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湖之胜,杭州西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民晚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山湖之胜,杭州西湖。这一湖的诗词,一湖的故事,一湖的历史,一年四季皆花期,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海之胜,浙江普陀;山川之胜,广西桂林;山湖之胜,杭州西湖。从区划序列上讲,杭州西湖;以景观名头上论,西湖杭州。
各地揽胜,最怕有贵耳贱目之感。听听是好大一棵树,赶去一瞧,原来小小灌木丛。西湖不会,湖山此地,风月斯人。近看一汪湖水,沿岸长堤断桥寺碑,一路石媚花香,树情亭韵,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信步胜似人间天堂。
2021年春末,我来到杭州林栖吴山小院暂住,步行千余米即是西湖边的柳浪闻莺。
这一湖的诗词,一湖的故事,一湖的历史,晴时潋滟,雨中空濛,一年四季皆花期,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众骚客词人,腹内星斗撑肠,笔底云烟满纸,把个西湖吟诵得一脉一脉微浪起,一阵一阵茉莉香,熏得游人醉。
杭州的发达,始于南宋的偏安。政权上的偏安,却无意中造就了繁华的临安,使之成为当时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南宋的灭亡又意味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意即指此。那么,今日杭州应该是中国最后一座具有浓郁古典风格的城市。南宋这张牌,成为杭州最耀眼的一张名片,与开封紧握的北宋之牌,双璧辉煌。两宋,留给后世两座历史名城。
在杭州名菜中,宋嫂鱼羹、叫化童子鸡、东坡肉都来自北地。杭州话是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使用的区域和人口也是最小的,吴越方言中混杂着南宋中原语词,比较难听懂。这叫“方言孤岛”,比如湖南的常德话(北方语系)和长沙话(南方语系),也是如此。之后中原人来了,蒙古人来了,这些又重塑了杭人性格,所以杭人在江南一隅算是性情较为刚烈的,故有“杭铁头”之称。
西湖古迹太密集了,以致有人发出了“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羞污半面妆”的檄文。一夜之间,十多位古人或移墓别葬,或平墓毁迹。西湖倒真被羞污得一塌糊涂。
古迹是一种汉柏秦松的历史,商彝夏鼎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生寄死归的慎终追远。伴随古迹怎么能说是“以鬼为邻”呢?天下名山僧占多,皇家园林官居多,百年洋房寓公多,不都是以鬼为邻?倘若西湖无一古迹或传说,那才真是一个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鬼湖。
扬州有瘦西湖,福州有福州西湖,不加前缀的西湖,只有杭州。如同宁波有外滩,武汉有外滩,不加前缀的外滩,只有上海。在这里,西湖与外滩具有了国际贸易中的原地理标志的意义。
和法国勃艮第葡萄酒一样,真正著名的美酒必须标明产自哪一个村庄。龙井茶也如许,除了原产地的狮峰龙井,其余西湖龙井、杭州龙井、浙江龙井均为附庸。龙井茶,让西湖有了味觉。
我常在想,如果杭州没有一个西湖会怎么样?
首先,宋高宗会走过路过错过,杭州也不会产生一个请皇上“留下”的古镇。其次,古时的杭州交通并不方便,四面多山。这一地理环境又导致了杭州气候的极端性,夏日酷暑难耐,冬天严寒逼人。这样的气候特征在江南地区极其罕见,一年中有半年不舒适,很烦人的。幸亏有个西湖,独承天眷,一湖万福。
有江南第一名园之称的杭州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多年前曾有幸入住。它的主人叫刘学询,广东中山人,考中进士,人称“刘三国”: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这刘学询奇人奇才,他的前半生,致力于反清复明自己当皇帝,又和孙中山合作举义,孙甘愿推他为首;下半生退隐西湖,行道庄之术。刘庄后来发生过两件大事: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在这里诞生,《中美联合公报》在这里草签。
湖畔还有一个汪庄,庄主原系安徽茶商、汪裕泰茶庄老板汪自新,建于1927年的别业,现为西子宾馆。从前是禁苑,后来才对外开放。汪裕泰的品牌现在仍是高端茶品,价格十分昂贵。
