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楼在县城东西两街之中。宋时建。前有亭二,左曰“宣诏”,右曰“班春”。绍兴间县令陈贯通重建,淳熙中县令杨浩然更新之。国朝正统十四年毁于兵,成化七年知县刘璧复建。净凉阁在县治西偏。旧有池亭,匾曰“水阁”。宋嘉定间县令欧赓改曰“净凉”,后令赵师缙又改曰“风露香”。弦歌堂在县厅东偏。宋元符元年建,庆元元年县令叶才老重建,才老之子佑甫为记。美报亭在县东。宋嘉定间县令欧赓因凿放生池,遂构是亭。久废,国朝永乐中重建。迎风亭在县北。洪武初建。成化七年县丞罗绅重建。
龙岩县
敕书楼在县治厅事之前。鸣弦堂在县治厅事之后。(上楼并堂俱宋乾道六年县令林鼐建。)宣诏亭颁春亭(上二亭在县门外之东西。)仁会亭在县南。宋开禧二年县令赵汝勉建。皆山亭西爽亭(上二亭俱在东岳祠。)
长泰县
谯楼宋绍定三年毁于寇,县令郑师申重立,郡守李韶书额。环珠楼在县治南兴贤坊。元至正中建。琴堂在县治之东偏。旧名“德逸”,宋县令丘微之建。嘉定五年县令黄孟永修,改今名,并为记。制锦堂在县治内之西。旧名“道爱”,县令王孝恭改今名。嘉靖亭在县治前。旧名“宣化”,宋绍定三年毁,县令赵崇秘重建,改今名。清安亭在县之宅堂。瞻岩亭在县治之左。旧名“志民”,县令郑师申以其前对天柱山,故改是名。熙春亭在儒学东。元至正中建。又有“正阳亭”,在县治南。双清亭在佑圣宫旁。宋县令吴臧建。壁问有诗云:“葛巾竹杖闲来此,好是心清迹亦清。”仁智亭在县东。依山瞰溪,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义。宋嘉定间县令王自强建,黄孟永为记。笑梅轩在琴堂之后。览胜台在县治内之北。旧名“小蓬莱”,县令赵师申改今名,郡守黄朴书。又有“不欺斋”读书室。
南靖县
侍郎亭在县南清宁里三平山。唐王沨自吏部侍郎谪守漳浦郡,尝访僧义中于山中,故山有侍郎亭。亦三平山十一奇中景也。峰苍亭在县北习贤里峰苍岭之巅。景泰五年知府谢骞重修。
汀州府
长汀县
宁化县
愿丰楼在县治内又有勤政堂、“书林”、“龟阴”、“如农”三亭,俱宋时建。悠然亭在县南街之左。据城瞰溪。升仙台在县西龙上下里。相传隋义宁间刘、熊二道士修炼于此,白日升天,居人遂筑台,列二像于石壁。
上杭县
盟鸥阁在县东。
武平县
读书堂在县西。宋李纲诗:“灵洞水清仙可访,南岩木古佛同居。公余问佛寻仙了,赢得工夫剩读书。”
清流县
观澜亭在县东。洪武末建。上抗龙津,下俯渔沧,大溪横于前,群峰峙于后,为邑人游观之所。
连城县
皆山楼在县治内。又有道爱堂、三异堂、立翠亭、义松亭、松芳亭、月林亭、爱莲轩、不欺室,俱宋时建,今废。清溪阁在擢桂桥畔。宋淳祐中县令顾应奇重建。悠然阁在在城里石门岩之前。(上二阁俱县东。)迎恩亭洪武三十四年知县叶普建。总宜亭在在城里石门岩之前,宋绍兴中县令黄荤建,国朝洪武间邑民沈彦和募众重建。(上二亭在县东。)
归化县
镇远楼在县治前。成化中九年知县赖永正等建。真源堂在县东瀼水坑,宋元祐间建。四贤堂在县东兴善里翰溪。宋儒杨时族居龙湖市,与其友罗从彦游从,往来于此。国朝成化初,里人杨文俊因构堂并李侗、朱熹祀之,匾曰“四贤堂”,以为子弟讲学之所。石泉堂在县西永安铺后。元至正间建。醒心亭在县治西儒学后。成化八年知县郭润建。接官亭在县治西。永乐间建。
永定县
纪功亭在县西卧龙山麓。成化八年知县王环建亭,而竖碑其中,以纪一时讨贼立县之功。接官亭在县治西。成化十八年知县王环建。
