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今贵州境内各郡县与中原的交往日益增多,汉族文化逐渐传入侗族聚居地区。唐宋以后,佛教、道教传入贵州,各地相继兴建寺庙、道观。明清时期,佛教寺院及道教宫观广为发展,各府、州、县及卫、所及大一点的村寨均建有寺观。据现有史料记载,侗族地区最早所建的佛教寺院为榕江古州镇的报国寺,建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多数寺、观为明清以后修建。
一、寺院(庙)、宫观
(一)佛教寺院庙宇
1.黎平南泉山寺。在黎平县城南1.5公里,山海拔900余米。山道皆以鹅卵石铺就,从山脚逶迤而上,顺道寺前。山腰有石碑一方,上刻“南泉福地”四字,寺侧有一八角亭,亭外有方形水池三眼,泉水清澈,四季长流。
寺始建于明初,遂毁于兵祸。万历三十四年(1606),黎靖参将李思忠倡捐重建。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寺有三殿,依山就势建于山腰,由下至上为大佛殿、灵官殿、宝顶庵正殿。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大佛殿含有夕佳阁;灵官殿含有天香阁;另有翠微亭,已被毁。南泉亭为清光绪三年(1877)知府袁开第创建,十七年(1891)知府俞渭、知县赵一鹤筹款重修。大佛殿山门呈八字形。门上有行书匾额“雅若祗园”,门侧有阴刻楷书对联一副:“马足车尘,世路不知何处尽;山花涧月,禅心应自此中生。”山门前有六级垂带踏步,左右各有石狮一尊。寺内供释迦牟尼佛像,侍以阿难、迦叶,并塑有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等。灵官殿内的天香阁旧名天香书院,是明代郡人何腾蛟少年时读书处,后知府张瑛以“一人读书非书院”而易今名,历代文人学士思慕前贤,到此瞻仰胜迹者不乏其人,四壁题诗几无空隙。
该寺自创建以来,历经多次修葺、重建。1949年后,宝顶庵正殿、灵官殿、天香阁、南泉亭相继遭到损坏。1962年,黎平县人民政府倡捐在大佛殿右重修四楹禅房。“文化大革命”中,南泉山寺的佛像及各种雕塑、匾额、楹联、书画等皆被一扫而空。
1986年,贵州省文化厅拨专款维修大佛殿及四楹阁楼,群众集资重建“南泉亭”,增建“点蛟亭”,使南泉山逐步恢复原貌。
198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瑞雪寺。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西,建于明朝初期,康熙四十年(1701)重修。
3.文水寺。在玉屏县平正山上,明初建,崇祯六年(1633)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增建观音阁。
4.南寺。一名嘉兴寺,在玉屏县城南,明万历七年(1579)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增修。
5.东寺。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东门内,明万历时建,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
6.青莲寺。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北20里,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
7.寿佛寺。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清乾隆十一年(1746)建。
8.团崖寺。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北30里团岩上,今毁。
9.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中的中元禅院。中元洞又称“中元禅院”,位于中河山石崖北段,系明中叶知府黄希英所建的中山寺及临清阁所在地,工部郎中赵之绪建藏经楼后,毁于兵祸。清康熙五年(1666)僧太圆重修。现有山门、大佛殿、望星楼、六角亭等建筑,均为晚清时所重建。该禅院以天然石洞为山门,门楣上刻篆书“入黔第一洞天”,门外右侧石壁上横刻楷书“中元洞”三大字。门内北侧有清人摩崖、诗碑各一方。
大佛殿在门内南侧石台上,西向,重檐歇山顶,现存建筑重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底层为佛殿,原供释迦牟尼铜像,并祀观音、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二层为藏经楼。殿前外沿筑有影壁,其向西一面塑“中元禅院”四字,背面塑“福”字。殿后圆洞门上方有镶瓷楣额“渐入佳境”,后墙上部塑清人许慎手书“方壶圆峤”四字。大佛殿后面的中元洞内外有前人题刻、摩崖、诗碑多处,洞中有佛龛和神台。南洞口内石壁上有送子观音塑像。西洞口外石壁上嵌“别有天地”字碑。
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与青龙洞古建筑同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锦屏飞山庙。在锦屏县城东北隅清水江北岸,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嘉庆十八年(1813)及光绪七年(1881)都进行过修葺。其中戏楼为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阁楼为光绪十九(1893)重建。主体建筑有戏楼、正殿及阁楼。正殿左侧有僧房、客房等附属建筑。占地面积2740平方米,建筑面积727平方米。
正殿面阔三间13.8米,进深10.4米。戏楼面阔13.15米,进深7.45米。正殿与戏楼之间有天井,周围有高封火墙,构成封闭性院落。
阁楼为四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24.8米,底层面阔与进深均为10.8米。金柱直径0.4米左右,直通四层,既是二三层的金柱,又是四层的檐柱,成为楼身的骨干。二层与底层的面积相等。三层面阔、进深均为7.9米,其檐柱立于二层顶部金柱与檐问的递角梁及单步梁上。四层面阔与进深均为5.35米,正好是底层金柱间的距离。阁内设有木梯,直通顶层。
该庙于1958~1962年曾进行过局部维修,1966年又遭破坏,庙内雕像、壁画、匾联全部被毁,1986~1997由贵州省文化出版厅及锦屏县人民政府陆续拨款维修。
1982年2月2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镇远令公庙。在镇远县城东中河山东侧,即青龙洞与东山寺的背面。
该庙西靠中河山石壁,东临惠泉溪,坐北朝南,由山门、前殿、东西厢、后殿及偏殿等六个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712平方米。令公庙始建于清嘉庆或道光年间,后毁于兵祸。现存建筑为光绪元年(1875)所重修。据《重修令公庙序》碑载:“郡城东山之麓旷地数亩,前临小溪,溪外为往来驿道,山幽而水清,先辈悦之,遂购其地而建令公庙焉……咸丰乙卯遭兵燹,栋宇无存……复于乙亥吉月纠工起造,其庙貌仍仿畴昔,规模惟期坚朴,永妥神灵。抑聊以继存先辈祀事馨香之意云尔。”说明复修令公庙时,力图再现其历史原貌。碑文最后镌有“光绪八年冬月吉日立”落款。碑高1.42米,宽0.85米,现仍嵌于前殿与西厢楼之间的封火墙上。
山门为砖石结构重檐庑殿顶牌楼式门,面阔12米,高8米,门上有竖额楷书“令公庙”三字。门内为前院。宽28米,深12米。
前殿为单檐悬山顶二层楼房,明次三间,通面阔11.55米,其中明间为4.55米;两次间不对称,西间面阔3.8米,东间3.2米。底层进深4.8米,高3米。二层进深7.4米,高2.9米。底层明间和西间为库房,东间为登上后院的过厅。殿前原有廊柱和栏杆,卷板封檐,二层装隔扇门。
后院天井宽8米,深9.5米,全由青石板铺墁,其东南角有溢水道。天井两侧为东、西厢楼,各面阔二间8.6米,进深5.6米,四周带挑廊。底层高2.4米,二层高2.5米。廊外装万字栏杆,正面装隔扇门。厢楼原为守庙人住房及客堂,用以接待施主和重要香客。
从天井北头上10级石阶,进入后殿。后殿为单檐高封火墙穿斗式建筑,明次三间,通面阔11.45米,明间进深1l米,次间9.5米。明间前部天棚上有直径3.6米的藻井一个。正殿檐口高5.6米,卷板封檐,正面装隔扇门。殿内明间供玉皇大帝,西间供老令公杨业及令婆佘赛花,东间供赤脚大仙。原靠山墙两侧供十八罗汉。
后殿东侧院墙上原设有一小门,可由此进入偏院。偏院为狭长形,东西宽4米,南北长15.55米。偏殿坐西向东,左右筑封火墙,面阔三间,通面阔10.4米,其中明间面阔4米,次间各3.2米,檐口高4.5米。卷板封檐,正面装隔扇门。殿内原供观音,两旁祀十二圆觉。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令公庙一直作为镇远一中的教职工宿舍,除个别地方有所改变,山门于近年遭拆毁外,其余所有建筑尚保持原貌。
12.福主庙。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南门内,明永乐时建,乾隆十年(1745)重修。
13.文庙。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学前,明嘉靖二年(1523)建,旧为平溪卫学,属湖广,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雍正五年(1727)改隶黔,后提学姚淳焘等修葺,乾隆后,知县张能俊等增修,同治三年(1864)毁,十年(1871)重修。(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14.东岳庙。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东门外,明初建。
