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位于海军公所西侧约100米,建于明朝末年。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海军提督丁汝昌及陆军将领戴宗骞、张文宣等捐资,重修了龙王庙。龙王庙座北朝南,建筑古朴典雅,有山门、正殿、东西厢房,均为砖木举架结构,平面呈四合院布局,拥有房屋14间,连同戏楼占地面积近1700平方米。殿内供奉东海龙王塑像,左右分别为龟丞相和巡海夜叉。东西两侧山墙上分别彩绘《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情节壁画。
沿海居民信奉龙王,旧时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岛内外渔民纷纷进香跪拜,祈求龙王保佑平安。凡过往船只在岛上停靠,也都前来上香祈福。节日期间,常有戏剧在此演出。北洋海军也信奉龙王,每当出海都来祭祀。
甲午战败,丁汝昌殉国,灵柩曾暂厝龙王庙西厢房内,灵柩运走后,岛内百姓又在此设其牌位,四时祭祀,故又称龙王庙为丁公祠。东厢房内的“柔远安迩”和“治军爱民”两块石碑,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公岛绅商为丁汝昌和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树立的功德碑。
英国租占刘公岛时期,龙王庙被英国人占用,英国人不遵守租约约定,于1917至1918年间,将岛上200余户居民逐出岛外,土地、坟地被全部收购。又怕岛内百姓以拜庙为名而一再登岛,于是“神随庙移”,将岛上所有庙神全搬至岛外。在岛外之庙未建成前,英国人将刘公刘母神像暂移龙王庙内,龙王庙曾一度又被称为刘公庙。刘公刘母神像搬至岛外后,龙王庙曾被用于英国大医官办事房、威海卫青年会会址。
1938年3月22日,日寇再次踏进刘公岛,岛上建筑悉数被日伪军霸占。为了拉拢青年参加汪伪海军,日伪军利用丁汝昌声望,将龙王塑像移至岛外,而后将空置的龙王庙辟为“丁公纪念室”,正面墙上挂着丁汝昌画像,供桌上设置木主牌,前面摆放着花圈和挽联等。而正房的西侧,立有刘公岛绅商为丁汝昌所树的“柔远安迩”功德碑。
龙王庙前正对大门,建有戏楼一座,用来举行庆典和祭祀活动演出,是龙王庙附属建筑,由戏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戏台呈正方形,约34平方米,为歇山挑檐式顶,由四根高4米的青石柱支撑,柱上阳刻楹联一幅,上联“龙袍乌纱帽如花石斑烂辉光照耀玉皇阁”,下联“奏响管弦声似波涛汹涌音韵传闻望海楼”。正中拱额“寰海镜清”。后台有化妆室。整座戏楼建筑玲珑峻拔,飞檐翘角,彩绘斗拱,精巧别致,为威海仅存的一座庙宇戏楼。
戏楼旁边有一株朴树,树龄逾百年,高12米,树围1米多,枝繁叶茂,为威海境内稀有树种,也是龙王庙百余年历史的见证。1988年,龙王庙和戏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