新春三月,虎跑品茶。人说喝茶,一人得禅,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小杯饮香醇,倾身结初识,浅盏轻啜,感受那周遭的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
这大慈山下原有三口井,虎跑泉又号称“天下第三泉”,不由令人想到这里的三名高僧:性空、济公、弘一。晶莹甘冽,茶禅一味。说到这里,还得提一笔情僧苏曼殊。西湖的山光水色滋润了这位佯狂玩世、嗜酒暴食的畸人。他纵情山水,纵欲女色,行迹放浪于形骸不羁,意识沉湎于情欲恣肆。别具一格修为,性情中人亦俗。作为诗人他“思赡者善敷”;作为僧人他“才核者善删”。僧俗之间,言行的跨度远超前辈济公和尚,也是人文西湖之绝唱。
有了奇人异士,有了龙井春韵,才有西湖的锦山绣水,西溪的钟灵毓秀。最后引我四川老乡苏东坡的词以飨诸位:“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俞果)
当你漫步福州西湖
长堤卧波
你一定想不到
190年前
它差点因淤塞而消失
叶义斌摄
那时
在家乡守制的林则徐
对西湖进行了一次大修浚
正是那次修浚
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塑造了如今西湖的雏形
……
林公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
他若能看看如今的西湖
该是怎么感慨
陈暖摄
生态美景入画来
2月看樱花,3月赏桃花
4月有大片的流苏树
夏有荷,秋有菊,冬有梅
福州西湖一年四季都有好景致
一进公园
就能看见长长的柳堤
“仙桥柳色”,美哉~
原浩摄
穿过“仙桥柳色”
便到了开化屿
那有西湖公园最为古老的建筑
——开化寺
寺内曾有“十八娘”荔枝
实乃荔枝中的上品
宛在堂
林公修浚西湖时
还在这儿办公呢
荷花池中央的荷亭
常有老艺人和票友在此唱戏听曲
惬意惬意~
沿“大梦松声”牌坊一路往上
便看到梦山阁
登楼凭栏,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西湖的夜景也不遑多让
环湖栈道、湖心春雨、古堞斜阳
水墨夜西湖,尽显夜晚光华
夏跃摄
2017年
西湖“水质保卫战”开打
2018年
实施西湖左海修复提升工程
如今的西湖,水清景美
专题展免费开放
秀美西湖,数度变迁,从严高凿湖之始到林则徐修浚,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省市党委、政府对福州西湖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对西湖治理“民有所呼”的关切与亲力亲为的推动,使福州西湖美丽的脚步未曾停止。
展览结合丰富的史料
85张珍贵图片和13件/套实物
通过“左海伟人”“桑梓湖山”“垂范后世”
三个单元
以林则徐修浚福州西湖的史实为引
梳理福州西湖历史沿革、掌故遗迹
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人物
背后的文化价值
密切结合美丽福州建设
将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随绿意和水脉一同延伸
俞松摄
扫描下方二维码
我们一起带林公穿越到今天
看一眼如今的西湖吧
林则徐疏浚福州西湖始末
官桂铨
福州西湖是人工湖,为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所凿,引福州西北诸山之水注于湖中,当时西湖周边有十余里,便于农田灌溉,春夏上游山洪暴发时又能蓄水排泄,是福州很重要的水利设施。五代闽王王审知又将西湖扩大至40余里,可灌溉周边农田万余亩。历代均疏浚西湖,文献可考的有20多次,但做得比较彻底又实际的是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主持的修浚工程,从北湖至西湖四边均砌了石岸,有效地制止人为侵蚀霸占,保全西湖的面积。
道光七年(1827年)闰五月,林则徐升江宁布政使,派人迎父林宾日来江宁(今南京)任所。八月林宾日由福州启程,九月病逝浙江衢州,林则徐闻噩耗,南下奔丧。十二月初八,至达衢州,扶灵车回福州。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到家守制。
道光八年(1828年)十一月,浚湖工程开工,林则徐做了精细的概算:“估工土工九万二千二百十六万,每工二百十文算,应费钱二万二千一百三十一千八百四十文……仍围砌石岸,以杜占垦,估工每石岸长一丈,工料钱三千文。”工程分期进行,第一期到道光九年(1829年)二月底,“先将西北湖至四炮台下土坝暨梅柳桥之方塘,三角塘上段,挑深七尺至二尺不等,计出土一万五千余方,砌石岸七百八十余丈,经院司验收。嗣又于西湖闸口及开化寺左边挑挖数段,并湖岸四周砌石,续出土二千五百六十五方,两次出土一万七千五百六十五方,费钱四千二百十五千六百文。”