15.土主庙。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南门内,明嘉靖间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修。
16.关帝庙。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中鼓楼北,明代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
17.城隍庙。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东门大街,明永乐时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增修。
18.真武庙。在玉屏侗族自治县飞凤山,明初建,嘉靖甲子(1564)重修,万历壬午(1582),僧如正继建后殿,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修,乾隆六年(1741)改建,又添建前殿。
19.水府庙。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外馆驿,明初建,戊巳兵变毁圮,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修。
20.五显庙。一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内回龙山,明永乐时建,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一在对江之正平山,明建。
附:侗族聚居地区佛教寺庙统计表
镇远县
三穗县
天柱县
锦屏县
黎平县
榕江县
从江县
(二)道教宫观
青龙洞位于中河山石崖南段,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此修建真武观,永乐年间(1403~1424)在洞前增建玄妙观。弘治至嘉靖间,又先后增建天妃庙、水府祠、澄江阁、竹柏双贞堂、有斐亭、岁寒亭等建筑。从明末至清代又几经改建与复修。现存建筑有山门、正乙宫、吕祖殿、僧房、观音殿、斗姥宫、玉皇阁(含望江楼)等,多为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
青龙洞山门南向,建于石崖南段山麓,为砖石砌牌楼式,两侧带八字墙。面阔5~4米,高8.5米,正楼匾竖刻“青龙洞”三字,为清光绪初贵州巡抚林肇元手书。正楼及边楼檐下饰如意斗拱。
正乙宫在观音殿脚下,为一砖筑小庙,左侧立有清宣统间复修碑记两通。
吕祖殿在山门上方偏南,坐东朝西,四层三檐歇山顶,通面阔13.8米,高18.4米。依崖就势做成高低两层台状地基。底层进深仅3米,成为过道,二层进深8.4米,三面带廊,仅楼身立于地基上,三四层才是真正的楼层,四面带廊。二层原为膳堂,三层原为客堂,四层原供吕祖、药王和邱真人塑像,已毁。
僧房在吕祖殿南侧,并列两间,二层单檐悬山顶,其底层和楼层分别与吕祖殿过道及膳堂相连。
观音殿在吕祖殿北侧,坐东朝西,为二层重檐,楼身亦立于二层台状地基上,左右为五山屏风墙。顶层面阔三间13.8米,进深7米,三面带廊,两侧山墙外挑出披檐,前装隔扇,廊外沿装吴王靠。底层北侧山墙外配偏厦一间,殿堂连偏厦通面阔15.4米,进深4米。前檐柱下伸4~4.8米不等,将底层走廊支撑于悬崖之上。偏厦披檐与前檐相交构成翼角。南侧山墙外有长2.5米的阁道通吕祖殿三楼客堂。顶层檐下悬有黑漆鎏金横额,楷书“是真南海”四字。
斗姥宫在玉皇阁左下侧悬崖上,是利用天然石洞筑一宫门式牌坊。门下石壁上嵌有民国将领李烈钧所题七律诗碑一通。
玉皇阁在观音殿上方石崖顶部,西向,包括凌霄殿与望江楼两部分。是利用悬挑结构,在青龙洞主洞口挑出廊子及上下两层披檐,构成凌霄殿。在偏洞上挑出半边小阁楼及三层坡檐,构成望江楼。并使这两座建筑的前廊及一、二层披檐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一座三重檐的悬空阁楼,这在地形利用、房屋构造和外部造型上,均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青龙洞山门上方的崖壁上,有清道光间果勇侯杨芳的“海上飞来”题字。其下有同治十三年(1874)复修碑记四通。
中元洞,也称中元禅院,明嘉靖年间建筑,古称“北洞”、“中利洞”。有大佛殿、望星楼、独柱亭、六角亭等建筑物,西接祝圣桥。中元洞山门是两块巨石斜靠天然而成,可谓神工鬼斧。门楣有“入黔第一洞天”,书体古朴苍劲。拾级而上,洞壁有摩崖“奇石仙缘”。
紫阳洞。又称“紫阳书院”,在青龙洞北侧,是明嘉靖九年(1530)镇远知府黄希英倡建的朱文公祠和紫阳书院所在地。现有山门、三角亭、老君殿、圣人殿等建筑。圣人殿、老君殿均为光绪初年重建,考祠于1982年春被山水冲塌,1984年重修。
山门坐北朝南,建于洞口南侧,面阔2.8米,高5.9米,楣上嵌“紫阳洞”石刻横额。
三角亭在山门西北侧石山上,为单檐三角攒尖顶独立亭,上有亭额隶书“谐趣”二字。考祠建于三角亭北侧两大岩石之间,三层三檐歇山顶,南北向,面阔5.5米,进深3.4米,底层及二层均为敞厅,顶层原为供奉尧、舜、禹的“三官殿”。
老君殿在考祠北侧,跨石山而建。底层为敞厅,面阔8.1米,进深6.1米。二层供雷神,三层供老君、元始、灵宝神像,现已无存。西侧楼顶檐下悬黑漆鎏金横额,楷书“紫气东来”四字。底层石山上嵌有清顺治十三年(1656)任国玺《宿镇远看灯》诗碑及光绪五年(1879)修复碑记各一通。
圣人殿建于老君殿北侧,为三层重檐歇山顶干阑式建筑,西向,通面阔6.8米,通进深6.7米。底层架空,二层三面带廊,外檐柱间下部装裙板,上部花窗封顶。二层原供南宋理学家朱熹像,三层供千手观音像,早年已毁。
紫阳洞石壁上嵌有诗碑多处。老君殿东面壁上,嵌有清宣统年间(1909~1911)提督徐印川的“飞岩”二字大石碑。
望星楼建于大佛殿北侧的千佛岩顶端,为三层三檐六角攒尖顶阁楼。底层架空,二层与大佛殿藏经楼相连。
六角亭在中元洞西洞口外,单檐六角攒尖顶,两对边相距4.2米,通高6.4米,亭顶盖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如意斗拱,藻井中有二龙戏珠浮雕。北侧檐下悬隶书“流丹”亭额。
万寿宫即“江西会馆”,位于中河山石崖中段下部,青龙洞山门北侧,西向,为高封火墙围护的三进院落,从南至北现有山门、戏楼、东西厢楼、杨泗将军殿、中院客堂、后院客房等,皆清代晚期所重建。
牌楼式大门为砖石结构,通面阔16米,高12米,门后有雨棚。正楼匾竖刻“万寿宫”三字,其下有石刻和镶瓷片横额“水德灵长”及“云飞山静”。中柱和金柱上各有阴刻楷书楹联一副。
东、西厢楼为二层单檐单坡悬山顶建筑,面阔四间12.4米,进深4.8米,二层前带挑廊。
杨泗将军殿在前院北侧,由前后两栋组成,相距1.7米,两栋次间屋面相连,明间不连,形成一小天井。该殿坐北朝南,面阔11米,通进深14.7米。两栋内地坪高差0.36米。殿堂原供“镇江王”杨泗将军像,现已不存。
中院客堂在前院北侧,为历史上来镇远经商的江西抚州府人士专用客厅,故又称“抚府客厅”。客堂面阔三间9.2米,进深11.4米。为一敞厅,厅后高墙内有一小天井。客堂前有小庭院,并有内戏楼一座,已被毁。庭院西侧设侧门,门上内外装门罩。
后院许真君殿在客堂北侧。正殿坐东朝西,通面阔12米,进深10米,已被毁。
许真君殿北侧的小四合院亦为客房,是历史上来镇远经商的南昌府人士的专用客厅,故又称“南府客厅”。该厅为二层单檐硬山顶,面阔9.4米,进深7.6米。前有一小天井,门外为连接前后三个院落的长廊。长廊北端有垂花门通向祝圣桥。
文公祠在客房后面的高台地上。坐东向西,并列四间,两侧为五山屏风墙,通面阔13.6米,进深4.8米。中部两间连成一通间。檐下悬“文公祠”横匾。该祠早年坍毁,1984年按原样重修。祠内原供南宋丞相、江西吉安人文天祥牌位。祠前有小庭院。
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三记载:“洪武三十五年冬十月辛亥,湖广镇远州蛮夷长官司长官何惠言:‘本境路当云南要冲,每岁修治清浪、焦溪、镇远三桥,工费繁重。’”可知镇远桥的始建年代很早。既每岁修治,尚非永久性的石拱桥。据(乾隆)《镇远府志》卷三记载:“明万历三十七年,知府张守誏申请捐建,其父封君九十六,寄赡俸资五百金佐之。”石拱桥应始建于此时。“崇祯元年,总督张鹤鸣,巡抚陆梦龙捐金再建,寻罢。继,总督朱燮元,巡抚刘士正捐金建成。”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遭洪水冲塌3次,雍正元年(1623)最后修复,现基本完好。
清光绪四年(1878),知府汪炳敖在东起第三四孔之间的桥面上,增建了三层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状元楼(亦称魁星阁),高约10余米。汪炳敖曾题写楹联三副,其中,底层东面的楹联为“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横额为“河山柱石。”
民国23年(1934)12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十五师与黔军在镇远卫城和祝圣桥一带发生过战斗,状元楼被毁。国民党守军撤退时对祝圣桥进行了破坏,东起第三、四、六孔拱券被炸,拱券石破损严重。
又有香炉山,上丰下削,岩上锓“沂流光”三字。民国9年(1920),国民革命军将领李烈钧驻守镇远时曾在此岩北侧嵌阴刻楷书“乾坤入钓竿”五个大字的石碑。
青龙洞古建筑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责成省文化局和省城建局负责调查写出抢救报告。是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自1983年以后,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省文化厅先后拨款180多万元,黔东南州人民政府调拨了数百立方米的一级木材,镇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镇远青龙洞修复工程小组”组织维修和管理,至1986年主要工程基本竣工。
