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朝时期冗官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官制权力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统治者在皇帝之下设置了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两个级别的官僚机构。封建官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支柱。在这一制度之下,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官员,都只对皇帝负责。同时,为了保证封建官僚制度的正常运行,还配备了比较完整的官员选拔和任免的职官管理制度。

从秦朝开始,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制历经多次改革,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备。而官制的变更,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皇权,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组成中央政府,从而辅佐皇帝来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在地方则设置郡守、监御史和郡尉来进行管理。

汉朝时期,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同时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在中央设置了中朝制度。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的封建官制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为了加强皇帝和中央的权力,首创三省六部制度,各机构及官员分工明确而又相互牵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的时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国家行政机构和封建官制的发展和变化。宋朝建立之后,在官制上基本承袭了前朝,同时也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使得封建官制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宋朝时期的行政机构和官制,发展到后来却面临着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冗官的问题。冗官局面的出现和发展,对宋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虽然统治者多次进行过裁官政策,但都没有取得很多的成效。那么,宋朝冗官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事实上,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当中,冗官的现象在历代王朝都有一定的体现。官僚机构臃肿,官吏人数庞大,是封建制度所存在的一种顽疾。但宋朝的冗官情况,却尤为严重,进而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建立了宋朝,是为宋太祖。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意识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皇权衰微带来的危害,并总结出了“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问题。

因此,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避免藩镇割据局面再度出现,同时避免权臣当政,开始对国家的政权机构进行改革。首先就是对相权的进一步削弱。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度的创立,宰相的权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而宋朝统治者仍觉得不够。

因此,赵匡胤将原来承袭下来的三省、六部以及其下属机构够置于外廷,不掌握实际朝政大权。进而在此基础上再设立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三司来执掌政、军、财权。在宰相之外,还设置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来进一步进行制衡,削弱相权。

在地方上,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首先收取了各节度使的兵权和财权,并由中央直接派遣文官在地方担任知州,执掌地方政权。这样一来,唐末时期集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的节度使,反而成了虚职,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之后,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又设立了通判、转运使等官职,来进一步的限制知州的权力,将地方长官的财、政、军的权力层层分割,步步制衡,分散行政。

这一做法使得皇帝赋予的权力很难集中在一个或少数人的手中,进而避免了皇权的削弱,出现权臣对抗君王的情况。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得到了保障,避免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始至终,宋王朝的统治者,都秉持两个重要的观念“分权”与“制衡”。

然而,这样的做法带来的是国家官僚机构的严重重叠,官员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政府职能的混乱不堪。宋朝前期为了巩固国家所进行的一切集权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设立新的机构,设立新的职位,来起到削弱、架空的目的。

新的机构和职位设立之后,旧制也没有得到废除,如此新旧重叠,结构混乱,职能不清。往往形成一个职位,有十几名官员共同担任,同一职能的机构,设置十几个职位局面,进而造成了冗官现象。

宋朝时期,沿用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来对官员进行选拔,但也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首先就是扩大了录取的名额,进行更大规模的科举。这就直接导致了宋朝时期进士人数的增加,从唐朝时期的每次二三十人,到宋朝时期的每次七八百人。

为了进一步的笼络人才,巩固统治,对于及第的科举人才,宋朝政府甚至不经考核,直接录用,上任为官。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的科举人才入朝为官,导致官僚队伍逐渐的庞大起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任前考核制度,一些没有真才实干的科举进士也混入了官僚机构当中,表面看上去统治基础十分的庞大,但真正能做事的官员却很少。

随着中央吏部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对于官员的任用和管理则显得更加的混乱。拥有能力的官员不愿意做事,没有能力的官员也得不到剔除,整个官僚队伍之中弥漫着惰政的风气,滥竽充数者居多,真正干实事的很少。

冗官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政府行政机构工作效率的低下。出现了许多无事可做的闲散机构和官职,甚至于一些官员对于自己的职责根本不了解。职权的过度分散,导致众多官员在处理政事是很难协调一致,甚至相互推脱,拖拖拉拉,到最后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不仅如此,冗官局面的出现和发展,也直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一些闲置官员也照常领取朝廷的俸禄,还有一些官员头挂多个虚衔,也都能领到多份俸禄。数量庞大而办事效率及其低下的官僚队伍,使宋朝政府财政进入到入不敷出的局面,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THE END
1.对集权与分权的分析.doc文档介绍:一、组织中的集权 集权与分权虽然同样必不可少,但组织中几乎普遍存在一种集权的倾向。(一)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 集权倾向主要与组织的历史和领导的个性有关, 但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追求行 政上的效率。 首先,如果组织是在自身较小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发展过 程中亦无其他组织的加入的话, 那么集权...https://m.taodocs.com/p-584960497.html
1.毒32、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 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 3、集权 A、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集权倾向主要与组织的历史和领导的个性有关,但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追求行政上的水平 主要原因有:a、组织的历史;b、领导的个性;c、政策的统一与行政...https://www.douban.com/note/222135683/
2.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8篇(全文)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 第1篇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随着总部职能部门的增多及各地分支机构的增加,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企业采取高度集权管理方式,有的企业采取适度分权管理方式,不论哪种管理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与弊。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pv3v28ae.html
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7045457.html
4.曹正汉: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这种矛盾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难以稳定下来,表现为“集权—分权”的周期性波动。周黎安(2014)则认为,中国的集权与分权存在稳定模式,他概括为“行政发包制”。不过,这种差别并未否定他们在理论上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从中央政府需要提高治理效率(或降低行政成本)的角度解释在行政上实行地方分权的原因;又都是从地方分权...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4971
5.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https://www.yjbys.com/zongjie/xuexi/258653.html
6.2019年初级经济师工商管理章节讲义第二章2.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标志 组织的集权或分权程度,总是根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决策权的情况来确定。 (1)决策的频度 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制定决策的频度或数目越大,分权程度越高;反之,上层决策的数目越多,其集权程度就越高。拥有决策权的程度直接反映着一个组织集权或分权的状况。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9-3/15520138703831.html
7.中国公共事务的集权与分权: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摘要:在中国,公共事务治理是实行中央集权或是地方分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治理过程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即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一项全国性公共事务,只有当其与国家治理上的“治民”工作能分离开,中央政府才会实行集中管理,所谓垂直管理;反之,如果存在着某些治理环节与国家治理上的“治民”工作不能分离开,那么,中...https://www.xsyk021.com/article/app/id/babbb609-bb72-42f0-997b-39ef8c223337
8.王丹莉:集权与分权王丹莉:集权与分权 ——工业化初期的新中国财政格局演进初探[1] 一、引言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新中国财政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事件,由此而引发的关于财政分权及其影响的讨论迄今为止仍然是财政领域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一研究的深入似乎容易使人产生一个错觉,即新中国的财政分权只是分税制改革以后,或者至少...http://hprc.cssn.cn/gsyj/jjs/jjzhds/201501/t20150106_409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