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梅,美籍华人,是抗日战争时期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虎队”)创建者陈纳德的夫人。1958年,陈纳德因病离世,陈香梅移居美国,她以坚定的毅力和出色的工作跻身美国政坛,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改善中美关系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享有“中美民间大使”美誉,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帮助中国抗战的“飞虎队”
陈香梅(1925年—2018年),广东南海人,出身名门,父亲陈应荣是外交官,母亲是名门望族,家中共有6个女儿,陈香梅排行第二,生于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家迁居香港。陈香梅毕业于岭南大学文学系,被分配到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当战地记者。当时,她的父亲在旧金山任领事,为其安全考虑几次三番来函,要陈香梅去美国工作,但她坚持留在昆明。
陈香梅和陈纳德是在采访中相识的。陈香梅因英语流利,被派去采访美军驻昆明第14航空队。第一次采访陈纳德时,陈香梅忐忑不安,但经过面对面交谈后,她发现陈纳德虽然外表严肃,但实际是一个坚强、勇敢、睿智、随和的人,她对陈纳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抗战表示敬佩。陈纳德少年时有志向学习,曾在当地州立学院肄业,当过教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应征入伍,毕业后在陆军航空通讯队服役。1918年,他完成了驱逐机驾驶员的基本训练,从此,飞行成为他的终身事业。1937年,陈纳德到中国来时已获得美国空军少校军衔,并有20年飞行经验,对空中战术有相当的研究。来华前,上司征求他的意见,他一口答应下来。1937年春天,陈纳德来到中国担任中国空军总顾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志愿军航空队由美国接管,改编为中国战区别动队,仍由陈纳德负责指挥。到1943年5月,别动队改为美国第14航空队,陈纳德以少将衔正式就任司令。和中国空军并肩作战,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30位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老战士、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纪念奖章,陈香梅就是其中的一位。
几十年致力于中美合作事业
陈纳德离世后,陈香梅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从台湾移居美国,陈香梅没有背景、没有权势,但她以坚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一步步扩大社会交往,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总统助选;接触社会基层,为难民呼吁。陈香梅曾担任美国难民救济总署、美国少数民族委员会等组织的领导职务,由于工作出色,有亲和力,被美国多位总统信任并委以重任。里根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香梅与里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来往,当时陈香梅担任美国飞虎航空公司副总裁,里根任加州州长。1980年里根竞选总统时,陈香梅鼎力相助,里根曾邀请她入阁,陈香梅表示不愿意,但可以做点事情,于是里根建议她出任总统出口委员会副主席。以后数年,她多次率美国企业家代表团出访,促进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1981年邓小平在北京接见陈香梅的消息传出后,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大报纸均在头版作了报道。1984年9月,里根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启程前专门听取了陈香梅的意见,回国后也告诉陈香梅出访获得成功。
1990年5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陈香梅为团长的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经济贸易考察团,考察团成员中也有来自台湾的企业家,江泽民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就在前一天,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会见了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经贸考察团。李鹏说:“我们欢迎国外、境外的企业家来大陆投资。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条出路,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陈香梅说希望中国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皆我家。1980年,陈香梅作为里根的亲善大使到中国大陆和台湾访问。她勇敢地向蒋经国提出“很多从大陆来的人已垂垂老矣,如果再不让他们回家看看,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后来她又向邓小平及其他国家领导人提出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方面考虑是积极的。陈香梅的这些努力和她的家庭背景有一定关系。陈香梅的外祖父廖凤舒和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是亲兄弟,同是革命党人。他们两家关系密切,常有往来,受此影响,加上亲历抗日战争,陈香梅在青少年时代就有一颗爱国报国之心。
“我的根在中国”
陈香梅常向人坦言,美国只是我工作的地方,我的“根”在中国,中国是我的祖国。她情系中华,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陈香梅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捐款达数百万元。她在北京、上海、长春、南京等十几个城市设立了陈香梅教育奖,每年她都去这些城市参加颁奖典礼并发表热情的讲话。同时,她又拿出1000万元在教育部设立陈香梅教育基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陈香梅认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最要紧。一个国家的前途,关键在培养人才、教育国民。
陈香梅尤其牵挂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一代。她说,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面貌的关键,从长远看应该是教育。她有一个计划,要在国内捐建100所希望小学。2003年,她来到杭州市萧山区长河高级中学。该校是浙江省首个专门接收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学校,成立了“宏志班”,由陈香梅任名誉校长。10月,陈香梅来到浙江工程学院,为第三届浙江工程学院“陈香梅教育奖”获奖师生颁奖。
2001年9月,陈香梅第4次来到杭州,在杭州西湖设立环保奖基金。陈香梅曾在美国内政部任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她说:“环保事关城市的形象,现在北京已经拿到了奥运会的举办权,环保显得更重要,环保不仅仅是北京的事,需要上海、杭州一起努力,让杭州天更蓝、水更绿、人更美。”
陈香梅说:“浙江省经济发达,政府特别支持教育,这样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对外交流活动。”为了开阔政府领导干部和教师的视野,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经验,她多次向浙江和广东、江苏、安徽等地发出邀请,组织人员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和培训,亲赴学校讲课。
将珍藏物品全部捐献给国家
陈香梅对杭州情有独钟,来杭州访问次数最多。1999年9月,陈香梅收到北京国庆观礼的邀请。赴京前,她提前来杭州寻觅曾经到过的足迹。在浙江省侨办和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下,她游览了西湖三潭印月、杨公堤、湖心亭等。在湖畔居品茶时,她凭栏远眺,题诗一首:“湖畔居上共品茶,龙井清茗第一家,蓬莱秋来真有味,西子岸边看晚霞。”游览西湖唤起了她的旧事回忆,1947年10月,正是在西湖游船上,父亲同意了她和陈纳德的婚事。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柴松岳在杭州西子宾馆举行晚宴欢迎陈香梅。席间,陈香梅认为这次会见应该留下一个纪念。由于事前没有准备,陈香梅提议,可以把今晚宴请菜单拿几份,每个人在上面签上名。柴松岳先在菜单上签上了名,接着陈香梅和随她来的郝福满签上了名。笔者时任省政协副主席,作为陪同人员也签了名,随后分发给每人一份。作为这次会见的历史见证,笔者至今一直珍藏着这份特殊的菜单。
陈香梅也是一位作家,文笔流畅、笔耕不辍,出版了中英文著作40余部;同时又是一位收藏家,其一生珍藏的物品众多。进入耄耋之年,她早已在考虑今后这些珍藏由谁来保存。国内许多大学或博物馆表示愿意接收和代为保存,但她最后选择了捐赠给浙江大学。2000年,陈香梅与浙大结缘,在浙大举行了《陈香梅浙江行》大型画册首发式。2011年6月,她应浙大邀请专程访问浙大,受聘成为名誉校董,并决定将珍藏的个人中文档案捐赠浙大档案馆,将其余部分物品包括服装捐赠给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陈香梅捐赠的珍藏品包括8293件信函、证书、书刊等文献资料,4622张照片,127张视频和刻录的光盘,以及服装旗袍等物品共2万余件。陈香梅十分仔细,在捐赠的旗袍上一一注明,如有的是出席尼克松就职典礼上穿过的等。这些珍藏品具有特定的历史价值,其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陈香梅说:“我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运回祖国来,其中有些是很有价值的。我希望浙大的同学们在档案里看到历史的脚印,让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回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