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的前身为天妃庙,始建于明中叶。原址位于青龙洞所在地,后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迁建今址,更名天后宫。现存殿宇为晚清建筑,由山门、正殿、客堂、戏楼等组成。山门为砖构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牌楼,立于殿前石阶上端,通面阔5.68米,门宽1.92米。正殿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面阔五间,通面阔21米,明、次三间前带廊,通进深8.3米,廊深1.5米,与抱厦连为一体。两梢间的前半段辟为天井,前檐后移五步架,正脊后移二步架,进深仅4.6米。抱厦建于光绪二年(1876),平面呈倒凸字形,后半段面阔三间11.56米,与殿身的明、次间面阔相同,进深2.56米。前半段面阔6.46米,前带廊,总进深3.24米,廊深1米。其东西两侧,亦各辟一个天井。抱厦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后檐与殿身前檐相接,成为勾连搭。前檐及山面檐下装如意斗拱。
正殿及抱厦两侧为五山屏风墙,抱厦的前角檐柱左右为八字墙,正殿后檐亦有砖墙围护,成为一个封闭性的院落。正殿前廊顶部及偏厦四周的房檐均装卷板。正殿明间及抱厦顶部装藻井。正殿明、次间的正脊高约1米,两端有明显升起,保持了福建沿海一带的脊饰风格。宝顶高约2米,两侧各塑一条盘龙,做工精细,形象生动。抱厦的正脊、戗脊及翼角的装饰亦很精致。殿门已于早年毁坏,侧面尚保存部分雕镂精工的花窗。殿前设三级垂带踏跺至小平台,其下再设八级踏跺与前院及山门连通。殿的东侧为一封闭性小院,其北侧为木构客房,面阔12米、进深9米。南侧建单檐歇山顶木构戏楼。现已不存。民国初年,在前院西侧增建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面阔三间13.8米,进深6.5米。1992~1998年,贵州省文化厅曾三次拨款对天后宫进行维修。
199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东岳宫。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东门外,明初建,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增修。
4.万寿宫。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北,倚城面江,清康熙年间江西客民公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筑堤、拓基、增建戏台。
5.广嗣宫。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内回龙山,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建于三牌坊右。
6.清虚宫。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瑞雪寺前,清乾隆十二年(1747)僧天佑建。
(以上11条引自乾隆《玉屏县志》卷3)
7.南明楼。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内,即谯楼,明初建。
8.得胜楼。在玉屏侗族自治县西北隅,明景泰中,指挥郑泰破红苗,因建此楼,以志其功。
(以上2条引自《大清一统志》卷398)
9.望江楼。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北门对江玉屏山上,明时建。(乾隆《玉屏县志》卷2)
10.水月庵。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西1里城堡,明初创建,清康熙六年(1667)重修,乾隆五年(1740)增修。
11.白云庵。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西15里王家坡,明时建,清乾隆五年(1740)增修。
(以上2条引自乾隆《玉屏县志》卷3)
附:侗族聚居地区道教宫、观表
(三)祠堂
1.黎平何公祠。在黎平县城南龙家坡脚的神鱼井左侧,今忠诚巷3号。
何腾蛟(1592~1649),字云从,贵州黎平县德凤镇人。他少承母教,只身于城南2里南泉山“天香阁”发奋攻读,明天启元年(1621)乡试中举,南明重臣,1645年任湖广总督。清兵入关后,闯王李自成南撤。隆武时,他联合李自成起义军旧部共御清军。清顺治四年(1647),清军陷湖南,他退至广西。次年,利用金声桓、李成栋反清机会,一度收复湖广大部。后清军大举进攻,何腾蛟苦撑局面,终因大势已去,抗清失败,落入清军之手,遇害于湘潭大埠桥头,终年57岁。
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光绪八年(1882)重修。据《黎平府志》记载:“何公祠,祀明督师大学士、赠中湘王、谥文烈、国朝谥忠诚、郡人何腾蛟。乾隆四十年(1775),知府吴光廷详请建祠,并建黎阳书院于左,在城南门内。”
何公祠依山而建,前后共三级台状地基。第一级为门楼、天井,第二级为正堂,第三级为后厅。门楼建于高1.8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通面阔13.9米,进深5.9米,高6.7米,门前置坐狮一对。门楼后为天井,面积108平方米。正堂的台基比天井高五级石阶,面阔五间,前带廊,通面阔15.7米,总进深8.3米,高12米。后厅与正堂相距仅2.5米,台基比正堂高四级石阶,面阔与正堂同,进深3.5米、高5.9米。该祠占地面积421平方米,四周有砖墙围护,房屋两山为高封火墙。祠内除祀何腾蛟外,并祀明赠兵部右、左侍郎章旷、傅作霖,明义士何俊品及何腾蛟的家族。除祠内陈设和隔板于1949年前后被移作他用,门前石狮于1966年被毁外,其余皆保持原状。
2.天柱白市杨氏先祠。在天柱县城东30公里的白市镇清水江边。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民国4年(1915)重建,民国27年(1938)对牌楼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90年杨氏族人集资8万元重修。
该祠坐北朝南,通面阔20.53米,通进深36.3米,四周有高封火墙围护,是一组封闭性建筑。祠堂正面为砖砌庑殿式八字牌楼门,明间面阔7.55米,高10米,石库门横额书“杨氏先祠”4字,龙门枋上现出六根高拱柱,正楼匾竖写“弘农郡”3字。门两侧及柱上刻有4副对联,次间向外斜伸1.5米成为八字影壁,下部嵌方砖心,上部现出2根高拱柱。牌楼两侧墙面亦为冲天式牌坊,面阔5.9米,高6.7米,龙门枋上现出4根尖顶柱,柱间坊顶为拱背形,墙面塑“忠”、“孝”2字。牌楼门及两侧牌坊式墙面上雕有各种彩色历史人物及吉祥图案。
牌楼后为戏楼,高二层,面阔7.55米,伸出天井5.58米,楼上为戏台,楼下为通道。台顶装藻井,台前及左右罩面枋上雕人物及花卉。戏楼两侧为耳房,各面阔二间5.9米,进深2.53米,高二层。
戏楼前的天井两侧为厢楼,背靠高墙,单坡悬山顶,前带廊,面阔8.23米,进深2.85米。
中堂(又称天堂)面阔五间20.53米,进深7.47米,通高8.7米,硬山顶,檐下装卷板,额枋上有彩色卷草花卉雕饰。明间及次间无装修,为看戏场地。中堂后建有廊道与正堂相连,两侧各建一厢楼,面阔一间,单坡悬山顶,前带廊。
正堂台基高0.4米,面阔五间20.53米,进深10.89米,通高10.4米,前带廊,殿内为一通间,原设神龛八座,现仅存明间一座,形似佛道帐,面阔3.87米,高5.6米,做工精湛,中设“杨氏先祖之位”,横匾书“清白堂”3字,其上为“弘农郡”额。正堂前廊左右辟圆洞门通厕所及厨房等附属设施。
杨氏宗族源远流长,据《杨氏先祠谱》记载,可追溯至明代杨洪、元代杨姬、南宋杨再兴、北宋杨文广,直至西周唐叔受封于杨,乃以杨为姓。天柱白市杨姓为杨洪后裔。杨洪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被任命为总兵,十四年(1449)封昌平伯,任侍郎御史,以武职奉命率子西征黔楚。
3.天柱远口吴氏总祠。在天柱县城东南30公里的远口镇。据《吴氏族谱》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碑记》记载,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同治四年(1865)毁于兵燹,光绪十五年(1889)经各房公议,决定共建一祠,即远口吴氏总祠。光绪十八年(1892),正堂、过厅已初具规模,只有院墙、牌楼尚未完工,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立《重修碑记》时,已全部竣工。民国4年(1915)曾进行过维修,“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86~1992年相继维修,除部分院墙顶部已毁外,已基本恢复原貌。
该祠坐北朝南,分前后二院,前院通面23.96米,后院通面阔19.5平方米,总进深53米,占地面积1169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四周有高封火墙围护,是一组封闭性建筑。祠前为八字牌楼门,明间面阔3.92米,高11.61米,正中辟石库门。门宽1.72米,高3.28米,门额塑楷书“吴氏总祠”4字,中部的正楼竖额书“泰伯流芳”四字。两次间向外斜伸2.88米,成为八字影壁,下部粉彩色边框,以显出方砖心。明间龙门枋上砌高柱二,两次间大额枋上亦砌柱二。高拱柱内有规律地划分成若干长方块。大、小额枋、檐下及长方块内,或绘或塑,布满各种装饰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图像,色彩斑斓,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门框、中柱和边上均写有红色或黑色楷书对联。牌楼前设平台及踏跺,两旁各有一道八字矮墙,墙顶的圆狮子相对而立,颇具特色。