延平府
南平县
将乐县
杨时宅在县北遵道坊。时卒于宋绍兴五年,不久宅废为民业,嘉定二年郡守余嵘出帑金赎回,立祠庭中,拨田以赡其后。后守陈宓、董洪相继修葺。宝祐五年邑令林式之重修,汤汉为记。二十一年兵毁,故址犹存。钟翠亭在县治后龙山。永乐十七年千户徐斌建。接官亭在县东龙池都。南门亭在县治南隅。义茶亭在县西隆安都。洪武十三年道人张子仪建。先是,里人王梦得伪造楮币,子仪密得其状,白于官,梦得伏辜。诏赐子仪白金二百五十两,并籍梦得家资悉畀之。子仪因以赐金构亭,入田二十六亩,俾守者岁收其租,市茶以施行旅。金谿亭在县南石壁山之巅。洪武十五年僧行齐建。登之者,一览可穷溪山之胜。校猎台在县南。相传越王之子建此校猎,故名。
尤溪县
拱秀楼在县治右。以毓秀峰环拱于前,故名。环翠阁在县治左。(上一楼一阁俱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清夷堂在县治左。节爱堂在县治右。卧云堂在县治七都双峰山之旁。昔有逸人创以为藏修之所,今废。胜芳亭爱莲亭忘机亭冷风亭胜概亭野意亭溪月亭(俱在县治内,今废。)去思亭在县东永丰门外。元达鲁花赤来达有善政,及满去,民作亭刻石,匾曰“去思”。国朝景泰三年亭毁,碑刻犹存。
沙县
顺昌县
步云阁在水南都。宋元祐中县令俞伟建。建炎间毁于兵。绍兴十四年县令詹好礼重建,乾道九年县令董居安重修。元季复毁于兵。叶秀阁在步云之西。宋乾道九年县令董居安建。云岩阁在石豆都。宋绍圣中县令吴浚建。(上三阁俱县南。)世綵堂在县西靖安都。宋廖刚所居之堂也。刚世享眉寿,相继见曾玄孙。作堂,匾曰“世綵”。当时士大夫皆诗以歆羡之。绍兴六年诗集经高宗御览,因名曰《御览世綵堂诗》。美事堂宋广州倅廖迟建。迟,刚之子也。初,高宗览《世綵堂诗集》面谕刚曰:“昨见卿家《世綵堂诗集》,可谓人间美事。”刚既殁,迟乃于所居之东构堂,匾曰“美事”,识天语云。廖刚宅在县西靖安都高峰之阳。瞻云亭在县治后。元至正三年县尹鲁崇仁建。使星亭一名“德星”。在县治西。中祀土谷神。活水亭在县治西北。洪武七年因知县张缙开渠,遂构亭。钩玉亭在县南石豆都普庆院后。旧有池如偃月,宋绍圣中县令吴浚作亭其上,名“月池”。绍兴五年邑人余良弼葺而新之,改今名。石台在县治北。甃石为之,上有石栏。
永安县
临津阁在县治北二十六都固发渡口。元至正二十二年建。为行人待渡之所。瑞峰堂在县东。宋嘉定中建。继忠亭在县南门外唐田王庙前。洪武二十三年建。景泰三年邑人蔡岩从等重建。梅斋在县北二十五都黄杨岩之下。宋邓肃建。
邵武府
邵武县
泰宁县
文昌阁在儒学明伦堂后。魁星亭在文昌阁后。宋庆元二年,县令赵时绾为叶祖洽、邹应龙相继大魁作。留云亭在县西梅口保挽舟岭上。南谷亭在县甫南禅寺前。宋邹应龙归休日建。理宗书“南谷”二字赐之。
建宁县
水明楼在县治北。清辉阁在儒学畔。浚川阁在县治东镇安桥畔。旧名“圆应”,县令廖邦杰改今名。来仪阁在凤山。平远阁在县南潍江之滨。西峰堂在县东武调保。流绿亭在县治北。魁星亭在儒学门左。江月亭在县东临濉江。野渡横舟亭在县东街。濉城亭去县一里。跨鳌亭在东山绝顶。下瞰何潭。斗角亭在何潭堤上。宋淳祐十二年县令廖邦杰建。(上三亭俱在县东。)练江亭在县南青山之上。复道亭在北街显武坊。青云亭在青云岭旁。(上二亭俱县北。)越王台在县北蓝田保百丈坳。相传闽越王无诸游田于此,因筑台。故址犹存。
光泽县
