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抗疫故事|一名消防志愿者的一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4月的西宁,春暖花开,绿草如茵,本该出门踏青的好时光却再次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暂停键”。
黄开森帮助老年人线上登记信息。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4月15日早上7时,天刚亮,准备充分的“火焰蓝”志愿服务队就来到了他们的工作地点,黄开森与另一名队友所在的核酸采样点在一条长约150米的街巷里,周边有5个居住小区。
7时30分,黄开森和队友开始粘贴2米线地标、拉警戒带、穿上防护服……一切工作准备就序。8时40分左右,核酸检测工作正式开始。“小伙子,你快来,快来帮我看看,我的信息采集码怎么生成不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焦急地拉着黄开森说道。接过手机一看,原来是大爷的身份证号最后一位有个X,他不会输入,导致信息采集码无法生成,黄开森立刻帮助老人操作了起来,很快“小问题”便解决了,最后他还细心地为老人截屏保存,并告诉他下次再核酸检测的时候,只要打开图库,找到这个信息采集码就可以了。
“大家注意脚下的地标线,保持2米距离,不要靠得太近,戴好口罩。”随着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人越来越多,黄开森和队友在检测队伍两边来回穿梭,不停叮嘱着。
“火焰蓝”志愿服务队助力疫情防控。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同志,你是消防队的?你们怎么也来当志愿者了?”一名正在等待做核酸检测的年轻人,在看到黄开森防护服上印有“西宁消防”的背贴后问道。“我们主责主业是灭火救援和防火监督,但是在疫情当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们就会来。”黄开森说道。
随着最后一名群众核酸采样完毕,黄开森和队友们如释重负,敲打着有些肿胀的双腿,12个小时,150米的街巷,他们用双脚丈量出了20多公里的行程。稍作休息,队员们又帮助工作人员对采样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杀,收拢归整物资,为第二天的检测工作做好准备。
晚上7点,伴随着万家灯火,黄开森和队友们结束了一天志愿服务工作,没有更多的话语交流,他们知道,此时此刻,他们需要抖擞精神,用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明天的到来。
连日来,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的345名消防救援人员深入全市13个街道、社区的36个核酸采样点和各区主要交通道口,协助现场消杀、转运物资、卡口值守、指引社区居民核酸检测、上门入户核查健康码等工作,搭建防疫帐篷110多顶,转运物资16吨。从“防火员”到“搬运工”再到“配送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们用实际行动、用热心温暖着这座城市。
消防救援人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责编:况玉、张莉萍)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封面新闻记者刘旭强
自成都“8.25”疫情防控的号角声响起,武侯税务人冲锋在前、挺身而出,积极响应号召奔赴抗疫一线。他们中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逆行勇士”,有深入高风险小区日夜忙碌的“防疫尖兵”,还有驻守岗位提供“不见面”税费服务的“幕后英雄”。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他们心中守着一个信念、背后守着万家灯火,用“税务蓝”“志愿红”“防疫白”绘就了税务人“疫”线奋战的最美底色。
隔离酒店“云端团圆”
有“小家”还有“大家”
“爸爸,你一个多星期没有回家啦,今天中秋节你回来吗?”
“你们乖,再过几天爸爸就能回家啦,今天有没有吃月饼呀?”中秋之夜,看着视频中委屈的两个女儿,李文豪强忍住思念,只能通过“云端团圆”的方式与家人共度佳节。
李文豪(右一)与同事们共同奋战在隔离酒店第一线
“咱们单位需要紧急派人去支援隔离酒店,你能不能去?”9月5日晚上10点,李文豪接到支援隔离酒店的任务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没问题,随时听安排!”
紧急收拾好几日的行装,李文豪于9月6日凌晨一点抵达指定酒店,并在点位长的带领下与酒店工作人员一起研究集中隔离方案,但由于该酒店硬件设施不符合要求,众人只能于凌晨五点左右撤出,于早上七点进驻临时协调的另一家酒店。为了尽快做好隔离群众接受的准备工作,众人来不及休息,当即投入现场勘察,设置隔离区和清洁区、分配房间、贴标识、搬运和分发防疫物资工作,一直从半夜忙碌至下午14:00,才由酒店老板准备了一点简餐填饱肚子。
随着隔离群众的入住,李文豪作为隔离酒店“服务员”的工作才算是正式开始。“您好,做核酸了。”李文豪穿好防护服装备,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敲开一个个房门。消毒、撕开取样器、核酸采集......一次核酸采集过程不过十几秒,但志愿者们要将这几个动作在一天之内重复几百次。在密不透风防护服和面罩下,李文豪全身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脸上也被口罩勒出印痕,但每当听到隔离人员说“谢谢,辛苦你了”,李文豪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变得更有意义。
每日六点半起床,为隔离群众分发餐食、上门进行核酸检测、打包回收医疗垃圾、运送防疫物资,直到凌晨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李文豪明白,只有替人民群众筑牢了这层抗疫防线,才会有更多的家庭得以团聚。
风险区域“星夜集结”
是“老兵”更是“尖兵”
“同志们,任务紧急,今天需要支援广福桥社区,预计闭环工作五天。”
“我先去!”