前、后两院的所有厅堂房舍,均为木质结构建筑,屋面盖小青瓦。牌楼后为戏楼,单坡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9.54米,通进深5.9米,高7.12米,明间底层为过道,二层为戏台,戏楼两侧尚有耳房各二间。
戏楼前的天井为厢楼,面阔三间,前带廊,硬山顶,通面阔11.06米,通进深5.19米,高7.12米。天井为青石铺墁。
外厅(即中厅)台基高0.9米,中部设五级石阶,面阔五间,前带廊,通面阔18.61米,通进深9.1米,高10.05米,东西两侧为五山屏风墙,高11米。明间东西第一缝房架的内外金柱间用抬担,四柱落地,其余四榀房架均为七柱落地,明、次三间为敞厅,东西梢间装板壁及方格花窗。廊顶及檐下装鹤颈轩。
后天井两侧的厢楼亦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带廊,悬山顶,通面阔9.37米,通进深3.64米、高6.91米。
正厅(即后厅)台基高1.2米,在后院东西两厢的前廊北端,各设石阶七级可供上下。面阔五间,前带廊,通面阔与中厅同,也是18.61米,通进10.73米,高12.5米,东西两侧也是五山屏风墙,高12.5米。明间东西第一二缝房架的内外金柱间用抬担,四柱落地。前檐明、次三间金柱间装花雕隔扇,梢间装木板壁及花窗。厅内为一通间,原设盛祖五公及历代祖宗牌位,现为远口镇文化活动室,龛座及牌位均已不存。
据《吴氏族谱》记载,吴姓第十六代孙盛世,在南宗理宗时,官大理寺丞,以言事忤丞相,遂弃官由江西徙居天柱远口,后其子孙即世居远口及湖南广平等地。
4.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在天柱县城东南40公里的坌处镇三门塘清水江边,始建于清同治末年,民国22年(1933)重建。1988年及1996年曾进行维修。
该祠坐北朝南,通面阔12米,通进深14米,高12.5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含墙外厨房)。四周有高墙维护,是一组封闭性建筑。祠堂正面的六柱五间牌坊式大门以及两侧、背面的高墙,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很深,附墙柱分节,柱顶作尖塔状,大小额枋和柱子外表的装饰线条,门窗半圆券顶及两旁凸出墙面的线脚,都是西方建筑的做法。两次间及梢间上、下二层共8樘拱券窗,仅2樘是真窗,其余6樘为假窗,都是为了求得较好的装饰效果而设的。明间石库门顶塑展翅飞翔的雄鹰,两次间二层窗顶各饰一圆形大钟,各间的弧形瓦顶上,塑宝瓶、雄鹰、祥鹿、勇士、王冠等装饰物,都是西方建筑上常见的装饰。但也保留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图样和内容,如石库门框上的万字浮雕,门上方两侧的墨绘“双狮戏球”以及“双龙抢宝”等。明间石库门宽1.72米,高3.1米,门槛高0.3米,门框上的对联为“白水高名千秋尚在;秀山重望万古犹存。”明间小额枋上的横匾书“刘氏宗祠”4字。牌坊上的人物、鸟兽、花卉和装饰线脚,牌楼两边假柱上有拉丁文字联一对,无人能译读。虽已经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至今仍保存完好,其工艺之精湛可见一斑。
祠内的大厅、前廊和两厢均为木结构建筑,屋面盖小青瓦。前廊紧靠牌坊,进深1.03米,单坡顶,外装雕花栏杆,与厢楼相连。东西厢各面阔一间5.2米,单坡顶,底层装门窗及板壁,二屋为敞间,前带挑廊,外设木栏。正厅台基高0.8米,前设三级石阶,面阔三间,前带廊,通面阔10.95米,通进深8.8米,明间东西缝房架五柱落地,内金柱间用抬担,明间两前廊柱分别向东西移0.85米,呈八字形,使明间两前廊柱的间距达5.35米。正厅为一通间,无装修,厅内设刘氏先祖牌位。
据《刘氏族谱》记载,三门塘的刘姓始祖刘旺,系山东临清市枣林村人,出身农民,明洪武十七年(1354)从军,历经24年,屡建战功,先授常山左卫指挥,后升湖广指挥使,永乐九年(1411)又因逐寇有功,被封为昭勇将军,同时被派往铜鼓卫(今锦屏县铜鼓镇),后逝于铜鼓。刘旺子刘源于正德八年(1433)袭职,任铜鼓卫掌印指挥使。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刘旺后裔刘节(又名伏保)从铜鼓迁居天柱县三门塘,同治末年,刘节率其子孙创建刘氏宗祠以祀始祖。据传,光绪二十年(1894)重建时,曾请见多识广,很有才华的当地画师王泽兰(又名王继民)设计绘图,并请手艺超群的湖南名匠李应芳师徒施工,历二年而告竣。
5.镇远邹公祠。在镇远县城内顺城街北侧。清光绪年间(1875~1908),邹泗钟长子、云南按察使邹馨兰建。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祠临街,从南到北依次为牌楼门、前厢楼、前厅、后厢楼、后厅,组成两进院落。街面牌楼门与三面高封火墙连为一封闭性院落。20世纪50年代后,该祠为当地盐业部门使用,1983年将牌楼门及前厢拆毁另建新楼。今存两殿及后厢。
两厅及前后两厢形制各自相同。前厅作春秋二季祭祀接待客人之用。后厅供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黄平县黄飘被苗族农民起义军击毙的湘军席宝田部将领邹泗钟(今三穗人)牌位,后毁。
厢楼靠墙而建,面阔、进深分别为5.5米与3.3米,为单坡重檐建筑。两厅皆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15.2米,进深10米,明间东西缝屋架梁间的驼峰为高浮雕“力士”,两腿分弯,两手挺举,奋力承托梁架,形象生动,是装饰性与功能性的和谐统一,是美学与力学的巧妙结合。
1997年镇远县人民政府将盐业部门迁出,维修后建成镇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1998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6.鸿雪草堂。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东山,明天启年间,豫章坛石熊公谪平时建。
7.兔儿坪。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东北隅,明尚书郑逢元书院。
8.芝草堂。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北,为田氏世居之宅。
(以上9条摘自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9.续骚草堂。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江边,为明尚书郑逢元天瑜别墅。(《贵州名胜古迹概况》)
10.玉屏县学。在城内,旧为平溪卫学,明正统中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大清一统志》卷398)
11.屏山书院。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内印山,清道光七年(1827)创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两等小学堂。(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
12.玉屏县义学:在棂星双侧,清雍正十二年(1734)建。(乾隆《贵州通志》卷9)
(以上摘自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13.黎平成格下寨祖母堂。在黎平县城南77公里的肇兴乡成格下寨。在黔、湘、桂三省(区)毗邻的黎平、从江、榕江、通道、三江、龙胜等县的侗族村寨,大都设有供奉女神“萨岁”的祖母堂。祖母堂的形制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在露天设“神坛”,以泥土堆成圆丘,用乱毛石围砌,形若坟墓,大者直径逾丈,小者三五尺。有的在坛顶植一黄杨树或一丛芦苇,旁边插一把半撑的雨伞;有的在坛顶插雨伞,内挂折扇;有的在坛上放一石板,上置三只茶杯,旁边植一黄杨树。二是在室内设“神坛”,用卵石或泥土堆成圆丘,同样插伞、挂扇或放石板、置茶杯,房外植黄杨树。上述两种祖母堂,大多有围墙保护。其中,第一种侗语叫“堂萨”,即祖母堂。第二种称“然萨”,即祖母屋、祖母殿,又称圣母祠、社稷坛、威宁祠。“神坛”内一般都立有一棵木桩,上覆铁锅,内埋象征性的白银、首饰、衣服、用品或一具木雕女裸体像作为神主,并由巫师请12个或24个“部将”驻守。祖母堂均有一世袭或由巫师占卜择定的“祖母之至亲者”负责管理和主持祭礼活动。
侗族信奉的诸神中,以祖母命名的甚多,但“威灵”最大,能保境安民的女神是“萨岁”。民国6年(1917),黎平县肇洞纪堂下寨祖母堂所立《千秋不朽》碑说道:“古者,立国必须立庙,庙既立,国家赖以安。立寨必欲设坛,坛既设,则乡村得以吉。我祖先自肇洞移上纪堂居住,追念圣母娘娘功威……以能保民清吉,六畜平安。”这说明侗族群众把“萨岁”作为自己的保护神。
成格下寨的祖母堂,位于寨中空旷的台地上,属第二种类型。殿堂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米,檐口高1.85米,房顶高2.82米,前面及左、右均用半截砖筑成矮墙,后壁装板,屋面盖杉木皮。“神坛”直径约1.2米,周围砌砖,中间填土,坛顶的小木桩上拴一把半撑的雨伞,并摆一捆缠着红、绿、白线的小木棒。坛的周围,立有祭祀时各家族插的小木牌和小竹签。该祖母堂虽处寨中,但平时无人畜进入,显得很幽静。