钟秀楼在交溪。邑士黄孟舟建。玉虚阁在县西止马。半空烟雨亭在县南云岩山上。宋时建,颇佳致。瑞竹亭在县尹廨舍。宋上官均以言事谪宰邑时,有竹生于庭,一根四干十八节,人以为瑞。元至元二十四年朱万初由馆阁出尹,有惠政,行复生,因构亭,匾曰“瑞竹”。进士建安雷机为记。环翠亭在坑头市。玉佩隐居在县西莲花山下。后唐光州人郑璩以仆射镇兹邑,北居于此。元至正间其玄孙良贡构隐居之所7,匾曰“玉佩”。翰林杜本为记。
兴化府
莆田县
仙游县
福宁州
本州
栖碧楼在四十三都。宋里人黄馆建。馆有诗:“窗分芳树绿,帘卷夕阳红。幽鸟管絃脆,远山图画同。”光风霁月楼在儒学内。宋咸淳七年知县李季可建。林嵩草堂在于都太姥山。唐林嵩读书之所也。清远亭绿猗亭瑞莲亭因泮沼有双莲之瑞而名。(上三亭俱在儒学内。元大德十一年州知事沈仲祥建。)绣谷亭在建善寺前。息心亭在东门外。永乐八年邑人募众重建。桂枝亭在赤岸。唐观察使李晦为进士林嵩建。驻履亭在昆田里铁障山下。宋时里人程氏建为游息之所。(上四亭俱州东。)冈溪亭永乐十四年邑人募众建。迎恩亭在教场之右。正统六年知县项智建。九重亭在温府里。宋德祐间建。(上三亭俱州西。)接官亭在州治南南峰岭下。永乐十四年知县秦海建。
宁德县
迎凤楼在县东一都。观澜亭在南坛之旁公馆之后。下瞰池塘,盖塘属于学,而亭亦为学建也,故以“观澜”名。超览亭在灵溪寺之西。旧名“晴晖”,后改今名。宋淳祐十二年知县徐梦发重建。憩亭在白鹤岭之半。宋枢密曹辅建。国朝成化十五年县丞潘旋重建。骖鸾亭跨鹤亭(上二亭在白鹤岭旁。宋嘉定间县丞王克宽建。)天峰亭在白鹤岭之巅。宋淳祐十二年知县徐梦发建。(已上五亭俱在县东一都。)枫岭亭在二十二都。洪武二十年宦源黄伯源建。石壁亭在二十三都。正统四年道土陈卢中建13。(上二亭俱县西。)应石岭亭在县北六都。元大德五年建。
福安县
飞凫阁在重金山之麓。锦屏堂在县治西。四旁环植海棠五千余株,故名。玉春堂在扆山之东。堂左右环植梅花。(已上阁、堂凡三所,俱淳祐八年知县林子勋建。)桂芗亭在旧市易库之北。依仁亭(上二亭俱在黄崎镇。今废。)扆峰亭在县治后山顶。为县僚登眺之所。平远台在县城南。山水环绕,为邑胜处。(上亭、台凡二所,俱宋淳祐间知县林子勋建。)
校注
1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明林弼建,著书其中,号梅雪斋”。光绪《漳州府志艺文》载有林弼《梅雪斋文集》。是梅雪斋为林弼所建,“福字”衍。
2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馆其甥曾从龙”。
3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谢知几建”。
4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在府城西”。
5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邹总管铉建”。
6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王塘”。
7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卜居于此,元至正间,其孙良贵构隐居之所”。
8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张允韬”。
9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曰见道”。