第二期浚湖工程:“五月农忙,又大雨停工,除湖心之开化寺、褒忠祠两处尚要砌石外,其湖边四围石堤,至八月初十日止,悉已砌筑完竣。量长一千二百三十六丈五尺,费钱三千七百零九千五百文。比原估省一百二十余丈,为有旧石可以补砌也。”八月工程结束,比原先估算的节省了不少钱。道光九年(1829年),浚湖工程进展比较顺利,为了方便工程人员在湖上往来,林则徐特地“于西湖作大小二舟,小者可入城桥”。取名“伫月”和“绿筠”。还为湖船题联:“新涨拍岸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
道光九年(1829年),林则徐在浚湖期间还做了几件事。为巡抚韩克均《题韩芸昉抚部克均<龙湫宴坐图>》。五月,林则徐重修“褒忠祠”。祠在西湖谢坪屿,原为明谢廷柱馆舍,后为传经书院故址,乾隆六年(1741年)特旨改建,祀康熙十三年(1674年)被耿精忠杀害的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台湾阵亡的将领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嘉庆七年(1802年)又重修,后“屋倾墙圯”,林则徐再重修。十月十八日,移建李纲祠至荷亭。李纲为宋抗金名将,李纲祠原在福州屏山麓,清李崙《李忠定祠》:“汴城宫殿草成堆,南渡衣冠骨亦灰。大地江山移日月,荒祠俎豆挟风雷。阴魂尚殒徽钦泪,劫运偏生将相才。樵水龙湖香火在,为教桑梓扫春来。”祠因年久失修,故移建西湖荷亭。并在李纲祠厅西偏植桂树二株,补以李纲旧宅桂斋的旧颜。并题“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福建布政使程含章曾撰《新建李忠定公祠堂记》,林则徐书写,见于《西湖志》卷十七“碑碣”著录。原碑已佚,近年此碑已重刻,立在李纲祠内。
林则徐生前希望身后附祀于李纲祠,果然,林则徐逝后第二年即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十二日,乡人奉祀林则徐像于桂斋,这是福州最早的“林文忠公祠”。林则徐晚年幕僚、福州诗人林直《展家文忠公祠》诗云:“当年依幕下,深感眼垂青。此日瞻祠宇,临风跂典型。威名永华夏,圣念厪朝廷。忠定芳邻接(乡人祠公于忠定祠之桂斋),千秋俎豆馨。”
道光九年(1829年),林则徐还在西湖四周岸旁广种1000株梅花。不过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回福州养病时,西湖梅花“无一存者”。
浚湖完工时,林则徐又代福州知府拟《湖堤砌石种树禁止掘毁告示》,主要说:“所有沿湖石岸、树木,均系官扬,责成各该园头、田头,小心看守,务使石工永臻巩固,树木悉就成长。”否则,“一并从重惩究,决不姑贷!”
这里应该提到的是协助林则徐浚湖的两位福州官员陆我嵩和陈铣。何振岱《西湖志》卷二“水利二”记载:“道光八年,总督孙尔淮、巡抚韩克均重浚西湖,在籍江宁布政使林则徐、福州海防同知府陆我嵩、闽县知县陈铣任其事。”
陆我嵩(1789-1838年),字芳玖,号莱臧,江苏青浦人。父卒,益孤苦,20岁考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奉母入闽,任福建莆田知县,道光四年(1824年)任寿宁知县。道光八年(1828年),权福州海防同知,为官清正廉明,“与河内曹瑾、桐城姚莹,称闽中三循吏。”清李彥章《榕园诗钞》说:“我嵩曾浚福州西湖,以兴水利。”后林则徐长子林汝舟娶陆我嵩之女。《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有道光十五年(1835年)《题陆母陈恭人传后,应莱臧亲家我嵩属》诗。
陈铣,字丽修,湖南祁阳人。道光八年(1828年)任闽县知县。陈铣初到任,先痛打几个贪婪横行的县役,百姓称快。他善决疑案,任期满,离开闽县时,没带去什么,只有百姓称颂的民谣而已。清林枫《菰芦闲话》说:“林文忠重浚福州西北湖,铣躬任其役。”
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父丧服阙,这期间,林则徐代福建司道写《孙平叔宫保六十寿序》,全文收录《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文录”中。四月七日,林则徐北上赴京途中过苏州,见到好友梁章钜(芷林),作有《舟过吴门,与芷林话旧,出倪云林<湖山书屋画卷>索题,即和卷中云林原韵》:“小西湖上采菱船,十里芙蓉浅水边。傥水白鸥与偕隐,苍烟古木也依然(去岁在小西湖作伫月、绿筠两舫,今春荷亭遍种红藕,惜花时不获与诸君同游也)。”流露出对修浚后福州西湖的依恋。
其实,浚湖扫尾工程自林则徐离开福州后还在延续。闽浙总督孙尔准于道光十年(1830年)“五月,奏续修小西湖工程,奉旨允许……十一月委员开浚城内湖河渠河渠,俾西湖清水穿城而过,以流秽恶,三月而竣”(引文略)。