14.黎平六甲圣母庵堂。在黎平县城南92公里的六甲村。祀神“圣母”,是神化了一位侗族妇女。据传“圣母”姓吴名碾想,系古州(今榕江县)三宝螺蛳村人。她率众除暴扶弱,保护乡邻,后被匪徒诬告,朝廷派兵追杀,因寡不敌众,只身逃往黎平龙额马尾滩渭塘,匪徒跟踪追击,她跳下深渊,顺水飘至龙额,居岩洞而终。后人尊称她为“圣母”,在其住所上方砌筑神坛,并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前往祭祀。清康熙年间(1662~1722),始建圣母庵堂,供奉圣母塑像。民国16年(1927),将原木构庵堂改为砖木结构。1968年被毁。1982年在原址重建。
现存圣母庵堂分前后两部分,朝向为北偏东20度。前面为方形敞厅,形似侗族鼓楼,面阔、进深均为三间4.72米,三重檐,歇山顶,屋面盖小青瓦,顶层檐下饰如意斗拱,底层额枋上及二、三层承椽枋上均装斜方格窗。后面为一小天井,四面装板,屋面为小披檐,通面阔4.72米,通进深5.24米。庵堂正面开门,门额上悬“圣母庵堂”横匾。天井内有墓形土堆,直径1.5米,高0.4米。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为当地的芦笙节,每个芦笙队都按传统习俗先在庵堂前吹奏颂歌,并绕庵堂一周后才进入芦笙场。
15.黎平岑信上寨圣母堂。在黎平县城东南92公里的水口镇岑信上寨。该圣母堂是一座七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鼓楼,高10余米,底层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3.51米,这在侗族鼓楼中,体量是比较小的。楼身木构架的柱网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内环柱由四根直径0.45米左右的粗大中柱及横枋构成,直通六层檐顶,成为楼身的骨干。外环柱由十二根檐柱、各层瓜柱及横枋构成。内外两环柱之间以梁相连,形成完整的构架。楼冠为亭形建筑,檐下饰如意斗拱及斜方格窗,楼刹为串珠形,高约2米。
底层四面装板,正面明间另立四柱,构成双开八字门,右侧后部另辟一单开小门。中心设直径1.2米的圆形火塘,无坐凳。
楼内后壁右边的檐柱与角柱之间辟有一龛,宽0.48,高0.6米,进深0.55米,龛底离地0.66米。龛的后壁供女神圣母牌位,正中竖写“圣母娘娘正神灵位”八个大字,两边贴一副对联,上联为“圣恩物阜民安日”,下联为“母德风调雨顺年”。牌位前陈设有香炉和油灯。楼内无坟墓状的神坛,楼门亦未上锁。从楼内既有龛位,也有火塘的情况看,这座楼的功能应该是圣母堂和鼓楼兼而有之。
16.镇远四官殿。位于镇远县城北白屏山九曲岗悬崖上,因殿内供有战国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将而得名。始建于明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维修,现存建筑重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1984年贵州省文化厅拨款维修。殿宇凿石为基,依山而立。正殿及偏殿的建筑面积共330平方米。
正殿坐北朝南,二层重檐歇山顶。殿身明次三间,通面阔13.5米,进深9米。前带廊,屋面盖绿色琉璃瓦,卷板封檐。额枋下有精工雕镂的装饰构件。殿的前檐柱立于台基下面的道路外沿,下临峭壁悬崖,因而外观为三层,既是过街楼,又是吊脚楼,体现了山区建筑的特点。底层前廊较宽,前面及两侧装万字栏杆,廊与殿堂间装隔扇,成为较宽敞的楼廊。偏殿坐西向东,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6米,进深5米。屋面亦盖绿色琉璃瓦,卷板封檐。顶层有花窗,底层廊外装万字栏杆。偏殿原供财神赵公明塑像,抗日战争时期改为钟楼。
正殿东侧有石拱门楼,经此可至石屏山顶之城垣、碉堡和古炮台遗址。
楼下的道路北侧,尚有清康熙、乾隆、嘉庆等各时期所立石碑七通,记载四官殿的复修、捐银、置产等事项。
17.黎平两湖会馆。亦称“禹王宫”,在黎平县城东二郎坡路51号,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主体建筑有戏楼、禹王宫、佛殿、享堂、庑厅等,占地面积3479平方米,建筑面积741.93平方米。
会馆东北向,原有门楼二座,前门临街,上嵌“两湖会馆”石额。二门左后有影壁,上书一巨大“福”字,其后为戏楼,现均已拆毁。戏楼前为面积230余平方米的天井,地面由鹅卵石铺成各种图案。天井两侧墙垣上有圆洞门,右通菜地,左通水塘。
天井西南侧为禹王宫,系三间十一檩单檐高封火山墙建筑,通面阔14米,通进深13.12米,高8米,前廊顶部装鹤颈轩,其下悬“诞敷文德”匾,系湖广探花石成藻书丹,此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殿内明间设神龛,供禹王塑像。次间龛台分别供文财神及武财神等。柱上挂有楹联十三幅,殿堂上部悬有清嘉庆至民国年间的木匾15块,书法艺术价值较高,其中何绍基题写的“绩著平成”匾尤佳。宫后有35平方米的天井,经四级石阶即为佛殿。
佛殿明次三间,门楣上悬“南天觉果”横匾。明间供无量寿佛、观音、普贤像;两次间分别供孔圣神主牌和鲁班神像。殿已不存。
禹王宫左侧为池塘,其西侧有曲廊通水榭。榭为三楹阁楼,面阔12.4米,进深6.7米。庑厅面阔四间,前带廊。庑厅后的小天井旁有享堂,亦称“洞庭宫”,面阔一间,檐下嵌“盂兰会”匾,明间供别境亡灵牌位。
从1964年至今,一些机关单位相继设于馆内,使部分建筑被拆,并增添了一些新建筑,原貌有所改观。1987年、1995年贵州省文化厅拨款对主体建筑禹王宫进行维修。
1999年12月21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玉屏印山书院。在玉屏县城南印山,清道光七年(1827),知县高仲谋协同邑绅田绍金、田均益、郑炯等创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落成,名玉屏书院,为县属生员“敬德修业、以应科举”之所,同治三年(1864)毁于兵火。光绪二十一年(1895),贵州学政严修在玉屏视学时,将其改名为印山书院,并题写匾额,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由两个四合院组成,前为面阔三间的门楼,内设讲堂、斋舍和正厅,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均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屋面盖小青瓦,虽经多次维修,但基本格局未变。旋改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停办。民国时期,仍为小学校舍,现为玉屏县第一完小的校舍的一部分。
(四)塔、楼、桥
1.镇远文笔塔。在镇远县城东约一公里的笔岫山顶。该塔为圆锥体,高17.39米,塔身直径5.88米,由基座、塔身及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呈不规则六角形,每边长2~2.5米不等,高2.2米。形如笔锋的塔身,腰部略粗如饱墨状。基座及塔身均由方块青石镶砌而成。尖端部分为塔刹,用大型方砖收砌。黏合剂为桐油石灰加糯米浆,至今合缝仍密实如初。该塔除1968年被雷击毁刹顶一角外,其余部分均保存完整。
文笔塔具体建造年代尚待查考。据(乾隆)《镇远府志·艺文》所载,明弘治初年,石阡知府祁顺来镇远时,曾以《文笔山》为题写有五律一首。说明该塔可能在明弘治初年以前即已建成。建塔以后,山下的东山书院也曾改称“文明书院”,因文笔塔而得名。
2.三穗文武笔塔。文笔塔在三穗县城东1.5公里的京朝山,武笔塔在城南2.5公里的武笔坡。“双笔书空”是县城的八景之一。相传塔身原有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题刻,因年代久远,已漫漶不清。弘治初年,石阡知府祁顺过邛水,曾赋七律一首赞咏文、武笔塔,诗云:“问天无语漫书空,知否管城世系同。夕阳参差红影外,双双长峙县南东。”据此,二塔在弘治初年即已建成。
二塔均为圆锥体形,由0.2~0.4米长的青石砌成,塔顶覆以圆形盖顶石,无明显的塔刹。文笔塔高15米,底部直径3.25米。武笔塔高14米,底部直径3.15米。除文笔塔盖顶石已毁外,二塔的塔身基本完好。
3.黎平秦溪凌云塔。俗称白塔,在黎平县城北35公里的敖市镇秦洞村东。村南秦岭山的东面及南面,原各建风水塔一座,与凌云塔呈鼎足之势。
该塔始建于清末,民国7年(1918)重建。塔前原有善堂五楹,通面阔20.2米,进深6.75米,高二层,前檐围墙高7米,两侧的山屏风墙高12米。明间正中辟山门,宽1.62米。门上嵌有宽3米,高1.2米的石匾一方,横刻“秦山保障”四个行书大字。匾下有彩绘“云龙戏珠”图,门两侧书有对联,檐下绘有历史故事及装饰图案。
塔后原有斋房及厨房五间,通面阔亦为20.2米,进深6.1米,单檐悬山顶,两山及后壁均以土墙封护。
塔在善堂及斋房之间。根据残存房基,塔的两侧,当年尚有长廊,从而构成封闭性的塔院。整个院落通面阔22.88米,通进深33.33米,占地面积474平方米。
该塔为五层八角歇山顶砖塔,呈白色。基座亦为八角形,青石砌筑,边长4.9~4.95米,高1.5米。塔身为青砖砌筑,边长4.03米,壁厚0.84米,逐级内收。各层均有腰檐及翼角,顶置宝珠塔刹,通高约28米。塔内为八角形空筒,对角线直径8.52米。原有木构架以4根金柱为骨干,形成面阔、进深均为3.82米的空井。金柱外装楼板,设有旋梯,可供人上下。底层原塑有佛像三尊,已被毁。
底层正面设门,宽1.61米,高2.48米。第一层腰檐下镶“凌云塔”竖匾,其下嵌“秀启秦溪”行书横额。正面塑有苍龙、青狮,并绘有佛像及鸟兽虫鱼之属。除塔门外,底层还设有宽0.62米,高0.87米的券洞窗四个。二至五层八面皆设券洞窗。窗口两侧及上楣均书有联语和横批。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过秦溪时,曾在凌云塔右侧围墙上书写标语:“武装起来,行动起来,打倒土豪分田地!”1966年后,此塔遭到破坏,塔内佛像被毁,楼板、旋梯被拆,善堂及斋房等均已不存。