10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其外有迎宾亭”。
11诏岁指封建皇朝所定乡举之年。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每岁乡举”。
12民国《福建通志古迹》作“陈迁创建”。
13民国《福边通志古迹》作“陈虚中建”。
卷之七十五
寺观
缁黄有庐,昉于后汉,而东南郡县犹未有也。自吴孙权始建。建初寺于江东,建洞元观于方山,而后寺观始蔓延诸郡以及于闽。历晋、宋、齐、梁而始盛,又历隋唐以及伪闽而益盛,至于宋极矣!名山胜地多为所占,绀宇琳宫罗布郡邑。自二氏较之,佛氏之居,视老氏又十八九焉。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创制立法,自非古有赐额为国祝厘者悉令归并,郡县并限僧之名数,而复禁其私度私创,使之自废。今之存者特千百之十一耳。然不考其已废者而并载之,则圣神之见度越前代帝王之远,孰得而窥之哉?乃志寺观。
福州府
闽县
侯官县
怀安县
长乐县
连江县
福清县
1民国《福建通志名胜》、乾隆《福州府志寺观》俱作“在江左里洋屿云门山”。
2民国《福建通志名胜》、乾隆《福州府志寺观》俱作“衡山院”。
3民国《福建通志名胜》作“南涧寺”,并载:“唐乾宁二年王审知创天王殿。”
4乾隆《福州府志寺观》载:“上二寺在二都”。
5按唐天州光年号。民国《福建通志名胜》作“梁乾化三年建”。
6民国《福建通志寺观》作“唐光化二年建”。
7民国《福建通志名胜》作“梁乾化二年建”。
8按《蔡忠惠公集》有《游灵峰院龙龛山》诗。末句作“千里楚江皋”。与此诗同,惟此处陈襄应为蔡襄之误。
9民国《福建通志名胜》作“里人林氏建”。
卷之七十六
古田县
永福县
报恩尼院唐光化二年建。景星尼院宋淳化四年建。保寿尼院宋庆历元年建。(上三尼院在县南旧开平里。)普门庵在县南旧唐元里。三清观在县治之东。旧名“东岳”,宋端平元年改名“三清观”。蓝田宫在二十三都。有朝元阁。狮子宫在三十三都。石壁临溪,峭耸百余丈,中有一穴,出于天成,因构宫宇于其内。(上二宫俱在县西。)银凤宫在县西南二十九都。双峰峙立若笔架然,宫后巨石上有仙人迹。乌石宫在县西北三十五都。唐末建。
闽清县
罗源县
建宁府
建安县
瓯宁县
浦城县
建阳县
1乾隆《福州府志寺观》作“独鹤倏飞骞,深萝苦纷纠。蹄涔待沃洲,芥子观灵鹫。净土人不来,尘寰廓然尽”。
2乾隆《福州府志寺观》作“浮屠桂树影重重”。
3乾隆《福州府志寺观》作“唐天祐二年建”是。“五代”二字应移于下文“唐清泰二年”之上。
4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旧名本律寺”。
卷之七十七
松溪县
崇安县
政和县
寿宁县
三峰寺在县坊隅5。宋淳化四年建,国朝永乐十三年重建。西岩寺宋庆历元年建,国朝永乐十七年重建。小兴福寺宋淳化四年建,国朝正统二年重建。灵岩寺五代唐同光中建。(上三寺在县西北政和里。)显灵庵在县坊隅。宋淳化元年建。
泉州府
晋江县
南安县
同安县
梵天寺在大轮山之阿。旧名“兴教”,宋熙宁中改今名。国朝洪武九年重建。天兴寺在长兴里佛子冈下。(上二寺俱县北。)夕阳寺在县西安仁里十五都。普照寺在县东北嘉禾里二十二都。朝元观在县东北庆丰门外。洪武十五年重建。东岳行宫在县治东。成化十二年重建。慈济宫在县治西南。宋景祐间建。