他叫王新兵,虽然名字叫“新兵”,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兵”,在部队服役多年后转业至武侯区税务局,他始终保持着军人“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在面对险重任务时挺身而出。
王新兵(左一)与志愿者们正在学习穿戴防护装备
作为封控区域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挨家挨户地“扫楼”是王新兵的日常。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两层橡胶手套,连初秋的一丝凉意也被严严实实的挡在了外面。由于社区中的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电梯,志愿者们只能逐层逐户爬楼梯前进,虽说条件艰苦,但他仍不失乐观精神,和同事们开玩笑说到:“包的扎实,正好减肥。”在大家的相互打气中,辛苦的防疫工作也变得不再难熬。
手中的钢枪变成了测温的额温枪,“税务蓝”换成了“防疫白”,税务“老兵”化身为防疫“尖兵”,变换的是手中的工具和身上的颜色,不变的是心中为民服务的初心。
“老兵同志,我们期待着你得胜归来!”带着同事与家人的支持与鼓励,王新兵继续奋战在新的“战场”上,正如14年前他迅速进入汶川灾区参与抗震救灾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老兵“退伍不褪色”的坚持与担当。
税费服务“一直在线”
过“生日”也过“值守日”
除了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们,还有这样一群“幕后英雄”,他们把“家”搬进单位,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在特殊时期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不断档、不打烊、不掉线的税费服务。
郑勇辰在应急服务场所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远程线上服务
防疫措施要硬,服务措施要暖。在全民助力疫情防控“攻坚战”的过程中,企业在“保生产、保供应”的前线冲锋陷阵,税务部门提供强劲服务支持,税企连心共同渡过难关的“默契配合”早已形成。
在应急值班期间,郑勇辰不仅作为“接线员”,为急需发票的企业解决了用票难题、为社保扣款失败的企业进行了操作辅导、为不了解社保政策的缴费人进行了政策解读,更没有丢下手中的日常工作,对近期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留抵退税、电子发票推广等工作持续推进,并没有因为疫情的突袭打乱工作的脚步。
“我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理应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比起个人生日这样的小事,能够参与应急值班驻守单位,在特殊时期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便利,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郑勇辰说。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武侯税务的志愿服务团队中,还有许许多多像李文豪、王新兵、郑勇辰一样冲锋在“疫”线的战士,他们用税务人的“行动”守护“安静”中的城市,在疫情大考中以冲锋、无畏、坚守的姿态不断书写着税务答卷。
(抗击新冠肺炎)14人20天!来自深圳抗疫一线的志愿者故事
中新网深圳4月12日电题:14人20天!来自深圳抗疫一线的志愿者故事
作者郭军邓活生
3月20日,吴景峰等14名来自中建四局华南公司的志愿者,逆行出征上沙社区,随中建四局首批抗疫志愿者101人,统一编入攻坚团第二团,协助负责由龙秋村划分出来的第六、第十网格片区。
第十网格片区含78栋楼栋、3200余名居民。从3月20日开始,到4月8日上沙片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14名志愿者顺利完成了这次志愿服务的使命,他们的抗疫经历成为整个上沙社区抗疫图景的缩影。
吴景峰等志愿者参加疫情处置指挥部的会议。中建四局供图
在疫情的中心感悟“英雄”与“凡人”
“我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疫情的最中心,请大家务必要穿戴好防护服……”领队喊话提醒大家。医护人员也一丝不苟地教大家穿着防护服等,做好防疫措施。
到达抗疫一线的第一天,现场忙碌的气氛让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紧张起来。作为志愿者,他们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疫情带来的冲击。
“不用看,这一栋全是红码,旁边那一栋也是!”居民朝准备扫码的志愿者喊话。在老资历志愿者和医院医护的带领下,志愿者蒋联芳也开始她第一天的正式入户采样工作,初次听到这句话时,紧张的情绪瞬间涌上她的心头。
“我们负责的楼栋全部属于密接或次密接但又暂时没有离家集中隔离的住户。”蒋联芳说,一人一管一户一消毒,在持续忙碌、标准化的采样工作中,紧张的情绪在渐渐消退。
“每天完成一轮的工作后,精神上才能有所放松,偶尔我也试着去仔细观察沿路的情景,感悟这段特殊的经历。”志愿者程孝春说,他以前也在网上看到过“没有从天而降得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的标语,但此刻的他,才对这句话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福田区上沙龙秋村居民向中建四局全体志愿者赠送锦旗。中建四局供图
眼镜起雾看不清居民送上防雾湿巾
“确实有很多突发情况。但在服务居民的过程中,又总有些热心的居民,给了我很大鼓舞。”程孝春说,有一次由于眼镜起雾(回南天),他看不清手机屏幕,热心的居民给他送来了防雾湿巾。居民这个暖心的行为,让他异常的感动。
凌晨一点“宅急送”给宝宝送上应急药
为了让宝宝得到及时治疗,吴勇重新穿上防护服,冒着大雨穿过两个封控区,去到目的地取药,又马不停蹄地向小宝宝家赶去,终在凌晨一点顺利将药送达。
“送完药我才发现衣服早就湿透了,汗水和雨水夹杂在脸上……”吴勇说,当他看到宝宝吃过药安静下来、宝妈情绪舒缓后,他感到很自豪:在群众有困难时,自己能够有机会挺身而出,“这种感觉真的挺好”。
4月4日,上沙社区管控措施从防范区调整为“社会面”防控级别,4月8日全面降级开放管控,上沙社区抗疫阻击战取得了巨大胜利。连日来,上沙社区居民、防疫指挥部和区政府等为中建四局地志愿者们送来锦旗和战疫表彰令。
“一纸表彰令,是肯定,更是激励!”吴景峰说,他们将在度过隔离期后,即刻回到项目工作岗位,投入到项目建设一线的工作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