4.从江增冲鼓楼。在从江县城西北50公里的增冲寨,始建于清初,1979~1982年贵州省文化厅两次拨款维修。鼓楼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为五层十三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塔式建筑,高17.65米,连同楼刹,通高约21米。底层平面为八角形,对角线直径10.55米,内设4根中柱,外立8根檐柱,中心设有直径1.4米的圆形火塘,中柱间置四条大木凳,檐柱外挑出高1.37米的望柱。檐柱与望柱间设坐凳,望柱间装直棂栏杆,既是鼓楼底层的围护设施,又是坐凳的靠背。底层的南、北、西三面辟门,东面置一石桌。东南角立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道光十年(1830)、光绪二十二年(1896)石碑三块,其中两块为乡规民约碑,另一块为“福德神祠”碑。南面门额上还悬有道光十年(1830)信地寨所赠“万里和风”匾。室内有木刻楹联四副:其一,“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树千秋永盛;侗寨秀丽,精文就武辅育英才万代长春。”其二,“龙凤呈祥,楼阁直耸冲霄汉;风云聚会,山峦起伏绕碧波。”其三,“物华天宝,龙楼凤阁交辉呈异彩;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相映显粼波。”其四,“百福龙宫,聚从议事击金鼓;万寿凤阁,集民歌舞庆玉楼。”
该楼从底层至二层无固定楼梯,但楼板上留有搭梯孔,二层以上均设固定板梯。二、三、四层在中柱外装楼板,中柱内形成空井,以便柴烟扩散。二至四层中柱之间及其外围皆装木栏杆。五层为置鼓间,梁架上悬一牛皮长鼓,由寨老执掌。五层下部柱间装直棂栏杆,上部周边装斜方格窗。楼冠为重檐亭式建筑,出檐较大,檐下的如意斗拱,向内支出大于向外挑出,既是装饰构件,又起承托屋檐的作用。从这个实例可知,晚期的如意斗拱,并不完全为了装饰,有的是装饰和承重功能兼而有之。楼刹由仰覆陶钵扣合而成,形似串珠。楼冠的二层屋面微微向上反曲,翼角亦稍有反翘,显得很轻盈,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该楼的结构为四根中柱构成内环柱,周围檐柱及各层瓜柱构成外环柱,上下左右紧密连接,这种双层套筒式柱架结构稳定性强。为使外形富于变化,采用了增加瓜柱的办法,即第一檐由檐柱承托,自第二檐起,均由瓜柱承托,故每增加一檐,就加立一圈瓜柱;瓜柱与中柱的间距及挑檐枋长短均可根据需要调整,使结构和外观达到完美的统一。增冲鼓楼不仅具备观赏价值,且有实用价值,它是增冲寨公共活动中心,寨内聚众议事,迎送宾客,娱乐休息,均在此进行。
5.从江高阡鼓楼。在从江县城西北59公里之高阡宰养寨,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嘉庆至光绪期间经过3次修葺,1983年由贵州省文化厅及从江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
该楼为五层十五檐六角攒尖顶木结构塔式建筑,高23米。台基为乱毛石所砌,高0.15~0.55米不等。底层平面为六角形,对角线直径10.9米,占地面积约85平方米。楼身木构架的柱网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内环柱由6根中柱及横枋构成,直通十三檐,成为楼身的骨干。外环柱由6根檐柱、各层瓜柱及横枋构成,内外两环柱之间以梁连接,形成完整的构架。中柱柱础高0.26米,腰部有动植物及人物雕刻。檐柱柱础为圆柱形,仅经过粗加工。二至四层楼板装在中柱外,中柱以内为空井。二至五层有固定楼梯,宽0.68~0.37米,逐层递减,踏步每级高0.26~0.29米。第六檐的挑檐枋上悬一木鼓。长1.7米,直径0.28米,两端分别蒙牛、马皮。楼冠为重檐亭形建筑,俗称双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楼刹为仰覆钵扣合而成,形如宝珠。该楼坐南朝北。北面另立四根八棱柱,构成八字门,门额上装卷板,两侧的木板八字墙上部装直棂窗。楼内地面铺石板,中间设直径1.9米的火塘。檐柱外另立六根附柱,檐、附柱间设坐凳,附柱间下部装板,上部装斜方格窗。高阡鼓楼是现存侗族古代鼓楼之最高者。
6.从江则里鼓楼。在从江县城西北86公里的则里寨,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1982年维修时,在正门顶部一、二檐间及翼角上增加了泥塑,在各层封檐板上增加了彩绘。
该楼为六层十一檐六角攒尖顶木结构塔式建筑,高10余米。台基为乱毛石所砌,0.6~0.9米。底层平面为六角形,对角线直径9.26米。占地63平方米。楼内铺青石板,中心设直径1.8米的圆形火塘,北面置一石桌。檐柱间装栏板,高1.04米,内设坐凳。栏板既是鼓楼的围护结构,又是坐凳的靠背。东北面的檐柱间立支柱2根,支柱外另立望柱2根,构成八字门。南面檐柱间亦立支柱2根,装双开门,门外设垂带踏跺,垂带上有鱼及牛的浮雕。楼身的构架原则与高阡鼓楼相同,柱网采用的内外两环柱布局。底层内环柱以内设火塘,置长凳,是议事、对歌、老人烤火休息的场所,内环柱以外为人们活动空间,内环柱底部对角线直径为4米,顶部3.6米,有明显的收分,是一稳定的整体,成为楼身的骨干。从底层至六层设有固定楼梯。二至五层内环柱以外铺楼板,内为空井,内环柱间及楼板外沿装有高0.9~0.96米的栏板。六层楼顶悬有长1.61米的木鼓,柱间下部装裙板,上部装斜方格窗。楼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楼刹高约4米,形似宝珠。
7.从江信地鼓楼。在从江县城西北53公里的往洞乡宰友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光绪元年(1875)和民国年间经过数次维修。1979年及1982年贵州省文化厅两次拨款修葺,恢复了原貌。
该楼为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内部不分层,仅顶部装有楼板。木结构净高17.42米,包括楼刹通高约20米。底层平面为八角形,对角线直径10.43米,占地面积约85平方米,中间有四根贯穿上下的通柱,周围有8根檐柱。它的构架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4根中柱构成内环柱,8根檐柱及以上瓜柱构成外环柱。底层中心设直径2米的圆形火塘。楼顶悬有长形木鼓。楼的正面设八字门,面对风雨桥,门前有10余级台阶,门额悬“乾坤进位”匾。后门额枋上悬挂宰友寨赠送的“南极生辉”匾。前后门及楼内共有四副楹联:其一,“楼对青山叠叠翠;阁纳绿水吉吉兴。”其二,“九龙戏水环碧村鼎昌盛;八仙歌舞绕玉楼正风华。”其三,“楼鼓咚咚响,一寨聚议维护沧桑道;芦笙阵阵鸣,万民俱乐共庆尧舜天。”其四“巍峨华楼容俊杰;壮丽彩阁启文人。”楼的底层四周装板壁和木格窗。1988年10月毁于火灾。
8.从江增盈鼓楼。在从江县城西北往洞乡增盈寨,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
该楼为四层七檐八角攒尖顶塔式建筑,高10余米。台基为乱毛石砌筑,南边高1.1米,比边与室外地而平齐。底层平面为八角形,对角线直径10.7米,占地约89平方米。楼内铺青石板,中心设直径2米的圆形火塘,东面置一石桌。大门在西北面,檐柱的额枋以下均有木装修,其余各面下部装板,上部装三层花格窗。东南面的花窗上雕有“大地回春”4字。楼身的构架原则与高阡鼓楼及则里鼓楼相同,内环柱由8根中柱及横枋构成,直通斗拱底部,成为楼身的骨干。外环柱由八根檐柱、各层瓜柱及横枋构成。这种内外各8根柱落地的鼓楼,侗族工匠叫“八角楼”。二至三层内围柱外装楼板,内为空井,中柱间装栏板。四层为置鼓间,周边下部装板,上部装菱形窗。楼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楼刹高约4米,形如宝珠。
9.从江百二鼓楼。从江县城东北50公里的洛香镇上皮林百二寨。现存建筑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
该楼为九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底层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9.36米。四面装板,正面、背面及左侧面均设双开门。正中有圆形火塘,四周置长凳。
楼身木构架的柱网亦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内环柱由4根直径0.43米左右的中柱及连系梁构成,成为楼身的骨干。外环柱由10根檐柱、各层瓜柱及横枋构成。内外两环柱之间以梁相连,形成完整的构架。楼的左前角立有一块清光绪十三年(1887)的石碑,碑文载:“然迨至□极乱生……兵残民命,难以保身,不得已……弃故土而投他乡,至我皮林,开疆斩土,建立室家、凉亭、古楼……孰知光绪二年,游勇贻害于地方,竟被大兵烧毁。越数年……约我同人,共襄盛举,各助捐银……华楼之巩固,应兆万亿斯年,焕然美矣。秀阁之辉煌,长纳吉祥百代,文风蔚起,中第初开。”文后刊有捐资人姓名。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不少江南藉汉人,因战乱或不堪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而迁入侗族地区。明朝初年,除任命“随军有功”人员为长官司长官而外,并在侗族地区安屯设堡,“拨军下屯,拨民下寨”,这些人大都来自江西吉安府。在湘、黔、桂交界地区的很多村寨,杨、吴、石、陆、粟、欧等六姓村民,都说其祖先来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或太和县,这种代代口传的材料与上述碑刻所记是吻合的。但如今这些人的语言、服装或生活习俗等,均与附近侗族相同,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10.从江荣福鼓楼。在从江县城西北往洞乡荣福寨,民国4年(1915)重建。
