宇等译.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上、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AICPA.StatementsonAuditingStandards.NewYork,NY:AICPA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5.Vol.11pp.4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