德化县
永春县
安溪县
清水寺在县西北崇善里。旧为“清水岩”,后易今名。正统间重建。钱江庵在县东。正统八年重建。大石庵在县北感化里。景泰五年建。济渡庵在县西北来苏里。景泰元年建。东岳行宫在县北。天顺四年重建。
惠安县
兴教寺在县治北。唐景福元年建,宋嘉定二年重建,元大德、延祐间重修,国朝正统、成化间俱尝修建福寿院在县东七都。元至正间建,国朝成化九年增建一新。泗洲塔院在县治积善坊内。宋元祐间建,国朝成化三年重建,文兴院永寿院保安院安德院西林院崇信院资福院普安院重兴院太平院隆兴院灵瑞院瑞岩院兴教院青阳院朱明院保庆院无象庵在县南八都。旧有象出没为害,潮守黄定为书此匾,揭于庵之楣,象遂屏迹。圆应堂在县治之北门,又有上真堂。九座堂在北门之旁。(已上院及祐堂凡一十九处俱见淳祐郡志。)崇首观在县治西朝天坊内。初在西门外,宋时建。元至正间移建今所。国朝成化十七年重建。
报恩寺宋绍兴二年建。地藏寺东塔院有砖浮屠五级。院今废。(上寺院凡三处俱在县治之东。)资政院在县治之西。南塔院在县治之南。乾道间建有砖浮屠五级,与县相对。三峰院恩福院药师院(上三院在县东聚集里。)小地藏院资寿院(上二院在县北和睦里。)泗洲院灵山院(上二院在县东北集贤里。已上九院俱见淳祐郡志。)东岳观在县治西砦山。宋景定二年建,元至正九年重建,国朝洪武二十三年修,成化十三年重修。
祥光寺宋乾德二年建。内有真相院。国朝景泰五年重建。报亲院有浮屠五级,今废。(上寺院二处俱在县治东南。)报慈院在彰信里。福胜院在人和里。(上二院俱县东。)天王院在县西人和里。良岩院在旌孝里。东岩院在石铭里。(上二院俱县北。通上寺院凡七处俱存。)栖云院瑞云院金粟院香灯院紫极宫宋宝庆元年郡守危稹建。佑圣宫在县治北。今为祝圣所。(已上院并宫凡六处俱见淳祐郡志。)
安福寺在县西习贤里。元大定三年始建于清宁里,至正十七年迁建今所。正峰寺在县东南由义里。宋开禧三年建。三平院在县南清宁里。西平院在县东南由义里。元至元十九年重建。云顶庵元时建,国朝正统十三年重建。万岫庵又名“碧湖岩”。成化二年重建。(上二庵俱县西。)峰苍庵在县北。景泰五年重修。(上三庵俱在习贤里。)
漳平县
松山寺在居仁里。资寿院宋时建,元大德二年重修,国朝景泰三年重建。地藏院景泰三年重建。(上二院在和睦里。已上寺院凡三处俱县北。)
1雍正《崇安县志寺观》作“萧际寺”。
2雍正《崇安县志寺观》作“黄柏里”。下同。
3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龟峰寺”。
4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在县治西”。
5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在县治西”。
6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黄守恭”。
7黄任《永春州志古迹》载:“唐行端修真于此,邑人程国知施田建寺,故赐名程田寺。”
8黄任《永春州志古迹》作“萧坑社”。而《山川志》引《闽书》云:在香林山。
9“伪山寺”疑为“沩山寺”之误。
10按开元无三十六年,此处有误。黄任《永春州志古迹》载:“开元二十六年改名开元。贞元间徙州治,始从漳浦移建于龙溪紫芝山,在旧漳州府治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