该楼为十三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坐东朝西,高约20米。底层平面为八角形,对角线直径10.28米。楼身木构架的柱网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内环柱由4根中柱及横枋构成,直通十三檐,成为楼身的骨干。外环柱由8根檐柱、各层瓜柱及横枋构成。内外两环柱间以梁连接,形成完整的构架。中柱的鼓形柱础高0.35米。其中东南角柱础腰部刻有“中华民国古楼乙卯腊月”等字样,西北角柱础上有一圆雕龙头。
底层中心设边长1.37米的方形火塘,西北角设有高2.25米的鼓架,内置直径0.46米、长1.56米的木鼓。檐柱间装裙板,高1.32~1.37米,额枋上装斜方格窗。东面檐柱间立支柱2根,其外另立二柱,构成八字门。门上装三层如意斗拱,门外设四级垂带踏跺。楼冠为亭形建筑,檐下饰如意斗拱,柱间装斜方格窗。
11.黎平信洞鼓楼。在黎平县城南53公里的肇兴乡信洞村,建于清光绪初年。
该楼为二层四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高约13米。底层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8.8米。中心设长1.6米,宽1.5米的长方形火塘。四面装板,板壁高1.55米,正面左次间设双开门。右后角立有平面呈方形的木质鼓架,边长1.3米,高2.6米,皮鼓立于鼓架中央,鼓长1.59米,直径0.39米。底层右侧的中柱与檐柱之间设有楼梯。
楼身木构架的柱网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内环柱由四根直径0.43米的中柱及连系梁构成,成为楼身的骨干。外环柱由12根檐柱、各层瓜柱及横枋构成。内外两环柱之间以梁连系,形成完整的构架,中柱及檐柱均有鼓形石柱础,中柱础高0.27米,檐柱础高0.25米,柱础上有“文波”、“文昌”、“吴光□”等字样,系修建鼓楼时捐献人姓名。二层中柱以外装楼板,中柱以内为空井,便于柴烟扩散。屋顶檐下装如意斗拱和斜方格窗,二层额枋以上的空档亦装有斜方格窗。各层封檐板上,尚隐约可见民国初年维修时画的蓝灰色卷草纹彩画,比目前流行的彩画要古朴、典雅得多。
12.黎平青寨鼓楼。在黎平县城西南的坝寨乡青寨村小寨,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
该楼为五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塔式建筑,高14.95米。底层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7.09米。楼内铺青石板,中心设直径1.3米的圆形火塘,火塘的东、西、北三面置长凳。楼的一、二檐为四边形,三至五檐为八角形,这种形制的鼓楼,侗族工匠叫“假八角楼”。该楼的构架原理同其他鼓楼一样,柱网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由四根中柱及横枋构成内环柱,成为楼身的骨干。四面立檐柱,每面三间四柱,共12根檐柱,其上为各层瓜柱,构成外环柱。楼冠为亭形建筑,下部为置鼓间,装有楼板及斜方格窗,楼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楼刹为串珠形,高约2米。底层东西两侧的南边开门,形成一过道。檐柱外挑出望柱,檐柱与望柱间设坐凳,望柱间装栏板,成为坐凳的靠背。
鼓楼的中柱及檐柱均有柱础,高0.35米,其中7个柱础腰部有题刻。内环西北角中柱柱础的题刻为“善修功德吴忠财,光绪九年癸未年”。东北角中柱柱础有“蒲洞下寨乙房”字样。其余5个柱础除捐献人姓名外,尚有“功德重修”等字样。在黎平雷洞、从江荣福及金钩寨等地的鼓楼柱础上,也发现类似的题刻。楼的左后侧立有光绪二年(1876)的“禁革碑”,高1.3米,宽0.79米,正文14行,每行32字,碑首刻“万代沾恩”四字,字迹清晰,保存完好。青寨鼓楼有建造年代和捐献人姓名,且保存完整,是研究侗族鼓楼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13.黎平永从上寨鼓楼。在黎平县城南40公里的永从上寨,原鼓楼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现存建筑重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
该楼为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底层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8.65米,进深四间11.08米,楼身底层铺石板,中心设边长1.45米的方形火塘。楼的背面另加披厦,4根檐柱立于保坎之下,成为吊脚楼。楼身及披厦的檐柱外面,另加一圈高1.75米的望柱。望柱之间装1.15米高的栏板,檐柱与望柱之间铺厚木枋成为坐凳。披厦深2.4米,主要功能是用来演侗戏,但平时也是村民的休息场所。
楼身木构架的柱网亦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内环柱由4根中柱及连系梁构成,外环柱由12根檐柱、两层瓜柱及横枋构成。内外环柱之间以梁连系,形成完整的构架。中柱及檐柱均有高0.2米的柱础。
楼的左次间前面,立有一块刻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石碑,碑文载:“窃谓乡间无楼阁,父老靡聚议之区,村里有楼台,少壮得游观之所,在昔……建楼于此,靡不人文蔚起,科甲联蟾,为因兵燹以来,柱石灰烬。兹幸渐际升平,各安生业,倘不复先人……无以对先人,亦且无以示来者。”最后是捐资人姓名。
侗族鼓楼立碑的较少,据调查,现存数百座鼓楼中,除永从上寨鼓楼外,仅有从江上皮林鼓楼、从江龙图宰门寨鼓楼及广西三江林溪乡皇朝鼓楼,留有碑记。湖南通道马田鼓楼,原来也有碑记,现已不存。这些碑刻,对于研究鼓楼的性质、功能和当时侗族地区的社会情况,都有重要价值。
14.黎平纪堂鼓楼。在黎平县城南70公里的肇兴乡纪堂寨。纪堂寨包括新塘及塘明两自然寨,共有三座鼓楼,两座在新塘,一座在塘明。其中,新塘的宰告鼓楼建于晚清,为五檐四角攒尖顶木构建筑,面阔、进深均为4.35米,高13.5米,4根中柱不落地,立于井口梁上,当地称“吊脚楼”。这种形制的鼓楼数量很少。新塘的另一座鼓楼重建于1963年。
塘明鼓楼为十一檐八角攒尖顶塔式建筑,木构架净高16.43米,连同楼刹高约19米。始建年代不详,民国16年(1927)重新修缮,楼梁下有“大清民国”及“民国16年”等字样。1966年遭到破坏,1980年群众助工献料,恢复原貌。该楼底层平面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10.69米,明间大,次间小。中间的四根金柱贯通上下,成为楼身的骨干。周围立12根檐柱,檐柱间上部装斜方格窗。金柱内设直径1.4米的圆形火塘,四周置长凳。楼身第一、二檐为四边形,三至十一层檐为八角形。楼冠为亭式建筑,檐下饰如意斗拱。楼的正面第一、二层檐间塑二龙戏珠,翼角均塑有动物,各层封檐板上绘有装饰花纹。第八层檐顶部装有楼板,楼上悬有用桦木制作的长鼓,由寨中自然领袖“寨老”执掌。鼓楼对面有戏楼,中间为长30米,宽10余米的歌坪。
15.黎平述洞鼓楼。俗称独柱鼓楼及杉树鼓楼,又称观星楼,在黎平县城西南39公里的述洞下寨,始建年代不详,民国11年(1922)重修。楼为六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塔式建筑,台基为毛石所砌,高约0.3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45米。坐北朝南,高15.6米。
该楼结构特点是以贯通上下的中心柱做骨干,四面立檐柱,每面二间三柱,檐柱上下以额枋及地脚枋连接,构成外环柱。四根角檐柱与中心柱之间以梁连接,构成第一层十字交叉梁,其上以瓜柱及梁、枋构成半屋架,其中多数梁、枋直接穿斗在中心柱上。位于纵、横中轴线上的檐柱内侧亦以瓜柱及梁、枋构成半屋架。此屋架除利用挑檐枋的杠杆作用分担一部分荷载外,主要靠十字交叉梁上的抹角梁承重。八榀半屋架之间以木枋连接,从而形成以中心柱为骨干的木构架整体。在第四层十字交叉梁上装楼枕,上铺楼板,为悬挂木鼓的处所。第六檐上部装有能开关的木窗。楼顶檐下饰如意斗拱。中心柱顶部立有木刹杆,高约4米,刹座为古钟形,基座部分覆0.4米及0.54米口径的铁锅二口,并以油灰抿实,防止雨水下漏。刹身套特制陶罐,形如宝珠。刹顶为套在木刹杆上的铁杆。
楼内西南角底层设直径1.4米的圆形火塘,周围铺有部分石板。楼门设在南边中檐柱东侧,在中檐柱与东角檐柱之间另立一柱,作为门的支柱。门两侧柱外各斜向挑出一望柱,形成简单的八字门。其他7根檐柱外侧均挑出一根吊柱,吊柱间以木枋连接,木枋间横装木板,成为底层的栏板及坐凳靠背。檐柱与吊柱之间设坐凳,高约0.5米,宽约0.45米。纵、横中轴线上的4根檐柱内侧的第一根瓜柱制作成垂莲柱,作为楼内装饰。其中西侧的垂莲头为长方形,刻有“天官赐福”四字。
述洞鼓楼的重修年代虽然较晚,但以中心柱为骨干的结构形式,保留了我国高层木构塔式建筑的早期做法,是很宝贵的实物例证。
16.黎平肇兴鼓楼群。在黎平县城南72公里的肇兴寨,共有5座,以族姓为单位而建,分布在仁、义、礼、智、信5个自然寨。据考,年代最早的一座鼓楼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最晚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五座鼓楼的底层平面均为方形,构造基本相同,其中以智寨鼓楼的构造较为复杂。
智寨鼓楼重建于1982年,为九檐歇山顶木结构塔式建筑,高14.8米。底层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56米,占地约82平方米,中心设直径1.6米的圆形火塘。楼的第一、二檐为四边形,三至八檐为八角形。楼冠为歇山顶亭形建筑,檐下装如意斗拱。底层檐柱上部及楼冠檐柱间装斜方格窗。楼刹为串珠形。正面一至三檐间有“双龙抢宝”彩塑。屋脊塑有狮、虎、凤等动物形象,翼角上塑有小鸟。楼身木构架的柱网采用内外两环柱布局,内环柱由4根金柱及连系梁构成,外环柱由12根檐柱、各层瓜柱及横枋构成,两环柱之间以梁连接,形成完整的构架。楼内中柱间第一层连系梁正面题有“华楼永固”、“国富民强”等吉祥词句。
