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最早的佛寺出现在东晋初年,道教遗迹更可上溯到三国时期。最繁盛时大小寺院多达2000多座,今天小编和您一起穿越历史,看看一百年前的灵隐寺。
上图为灵隐寺大殿
灵隐寺大殿也就是现在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灵隐寺标志性建筑,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意思为一切无畏的大勇士,是古印度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因而把供奉佛祖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现在灵隐寺大雄宝殿正面有两块匾额,“妙庄严域”是著名书法家张宗祥所题,“大雄宝殿”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
上图为大殿前八角九层石塔
石塔始建于五代或北宋初,系钱弘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当时立四塔,今唯存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之双塔。
上图为灵隐寺石塔近照
两塔东西对称,相距四十二米,结构完全相同,皆为八面九层,用石料雕刻砌筑而成,仿木构的楼阁式塔。从底层开始至塔顶逐层递减,收分明显。每层的东、南、西、北四面辟壶门,线条流畅。
上图为灵隐寺石幢
石幢由吴越国王钱弘俶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原立于钱氏家庙奉先寺,后吴越国纳土于宋,奉先寺毁,乃于景佑二年(1035年)由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
石幢有两座,分别位于天王殿的东西侧。西幢刻有建幢记,末署:“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末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日。
上图为灵隐寺石幢近照
石幢原为十二层,现已残损,为多层八面形,下部三层须弥座,幢身上刻“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和“大佛顶陀罗尼”经文。
上图为灵隐寺理公之塔
上图为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始建于977年,建造者是吴越国国君钱俶。相传钱俶有一个最宠爱的黄姓妃子,这个妃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崇信佛教多年的钱俶高兴无比,为了庆祝儿子出生,他下令在西湖南边的山峰上建了一座塔,并为其取名为“黄妃塔”,后人改称为“雷峰塔”。1924年雷锋塔倒塌,2002年重建竣工。
上图为杭州保俶塔
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吴越忠懿王钱俶年间,为九级。北宋咸平年间,和尚永保师叔,简称“保叔”,募缘十年,进行重修,改为七级。现在塔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样修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