仁寨鼓楼位于肇兴河右岸,高21.7米,七檐八角攒尖顶。楼前有歌坪、花桥。歌坪旁有戏楼,面阔7.55米,进深4.4米,底层架空,二层台前望柱上有人物雕饰。义寨鼓楼亦位于肇兴河右岸,高25.8米,十一檐八角攒尖顶。楼前有花桥,楼后有歌坪、戏楼。礼寨鼓楼位于肇兴河左岸,高23.1米,十三檐八角攒尖顶。信寨鼓楼亦位于肇兴河左岸,高23.9米,十一檐八角攒尖顶。楼前有广场。
17.榕江宰荡鼓楼。在榕江县城东北20.5公里的加利乡宰荡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原为单檐歇山顶木结构民居式房屋。民国18年(1929)7月,寨民集资改建为七檐八角攒尖顶鼓楼,上盖杉木皮。10年后改盖木板。1983年,榕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拨款维修。楼通高12米,内设金柱4根,柱径0.48米,柱距3.35米,柱高8米;外设檐柱8根,柱高3.61米。第一层檐口高3.26米。底层平面呈八角形,对角线直径7.89米。中心设直径1.9米的圆形火塘。西北角置长1.03米、宽0.65米的石桌。圆形木支柱上,栓有红、绿色小竹筒,内插一束小竹签,并挂有红、白色纸花,类似其他侗族村寨的祖母堂。外围檐柱间装坐凳。底层的外檐装修为南面辟双开大门,宽1.53,高1.94米,其余七面下装裙板,上装竹节形直棂栏杆,再上面为两层木格窗。
各层封檐板上绘双龙抢宝、人物故事、牛马及花鸟鱼虫等装饰画。
楼冠为亭形建筑,檐下装五层如意斗拱及三层锯齿状叠木,檐柱间装斜方格窗。楼刹由两个铁罐扣合而成,刹尖塑鸬鹚一只。
18.榕江车寨鼓楼。在榕江县城北2.5公里车江寨,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后毁于火。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1984年维修。该楼坐北向南,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通高17米。底层设金柱四根,檐柱12根,二层设金柱及檐柱各4根,三层设檐柱4根,各层均铺楼板,有旋梯直至顶层。底层三面装板,正面辟门,二、三层四周装木格窗。南面一、二重檐的戗脊上,分别塑有龙头及狮子。楼刹为五层葫芦宝瓶,屋面盖小青瓦。楼的第三层置木鼓一个,鼓径60厘米,遇有要事聚议,由寨老登楼击鼓召集。
楼四周有2.2米高的青砖围墙,南面14.8米处设墙门。门旁楹联为:“四面河山,车江大坝三十里;万般秀色,黔省东南第一楼。”
楼前悬匾一块,上书“车江鼓楼”四字。前檐柱上悬挂楹联二副:其一,“如峰拔地,屹立江边,望苗岭叠嶂重峦,尽收眼底;似鹤来天,择居三宝,观古今英雄人物,全上心头。”其二,“一声琵琶,几曲新歌,日暖风和桃李艳;千里柳江,万年明月,榕葱构茂稻瓜香。”
19.榕江归柳下寨鼓楼。在榕江县城东北22.5公里的栽麻乡归柳寨。始建年代不详。通高20米,为七檐六角攒尖顶。内有金柱6根,柱距2.1米,呈六边形。每柱高17米,直达第六层。柱下均有鼓形柱础。金柱外围竖对称6檐柱,高4.1米,第一层檐高3.5米。该楼有六个立面,每面阔4.5米,东向辟大门,其余五面上装万字格花窗,下装裙板。地面正中有圆形火塘,直径2米,石板围边。金柱间置长凳,靠壁存放水桶。冬日生火取暖,夏日供水解渴。楼冠有七级葫芦宝顶,檐下饰锯齿状叠木及如意斗拱。楼冠的檐柱间装有“泰山”等字样的棂窗。底层大门上绘“喜鹊鸣枝”、“莲花双鹅”、“双龙抢宝”以及古代骑士、花鸟虫鱼等装饰画。每层翼角上塑有小鸟。
修复后的钟鼓楼,除台基外,其造型、结构悉遵旧制,唯瓦面及装饰工艺,多有改进。
该楼为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十字脊木结构建筑,屋面盖绿色琉璃瓦,平面呈方形,台基高1米,面阔、进深均为19米,四面各设5级垂带踏跺。台基及踏跺均用方整石砌筑。钟鼓楼坐落在台基正中,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其中底层167平方米,二层79平方米,三层35平方米。底层仍为28根柱子落地,面阔、进深均为9.4米,地面铺方形石板。室内外高差0.1米,四周有2.3米宽的平台,外沿原设计为白石栏杆,现改筑矮墙,墙面共设八个圆形漏窗。该楼通高21.4米,其中底层高6.6米,二层高5米,三层高3.5米。底层檐下装鹤胫轩,角檐柱上装圆雕青狮撑,明间檐柱额枋下装雕镂精致的挂落,顶棚正中的圆形藻井嵌镏金龙凤雕,圆心为朱红太极图,取其盛世兴旺、龙凤呈祥之意,周边装井口天花。二、三层均带廊,角檐柱上装高浮雕“八仙”撑,檐柱间的承椽枋上装万字矮栏,额枋下装挂落,金柱间装雕花隔扇。二层顶棚正中为彩绘“河图洛书”,周边为井口天花。三层顶棚原设计为海墁天花,现改为多边形带“八卦”图案。
玉屏钟鼓楼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虽几经重修复建,但仍保持原有形制,其复合式屋顶,为省内罕见。
21.从江朝利风雨桥。在从江县城西北往洞乡的朝利村,始建于元代,民国23年(1934)进行过大修,现存桥廊的梁架及构件多为清代遗物。
该桥为木梁木墩风雨桥,通长42.2米,宽4.1米,桥面距水面3米。桥分二段,左岸三孔,立木墩四排,其中二排木墩距离很近,是梁的接头处。这一段桥面,梁分二截架设,第一孔为一截,二、三孔为一截,每截以十根大杉木为梁。而上立桥廊七间,通长20.4米。右岸四孔,亦立木墩四排,架梁十根,桥面上立桥廊六间,通长17.6米。两段之间,留有2.2米的缺口,在结构上不相连接,中间以枋木搭接,便于通行。桥的两端,均用块石砌成堤埂,高出地面,作为金刚墙,以提高桥面。桥廊为单檐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高3.7米。在桥廊的金柱下,沿纵向垫有上下砍平的大圆木,使受力比较均衡。廊内两侧设有高0.74米,宽0.4米的坐凳,檐柱间装有高1.13米的直棂栏杆。该桥是朝利及附近村寨的重要交通设施。
22.锦屏隆里状元桥。在锦屏县隆里古城外,横跨龙溪河。据(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记载,桥始建于明万历中,清乾隆六十年(1795)及嘉庆五年(1800),曾两次重修。旧志所载“龙标夜月”即此。
该桥为三孔石拱桥,通长43米,宽6.3米,高10米,每孔净跨约12米。桥身均用很规整的青石砌筑,桥面铺石板,两侧设条石护栏。桥的东端设石阶17级,西端设石阶19级。南北两面各镌“状元桥”三个大字。
桥西100米处,原有状元祠,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早年已被毁,现仅存旧址。桥东真武山下,立有《重修状元桥碑记》等石碑4块。
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锦屏者蒙风雨桥。在锦屏县城西南40公里的启蒙镇者蒙寨脚。民国23年(1934),者蒙寨杨秀彬等主持捐资倡修。1948年被歹人纵火烧毁1/3,致桥断路阻。1953年由村农协主持,群众献工料复修,保持了原貌。1985年,由锦屏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拨款和群众集资再次进行维修。
桥为木梁石墩廊桥,长48米,宽4米。河中建青石桥墩两座,墩高5米,上架杉圆木大梁,梁上铺楼枕及楼板,构成桥面。其上再架设由十九榀屋架构成的十八间悬山顶木结构桥廊。桥两端装八字门楼,中部升起重檐六角攒尖顶阁楼一座。廊的两侧设坐凳,檐柱间装直棂栏杆。桥栏外侧上部伸出披檐。屋面及披檐均盖小青瓦。
此桥为者蒙寨侗民上山生产和行人往来的要道,是美化侗寨环境的配景建筑,也是人们乘凉避雨和侗族青年男女对歌聚会的好去处。
24.玉屏七星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西7公里处,横跨于沅水支流野鸡河河口,为七孔石拱桥,通长70余米,高10米,为湘、黔、滇间古驿道之要津。
该桥系清康熙九年(1670)兵部主事洪运昌、云南知州田启图及邑人洪国衡、许各世、郑群谟偕同水月庵僧人崇拙等40余人,各捐重赀,倡募3000余金所建。乾隆二十年(1755),桥的南端被洪水冲毁二孔,后由弥勒庵僧人修复。民国24年(1935)修建湘黔公路时,改为公路桥。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贵州时,国民党守军将其炸毁二孔,旋即修复成一孔。1967年山洪暴发,又将修复的一孔冲毁,接着又修复成二孔,一直沿用至今。
25.三家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西5里,旧名单家桥,明代建。(乾隆《贵州通志》卷6)
26.永兴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东7里,清乾隆九年(1744)建。
27.普济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东16里崇阳坪,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
28.长宁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东20里南宁堡,清乾隆十六年(1751)建。
29.渡宾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东门外,跨文水河上,旧名济师桥,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修,易今名。
30.永宁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东18里,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